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七期

发布时间:2024-06-13
晨起头晕眼花,小心直立性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就医时,会被告知起床动作、蹲起动作要缓慢。你知道其中的缘由吗?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医学名词——直立性低血压,即改变体位为站立位3分钟内,收缩压持续下降至少20毫米汞柱(高血压患者为3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至少10毫米汞柱。
      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清晨,老年高血压患者从平躺的姿势起床时,受重力的作用,大量血液流向下肢及腹腔,回心血量减少,造成血压突然降低,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无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
      老年人采取以下方法,可以避免直立性低血压带来的危害。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长时间站立,避免情绪波动,避免饥饿,避免大量饮酒。
      ★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营养均衡;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遵医嘱用药。老年人易合并多种疾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使用会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如利尿剂、硝酸盐、某些抗焦虑抑郁药物;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用药,严格遵循处方中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在饱腹或空腹状态下服药等。
      ★掌握科学的起床方法。老年人早晨醒来后,不要立即起床,起床动作应缓慢。起床前,可伸展四肢,做些准备活动,双腿垂在床边,随后慢慢站起。起立时,做交叉双腿的动作或分开腿站立,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老年高血压患者起床时可先静卧半分钟,再坐半分钟,双腿垂在床边等半分钟。这样经过三个半分钟,机体有了一个适应过程,才算是做好充分准备起床了。
      一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症状轻者可原地坐下、躺下、扶靠周围物品,随后轻微活动双下肢,动作缓慢地站起。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施救者要先让患者平卧,将其抬至空气流通处,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症状重者要尽快就医。
 
测量血压,两臂数值为何“唱反调”
      最近,61岁的患者张先生在例行体检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分别测量左右两只胳膊的血压时,数值竟然不一致。左侧胳膊测量的血压明显高于右侧胳膊,这让张先生感到十分困惑和担忧。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和解释,张先生才了解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与人体解剖结构、血管分布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为何会出现两侧血压不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两侧上肢的血压确实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人体解剖结构和血管分布的不同所致。通常,右侧手臂的血压会略高于左侧,这是因为右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一大分支——无名动脉,而左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三大分支——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较左锁骨下动脉更为粗壮,因此血流量更大,导致右侧血压略高于左侧。一般来说,两侧血压差值在5~10毫米汞柱属于正常范围。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两侧血压差值可能会超过正常范围。这通常与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闭塞等因素有关。发生病变的血管会影响血液流动,导致两侧血压差值增大。
      哪些人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一是高血压患者。他们的血管长期承受高压,容易发生病变,使两侧血压出现差值。
      二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逐渐硬化,也容易出现两侧血压测量的差值。
      三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健康,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两侧血压测量的差值。
      四是长期吸烟、饮酒或饮食不健康的人。他们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血管健康,导致血压异常。
      发现两侧血压不一致怎么办
