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九期

发布时间:2024-09-02
探清口臭,解决口臭困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口臭却不自知,被人提醒后才尴尬不已。口臭又称“口气”“口腔异味”,是从口腔或其他充满气体的空腔中(如鼻、鼻窦等部位)散发出的异味。其实,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理性口臭、病理性口臭、心理性口臭等。其中,病理性口臭、心理性口臭与疾病有关。下面我们来说说应对口臭的方法。
      生理性口臭
      生理性口臭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主要和人们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相关——
      1.大葱、洋葱、大蒜、韭菜、榴莲等刺激性气味食物含有硫化物,食用后口腔里可残留有异味。
      2.油炸食品、甜食、油腻荤菜等吃多了,也会产生口腔异味。
      3.吸烟、饮酒等亦会产生口腔异味。
      4.口腔卫生习惯差,如长期不刷牙或者刷牙方法不正确,导致食物残渣潴留甚至牙结石的形成,亦可形成口腔异味等。
      虽然这些生理性口臭均可通过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得到缓解,不会构成健康问题,但为了避免社交中的尴尬,还是要及时解决自己的口臭问题。
      应对方法出现生理性口臭,比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
      1、在一些重要会面之前,尽量不要吃大葱、洋葱、大蒜、韭菜、榴莲、臭豆腐等易产生口腔异味的食物,以免影响正常社交。
      2、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减少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食及精细食物的摄入,促进胃肠道蠕动消化,保持大便通畅。
      3、戒烟、限酒,控制咖啡的摄入,减少烟草中的尼古丁、酒中的酒精、咖啡中的咖啡因等可能诱发的口臭。
      4、睡前4小时尽量不进食,这不仅可以避免口臭的发生,同时也能调护好肠胃。
      5、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定期清洗牙齿,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病理性口臭
      病理性口臭是指持续的慢性呼气异味,可以持续数月至数年。引起病理性口臭的原因不同,应对方法也各不相同。
      口源性疾病大部分的口臭来源于口腔内疾病,如牙周炎、龋齿、牙龈炎、口腔溃疡等,这些疾病均可导致口腔内细菌的滋生,产生异味;除引起口臭外,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牙痛、牙龈痛、牙龈红肿、口腔黏膜疼痛等。
      应对方法如果您是因为口腔疾病而出现的口臭,要及时去医院就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快速有效去除口臭。另外,口源性口臭的预防,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做好口腔保健,如建立良好的刷牙习惯、合理使用牙线、选择含氟牙膏、定期口腔检查、定期洗牙等。
      鼻咽部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鼻窦和扁桃体与鼻腔、口腔相通,如果它们发生病变,病变处产生异味,亦可表现出口臭。鼻窦炎可伴随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甚至头晕及头痛等;扁桃体炎可伴随咽部不适、咳嗽,甚至发热等症状。
      应对方法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需要强调的是,鼻咽部的疾病多由免疫力低下所引起,因此,平时应营养均衡、加强锻炼、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抵抗力。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如不挖鼻孔、不拔鼻毛、不用力擤鼻涕,保护鼻腔黏膜;三餐后用清水漱口,早晚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清洁。
      胃部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口臭的原因之一,也是口臭患者至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主要原因;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和口中,胃内容物经过胃液的消化后,本身就有酸腐的味道,反流至口中的胃内容物经细菌发酵也可产生异味;胃溃疡、胃炎均可导致胃黏膜破损、消化不良,胃内的酸腐、糜烂的气味由口腔传出而导致口臭;幽门梗阻也可引起口腔异味,幽门是胃连接十二指肠的出口,幽门口附近的肿瘤或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疤痕导致幽门口变小,使胃内容物不能顺利进入十二指肠,在胃内发酵,形成异味传入口腔。
      应对方法胃部疾病预防的关键,主要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方面,要少食多餐(每餐七八分饱即可)、规律进食,切忌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生冷及油腻的食物。生活习惯方面,应戒烟限酒、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保持合适的身材(过胖或过瘦都会引起胃病)。另外,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建议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至关重要。
      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癌等多伴有呼吸道及肺部感染,产生痰液,细菌与痰液交融,也会产生异味。呼吸系统疾病多伴有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发热等不适。
      应对方法肺部感染的发生多与抵抗力低下、接触感染源有关。提高抵抗力可参照“鼻咽部疾病的应对方法”;亦可接种相关的疫苗。此外,还应保持室内通风;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有必要,可佩戴口罩。
