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四期

发布时间:2024-03-22
关于痴呆的真假传闻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伴随的认知障碍及痴呆人群数量也在明显增长。对于认知障碍和痴呆,网络上存在不少传闻,难辨真伪,大众容易被误导。
      传闻1:脑外伤会使人变傻
    【答案】真。脑外伤是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
      这一传闻多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即了解到某些人因严重脑外伤而发生记忆差、反应迟钝,甚至痴呆。确实,不仅是一次严重的脑外伤(如车祸、头撞击等),多次看似不严重的脑外伤(如被拳击等),也会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虽然医学研究并未发现偶然几次的轻度脑外伤(如不慎磕碰门窗)可导致痴呆,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仍应注意避免脑外伤。
      传闻2:抑郁会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
    【答案】真。负性情绪与痴呆关系密切
      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实,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和早醒、醒后再次入睡困难等也会增加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的发生风险。
      除了接受专业的心理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冥想、运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等是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改善睡眠质量的好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发生。
     传闻3:发热会“烧坏”脑子,使人变傻
   【答案】不准确。对发热引起的脑损伤应重视,但不必过于恐慌
      发热对脑功能具有明显和确切的损害作用,高热更是如此,因此,医生对任何原因引起的高热都会予以重视并积极进行干预,如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等。不过,目前没有很好的研究证据证明,短时间的发热,尤其是儿童少年期的感冒发热,会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
      传闻4:手机有辐射,长期用手机会增加痴呆发生风险
    【答案】假。尚缺乏研究结果证实这一观点
      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手机是有辐射的,不少人担心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影响大脑健康,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不过,已经开展过的研究均没有发现长时间使用手机会使人变笨。
      传闻5:治疗痴呆已有“特效药”
    【答案】不准确。现有药物疗效有限
      鉴于当前医学水平的局限,目前没有治疗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或额颞叶痴呆的特效药物。虽然研究人员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近年来找到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年性痴呆进展的药物,但该药物存在相当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价格昂贵。因此,实现对认知损害和痴呆的有效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和医学意义。
      传闻6:老年期的健忘就是痴呆
    【答案】假。不正常的健忘要重视
      与年轻时相比,老年人必然会面临脑细胞和脑组织减少(脑萎缩)、脑功能减退(记忆差、反应慢)的情况。如果脑功能减退尚未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医学上便不认为这是一种病,属于自然现象。若脑功能减退程度已经对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且与相同年龄、相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相比明显要差,便要警惕认知障碍和痴呆是否“找上门”。
      传闻7:痴呆是年纪大了的表现,无法避免
    【答案】假。做好危险因素管理,有助于预防痴呆。要做好认知损害和痴呆的预防,首先就需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导致痴呆或增加发生痴呆的风险(所谓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发现,约不到10%的老年痴呆是由某些基因缺陷导致的,例如家族性老年性痴呆、极少数血管性痴呆(如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等。针对这些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痴呆,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而由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水平低下和正常压力脑积水等疾病导致的痴呆则是可以被预防的。
      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不少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方式、个人史、病史会影响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发生、发展,这也是预防痴呆的重要抓手。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若能做好以下12个危险因素的管理,或能预防40%的痴呆发生。
痴呆的12个危险因素
病史 高血压、听力下降、糖尿病、抑郁、肥胖、外伤性脑损伤
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躯体运动少、社会接触少、过量饮酒
个人史 受教育少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
 
老年人营养不良,隐藏的健康威胁