      要保持冷静,不要过于紧张。一次测量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建议多次测量并观察变化趋势。如果多次测量后发现两侧血压差值持续超过正常范围,或者伴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就医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等,以明确血管病变的程度和部位。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总之,两侧血压不一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也可能提示着潜在的健康问题。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既不要过于恐慌,也不要不以为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压和及时就诊,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血压异常带来的健康问题。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的稳定。尽量保持每天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适当的午休也能帮助身体恢复精力,缓解疲劳。
      ★合理饮食 饮食对于血压的调控至关重要。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此外,适量摄入富含钾、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也有助于降低血压。
      ★适度锻炼 运动是调节血压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给身体造成负担。
      ★保持良好心态 情绪波动对血压的影响不容忽视。学会调整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当遇到压力或困扰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
 
跷二郎腿从头伤到脚
      无论是商务会议,还是社交场合,很多人只要坐着总会不自觉地跷起二郎腿,觉得既放松又舒服。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变成长期习惯后,却可能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甚至“跷”出一身病。
      跷二郎腿传达出不同身体语言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72%的男性和45%的女性在坐着时都习惯跷起二郎腿。这个动作为何令人着迷?72%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舒服,57%的人是出于习惯,13%的人则认为与文化习惯有关。总体上,大多数人都认可跷二郎腿是一种非常舒坦的姿势。
      “从生理结构来看,跷二郎腿确实很舒服。”当人们坐下来时,主要由脊椎和坐骨支撑身体的重心和平衡。但每个人的坐高(坐下时的高度)、脚掌、臀部的支撑面积不同,加上椅子高度不同会带来下肢受力不均,所以人们坐久了身体容易失去重心。此时,跷起二郎腿可以调整重心,增加下肢的支撑力,缓解足底肌肉紧张,使腿部肌肉得到短暂放松,减轻长时间坐姿带来的疲劳感。
      除了平衡重心获得舒适感,跷二郎腿还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跷二郎腿不仅仅是一种姿势,它还被赋予了一些社交意义和心理表达。
      跷二郎腿可以展现不同的社交形象。通过这种姿势可以传达出一种放松和掌控感,使人在社交互动中更有魅力。例如,穿着干练西服和皮鞋的男士坐在沙发上跷起二郎腿,给人感觉是自信威严的。女性将两条腿紧靠在一起斜向身体一侧,腿部线条被拉伸,曲线更加明显,此时的动作被认为是性感优雅的。总之,不同场景下跷二郎腿的姿势,可以传达不同的社交信息,有的是潇洒有范儿,有的是洒脱不羁,有的则是优雅从容。
      当然,跷二郎腿也可能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比如女生穿短裙时,在公共场合就不得不跷二郎腿,以防止走光或被偷拍。跷二郎腿一旦成为习惯,在坐下时就会自动采取这种姿势,因为大脑已将其与“舒适”和“放松”的状态联系起来。
      跷二郎腿还是一种身体语言,帮助人们释放紧张和压力,从而感到放松和自在。“跷二郎腿有时代表一种防御姿态,当人们受到潜在威胁时,会无意识地将身体尽量包裹起来,保护自身私密空间。”每个人的身体结构和喜好都不同,有些人天生喜欢跷二郎腿,有些则可能与其骨骼结构、肌肉力量和柔韧度等因素有关。
危害从脊柱开始
      “从生理上说,跷二郎腿并不是好事,由此引发的病例并非少数。”门诊中一位王小姐去年被诊断为脊柱侧弯,原因就是她平时工作、吃饭、看手机时都习惯跷二郎腿。类似案例还有不少,浙江一名48岁男性跷二郎腿打麻将,一坐就是4个多小时,导致右腿无力、失去知觉。河北衡水一位90后女生因长期跷二郎腿导致一侧骨盆上提,从而出现假性腿短的情况。跷二郎腿的危害从脊柱开始,一直影响到下肢健康,可谓“从头伤到脚”。
      升高血压。跷二郎腿时,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只好更用力地收缩舒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这也是为什么要求大家测血压时,双脚要平放在地面上的原因。虽然这种升高只是暂时的,当坐姿改变,血压升高就会消失,但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老人尽量不要跷二郎腿,阻碍血液流动对他们来说有时很危险。