      其他原因导致的口臭肝衰竭可导致体内甲硫醇、乙硫醇等含硫氨基酸代谢中间产物增多,经呼吸道呼出,表现为烂苹果味、大蒜味或鱼腥味等异味。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好,导致酮症酸中毒,部分患者会呼出烂苹果味的铜臭味。尿毒症、肾衰竭导致细菌分解唾液中的尿素形成大量氨,使患者呼出的气体带有尿味。
      应对方法肝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衰竭均为危重疾病,多在原有的肝脏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基础上发生。此类患者应尽早去专科就诊,积极控制原发病,避免上述危重情况的出现。
      心理性口臭
      心理性口臭,即精神性口臭,是患者自己觉得呼气有异味,而其他人未能闻到异味,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任何原因。
      应对方法心理性口臭多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导致,大多伴有压力大、情绪焦虑等问题。此类人群可通过运动、阅读等方式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如果自己不能克服,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判断口臭有四法
      棉签刮舌法找一根棉签,用棉签刮舌苔中后部,闻一下有没有臭味。
      闻口罩法把戴过一段时间的口罩取下来,闻一闻它是否有臭味。
      捂口哈气法用手掌捂住嘴巴,然后呼出口气,试试能否闻到臭味。
      询问亲友有口臭的人有时候自己不知道自己口腔有异味,但是身边的亲友可以闻到,可以问一下亲友们,确认自己的口腔是否有臭味。
      如果确定自己有口臭,首先要判断一下是否为生理性口臭。回顾一下自己近期的饮食、口腔卫生习惯。
      如果这些情况排除了,再对照上述疾病,看自己是否伴有以上疾病的伴随症状;如果有伴随症状,可至相关专科就诊。
      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排除了,还是觉得自己有口臭,可以至精神科就诊,排除一下心理性口臭的可能。
 
老人骨折之害猛于癌
      骨折,对于年轻人而言,或许只是短暂的疼痛与行动不便,但对老年人来说,则可能是永久地失去自理和行动能力,甚至威胁生命。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研究机构近日对10万名老人的骨折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不到1/3的老年男性和1/2的老年女性在骨折后5年仍存活,骨折后的整体生存率甚至不如某些癌症。
      髋部和脊椎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最高
      林先生今年86岁了,前不久,他起夜去卫生间时被门槛绊了一跤,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额头瞬间破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涌。老伴闻声而来,将林先生搀扶起来,叫救护车送去了医院。经医生检查,林先生的头部并无大碍,只需缝合几针,但髋部刚好撞在地砖上,发生了严重骨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有30余万人死于跌倒,其中一半是60岁以上老年人。我国每年有4000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每万人中就有8位因跌倒而过早死亡。跌倒,这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对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是致命一击,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致死的“头号杀手”。
      为详细了解骨折对老年人的危害,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系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安大略省近10万名66岁以上、因骨质疏松而出现骨折的患者进行了生存率分析。结果发现,老人骨折后生存率显著降低,1年总生存率为68%~95%,5年总生存率为32%~79%,只有不到1/3的男性和1/2的女性在骨折后5年还存活。特别是髋部或脊椎骨折的患者,在骨折后一个月内死亡风险达到顶峰。另外,年龄越大,骨折后的存活率越低,86岁以上的患者预后最差。从骨折部位来看,男性髋部骨折后1年和5年总生存率最低(57%和18%),其次是男性脊椎骨折(66%和20%)和女性髋部骨折(71%和30%)。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拉瓦尔大学医学系教授雅克·布朗表示:“对于大多数类型的骨折,一个月内的生存率急剧下降,5年生存率与一些常见癌症相当或更差。”美国癌症协会2024年的报告显示,2019年,所有癌种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69%,最高的是甲状腺癌(99%)、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94%),最低的是胰腺癌(13%)、肝癌和食道癌(22%)、肺癌(25%)。对比之下,骨折后的5年生存率甚至不及很多癌症。
      “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老人骨折后5年的生存率和死亡率与上述研究中的数据大同小异,尤其是发生在脊椎和髋部的骨折,比不少癌症的死亡率都要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9000万人,50岁以上人群中约30%的女性和20%的男性会遭受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90%以上的死亡都与髋部骨折相关,也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四大因素是罪魁祸首
      “老人由于骨质疏松和身体机能下降,许多跌倒往往伴随着骨折,不仅严重影响晚年生活质量,还会加重老人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老年人跌倒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危险因素,明确内外因,才能更好地预防。
