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三期
发布时间:2024-02-29
癌症能预防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防癌意识逐步增强,但大多数人仍不知道如何科学地防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癌症很重要。至少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癌症预防可以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主要是为了鉴别、消除危险因素和病因,预防癌症的发生,降低患癌风险。二级预防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主要有防癌体检,做好癌症的筛检普查,监测高危人群,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根治癌前病变。三级预防针对的是肿瘤患者,主要指通过规范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如果大家能够增强防癌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从源头上预防至少40%的癌症,也就是一级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有助癌症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不能避免所有癌症的发生,但是大量研究证实,任何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改变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癌症风险。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远离癌症呢?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癌症的发生。以健康饮食为例,提倡少食多餐、少盐多淡、少陈多鲜、少硬多软、少肉多素、少酒多茶、少炸多炖、少烫多温、少熏多炒等。
★关注致癌因素。癌症不会传染,但一些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是会传染的。要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推行使用公筷,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远离身边的致癌物。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明确的致癌物,例如甲醛、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等。注意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少食用油炸和腌制的食物。
★接种疫苗。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预防宫颈癌等多种癌症。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乙肝正是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接种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建议尽早及时接种。
★保持乐观心态。好的心态是预防和抗击癌症的良药。保持情绪乐观有利于维持正常、合理的生活状态。
★选择个体化防癌体检。目前的医疗检验技术手段可以在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比如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筛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筛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筛查消化道癌等。选择个体化体检项目是提高癌症早诊率的关键。
除了做好防癌体检,大家还要警惕癌症的早期症状。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越早发现癌症,患者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当身体出现异常肿块,痰中带血,无痛性血尿,大便颜色、性状改变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当心这些心梗先兆
在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多处部位的疼痛。最明显的为胸部疼痛,也就是心前区的疼痛。患者出现胸痛时,一般会伴有呼吸急促、乏力、心悸等现象。这种痛感会放射至患者的左肩、左背、左侧手臂,并且会引起剧烈的头痛、牙痛以及上腹部疼痛。
★心前区疼痛: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胸痛。在心前区的部位,有明显的憋闷以及压榨性疼痛。患者还伴有明显的气短、乏力以及心情烦躁等症状。
★左侧后背疼痛:患者在出现心前区疼痛时,这种痛感会直接放射至后背部位。患者后背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压榨性疼痛、紧缩感,与心前区疼痛感觉类似。这种疼痛也会在左侧肩部出现,且会持续延伸至左侧整个手臂部位,使手臂出现明显的疼痛、麻木、无力。
★头部疼痛:当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脏的血液输出量会减少,从而使流进颅内的血液大量减少。这样一来,脑供血严重不足,颅内压快速增高,出现头部缺血、缺氧现象,患者就会有剧烈的头痛症状。
★牙痛:在急性心梗发作时,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牙痛症状。这是心绞痛发作导致的一种放射性疼痛,痛感放射至下颌部位,导致牙痛。这种疼痛呈现阵发性,疼痛部位不固定,但大部分在左侧。