      脊柱侧弯。跷二郎腿时,身体左右两侧受力不均,脊柱会发生代偿性侧弯,容易引起脊柱变形、侧弯、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等问题。国家卫健委调查统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过500万,女孩更易患此病。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长期跷二郎腿会影响骨骼发育,引起脊柱侧弯和腿关节发育畸形,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另外,跷二郎腿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脊柱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疾病。
      骨盆歪斜。不少长短腿、高低肩的人,走路姿态不美观,整个人缺少精气神,甚至两只鞋的磨损程度也明显不一样,这就是骨盆歪斜的症状。引起骨盆歪斜的原因较多,跷二郎腿是其中之一。跷二郎腿时,骨盆向后滚动,髋关节紧张,身体重心转移,时间长了会出现骨盆倾斜,甚至使本来圆润的屁股变得扁平。
      影响生殖。男性跷二郎腿时,两腿夹太紧,会使生殖器周围温度升高,高温损伤精子。女性跷二郎腿会使会阴处形成温暖潮湿的环境,导致致病菌大量繁殖,引发外阴炎或者阴道炎。盆腔气血循环不畅,还会引发附件炎和盆腔炎,有痛经者更会加重痛经。
      骨关节炎。跷二郎腿不会马上得骨关节炎,但这个姿势会增加膝关节内部压力,使软骨的营养吸收变差、磨损增加。对于软骨已有不同程度退化的老年人来说,再跷二郎腿无疑会增加患骨关节炎的风险。
      肌肉劳损。跷二郎腿时,被压的一只腿长时间受到压迫,可能使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腿部肌肉损伤。同时,另一条腿的肌肉也会因为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疲劳。加上膝关节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关节软骨会发生磨损,时间一久,引发关节炎等疾病。
      静脉曲张。跷二郎腿还会妨碍腿部血液循环,久而久之,造成静脉曲张,严重的可导致腿部血液回流不畅、青筋暴突、溃疡、静脉炎、出血等问题。少数人还会因腓总神经长时间受压缺血,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出现下肢麻木、酸痛,甚至突然不能行走的情况。
      O型腿。O型腿是指位于膝关节远端的小腿向内侧偏斜造成的畸形,看起来就像字母“O”字。跷二郎腿时,上位腿受力不均,向内偏斜,可能造成内侧膝关节间隙压力增加,软骨磨损加重。位于膝关节外侧的“腓侧副韧带”受到持续牵拉,变得松弛,在已有骨关节炎的基础上形成膝关节半脱位,外表看起来就是O型腿了。
      六个方法纠正坏习惯
      一个小小的“二郎腿”,竟然如此伤身,那还可以跷了吗?二郎腿还是可以跷的,不过要注意好频次,把控好时间。已经形成习惯的人可以从6个方面来慢慢纠正,以减少不良姿势给我们身体带来的损害。
      单侧少于5分钟。每当发现自己不自觉地跷起二郎腿时,要立刻提醒自己,控制跷起的时间,单侧跷二郎腿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尽量控制在5分钟内。长时间坐着工作或学习时,尽量避免久坐不动,每半小时或1小时起来走动一下或原地踏步,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选个合适的椅子。每个人身高、身材比例不同,椅子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坐姿,双腿不管是受到压迫还是悬空,血液循环都会受影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贴合的椅子,给良好坐姿提供舒适条件。合适高度的座椅应在坐下后双腿可平放在地面上,小腿和大腿角度约为90度。
      调整坐姿靠背。坐着时双脚稍稍分开,基本与肩同宽,身体坐直,可以背靠在座椅靠背上,使其与水平面保持45度角,这个姿势可以让后背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减轻脊柱压力。坐下时,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不要让腿悬空,如有需要,可在脚下垫个小凳子,使大腿平行于地面或膝盖略高于髋关节,这会增大臀部与座椅的接触面积,获得更舒适的坐姿。
      加强运动锻炼。加强核心肌群的锻炼,如瑜伽、普拉提、腹部锻炼,能提高身体平衡力和稳定性,减少对跷二郎腿的依赖。可以在家里进行平板支撑训练,提升腰背腿部力量。还可以用“坐式牵拉腘绳肌及小腿后群”来矫正跷二郎腿后失衡的肌肉:身体坐直,右腿伸直,绷起脚背,右手放在右膝下方,左腿自然弯曲。腹部收紧,上半身慢慢向前,拉伸股后肌群,直至大腿后侧出现轻微刺痛感。保持15秒,换腿重复以上动作。左右两腿各完成一次为一组,重复10组。
      及时康复矫正。如果跷二郎腿的习惯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脊柱侧弯、关节损伤等,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或治疗师的帮助。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纠正问题姿势和减轻病变。
      寻求心理支持。跷二郎腿有时可能与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或治疗来缓解问题情绪,从而减少跷二郎腿的行为。
 
抗栓“三剑客”防治各有招
      编者语:冠心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疾病,为何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华法林等药物?很多患者分不清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和溶栓药,究竟哪些情况需要使用这些抗血栓药?