      老年人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它默默侵袭着老年人的健康。
      根据《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报告》我国将近50%的老年人面临营养不良的风险,这是导致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衰、慢性肾衰等,这些疾病可能进一步危害老年人的营养健康。
      老年人面临的营养挑战
      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更易出现营养问题,其主要原因如下。
      口腔健康问题许多老年人因牙齿问题或口腔疾病而难以咀嚼食物,这会限制他们的食物选择;而嚼不烂的食物可能会无法充分消化,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
      吞咽困难有些老年人有吞咽障碍,这可能是由于喉咙肌肉无力、食道问题或其他健康状况引起的。这可导致食物卡在喉咙中,增加呛咳和窒息的风险。
      胃肠问题如胃食管反流、便秘或腹泻等疾病,可能会干扰老年人的食物消化和吸收,导致腹痛、恶心、腹胀和营养不良。
      多种基础疾病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等。这些疾病可通过促炎细胞因子激活身体炎性反应,影响食欲,导致恶病质,进一步危害老年人的营养状况。
      心情和生活环境老年人可能因孤独、抑郁、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疾病带来的焦虑而影响食欲和进食,进一步导致自主减食或忽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经济状况财务问题也可能成为老年人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一些老年人因为经济拮据而选择不适当的食物,影响食物的多样性和膳食的质量。
      老年人营养不良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
      虚弱和体力下降老年人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虚弱、乏力和体力下降。他们会感到无法完成日常活动,甚至简单的行走也成为一项挑战。
      免疫力下降充足的营养对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至关重要。老年人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等致命危险的发生风险,会导致其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显著增加。
      肌肉流失老年人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减少,甚至发生肌少症,影响行动的能力和稳定性,增加摔倒和骨折的风险。
      心血管问题不良的营养状态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其他心血管问题的发生。首先,高血压往往与不良营养状况相关,过多的盐分摄入可能导致老年人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其次,高胆固醇水平也是心血管问题的潜在威胁。老年、人营养不均衡,可能会过量摄入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这些物质在体内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这就好比在血管内筑了一堵“胆固醇墙”,使得血液流动受阻,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如钾、镁、维生素C和E等。其中,钾和镁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而维生素C和E则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预防血管损伤。
      总的来说,老年人本身已经面临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至关重要。
      认知障碍老年人如果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D、维生素B2、锌、镁等),以及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
      老年人营养状况简易自测
      老年人通过三个简单方法可以自我判断营养状况。若已有营养不良的初期表现,需要及早干预。
      近3个月体重下降过快从现在倒推3个月,如果体重下降超过5%(如通常体重为60千克,其5%是3千克)就要引起注意,是否营养不足、吃饭量减少了;如果体重丢失超过10%,就要去医院就诊。3~4天或一周量一次体重就可以。
      近两周进食量减少如果最近进食量减少50%(如此前可以吃一碗饭,现在只能吃半碗)或更多,持续两周以上,需要就医明确原因。
      胃肠不适关注食前、食后或进食过程中的恶心、腹胀、呕吐、反酸烧心、腹泻、便秘等问题,或情况有所加重影响了食欲,需要对营养状况多加关注。
      老年人膳食结构原则
      依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均衡饮食”原则,老年人的膳食应本着“四低、四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分、低钠盐,和高蛋白、高矿物质、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的原则进行调整,每天供能比脂肪不超过30%,蛋白质占10%~15%,碳水化合物占55%~60%。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来衡量每餐食物的合理比例:一个餐盘里应该有大约1/4蛋白质和脂肪,1/4全谷物,1/4蔬菜,1/4水果,另加少量乳制品。至于餐盘的大小,则可因人而异。
      应对老年人营养问题的一些指导建议
      多吃高蛋白食物老年人应尽量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包括鸡肉、鱼、豆类、坚果、鸡蛋等高蛋白食物。蛋白质对于肌肉健康、免疫力和器官功能至关重要。
      关注口腔健康口腔健康是老年人摄取养分的关键。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口腔健康问题,如牙齿问题、牙周炎等。如果存在问题,及时就医,以确保能够正常咀嚼食物。