★上腹部疼痛:在急性心梗发作时,有不少人会出现上腹部的疼痛感,一般会被患者误认为是胃痛。刚开始一般为隐痛,而后会慢慢发展为绞痛感,有着刀割样的剧烈疼痛,一般持续半小时左右。
远离这几个危险因素
★熬夜:一项关于猝死原因的调查显示,90%的年轻人患心梗都与熬夜有关。很多长期熬夜的人应该都有过相同的经历,那就是心脏不舒服,有些人可能是心脏疼,有些人是心悸。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睡眠时间少于4.5小时,死亡率增加。
★过劳:过劳诱发心梗的案例有很多。过劳一方面会增加心肌耗氧,一方面可能会诱发斑块破裂,这些都可能导致心梗发作。这里的过劳,就是身体的过度劳累,既包括体力上的劳累,也包括脑力上的劳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同样会发生过劳。
★焦虑:年轻人因为各种生活或工作上的压力,常常会有激动、紧张、焦虑的情绪。这些情绪对健康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不利于心脏的健康。
★饱餐:饱餐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心肌缺血和心梗的诱因。如果吃得过饱,会有大量的血液分布到消化道,促进消化道的蠕动,加速食物的吸收。如果心脏供血本身有问题,就会加剧供血不足。
★寒冷刺激:当温度降低时,人的皮肤感觉到温度变化,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抵御寒冷。但是在抵御寒冷的同时,可能会造成一些心血管的损伤,如血压上升,或产生一些化学物质,使血管上的斑块变得不稳定,更容易造成斑块脱落,进而出现血栓。
★吸烟和大量饮酒:有些患者在吸烟或大量饮酒之后会出现心肌血管的痉挛。心脏的血管上有环形分布的肌肉,肌肉痉挛时会造成血管的收缩,管腔变窄导致血流瘀滞,甚至形成血栓。
呵护好血管才能收获健康
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曾过,人与血管同寿。意思是人体内血管的质量影响着人的寿命,血管年轻,人就年轻;血管老化,人就衰老。血管破裂,人就死亡。作为人体营养输送的重要管道,血管犹如纵横交织的“河道”,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一旦发生任何损伤或功能障碍,自然会影响健康。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及外周血管病,其中心脑血管病较为常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外周血管病包括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瘤和颈动脉狭窄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会无声无息地影响血管健康,并最终导致血管疾病的高发。
不良饮食习惯损伤血管
高盐饮食:盐分摄入过多会使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渗透压随之增大,继而引起水肿。长期高盐饮食还会升高血压,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容易形成血栓。
高脂饮食:日常饮食中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会使脂肪和胆固醇积聚在血管壁上,犹如上游江河裹挟的泥沙逐渐沉积在河床。这些沉积物由胆固醇、脂肪、钙和其他细胞成分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的面积逐渐扩大,影响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甚至导致“断流”。当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后,就会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高糖饮食:现代人常常摄入过多的糖分,尤其是加工食品和饮料中的隐藏糖。过量的糖分进入体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血糖水平随之升高。这类情况在高糖饮食和缺乏运动人群中更常见。血糖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血管内膜炎症反应,使血管内壁不再光滑,并逐渐出现斑块及血管硬化。
不健康生活方式“推波助澜”
除饮食因素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会对血管健康造成威胁。吸烟首当其冲,其对血管的危害最大。烟草中隐藏着数百种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刺激血管收缩,使血管壁变得僵硬而缺乏弹性。
过度饮酒也同样损害心脏和血管健康。过度饮酒者容易罹患心肌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疾病。
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病风险增加,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全身血管健康。此外,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状态对血压、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均有害无益。
日常生活注意六点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养出“年轻”血管呢?
第一,健康饮食,控糖控盐:烹调菜肴时加糖会掩盖咸味,导致盐和糖的摄入同时增加。建议使用有刻度的限盐勺、小盐罐等工具来控制糖和盐的用量。选用低钠盐既能满足对咸味的要求,还能减少钠的摄入。
第二,注意进食顺序:掌握正确的进食顺序有利于控制血糖,同时对血管健康也有利。每一餐我们都应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和肉类。每一口食物最好咀嚼30次以上再咽下,这样可以增加饱腹感,也可以避免吃得太快导致进食过量。