      血栓是怎样“炼”成的
      众所周知,不小心划破皮肤导致的出血,一般很快会自行止住。这是因为,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时,人体为防止大量出血,会激活凝血系统,在破裂部位形成血栓,堵住伤口。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未破损的血管内也会有血栓形成。这些血栓阻塞血管会引发各种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肺栓塞(PE) 等。那么,怎样“消灭”这些危害健康的血栓?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要了解血栓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发现,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血流速度减慢或淤滞,血液容易凝结;②血液成分改变,如凝血因子中的致凝因子增加或抗凝因子减少、血小板活性改变等,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③血管壁损伤,如血管内皮受损或发生炎症等,胶原等暴露在血液中,促使血小板、凝血因子活化和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可见,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两大“主角,因而很多防治血栓性疾病的药物都以抗血小板或抗凝为策略。
      抗击血栓的“组合拳”
      多种因素可导致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激活,如吸烟、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等)、某些免疫或炎症性疾病、手术、创伤、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如蛋白C缺乏等)、妊娠等。
      防治血栓多采用综合手段,在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起预防和治疗作用用: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定期运动、保持合理体重、戒烟限酒等;②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③药物治疗,包括预防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抗凝药,以及血栓形成后使用的溶栓药等;④介入治疗,如介入取栓、溶栓等;⑤外科干预,如急性心梗治疗中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三剑客”各显神通
      血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患者分不清药物种类,常将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混为一谈。
      同样是冠心病,为何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血栓药物?一个是冠心病患者,一个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何会使用同一种药?
      1、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等,常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阿司匹林可阻断血栓素A2合成,减弱促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作用,是抗血小板治疗药的基石。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P2Y1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2、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口服药,以及比伐芦定、依诺肝素等注射剂。华法林可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的合成,其疗效易受饮食等因素影响,需要定期监测并调整使用剂量。
      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为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剂。与华法林不同,新型口服抗凝药由于作用明确、使用剂量相对一致、应用简便,逐渐成为抗凝治疗的“主力军”。
      3、溶栓药: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等,可溶解已经形成的新鲜血栓,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肺栓塞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溶栓药均为注射剂,相比抗血小板药和口服抗凝药,出血风险更大、发生更快,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控下进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制定,通常需要在治疗窗口期内尽早进行。
      有时需联合“作战”
      有时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联合应用两种抗栓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联抗血小板:在心肌梗死急性发病时、不稳定期、介入治疗期,医生往往会联合使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称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简称“双抗”),基本疗程为6个月或12个月。例如: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先采用“双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6个月,继而采用单个抗血小板药(SAPT,简称“单抗”)维持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PCI术后,先使用“双抗”治疗12个月,继而采用“单抗”维持治疗。
