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德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  要:该文全面分析了我市近年来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不足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落实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做好养老机构提质升级增效改造工作,认真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养老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普惠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撑平台建设,积极争取长期护理保险尽早在我市试点,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 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部分老专家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家庭、养老机构、小区物业公司、市老年协会和老龄办、民政局、人社局、医保局、社保局、老干局、住建局、体育局、老体协、老年大学等涉老机构和部门就德阳市社会保障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与成都及周边地市相关部门进行了线上交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将老龄事业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龄工作,聚焦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全市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探索试点取得一定成效。
      1、加大投入,推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在统筹保障方面,编制出了《德阳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制定下发了《德阳市养老服务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建立了养老服务联系会议制度,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及从业年限补贴政策,将养老服务政策落实情况纳入了对区(市、县)的政务工作目标考核;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中心。
      2、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我市把服务型居家养老和托底性机构养老相结合,不断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全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48家(其中公办130家、民办18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83个,养老床位1.7万张;“十四五”期间,储备养老服务设施项目140个,预期增加床位1.7万张。
      在兜底养老服务方面,市上新建1所老年养护院,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800张;开展公办养老机构加装暖气试点,旌阳区4家敬老院696张床位已完成安装;为3179户困难老人实施了家庭适老化改造;为7万余名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居家服务。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启动“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农村互助养老、养老领域创新创业、养老助餐4项试点工作,开办市老年用品展示体验中心、老年人能力评估中心、智慧养老中心,编制德阳市养老产业名录(10大类411项),促进“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为老人服务社会组织20余家。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老年人工作机构网络,推动了全市老龄事业的发展。
      3、医养结合,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以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医养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国家级试点工作,着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发布了全国首个《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率先在全省建立医养联系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出台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收费政策。连续两年争取到省级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十个,在六区(市、县)10个基层医疗机构布局打造基层医养结合中心,不断完善基层医养结合服务网络。现已投入运营6个,建设中4个,推进109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年服务6万余人次,缓解了养老机构医疗服务需求。43家机构开展攻关医养结合服务,医疗养老床位7749张,年服务2.6万余人次。“十四五”期间,储备医养服务项目27个,预计新增养老床位近3000张。
      同步推进安宁疗护国家级试点工作,制定安宁疗护准入标准,实施“百名英才培训计划”,打造临终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16家医疗机构设立安宁疗护床位238张,服务老年人2109次;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在6区(市县)分类设置项目点11个。
      同时,全市建成挂牌老年病医院2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病专科设置率达60%,分级分层推动74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年度健康管理率达64.36%,2022年启动“健康敲门行动”,首次为9900余名失能老人免费开展了上门健康服务。
      4、爱老敬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初见成效
      一是努力实现老有所乐。全市已建有固定的老年活动场所26处,老年大学8所,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再学习的愿望。市县两级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成立了老年诗书画影研究会、夕阳红合唱团、中老年文体队等老年群众组织,积极组织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文娱活动。各级老年体育协会发挥主导作用,广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老年球类赛事、交谊舞、广场舞等群众体育活动,促进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是尽力打造老有所为平台。全市各级老科协组织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为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打造工作平台、建设专家营地和专业示范基地,组织带领全市老科技工作者为德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奉献余热及聪明才智,在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助力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科普宣传、课题调研、建言献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和成绩。
      三是建设老人平安社会。公检法系统建立了为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案件办理“三优”机制,五年累计办理涉老法律服务案件1万余件,受援老年人5.6万人次;每年调解老年人纠纷1000余件。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为老年受骗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20余万元,追赃挽损率达21.31%。精准开展反诈宣传,覆盖群众351.8万人次;建成反电信网络诈骗科普体验馆,为老年人提供常态化宣传教育阵地。
      四是强化社会养老敬老。按照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并动态抽检,推动了无障碍环境改造;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住宅电梯增设工作。2021年实现42个小区电梯增设135部,发放财政奖补资金584.5万元。既有住宅电梯增设工作连续两年纳入德阳市十大民生工程。