第三,多吃蔬菜、水果,均衡膳食: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都有益于血管健康。多吃橄榄油、深海鱼、浆果、坚果等,也对血管健康有利。
第四,适当锻炼:建议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强代谢,改善血液循环。
第五,规律作息,学会自我减压:成人每天应保证7小时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不要长时间熬夜,更不要在睡前吸烟、饮酒。此外,我们应学会自我放松,可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来缓解情绪。
第六,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有血管疾病潜在风险的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发现问题及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自测血管年龄有多老
心血管医学领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与动脉同寿”,说的是人的寿命与血管年龄相关。人体生来血管柔软通畅,病于血管堵塞,老于血管硬化。大家总习惯性认为头发花白的时候,血管才开始老化、堵塞,殊不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很可能导致血管早衰。许多年轻人明明实际年龄只有二三十岁“血管年龄”却是五六十岁,这样的患者在心血管门诊比比皆是,“人未老血管先衰”比人们想象的更加严重。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房子,那么刚出生时就是新房,动脉就像房子里的新水管一样,内里光滑,弹性且柔韧。在年龄增长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作用下,血管壁的硬度会缓慢地逐渐增加,导致血管阻力增加、弹性降低(血管硬化)。血管内壁开始逐渐出现脂质条纹,这些脂质条纹会逐渐生长成为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硬化和斑块形成早期还不至于影响血流,因为还没有器官因此受累,一般没有症状表现出来。
不过,血管遇到以下“困难”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血管“压力大”:血管硬化:血管老化会导致血管中膜的平滑肌增生,并产生胶原蛋白增多,弹力蛋白断裂,简言之就是血管不断变脆、变硬,会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脑微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特别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血管硬化容易与高血压“相辅相成”,形成恶性循环。
血管“阻力大”:血管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的病变导致斑块形成,随着斑块增大和斑块内脂质的堆积,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动就开始受到限制。就像管道内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快速通畅的供水就会出现胸痛胸闷、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当血管弹性越来越差,血管腔里越来越窄,血管就可能某天突然“崩盘罢工”,进而形成血栓,将血管迅速堵塞甚至堵死,血管无法正常流通,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严重甚至会引起急性心梗和急性脑梗,威胁人的生命。
血管“结成块”:静脉曲张:由于静脉血管缺乏平滑肌结构,其老化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即静脉曲张。一般而言,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因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易患静脉曲张。而一旦患上静脉曲张,站立或行走都会受到影响。同时,静脉曲张也是导致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
血管遍布体内各处,联通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因此保持心血管的年轻化十分重要。上表中的12种情况,可以帮助预测自身的血管年龄。
如果做了自测,认为己可能有血管老化的趋势,就建议到医院做专业的血管功能检测,准确了解“血管年龄”。目前,临床上有两个检查,一是动脉造影,二是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检查。当检查结果存在异常,提示患者需要关注血管健康、排查不良因素的干扰、改善生活方式等,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血管老化的原因主要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不能更改的因素包括基因、性别、年龄等;可以改变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睡眠、心理状态和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控制情况。不能改变年龄,但是生活方式可以自己选择。
清淡饮食,保持血管畅通:高糖高油、高脂、高盐这“四高”饮食,可以说是血管的头号天敌。浓油赤酱、大鱼大肉虽然美味,但容易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在血管壁上附着堆积,造成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不畅通。
建议大家掌握三个每日“不超过”,即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食用油摄人量不超过25~30克,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同时多吃蔬菜、水果、鱼、全谷类、富含钾和其他矿物质的食物,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