      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胃肠道健康,减少便秘的发生。老年人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糙米和全麦面包),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坚持适量的运动适量的运动不仅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和力量,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和免疫功能。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根据身体状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
      关注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孤独、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食欲不振。因此,老年人应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家人、朋友互动,参与社交活动,以维护心理健康。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该定期进行体检,以确保及早发现健康问题。特别是要监测体重的变化,如果发现体重下降或进食量明显减少,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咨询专业医生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应与专业医生和营养师保持交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的膳食计划和健康管理方案。专业的医疗建议和个性化的营养咨询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营养挑战。
总之,老年人的健康与营养密切相关,而营养不良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老年人至关重要,关注营养问题,咨询专业医生,将助力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运动可防五种癌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完成并发表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运动能降低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和肝癌的发生风险,且每周累计运动量越大,癌症风险降低越多。
      代谢当量(MET) 指的是在静息状态下维持基础代谢功能所需的耗氧量。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耗氧量为每千克体重每分钟需要3.5毫升的氧气, 这就是1MET。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要想保持健康,每周总活动量至少为600MET。这个运动量,相当于每天干20分钟左右的家务。
      为了量化运动量与癌症发生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人员检索日了1980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20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最终将16418361人的数据纳入本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肺癌发生风险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呈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把每周的运动量分成运动量不足(每周少于600MET) 、低运动量(每周600~3999MET) 、中等运动量(每周4000~7999MET) 和高运动量(每周8000MET及以上) 4组的话, 与运动量不足的人群相比,低、中、高运动量人群的肺癌发病风险分别降低5.5%、8.5%和5.9%。
      另外四种癌症则与运动量之间呈现出线性关系。总体来看,每周的总运动量从0提高到4000MET, 可使乳腺癌风险降低1.6%,肠癌风险降低0.9%,胃癌风险降低0.9%,肝癌风险降低2.7%; 而从4000MET提高到13200MET, 可使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和肝癌的风险分别进一步降低3.7%、2.1%、2.0%和5.9%。
从每一项的具体表现看,与运动量不足的人群相比,低、中、高运动量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别降低5.3%、9.5%和10.3%;患肠癌的风险分别降低6.5%、8.3%和7.1%。此外,与运动量不足的人相比,中等和高运动量的人患胃癌的风险分别降低6.6%和5.1%;在肝癌方面,高运动量的人与活动量不足的人相比,风险降低了17.1%。
 
人到晚年宁可胖勿瘦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让老人更长久地保持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近日,一项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新研究给出了一个方案——让老人适当“胖一点”。
      该研究共纳入1950位老年科住院患者,年龄跨度是60~103岁, 平均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为23.4。北京医院老年科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身体功能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日常活动能力、认知状态、睡眠、吞咽功能、握力、抑郁程度等。研究人员根据体质指数将参与者分为5组:低体质指数组(小于20)、正常组(20~24.9)、超重组(25~27.9)、轻度肥胖组(28~29.9)、肥胖组(大于等于30)。结果显示,体质指数过低是各项功能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超重或轻度肥胖人群反而具有较好的功能状态。具体来说,与正常组相比,低体质指数组身体功能异常风险是其1.5~2.1倍,超重组与其相当,轻度肥胖组认知功能及握力下降风险显著降低,肥胖组日常活动能力显著下降。因此,住院老人的理想体质指数为20~29.9。
      很多人认为,“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却总伴随着代谢、关节等方面的疾病。但其实,近年来关于体质指数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绝大部分观点都认为体质指数与身体机能下降、死亡率之间呈U形关联,即过低或过高都是不良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本研究结论相符。除了住院老人,正常老人的体质指数也应比成年人高。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曾提到,80岁以上老人的体质指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老年人群中,高体质指数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我国现行相关标准建议,18~64岁健康成人体质指数的正常范围是18.5~23.9,65岁以上老人的理想体质指数应为20~26.9,高龄老人为22~26.9。
