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关于加快德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1-01-08
      德阳是四川的粮、油、猪及果蔬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其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步较早,发展较好。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家,农村专合经济组织971个,入会农户18.3万户,带动农户64.5万户。全市已建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3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90万亩,优质蚕桑生产基地40万亩,优质中药材基地30万亩,生猪出栏最高年份达400万头。尽管发展较早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偏小且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带动辐射能力较弱;二是产业发展成果龙头企业得的多、农户得的少,农户积极性不高;三是品牌意识不强,争创名优品牌乏力。鉴于此,现对加快德阳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础。围绕“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的宗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大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抓好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系、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多方面争取资金,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进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强农机装备能力建设,提高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是优化布局为特色农业创造条件。要立足资源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庄园经济建设为引领,以特色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有效解决产业争地问题,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采取租赁群众土地或群众参与土地入股等方式,连片规模开发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三是认真抓实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培育和基地建设,大规模组织开展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证书式培训,积极推广运用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标准化健康种养殖技术和良种良法组装配套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优质化。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全力实施优势农产品品牌战略。要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规模较小,产业优势不突出的问题,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农民专业社兴办实体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施品牌战略,积极争取质量认证,依法获取地理标志保护,争创国优、省优产品,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对切实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那些真正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奖励。为净化农产品品牌市场,应积极开展农资打假、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瘦肉精”、生鲜乳等7项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创建政策体系,应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格局,为农业品牌创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是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改变原来那种一说到扶持农业产业化就只想到扶持龙头企业的贯性思维,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农民加入合作社,不仅可以得到合作社提供的信息、技术以及生产资料供应的优惠价格服务,更重要的是在产品销售中,可以团结起来同龙头企业和商家谈判,增强自己的话语权,让自己的产品卖一个更好更合理的价钱。通过合作社兴办实体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产生的利润将由全体社员享有,而不象龙头企业那样由少数资本所有者享有。因此,政府要把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农业、供销、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农工办等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合力,通过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分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果。
      六是完善龙头企业的扶持激励机制。我们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要让多数农民群众能够增加收入,而不只是培育几个龙头企业的富翁出来。因此,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结合起来,通过进一步建立完善扶持激励机制,把那些真正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包括那些利益连接机制完善,以优惠价格收购农民产品的企业和吸收了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作为扶持重点,而不是只把那些规模大、企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作为扶持重点。
 
 
 
                            ( 田永宽 喻晓钢 杨泽露 刘文忠)

 

  •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成德农村要素流转市场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 下一篇:主动推进德阳融入成渝经济区制度与工作 创新成果互认与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