拒绝吸烟,维持血管弹性:研究表明,吸烟人群动脉硬化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且前者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加重。因为吸烟会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甘油三酯升高,破坏内皮细胞的功能。
规律作息,缓解血管压力:适当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减少氧化应激和血管炎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保持每天7~8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良好质量,可以降低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风险。精神压力可能会使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损伤血管的扩张能力。拒绝“精神内耗”,让自己心神宁静,可以稳定血压,保护血管内皮,让血液循环更顺畅。
定期体检,关注血管健康: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管健康,防范于未然。
1 | 最近情绪压抑 | 7 | 爬楼梯时胸痛 |
2 | 过于较真 | 8 | 手足发凉、麻痹 |
3 | 爱吃方便食品及饼干、点心 | 9 | 经常丢三落四 |
4 | 偏食肉类 | 10 | 血压高 |
5 | 缺少体育锻炼 | 11 | 胆固醇或血糖值高 |
6 | 每天吸烟支数乘以烟龄超过400 | 12 | 亲属中有人死于脑卒中、心脏病 |
说明:符合0~4项,血管年龄尚属正常 符合5~7项,说明血管年龄比比生理年龄大10岁 符合8~12项,说明血管年龄比生理年龄大20岁 |
泡脚做对九点才养生
未必睡前泡脚最好:并不是所有人睡前泡脚都能改善睡眠。比如,有些人气虚严重、阳气不足,泡脚后阳气更不容易内敛,导致夜晚兴奋,反而不易入睡。
时间别超30分钟:一般泡脚时间在15~30分钟为宜。有动脉硬化闭塞症或糖尿病足的患者,尤其还存在肢体供血不佳者,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因为泡脚时人体肢端血管扩张,在血供不佳的情况下,会导致肢体缺血症状加重。
泡到微微出汗为宜:有些人喜欢用烫水泡脚,觉得全身出汗很舒服,但出汗后,人的毛孔会张开,容易着凉。泡脚水温不宜过高,38℃~40℃为宜,以全身感到发热、似出又未出汗最好。特别提醒,糖尿病足患者对温度不敏感,应严格控制水温,可用温度计量好,避免烫伤。
泡脚水没过脚踝:洗脚水刚没过脚踝还是再高一点,并没有严格要求,但如果洗脚水太浅,水很快就凉了,需持续加温热水。
避免空腹或刚吃完饭就泡脚:空腹时和饭后都不要泡脚。因为泡脚会加快血流动力,加速新陈代谢,空腹泡脚可能出现困乏、头晕、低血糖等情况。而刚用完餐,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这时泡脚会让血液流向下肢,造成胃肠动力不足,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因此饭后至少1个小时再泡脚。
泡脚别在洗澡前:泡完脚,全身毛孔会打开,如果这时脱换衣服洗澡,很容易着凉;而且洗澡的水温通常比洗脚的水凉,湿寒之气可能从脚部进入身体。
泡脚后马上擦:如果泡完脚不及时擦干水分,湿寒容易从脚部进入体内,特别是秋冬季,脚底更易受凉。泡完脚应马上用干毛巾擦干水分,必要时涂抹润肤膏,体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双袜子。
有些病不宜泡脚:如果疾病由寒凉所致,比如风寒感冒或因寒瘀血导致的痛经,泡脚是有益的;如果经期没有不适,泡脚可能会增加出血量;如果心功能不好,泡脚可能增加心脏负荷。特别提醒,有腿部静脉血管病变、腿脚水肿的人,不建议泡脚,以免因血管扩张加重症状。
草药泡脚要遵医嘱: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别,不同中药的药理作用也不一样,比如体寒者可加些干姜、红花、肉桂,失眠者可选择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等,体弱血瘀者可选择赤芍、当归、川芎等。最好在医师的个体化指导下使用,切忌乱用。
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别消极对待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超过8小时的比例仅为7.97%。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61岁及以上的老人中,46%因健康问题而睡不好。老年人自我评价睡眠质量非常差的占比为9.7%,与之相比,年轻人自我评价睡眠质量非常差的占比只有4.2%。上年纪的人就该觉少吗?睡眠障碍背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有没有改进睡眠质量的好办法呢?临床诊疗发现,老年人的失眠与生理、心理、环境和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原发性睡眠障碍、躯体疾病及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重老年人的失眠症状。想要确定自身失眠根源所在,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
上了年纪为何会睡不好
75岁的王老伯年轻时睡眠很好,一挨枕头就能睡着,天亮了才会醒来。如今,王老伯躺在床上两三个小时翻来覆去也无法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半个小时就醒过来,一个晚上要醒四五次,就像没睡一样。因为睡眠质量太差,王老伯白天精神不振、面色憔悴、脾气暴躁,稍不顺心就骂人,家人也都离他远远的。