      五是持续推进“敬老月”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市情教育,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系列创建工作,选树孝亲敬老先进典型。什邡、绵竹2个城市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绵竹市被认定为四川省敬老模范市,全市4家单位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6名同志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按照优待老年人的规定,全市旅游景区、国有公园、风景名胜区、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场所对老年人实行打折、免票开放,实行了70岁以上老人公交车凭卡免费乘车,医院优先就诊、取药和住院等优惠政策。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部门职责不清,个别单位履职不到位
      市老龄委有32个成员单位,根据德阳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和《德阳市养老服务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建立了德阳市养老服务联系会议制度。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部门和单位并不清楚自己是老龄委成员和联系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更不清楚本部门(单位)在老龄工作中的职责任务,不知道在德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本单位要做的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各施其职,切实履行职责。如果承担有重要职责任务的部门都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又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如何架构养老服务体系。
      2、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缓慢
     《德阳市养老服务发展重点任务清单》提出在2022年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了实施“七大工程”重点清单任务,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工程、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程、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工程、养老服务消费促进工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和综合监管能力提升工程。这七大工程涵盖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惠及由政府兜底保障的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户”及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人群。
      两年过去了,清单任务中关于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对特困供养的高龄失能失智残疾老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建成三级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对失能失智老人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模达标及建设“四同步”等内容基本上未见明显成效,有的几乎没有兑现实施,有的流于形式。
      3、养老机构难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
      一是绝大多数养老机构环境条件和设施设备不尽如人意。德阳现有养老机构148家,除去公办130家用于兜底保障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老人的敬老院以外,民办18所养老机构现目前也主要接收失能、失智或高龄无依靠独居老人,其环境条件、设施设备除绵竹聚康嘉和颐养社区(集康养、医养为一体)外,其他养老机构很难满足绝大多数老人对养老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因是:高档次养老机构投入大、回报率低、回报时间长,且对环境和市场潜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大的民间资本对在德阳投资养老机构缺乏信心和吸引力。
      二是公办养老机构的空置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入住敬老院的对象条件有限制。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条件且愿意到敬老院养老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公办敬老院床位空置。
      三是医养结合的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德阳主要在部分二级医院和部分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开展了医养结合试点,开设了医养结合床位,其他养老机构大多因为缺乏医疗资源没有能力和条件实现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与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相去甚远,大多缺乏医疗资源,难以实现医养结合。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年病的增多,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条件有了较高要求,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有了更多企盼。养老机构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要实现,医养结合是必然发展方向。
      四是医疗保险如何支持医养结合发展,还需要认真研究。
      4、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撑平台不足
      据调查,现代社会条件下,50年代以后出生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已经成为奢望,但仍有90%以上老年人不到万不得已(失智、失能、无靠),是不会选择到养老机构去养老,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现代老人的选项。剩下的10%中有大约有3%需要政府提供兜底保障、还有7%为民间资本提供了机构养老发展空间。从德阳的实际情况看,在考虑解决好3%政府兜底保障的老人问题后,主要应考虑如何解决好这90%中的高龄(80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支持问题。
      对居家和社区养老的高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和政府提供必要的居家养老社会支撑平台。主要是:合格的家政服务、距离较近的社区医疗点、家庭医生、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包括日间照料)、小区和家庭适老化智能化改造等。就德阳目前的情况看,旌阳区孝感街道秦宓社区综合服务体在某些方面(如便民服务、日间托幼、智慧养老、数字一张网等)作了有益的尝试,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就养老服务方面的具体工作来看,仍然是形式大于内容。
       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落实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
      要充分发挥老龄机构全方位统筹协调全市老龄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督查督办、任务考核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尤其是牵头部门的职责任务。要按照《德阳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德阳市养老服务发展重点任务清单》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弥补短板、补齐短项。
      在规划、实施政府保障兜底项目时,建议做好调查摸底,建立户名清单和保障项目清单,掌握需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把有限的财力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养老护理院、失能老人集中照护场所、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疗点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建议将普惠和兜底保障结合起来,布局要合理,在政府直接组织和购买服务上建议依据各地不同情况灵活选择,先试点再推开,避免资源浪费走形式。