      年龄增长机体退化。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肌肉萎缩、核心力量和灵活性减退,都会导致身体稳定性和平衡性变差,容易摔倒。加之骨质疏松让骨骼变得更脆,在跌倒或稍有外力冲击时,很容易发生骨折。老人视觉、听觉等能力也会逐渐衰退,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下降,以及慢性疾病对足部触感的影响,减弱了足底的感知力。一些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老人对方向和定位的判断,导致不清楚障碍物的距离、高矮、深浅等,影响身体协调性,增加摔倒风险。
      居家环境不够适老。调查显示,在老人意外跌倒原因中,居家环境因素占比高达85%。看似安全的家中,也可能“危机四伏”:家具摆放不当,门槛高出地板,杂物随意堆放,卫生间缺少扶手、地面湿滑、光线不足等,都可能导致老年人摔倒骨折。“有太多老人跌倒在厕所、房间门口的‘两公分’了。”“很多老房子还保留着门槛,极易绊倒老人。使用家用推车、轮椅辅助行走时,也会影响通行。”
服用药物影响机能。老年人常因慢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头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增加摔倒风险。很多降糖药和降压药如果服用不当,容易产生副作用,导致低血压或低血糖,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风险更高。
      日常出行遭遇意外。当前,很多老人常去的公共区域缺乏适老化改造,如公交车台阶高、地铁楼梯未设置可移动转运板、公园座椅没有靠背和扶手等。出门在外,不管走路、骑车还是乘坐其他交通工具,难免遇到意外情况。老人反应速度下降,腿脚也不如年轻人灵活,突发危险对他们来说猝不及防,有的老人甚至仅仅是因为躲避突然窜出来的小狗而跌倒骨折。
      “人体的髋关节和脊柱位于中轴、连接下肢,就如同树的主干,一旦发生断裂就会让整棵树都倒下。”骨折后康复不容易,一方面,老人可能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种慢病,无形中增加手术的风险和难度;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差,术后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和护理。
      如果康复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治疗和护理,或未得到适当的锻炼和营养支持,不仅导致骨折难愈、身体恢复不佳,还可能因长期卧床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血栓、压疮、谵妄等并发症。此外,很多老人摔倒一次,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再独自出门,这会使得骨骼肌肉力量加速退化,加剧跌倒危险。此后,骨折会像“滚雪球”一样,一次又一次地风险倍增,愈发频繁。
      绷紧“防摔弦”,重视防、护、康
      老人骨折贻害无穷,老人自己和家属一定要绷紧“防摔弦”,积极预防和干预,重视护理和康复,一旦跌倒,立即就医。
      学习防跌倒知识。家人要加强对老人的健康教育,督促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时排查居住环境中的跌倒风险,做一些适老化改造,比如,室门去掉门槛,卫生间等房间的地面应做防滑处理,保证地面平整;加装防滑杆和扶手,让老人有地方抓握扶住;卧室装夜灯,让老人不再摸黑起夜。老人要定期筛查骨密度和肌少症,必要时通过药物治疗。尽早解决视力、听力等问题,视力不好要验光配镜,切忌不要佩戴度数不合适的老花镜,否则可能头晕甚至摔跤;尽早到医院检测听力,遵医嘱佩戴助听设备。
      跌倒时自我保护。老人要谨记“舍弃胳膊保大腿”这句话。万一不幸跌倒,可用手撑地或以身体一侧缓冲,避免头部磕碰、髋部或下肢直接受到冲击。如果是独自在家时摔倒,先别着急起身,查看身上是否有流血、疼痛的部位,若意识清醒,先趴在地上休息一下,再试着把背弓起来,用手和膝盖撑地,扶住周围固定物体,慢慢起身。如果老人摔倒时家属在一旁,千万不要盲目搬动老人,要先检查老人身体是否受伤,呼叫救护车,若无骨折等严重外伤再尝试将老人扶起来。
      及时治疗和护理。骨折发生后,需要给予老人及时、积极的专业治疗和护理,加强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才能最大程度减轻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人康复。“髋部骨折发生后,老人切忌因年龄等原因避讳手术。手术和治疗的目的是维护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临床禁忌症的老人,髋部骨折手术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做、尽早做,修复骨折损伤,恢复正常生理结构,才能提高康复的可能性,保证生活质量。
      发生骨折后,家属也要重视老人术后卧床时的护理。若老人短时间内无法起身活动,要多为其翻身、按摩腿部,防止压疮;老人能坐住就尽量别躺着,否则卧床一久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卧床期间还要为老人做好口腔护理,每天刷牙漱口,避免细菌感染。
 
护好糖尿病人的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患病率达8.1%,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有截肢危险。因此,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至关重要,掌握以下关键方面,能大大降低其发生风险。
      每天观察双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时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早期症状难以察觉,部分患者仅出现足部皮肤瘙痒、干燥、无汗、色素沉着等;随着病情加重,行走时有脚踩棉花感,有时也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刺痛感。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观察是预防糖尿病足最关键的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要留意自己的双脚,每天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仔细检查足部,观察是否有红肿、皮肤破损以及足部变形的情况。
      选择合适鞋袜