      老人的理想体质指数之所以更高,可能是因为随着人体逐渐衰老,体成分会重新分布,如肌肉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高、骨质疏松等。与低体质指数人群相比,超重或轻度肥胖的老人可能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在面临疾病或其他风险,尤其是感染的消耗、癌症细胞的过度生长时,身体储备更充足,有助熬过疾病最严重的时期。
      轻度肥胖组认知功能及握力下降风险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中年肥胖的人老年时期患痴呆症的风险更高;也有研究显示,体质指数变化明显(增加或减少幅度大于5%)的人,认知能力下降较快;本研究则提出,轻度肥胖是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因素。这其中的差异,或许可以用近日发表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来解释。其中显示,对于肥胖的亚洲人来说,其认知功能随体质指数升高而下降,但这里的肥胖主要指内脏脂肪含量高。除了认知功能,内脏脂肪增加还是影响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研究对于体质指数的提法还是显得有点宽泛,如果能增加腰围指标,将内脏脂肪增多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会更明晰。
      握力方面,随着当前检测仪器的进步,人们体检时不仅可以测身高、体重,还可以测量身体中肌肉和脂肪的比例。老人肌肉流失多会导致肌少症,从而引发跌倒等不良事件。健康状况较好的轻度肥胖老人即使肌肉与脂肪的比值下降,仍可能保证较好的肌肉数量和质量,体现在研究结果上就是良好的握力。
      总而言之,老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多重共病等原因,都宜胖不宜瘦,建议通过合理的膳食结构、规律的运动锻炼,将体质指数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且稳定的范围。饮食方面可以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同时重视共病的影响,比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当补充优质蛋白,且严格限制蛋白的摄入量,高血压患者应当减少钠盐的摄入量,糖尿病患者需控制主食的总量等。运动方面,在身体状态允许的前提下,应坚持每周进行3~4次有氧运动,每次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并通过适当的抗阻运动保证肌肉力量,具体可参照最新发布的《老年人运动管理国际专家共识》。需注意,老人运动前最好能进行平衡能力评估,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可能。
 
指甲透露的健康信息
      疾病发生前,身体会报警。研究表明,指甲变化是身体发出的缺乏营养或疾病缠身的重要信号。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邀请替代医学与自然疗法专家珍妮·希尔斯博士,总结出“指甲透露的八大健康信息”
      1.指甲变色。变黄可能是长期大量使用指甲油所致,也可能是指甲真菌感染所致;棕色指甲可能是甲状腺疾病或营养不良的信号;指甲变白表明缺血;蓝灰色指甲可能意味着身体血氧量不足,也可能说明心肺有问题。
      2.指甲变脆。指甲干燥变脆、常裂开,与甲状腺疾病和真菌感染等密切相关。但也可能是扁平苔藓的症状。衰老加速或长期接触指甲油和洗衣粉也可导致指甲变脆。
      3.指甲增厚。除了真菌感染外,指甲增厚也可能是反应性关节炎(一种炎症性关节炎)和肺部疾病所致长期受伤,或患有湿疹和牛皮癣等皮肤病,指甲也会变黄、生长缓慢和增厚。此外,指甲增厚也可能说明血液循环不良。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手脚血流减缓,并影响皮肤健康。
      4.指甲凹陷。指甲上的小坑或小凹陷可能是一种遗传现象。但是,牛皮癣反应性关节炎及湿疹和斑秃也可能会导致指甲上的小凹痕。
      5.指甲横沟。指甲上出现横沟被称为“博氏线”这种现象可表明营养不良,或得了某种暂时影响指甲生长的病症,如麻疹、胰腺炎和心脏病突发等。此外,化疗、糖尿病和长期暴露在极端温度下也会导致指甲“博氏线”。
      6.指甲横纹。指甲上出现白色横纹线可能表明血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这可能由肝病或营养不良引起,或者压力过大所致。这些白色横纹通常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上最为清晰。
     7.深色甲纹。深色甲纹可能是甲下黑色素瘤(一种发生在脚趾或手指上的恶性肿瘤)的征兆。。深色甲纹通常只影响一个指甲,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8.红棕条纹。毛细血管受损可导致指甲下细小的红棕色条纹。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表明,有炎症或肿胀相关的多种严重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牛皮癣等。
 
爱喝茶的人糖尿病风险低
      喝茶是很多国人的日常习惯。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却又历久弥新。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研究人员在2023欧洲糖尿病协会年会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黑茶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47%,并且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茶叶也都有类似效果。