      同时,要进一步宣传《德阳市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德阳市养老服务机构投资指南》、《德阳市十四五期间养老项目机会清单》,大力鼓励发展多元普惠养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德阳养老服务产业。
      2、做好养老机构提质升级增效改造工作
      德阳现有养老机构(包括公办和民办)普遍档次较低、环境设施较差,需要提质升级,以满足部分到机构养老老人的需要。
     (1)公办养老机构近年来在提质升级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如安装空调、进行适老化改造、添加适老化设施等),但由于布局和入住条件限制,空置率较高。而且普遍存在医养分离,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建议:一是在进一步提质升级的基础上,扩大公办养老机构的收养范围,实行政府保障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模式,收养部分高龄智障失能老人(但又不属于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保障对象),以充分发挥现有公办养老机构的作用,扩大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二是引入民间资本,实行公办民营。对部分空置床位较多且区位合适的公办养老机构交由民办养老机构经营,引入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面向社会接收更多愿意到养老院养老的社会老人。区域内符合政府保障的老人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这样既解决了民间资本一次性投入较大、回报低的困境,又解决了公办养老机构提质升级增效的资金问题。
     (2)民办养老机构的提质升级,需要随着德阳城市建设升级、区位优势显现,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利用德阳依山傍水、自然灾害少、人居纬度好的地利优势,有意识地引入新的具有一定实力的民间资本来开发具有较高档次的养老公寓,彻底改变目前德阳没有中高档养老机构的状况,以满足德阳和周边城市老人社会养老的需要。
     (3)养老机构提质升级增效,需要解决好老人就近及时就医(医养结合)问题。目前,部分乡镇公办养老院已建在乡镇卫生院旁边,基本解决了医疗问题,绵竹聚康嘉和颐养社区由紧邻的绵竹仁爱医院提供医养一体的医疗服务。此外,其他养老机构都缺乏医疗资源。解决办法:一是养老机构要主动与所在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定时定点服务联系,建立老人病历联系卡,定时为入院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二是对符合家庭病床治疗条件的老人,报医疗保险机构批准,由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为老人在养老机构建立家庭病床;三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应当设置医务室,解决入院老人的就医需求。四是认真研究医疗机构置入养老机构的渠道和办法。
      3、认真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养老产业发展
      目前,德阳医养结合模式主要是在部分医疗机构开设了“以医为主,养老为辅”的医养结合病床,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也没有完全置入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按照健康老龄化理念,医养结合应该是“以养老为基础,医疗为核心”,聚焦患有慢病的高龄老年人,将医疗服务置入养老服务体系,为在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便捷优质的健康服务,让老人在一个充满温馨的养老环境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因此,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在开始缺乏医疗条件之初,借用空置的医疗资源,开设“以医为主,养老为辅”的老人病床是可以的。但作为应对老龄化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应首先考虑在老年人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将“老有所医”纳入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之中,以满足老人的就医需求。
      因此建议:一是医疗资源下沉,合理布局便利老年人就医的专科医院,布局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满足老年人对便利性、舒适性、温馨性的要求,建设“10分钟医疗服务网点”,为机构养老、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人提供看病开药、健康咨询、查体问诊等便捷服务。二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相近医院建立定点联系和签约服务、设置医务室或诊所,在医保机构的支持下,开设院内家庭病床。三是农村乡镇可根据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医疗资源取向和养老需求,将现有基层卫生院适时改造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同时承担公共卫生、门诊看病职能。这样既解决了基层卫生院赋闲问题,又发挥作用解决了慢病老人养老问题。四是对于城镇街道社区,在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老人病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日常检查和医疗服务。五是鼓励开设老年病专科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均应开设老年病专科,为确需长期住院治疗的老人开设老年病床。六是医保机构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联系点、开设的院内家庭病床和老年专科医院的老年病床制定医保支持政策,帮助解决好老人的看病就医问题。
      4、进一步推进普惠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撑平台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提出了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近几年,德阳在着力政府兜底保障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使更多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时得到社会的关爱和照护,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普惠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短板和弱项。
      一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新建和提档升级。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重点推进老年餐桌、日间照料、短期托养、互助服务等服务形式,让老年人从家门口走到小区门口就能够享受到身边的养老服务。各类养老机构,要强调提质增效,增强对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的能力,同时鼓励养老机构、护理机构主动上门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进而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打造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养老服务中心(包括大的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可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有偿提供日间生活照料、托老照顾、膳食供应、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居家上门等服务。围绕老年群体的个别需求,利用家到社区和物业公司距离较近的地域优势,依靠社区干部、物业公司员工和社区志愿者,打造以提供休憩、精神慰藉、代购、助行等服务为主的社区(居民小区)养老驿站。
      对集中居住、相对独立的机关单位职工宿舍小区,所在单位应参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的做法,为退休人员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或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妥善解决好本单位退休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避免机关宿舍小区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盲区。