      鞋袜穿着不当是糖尿病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在选择鞋袜时,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透气性好。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脚部潮湿,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尺码合适。鞋子尺码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鞋子容易使脚在鞋内滑动,增加受伤的风险。过小的鞋子则会挤压脚部,影响血液循环。
      鞋底平整。鞋底应平整、柔软,并有一定的厚度,以缓冲脚部受到的冲击力。避免选择有锋利边缘或突出物的鞋子,以防划伤脚部皮肤。
      材质舒适。袜子应选择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材质,如纯棉、羊毛等。避免选择合成纤维材质的袜子,以防摩擦皮肤或引起过敏。
      厚度适中。袜子的厚度应适中,避免过厚导致脚部不透气。
      弹性要好。袜子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贴合脚部形状,避免滑落或堆积在鞋内。
      日常足部护理
      温水泡脚。糖友可定期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脚部疲劳。切记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时间也不宜过长,15~20分钟即可。
      保持脚部清洁干燥。泡完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毛巾轻轻擦干脚部,特别是脚趾间的水分。保持脚部干燥,可有效防止真菌感染。
      定期修剪趾甲。趾甲过长容易藏污纳垢,甚至引发感染。糖友要定期修剪趾甲,注意不要剪得太深,以免伤及甲床。
      保湿与去角质。脚部干燥者可以使用保湿霜或润肤乳进行护理;此外,定期轻柔地去除角质,可以帮助保持脚部光滑,减少摩擦和破损的风险。
      避免外伤与感染。由于神经末梢受损,糖友对疼痛和温度的敏感性可能会减退。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格外小心,避免脚部受到外伤。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浴巾等物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加强全身调理
      除了日常护理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做足部检查,包括足部感觉、周围血管、双脚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的评估。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专业的护理建议和治疗方案。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糖友还需加强全身调理,包括控制血糖、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方面,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例如,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防止或延缓周围神经、周围血管病变;戒烟限酒,减少其中有害物质对血管的不良影响,降低糖尿病足的风险;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脚部负担;休息时,可以将脚部抬高,或是采用其他有助于血液回流的姿势,以减轻脚部水肿和疲劳。
      此外,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会调适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人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检查脚部情况,提醒他们按时用药和进行足部护理,在患者情绪低落或焦虑时,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日常呵护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只要有科学的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相信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拥有一双健康的双脚。
 
      夏季开胃,芳香引路
      炎热悠长的夏季齐集了暑、湿、火多重致病因素,即使未感染外邪而发病,很多人也容易出现食欲减退、精神倦怠等不适,多由暑湿内蕴、消化不良引起。不过别担心,中药里有一些芳香药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暑湿,被称为芳香化湿药,有一定的开胃作用,可为食物“引路”。
      藿香与广藿香
      它们是同科同属不同种的两种中药。藿香习称土藿香,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健脾、开胃理气的功效,这适用于暑湿感冒所致食欲下降等症。广藿香习称南藿香,具有清热解暑、芳香化浊、开胃止呕的功效,适用于湿邪阻滞中焦所致腹部胀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可将它们煎煮后取汁饮用,用量6~10克;鲜品则可焯熟后凉拌或做菜。
      佩兰
      又称兰草,具有清暑解热、理气和中、醒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湿浊中阻、外感暑热所致胸腹胀闷、恶心呕吐、口中甜腻等症。佩兰可煎汤服用或代茶饮,用量3~9克;也可做成香囊佩戴,以提神醒脑、醒脾开胃。
      苍术
      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过适用于湿阻脾胃、脾胃虚寒所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苔白腻等症。苍术生用燥湿力强,但有一定的燥性,通常需要炮制后与其他药材(如厚朴、陈皮等))配伍使用,用量3~9克。
      厚朴
      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行气消胀、温中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湿滞伤中所致胃脘饱胀、满闷,或食积气滞所致腹胀、腹痛、呕吐等症。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的树皮或根皮,可煎煮后取汁服用,用量3~9克。
      豆蔻