      该研究共纳入中国8个省的1923名成年人,其中男性562人,女性1361人,共有436人患糖尿病,352人为糖尿病前期,1135人血糖水平正常。研究人员调查了参与者的茶消费频率(从不、偶尔、经常、每天)和类型(绿茶、红茶、黑茶或其他茶),并将其与尿糖排泄、胰岛素抵抗(通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测量)和血糖状况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在考虑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状况等糖尿病风险因素后发现,与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茶的人尿糖排泄增加0.11,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降低0.23,糖尿病前期风险降低15%,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28%。这些健康益处在黑茶饮用者身上更为明显,数据显示,他们的尿糖排泄增加0.16、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降低0.31,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47%,糖尿病前期风险降低53%。
喝茶的人糖尿病风险低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糖尿病患者肾脏葡萄糖重吸收能力高于正常人群,茶叶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或许能抑制葡萄糖的重吸收,发挥与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相似的作用,由此可通过促进尿糖排泄,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
      二是茶叶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或许有助减少胰岛素抵抗。黑茶的制作过程涉及微生物发酵,可能会产生更多生物活性化合物及衍生物,包括生物碱、游离氨基酸、多酚、多糖等,使得降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风险的效果优于其他茶叶。此外,更多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与防病治病相结合大有可为。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大家每天喝茶,无论哪种都有益处,尤其可以用茶取代甜饮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规律喝茶也有积极影响。
 
识别遗传性肿瘤,请记住“3、2、1”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数超过400万例,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5%~10%是遗传性肿瘤,常呈家族聚集现象,由易感基因突变所致。随着肿瘤的发病率和检出率不断增加,不少人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确诊肿瘤后,常常“对号入座”,产生恐慌情绪。癌症究竟会不会遗传?怎么才能识别遗传性肿瘤?
      这几种肿瘤更容易遗传
      从家族遗传的角度来说,有些人是肿瘤的“易感体质”,基因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患癌。需要清楚的是,这些人遗传的并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易感性。易感性是指遗传物质上有一些特殊的改变,导致人体处于同一环境条件下时,对外界刺激更敏感,更容易患上肿瘤。临床中常见的遗传风险较高的肿瘤有乳腺肿瘤、胃肠道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遗传性肿瘤往往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而且一般发病年龄较早,并在连续几代中存在。如果有些家族中有多代、多名家族成员罹患癌症,那么可能是遗传因素在“作祟”。例如,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常有家族多名成员发病、发病年龄早、双侧或多原发病灶临床特点。同时,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成员罹患其他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也会升高。
      有肿瘤家族史一定患癌吗
      可以肯定的是,遗传性肿瘤患者的家族成员不一定会罹患肿瘤。肿瘤家族史并不等同于遗传性肿瘤。当家族里出现聚集性肿瘤患者时,需要进行专业的肿瘤遗传咨询,借助基因检测的手段,才能明确是否为遗传性肿瘤。
      即使基因检测发现家族成员携带了胚系的致病突变基因,确诊了遗传性肿瘤,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罹患肿瘤,只能说明携带者的发病风险比一般人更高。以乳腺癌为例,乳腺癌目前已经超过了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肿瘤。普通女性终生罹患乳腺癌的累积风险大概是12%,而携带了BRCA 1(一种直接与遗传性乳腺癌有关的基因,命名为乳腺癌1号基因, 英文简称BRCA 1) 胚系致病突变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会达到46%~87%。同时,这样的携带者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也会由1%~2%提高到39%~63%。也就是说,携带这种胚系致病突变的个体,患上乳腺癌或者卵巢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了解“3、2、1”的含义
      大家在识别遗传性肿瘤时,要记住三个数字,即“3、2、1”
“3”指的是,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中,有3个及以上相同或者相关肿瘤的患者。从遗传性角度出发,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都属于BRCA基因相关的肿瘤,应提高警惕!
      “2”指的是两种特殊情况提示可能为遗传性肿瘤。一种是1人罹患2种癌症,或者成对器官患癌,如双侧乳腺癌、双侧卵巢癌。另一种是同一器官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病灶,如单侧乳房发现多个癌灶。
      “1”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1例年轻患者”比如,乳腺癌常见的发病年龄是45~69岁,但是如果家族中出现40岁,甚至30岁之前的乳腺癌患者,就要警惕。第二种含义是,1例罕见癌症。比如,乳腺癌多见于女性,但大约每100例乳腺癌里有1例是男性患者,男性乳腺癌就属于罕见癌症,如果出现,也需要提高警惕。
 

 

  • 上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三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