      二是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要讲求精准化,即建立以需求和获得感为导向、正式和非正式照料相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和智能技术为手段的社区养老照护模式,精准识别不同养老人群、精准供给养老服务、精准管理服务过程。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精准分类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服务平台智能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引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技术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老年人幸福生活质量和幸福获得感。
      同时,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具体标准,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是老旧小区改造要与小区和家庭适老化改造相结合。在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和小区改造时,推动补足城市社区养老设施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活动场地不足的短板,构建15分钟生活圈,支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推动既有老住宅、老公建、老厂房的改造利用,推动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小区环境和功能,推动老旧小区实现居住环境美化更新,拓展老年人休闲空间,方便老年人出行、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老年人的群众幸福感。
高龄老人居家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已逐渐为老人接受,有关部门可在加强宣传引导,提供多种方案、监管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推动家庭适老化、智能化改造,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更多生活便利和安全求助渠道,把适老化改造推进社区、推进楼门、推进家庭、推到所有有需要的老人身边。
      四是积极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居家医疗服务规范、技术指南和工作流程,明确相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含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新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使老年人得到及时有效、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公共服务体系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5、积极争取长期护理保险尽早在我市试点
      长期护理保险是国家推出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为失能人员提供两种保险服务,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2016年启动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基础上,新增14个试点城市(区),目前试点城市已经达到49个。这项正在稳步推进的政策,是针对失能人群推出的一项制度安排,使许多身患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的失能老人得以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照护。
      6年间,随着试点城市数量增加,长护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长护险涵盖的服务项目也在逐步调整。从四川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成都市来看,试点运行平稳,群众反映良好,已从初期以职工长护险为切入口,逐步扩展到所有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全体市民。
      长护险试点为护理机构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了一二级医疗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服务,优化了现有医疗资源配置。近年来,全国为长护险提供服务的机构新增了近5000家。试点起步阶段从业人员不到8万人,现在直接提供长护服务的从业人员已接近30万。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惠及老人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好事,希望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向省上争取长护险第三批在德阳试点。
      6、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
      养老护理工作是给予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种新型职业,养老服务员包括医疗机构的护工、养老(护理)机构的护理员、家庭聘请的家政服务员(保姆)。随着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护理员队伍作为支撑养老服务业的基础,养老服务员肩负着守护最美“夕阳红”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市养老护理员队伍面临的问题:一是是需求大,从业者少,供需矛盾突出。据测算,随着高龄独居及失能老人的增加,德阳全市约需各类养老护理人员在5万人以上。但由于受社会地位低、职业不体面、劳动强度大、养老(护理)机构护理员工资待遇偏低的影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很少。  尤其是有文化的中青年大多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职业。二是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和规范管理。现在大部分养老护理人员都是直接从社会招聘过来的,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缺乏护理专业知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不能与老人进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护理员年龄结构整体偏大,老化现象严重;有些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脆弱,缺乏爱心不适合干护理工作。据调查,民办养老机构和医院聘用的护理人员一般在上岗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家政服务员基本上都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绝大多数家政服务员都是通过亲朋介绍,很难在市场上能直接找到合适的媬姆。三是养老护理员相对来说工作比较累,工作时间比较长。有时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有些甚至连轴转,基本没有节假日。导致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很大,队伍极不稳定。
      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消除对护理工作的误解和歧视,营造一种宽容、理解、尊重的氛围。养老护理员照顾的是一个老人,减轻的却是一个家庭的负担,她们的工作平凡而伟大,理应在全社会受到尊重。二是有关部门对在岗护理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培训机构和护理学校要放宽招生范围、降低文化程度要求,尽可能多的从技能上、品德上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护理人员。三是要加强对使用养老护理员的养老(护理)机构、医疗单位的监察执法,要保证护理员的基本工资水平,依据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合理确定工资报酬,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规定,依法为护理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切实维护养老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其工作稳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养老护理工作队伍。四是建立表彰奖励制度,设立相应的激励及奖励措施,对优秀养老护理人员从社会层面给予表彰,多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对常年在一线工作并表现突出的养老护理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养老护理工作有人想干、愿干、会干,并且干好,从而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一种社会认可和制度保障。
 


  • 上一篇:罗江区凯江沿江古堰保护修复 与功能提升及生态修复研究
  • 下一篇:关于为老年人就医提供贴心服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