      2、抗血小板+溶栓:在某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医生会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和溶栓药(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尽快恢复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
      3、抗血小板+抗凝:冠心病合并高风险房颤、瓣膜置换术后,以及多系统血管病变(如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患者,有时需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警惕抗栓药的出血风险
      抗栓治疗是把“双刃剑”,在阻止血栓形成的同时,凝血功能被抑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基于其治疗机制,无法完全避免出血副作用,患者应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并提高警惕,增加防范意识。
      1、规范用药:抗栓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征,适应证、用法和副作用均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疗程,以及是否联合用药等,并根据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争取达到疗效和安全性俱佳的目的。患者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避免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
      2、采取预防措施: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故患有胃溃疡或胃肠道出血等疾病者应慎用;如果不得不使用,应同时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外伤、酗酒等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以防止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3、定期监测出血风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向医生报告不适或异常症状,如出血、皮肤瘀斑等。使用华法林的患者还应遵医嘱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其控制在2~3,以降低出血风险。
 
老人不要排斥被夸
      生活中,很多老人面对赞美时,都会觉得有些尴尬、难为情,常用回避的方式来应对,比如迅速否认或转移话题,有些老人甚至会直接表示不想被赞美。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一方面,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而过分的自我夸耀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这种文化背景使许多
老人面对赞美时,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可能会认为,接受赞美等于自我夸耀,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老人成长的年代也影响了他们的心态,一些老年人可能因为生活在物质匮乏、竞争激烈的年代,更加注重实干和低调。成长中的失败经历或过去长期的自我压抑也可能造成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偏低,面对赞美时易感到困惑和不安。此外,有些老年人可能认为赞美是一种虚伪或客套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抵触赞美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他们担心接受赞美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或者被他人利用。
      但事实上,赞美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都有积极意义。一项发表在美国《认知疗法与研究》杂志的研究发现,接受他人的积极评价和赞美可以显著降低老人的抑郁水平,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国内学者王晓倩研究称,接受正向的反馈、鼓励、肯定、赞扬等,可以使老人获得自我价值感,有助促进社会交往。一项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的研究也发现,主动关心和赞美可以为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有助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相反,如果老人经常拒绝或忽视赞美,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拒绝正面反馈会影响老人的情绪状态和社会参与度,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拒绝赞美可能使他们显得过于冷漠或孤傲,若缺乏有效沟通,就容易与他人产生隔阂和疏远感,影响社交关系。
      对于老人来说,面对赞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开放、理性的,不必刻意回避或拒绝,也不必过分谦虚,保持正确的认识,即赞美是他人对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肯定,而不是一种负担或压力。同时,大家也要学会区分赞美的真伪,避免被虚假的奉承所迷惑。老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学着坦然接受赞美。