类似的睡眠难题,在老年群体中很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睡眠调节功能逐步下降。同时,老年人躯体疾病多样化,疼痛等不适也会导致失眠。很多老年人存在多重用药,一些药物也会干扰睡眠节律,如利尿药会导致夜间多尿,氨茶碱等平喘药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部分抗高血压药物会诱发失眠等。
除了疾病以及用药带来的失眠,人们的精神、心理因素及生活习惯也同样可诱发老年人失眠。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心理更脆弱,往往感觉寂寞和孤独;丧偶、家庭关系不和谐、儿女不孝、经济压力大也会使老年人的情绪每况愈下;白天反复打瞌睡、睡眠时间过晚等也会导致失眠。
失眠对精神损害大
研究显示,40%的失眠者同时并发精神症状,以焦虑为主,抑郁次之。失眠一般不会致命,但长期失眠的人脾气暴躁、攻击性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出现疲劳、健忘、抑郁、焦虑。严重失眠还可导致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同时,失眠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
失眠有多种类型,包括入睡困难性失眠、睡眠保持困难性失眠、清晨失眠和病理生理失眠。在老年睡眠障碍人群中,最常见的失眠类型是睡眠保持困难性失眠和清晨失眠。
从时间长短看,老年人失眠主要分为两种,即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短期失眠也叫急性失眠,一般是被情志因素所左右,如家里突发大事、思想压力大、情绪失控等,易使老年人连续几晚睡不着觉,但在诱因化解后,自然就能轻松入眠了。临床治疗急性失眠,一般只需要解除应激环境因素、调节情绪即可,严重者可服用短效药物改善睡眠,但不建议长期用药。
长期失眠也叫慢性失眠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慢性失眠症包含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种。前者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持续至少1个月,并伴有显著的忧虑、社交或职业功能受损。后者往往呈现焦虑、抑郁等状况,可能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引发。不同原因的失眠在治疗方案上有着本质区别,老年人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根据准确的诊断结果来用药。
改善睡眠从点滴做起
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若想从生活细节入手来改善睡眠,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才能实现“吃得好,睡得香”。
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提升睡眠质量的重要一环。老年人要规范自己的作息,夜间无论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同时尽可能保持安全、舒适、安静及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有睡眠问题的老人尽可能避免日间小睡和午睡,建议睡觉前两小时适量运动,如散步或慢跑等。
入睡前,淋浴、按摩、静坐可松弛肌肉和神经,让睡眠变成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不宜在睡前喝咖啡、茶、酒,忌吃零食,不要吸烟。入睡前半个小时适量饮用温牛奶,有利于入睡。
由于味蕾退化、活动量减少、牙口不好,很多老年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进食量少等问题。科学合理的饮食对于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也有很大帮助。有条件者可以找营养师开个食疗方。
再认识良性前列脉增生
公众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存在认识误区,而它是老年男性慢性进展性疾病,它会引起排尿功能障碍,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相关。人们对前列腺”一词并不陌生,它是男性的“特区”很多人很关心它,但却分不清前列腺炎症、增生(肥大)及癌。因此,前列腺疾病在各种媒体中的“曝光率”奇高。今天在这里讲一讲良性前列腺增生再认识。
男性的生命“腺”
前列腺是男性身体里重要的附属性腺,深藏于骨盆腔内,围绕后尿道,紧挨膀胱颈部,犹如列兵守护在膀胱出口,故得名“前列腺”。前列腺正常形态如栗子,大小为3.5×2.5×2.5厘米,重量约20克。青春后期前列腺随着年龄增长而悄悄地“长大”,40岁以后加快“发福”,至60岁时一半的男性前列腺组织增生。前列腺腺体虽小,但有两个管道从中间通过,它们是尿道和射精管。前列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参与构成精液,与精子生存、激活、受精密切相关。性冲动时前列腺和精囊的平滑肌收缩协助腺体分泌,将分泌物及精液通过腺体导管排出。另外前列腺又是雄激素转化的加工厂”,使得男性体内的睾丸酮转化为具有更高活性的双氢睾酮,后者在前列腺增生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前列腺虽是人体里的小器官,但是男性身体的生命腺力管理着男性从青春期到老年期的生命过程,关乎此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
再识前列腺增生
目前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29%,总数达到4亿左右,中国将是重度老龄化社会,而上海是全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前腺增生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51~60岁男性约有20%患前列腺增生,61~70岁患病者达50%,81~90岁时高达83%。可见,前列腺增生患者人群庞大,在未来的几十年,前列腺增生将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的重要课题,面临巨大的挑战。