      具有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的功效,适用于湿浊中阻所致不思饮食,或湿温初起所致胸闷不饥,或寒湿困脾所致恶心呕吐、胸腹胀痛、食积不消。豆蔻也是一种常用香料,可研磨成粉后添加到食物中,用量1~3克;也可煎煮后取汁饮用,用量3~6克。
      砂仁
      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适用于湿浊中阻所致胃脘满闷、不觉饥饿,或脾胃虚寒所致积食、呕吐等症。砂仁也是一种常用香料,用法、用量同豆蔻。
      不同的芳香化湿药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证,需要根据自身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虽然它们有较好的开胃功效,但某些特定人群,使用时必须谨慎,应注意以下禁忌: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以免产生不良影响;②过敏体质者或对某些芳香药过敏者,应避免使用;③忌过量使用。
如果是疾病导致胃口不佳,单独使用芳香药疗效不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养生之道,回归自然
      编者语:“养生的方式千万种,最可行的是哪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养生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中医认为,养生要“因天之道”,即顺应天时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然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离“自然”的生活越来越远。因此,现代人养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回归自然。
      饮食回归自然
    《黄帝内经》指出,饮食的基本原则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养生,大家要做到营养全面均衡,少吃经过加工的高盐、高糖、高脂食物
      每日饮食以“上午养阳,下午养阴”为原则进行调配。早餐以阳性食物为主,帮助人体生发阳气,大家可以选择富有营养的粥类及奶、蛋制品,配以辛甘味植物性食物。中午机体阳气隆盛,阴气始生,宜将阳性食物与阴性食物合理搭配,最好包含五谷、肉禽、蔬菜、水产品等。夜晚阳气渐弱,阴气渐盛,因此晚餐应以阴性食物为主,尽量素食,味以酸咸为主。
      起居回归自然
      起居回归自然最重要的是顺应天时,通过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与自然和谐交融,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生长。此时大家应“夜卧早起”,即适当晚睡(晚上11时前入睡)早起,适当缩短睡眠时长;增加身体活动;注意保暖。
      夏季入睡时间可较春季更晚一些,但不宜超过晚上11时,起床时间则应更早一些,以顺应自然界昼长夜短、阳气旺盛的特点。同时,夏季要注意防范湿热之邪,不能睡在潮湿、阴冷的地方,尽量不要贪凉打地铺。
      秋季,大家要“早卧早起”,睡眠时间要明显长于夏季。此外,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冬季属于“闭藏”的季节,自然界阳气潜藏,冰封雪冻,万物呈现出生机潜伏的景象。冬季的睡眠时长应是四季中最长的,大家要适当早睡,待太阳升起时再起床,以顺应阳气潜藏之性,避免过度扰动阳气。冬季天气寒冷,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护好头、颈腰、足等易受风寒侵袭的部位。
      行动回归自然
      行走坐卧之中也蕴藏着自然养生之道。在很久以前,人们就通过模仿自然界中动物的行走坐卧姿态,来调养身心。
      鹤步行走吸气时一条腿抬起,大腿尽力上抬靠近胸口,小腿自然下垂,脚尖朝下,同时两臂上提,两掌心朝下,然后将抬起的腿与双手同时放下,另一条腿抬起重复上述动作。模仿鹤的步态行走,可调理气机、安定心神
      龟伏小坐坐在椅子的中央,双脚打开适当的距离,身体前倾,将右手从右膝下方穿出,将左手从左膝下方穿出。小坐休息时模仿龟的蜷伏动作可安神调气、缓解疲劳。
      犬卧休息取右侧卧位,右手沿头顶方向伸直,左手微曲,打开腋窝,双臂贴近床面,颈部伸直,头部放于双臂之间,同时右腿伸直,左腿微曲。睡觉前采取犬卧姿势有助于疏通肝胆经,提高睡眠质量。
      情志回归自然
      情志回归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顺应天时调节情志。春季保持情志舒畅,多鼓励和赞美周围的人,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夏季保持精神饱满,避免发怒;秋季收敛神气,使情志安宁;冬季让情绪、精神沉伏下来,与此季节的闭藏特点相适应。
      2.平时多接触大自然,注意修身养性,少私寡欲,恬淡虚无,及时疏解不良情绪。
 
      六招对抗衰老
      衰老不仅是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感觉。近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总结出六种能帮人们对抗衰老感的方法。
      微笑。大多数情况下,陌生人之间会避免发生眼神交流。但如果-二方报以微笑,对方往往也会笑着回礼,这种正向反馈能帮老年人摆脱“无用感”。多微笑还可以让老人心态更放松、更年轻。
      表达爱。表达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无论是与伴侣、亲人还是朋友,表达爱都能让关系更融洽、感情更亲密、沟通更顺畅。这种表达还能传递温暖和力量,让老人幸福感更强,有助减轻衰老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今,通讯工具非常发达,即使不能天天见面,大家也可以拿起手机,与亲近的人保持联系,慷慨表达爱。
      多和年轻人接触此举有助老人保持年轻的心态,乐于学习新事物,比如一种新语言、一项新爱好、一个新技能等,都有助激活大脑,提升精神状态,减少孤独感,让老人更有活力。
      注意走路姿态。有些老人退休后穿着比较随意,但其实良好的外在形象能让人更自信,有助对抗衰老感。所以即使到了老年,也建议打扮得体走路时抬起头,挺直腰板,保持优雅仪态。
      与人和谐相处和谐的社交生活对延缓衰老至关重要。在在相处过程中放心地坦露喜怒哀乐,可以让老人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对衰老的恐惧积极迎接晚年生活。