      适当谦逊。受到赞美时,老人可以先感谢对方对自己善意的认可和支持,并表示该成果是基于不懈的努力或团队合作等。这样既可以展现出谦逊的品质,又能避免显得过于自负,更易实践。
      客观分析。老人可以试着从客观角度审视他人的赞美,分析其中的真实成分。如果赞美是基于事实和实际表现,就没有理由拒绝。如果自己判断不好,也可以再找几个人询问,综合后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积极反馈。老人受到赞美后,可以适当给予对方一些积极反馈,如询问对方近况或分享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双方都不会觉得尴尬。
      自我肯定。老人在平时就应通过肯定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当受到他人赞美时,可以将其视为进一步的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真诚沟通。社交中,一个人如果经常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往往会默认其他人也在这么做。因此,如果自己平时在沟通中少点客套,多点真诚,就会更容易相信他人的赞美,并积极接受。
 
选酸奶必知六件事
      酸奶既营养又好喝,不仅能补充蛋白质、钙、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能促进消化。市场上的酸奶琳琅满目,让很多人挑花了眼。要想选出更适合自己的酸奶,就应了解下面几个真相。
      并非所有酸奶都能补充益生菌。按照菌种不同,酸奶可分为普通酸奶和益生菌酸奶,后者价格往往偏高。普通酸奶只含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这两种乳酸菌都是“一过性”的保健菌,不能在肠道内定植,因此对肠道健康的益处不是很大。除了这两种乳酸菌,益生菌酸奶还含有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它们可在肠道内定植,进而抑制有害菌生长。理论上讲,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有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健康,但是每克酸奶活菌数要达到10CFU(菌落形成单位) 以上,才能具有足够的保健活性。普通酸奶虽然不含益生菌,但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等含量跟益生菌酸奶差不多,也同样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功能,大家可根据自身需求和价位选购。
      果粒酸奶糖含量偏高。虽然果粒酸奶加了水果,但营养未必更好,可能存在糖含量过高的问题。原因在于,将果粒添加到酸奶中之前,需要加热灭菌,而猕猴桃、苹果等水果加热后口感会变酸,因此需要添加更多的糖才能达到正常甜度。更何况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果粒酸奶,添加的其实是含有大量糖的果酱。另外,果粒酸奶一般包装较大,很容易喝多,导致热量超标。选酸奶时应关注“营养成分表”,选购“碳水化合物”数值在9~11克的,这种酸奶酸甜适中,含糖量较低。如果喜欢果粒酸奶的风味,可在普通酸奶中加入新鲜水果,既美味又健康。
      蛋白质含量并非越高越好。如今,越来越多的酸奶把蛋白质含量标在显眼位置,有的还以“比同类产品高”为卖点。酸奶蛋白质含量高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添加了奶油,这种酸奶口味特别浓郁,但过多的奶油会带来大量饱和脂肪,不但导致钙、钾和B族维生素的营养素密度下降,还不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二是添加了乳清蛋白粉、蛋黄粉、牛奶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粉等。三是通过浓缩工艺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后两类酸奶虽然更能有效补充优质蛋白质,但价格往往比普 通酸奶高不少。并且,喝一杯酸奶多摄入的那1克蛋白质,只相当于一个鸡蛋蛋白质含量的1/6而已。
      冷柜里的不一定都是低温酸奶。根据是否经过巴氏杀菌热处理,酸奶分为低温活菌酸奶和常温杀菌酸奶。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活的乳酸菌”,其余营养成分差别不大。如果喝酸奶是为了获得乳酸菌的益处,建议选择低温含有活菌的酸奶;如果不需要活菌,可以选常温酸奶,其更适合没有冷藏条件、不便购买酸奶的人。需要提醒的是,低温酸奶不能放在常温下销售,常温酸奶却可以放在冷柜内销售。经过冷藏后,常温酸奶口感会更接近于低温酸奶,这也是很多进口常温酸奶在中国销售的主要策略。因此,购买酸奶可以看看储存条件,“活菌型”酸奶一般为2℃~6℃保存,“杀菌型”为常温下存放
      味道像酸奶不一定是真酸奶。根据相关标准,酸奶的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2.9克/100克,风味酸奶(果味、巧克力味等)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2.3克/100克。现在市面上有些产品颜色和味道像酸奶,蛋白质含量在1克/100克左右,但它们并不是酸奶,而是牛奶加水、糖、香精、酸味剂或发酵剂制成的,叫酸乳饮料或乳酸菌饮料,含糖量往往较高,营养价值较低,不能用来替代酸奶,建议少喝。
      “无添加”’酸奶未必更健康。酸奶发酵必须加乳酸菌,因此不可能做到真正无添加。有些“0蔗糖”酸奶加了不少果酱或蜂蜜,含糖量不比普通酸奶低。“0添加剂”酸奶则可能为了改善口感,加入大量糖。事实上,一些增稠剂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利于延缓餐后血糖升高;甜味剂的添加可以减少游离糖的使用,更适合超重人群或需要控制血糖者。因此,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追捧“无添加”酸奶。
 
这些卫生间里的健康隐患,你家有吗