前列腺增生诊疗新观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前列腺增生的诊疗是以疾病为主导,病因学为中心,关注前列腺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本世纪开始强调以患者症状为主导,以下尿路症状(LUTS) 为中心。
下尿路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加;排尿等待、费力、尿线变细变慢、排尿中断、尿余沥等。
前列腺增生的下尿路症状逐步发展,渐渐加重,严重时发生尿潴留,导致双侧肾脏积水、肾功能损害。可见,近二十年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认识有颠覆性变化,早期发现前列腺增生的下尿路症状,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促进健康。
前列腺增生诊疗的新进展:近年来对于前列腺增生治疗新的进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药物方面:前列腺是雄激素依赖性器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前列腺增生患者曾使用雌激素治疗,现已肯定治疗无效,且副作用大。而今药物治疗有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受体阻断药、M受体阻断药、β23受体激动药及5型磷酸酯酶抑制剂(PDE5)等。此外还有植物药和中药的开发应用。这些药物有的可以缩小前列腺体积,有的可以改善尿路症状,使得患者前列腺增生延缓,生活质量提高。
手术方面:前列腺增生后期需要手术治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采用手术去势、开放性前列腺切除为主导,到引入经尿道内镜下前列腺电切(TURP);本世纪初利用各种激光能量实施前列腺汽化、切割或剜除。现在临床上几乎已经见不到前列腺开放性手术,而经尿道的微创手术得到普遍开展。
可见,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命运,不但新的药物使前列腺增生速度延缓,患者症状得到较大改善,而且微创手术提高了治疗效果,使泌尿外科手术发生革命性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前列腺增生的“误区”
近年来,我们对前列腺增生的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但公众对前列腺增生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临床上我们主要遇到的有以下四大误区。
误区一: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会相互转换
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疾病,且三者之间没有关联(见图1)。
前列腺炎大多发生在中青年男性,分急性和慢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大多发生在60岁及以上的男性。
前列腺炎多数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急性炎症时大肠杆菌常是“罪魁祸首”。前列腺增生与男性老龄及雄激素水平失衡有关,增生病变在围绕尿道的前列腺移行带,主要是前列腺间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数目增加,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造成压迫后尿道,发生排尿障碍,它是良性的病理变化。而前列腺癌病变主要在前列腺背侧及外侧的外周带,是腺上皮细胞的恶性变化。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虽然都是前列腺的异常增生,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良性的,后者是恶性的。
所以,当说起前列腺疾病时切不可将三者混为一谈,三者是各自独立的疾病,应该加以区分。
图1前列腺疾病
这不是正常的现象,而是发生了下尿路症状。尿频、尿急、夜尿增加,都属于排尿出现障碍,大多是因为尿道梗阻,是前列腺增生的最初症状。这时,若满不在乎,或讳疾忌医,不找医生诊疗,往往症状会渐渐地加重,发生后续的排尿困难。因此,当老年人发生下尿路症状时,应该尽早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避免发生并发症。
误区三:服用非那雄胺+a受体阻断药几天后排尿变得畅通,可以停药了
不可以停药。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常常采用非那雄胺+α受体阻断药联合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满意。α受体阻断药改善下尿路症状比较快,数小时或数天可以显效;然而,非那雄胺使前列腺体积缩小的效果要在用药后3个月左右才显现,继续服用可以保持疗效。两药协同长期使用,才能延缓前列腺增生,缩小前列腺体积,维持排尿畅通,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四:前列腺增生体积很大了,才需要手术
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前列腺增生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增生的前列腺堵塞膀胱出口,发生尿潴留、肾脏积水及肾功能受损,此时不得不手术。
其实,前列腺体积大小不是决定是否需要手术的指征。有的前列腺增生体积不大,症状却很严重,甚至反复发生尿潴留,或者并发膀胱结石、血尿等,增生的结节影响了膀胱出口,造成较长时间排尿不畅,此时手术才能解决。应综合前列腺体积大小、排尿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药物治疗的效果等,判断该采取哪一种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