      心情愉快。负面情绪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加速衰老。建议找到合适的方式放松,如冥想、深呼吸、散步、听音乐等,让身心得到充分休息,保持愉悦情绪,进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警惕胃癌早期信号
      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众多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五。东亚是胃癌高发地区之一,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发病率最高。在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为50.9万,死亡人数约为40万。由此可见,胃癌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胃癌有四种早期信号
      实际上,胃癌的到来并非悄无声息,它往往在发病初期就会释放出一些“信号”。了解并警惕这些早期症状,有助早诊早治,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胃部不适与疼痛这是胃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隐痛或钝痛等。这种疼痛通常没有规律,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如果症状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即使程度轻微,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胃部不适、疼痛或恶心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早期胃癌患者食欲下降。此外,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体重下降等 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病变的表现难以区分,容易被忽视。
      反酸嗳气与恶心呕吐。胃癌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与肿瘤刺激胃黏膜、影响胃排空有关。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一般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若常规治疗后无明显改善,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胃癌。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胃癌较为严重的早期症状之一当肿瘤细胞侵犯胃部血管时,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量较小时,患者可能出现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较大时,则可能出现呕血和黑便等症状文。出现这些症状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多种检查助力胃癌早筛
为了及早发现胃癌,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胃癌早期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方法。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内部的病变,包括胃黏膜是否有出血、溃疡、糜烂等症状。胃镜还可以用于区分良性溃疡和恶性溃疡,明确病灶范围,并可以通过钳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来确定胃癌类型。
      X线钡餐造影检查。这是胃癌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患者口服特制的造影剂后,接受X线检查。造影剂在胃内均匀分布,使得胃部的轮廓、黏膜的细微结构以及蠕动状态得以清晰展现。医生凭借这些影像信息,能够精准地识别出胃部可能存在的病变,并据此对病灶的范围作出准确判断。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CT 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胃部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CT检查,医生可以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检查可提供更为详细的胃部肿瘤信息。通过MRI图像,医生可以观察肿瘤的内部结构、血管分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好习惯能护胃防癌
      为了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我们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腌制、熏制、油炸的不健康食物。同时,要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胃癌的致病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酒精则直接刺激胃部,长期过量饮酒易导致胃黏膜病变,进而增加胃癌风险。因此,大家应尽早戒烟限酒,以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在胃部生存的细菌,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胃黏膜上皮可能发生损伤、修复和再生,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因此,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应积极接受治疗,消除感染,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总之,大家应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早期症状,及时就医检查。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以降低胃癌风险。

 

  • 上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七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六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