      编者语:家庭清洁工作是居家环境卫生的重要保障。传染病的传播虽与环境卫生因素有关,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居家清洁消毒,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家中那些处于隐蔽角落的污垢往往被忽视,而它们正是藏污纳垢的“重灾区”。尤其是潮湿、温暖的卫生间,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生长、繁殖。以下这些卫生间里的健康隐患,你家是不是也有呢?
      隐患1:冲马桶不盖盖子
      马桶冲水时,冲力会产生大量气溶胶,其中含有细菌和粪便微粒。研究表明,冲马桶会产生0.3~3微米的气溶胶液滴,这些液滴可以上升到马桶上方至少1.5米。这些释放出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长时间存在,随气流传播到其他室内环境或沉积在洗手间的物体表面。一些传染病患者使用马桶后,冲水产生的气凝胶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到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使其他人通过吸入气溶胶或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而感染的风险。
      对策:养成在冲水时盖上马桶盖的习惯。有研究发现,盖上马桶盖冲水对卫生间造成的细菌污染远低于不盖马桶盖冲水。
      隐患2:马桶刷从不消毒
      很多人使用马桶刷清洁马桶后,便习惯性地将马桶刷放回容器中;也有人随意将马桶刷放置在卫生间角落里。这些做法都有较大的卫生隐患。这是因为,马桶刷上可能残留粪便等污物,其中的微生物很容易在潮湿环境中生长和繁殖,不仅会污染周围环境,还会在下次清洁马桶时造成二次污染。
      对策:清洁马桶后,将马桶刷彻底清洁;定期使用消毒液、漂白剂或专门的马桶刷消毒液对马桶刷进行消毒并晾干。最好每3个月更换一次马桶刷。
      隐患3:在卫生间光脚
      很多人沐浴前后会光脚踩在卫生间地面上,殊不知,看起来干净的地板其实潜藏着许多微生物。浴室地板潮湿,很适合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长。这些细菌和污物接触足部后,可能会被带入卧室等其他区域带来健康隐患。
      对策:在卫生间不光脚,如有条件,可准备卫生间专用拖鞋。经常清洁卫生间地面并尽量保持干燥,可每周使用消毒液对卫生间地面进行消毒。
      隐患4:从不清洗吸水垫
      不少家庭会在浴室内或门口放置用来吸水的脚垫,一段时间后,吸水垫往往变得污黑。潮湿的环境、掉落的头发、沉积的灰尘等为真菌、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策:定期清洁吸水垫,并用消毒液浸泡消毒,然后在阳光下晾干。
      隐患5:使用发霉的浴帘
      卫生间的浴帘太长或太宽、使用后未拉开晾干、卫生间通风不足等,都会导致浴帘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容易滋生真菌。
      对策:为避免浴帘发霉,每次使用后将其完全展开,以保持干燥。应定期清洁浴帘,并及时更换。沐浴后应开窗通风或打开排气扇,以保持卫生间通风良好。
      隐患6:沐浴球用了很久也不换
      很多人沐浴后,习惯将沐浴球挂在浴室内。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又一直将其放在潮湿的浴室中,很容易滋生微生物。此外,长期使用后的沐浴球可能会变得粗糙、松散,清洁能力和使用舒适度下降。
      对策:使用沐浴球后及时清洁并放在通风处晾干;每3个月更换一次,或在沐浴球出现明显磨损、变形、变色时更换。
      隐患7:共用擦手毛巾
      湿手擦过的毛巾如不及时清洁和保持干燥,很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多人共用一条擦手毛巾,,如果有人患感染性疾病或皮肤病,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对策:每个家庭成员使用专用擦手毛巾,可选择不同颜色以便区分,避免共用。每天清洗擦手毛巾,并确保毛巾充分晾干。必要时,可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隐患8:肥皂放在潮湿的皂盒中
      有些家庭将用于洗手的肥皂放在底部没有透气孔的皂盒中,肥皂就会长时间保持湿润,甚至浸泡在有水的皂盒中。潮湿的肥皂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会污染双手,甚至““越洗越脏
      对策:将肥皂放在底部有排水孔的托盘或器皿中,尽量保持干燥,或者用洗手液代替肥皂。
      隐患9:从不清洁花洒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花洒沐浴,却很少有人专门清洁花洒。殊不知,,兰当热水器中的热水经过花洒喷头时,7水中残留的微生物会黏附在花洒孔眼。它们可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衍。若长时间不清洗花洒,其中的微生物可随着喷射的水流接触人体或飘浮在空气中,使人发生瘙痒等皮肤问题,以及呼吸道过敏反应或炎症。
      对策:花洒宜至少每个月清洗一次,将花洒浸泡在加有清洁剂或消毒剂的清水中10分钟,然后从里到外仔细刷洗喷头,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拆解花洒时应避免强拆而造成内部结构损坏。如果发现花洒难以清洗干净、孔洞堵塞以致出水不畅等,应及时更换。
      卫生间清洁,注意这些细节
      1、定期开窗通风或使用排气扇,保持卫生间空气流通。每次使用完均应及时开窗通风。
      2、清洁应“面面俱到”特别是经常接触或容易忽视的区域,如水龙头、门把手、马桶水箱的按钮等。
清洁马桶时,宜按照从较清洁部位到污染部位的顺序,依次清洁马桶的座垫圈、外表面、底部、马桶盖和内部。
      3、马桶、浴缸、台面等不同区域应使用不同的抹布,可用不同颜色区分;抹布、拖把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在通风处晾干,并定期消毒。
      4、使用消毒剂应遵循产品说明书上的用量和方法。消毒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手套和口罩。需要提醒的是,应避免混合使用含氯消毒剂和洁厕液,以免两者发生反应而产生有毒的氯气。
 

 
 

  • 上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六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