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四七期

发布时间:2023-08-25
夏季腹泻高发,远离误区重预防
      夏季来临,天气越来越热,许多人会因饮食不洁、吃冷饮、腹部受凉等原因,出现腹泻(俗称“拉肚子”)的现象。腹泻成为夏季高发的一大胃肠问题。那么,如何预防、治疗夏季腹泻呢?
      夏季为何易得急性胃肠炎
      夏天高温高湿,微生物比较活跃,在外就餐或吃隔夜食物,很容易导致消化道感染。另外有些人喜欢喝冷饮,引起胃黏膜的收缩,胃供血不足,胃部抵抗力下降,导致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可导致呕吐、腹泻,使人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甚至肠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可能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一旦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最好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因为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肠道过敏等疾病,都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然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病情的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远离四个治疗误区
      误区一:只要腹泻就吃止泻药
      对于不洁食物导致的感染性腹泻,排便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通过腹泻可以将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出现腹泻就吃止泻药反而巴病毒留在了体内,可能加重感染。
      误区二:只要腹泻就吃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但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抗生素对于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腹泻毫无效力。腹泻往往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周左右就能自愈,且减少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避免耐药的发生。
      误区三:腹泻后只喝白水
      腹泻后,人体主要损失的是液体和电解质。人体一旦脱水,很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这也是腹泻死亡的主因。为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脱水者应补充液体,轻症用口服补液(如补盐液),重症应静脉补液。
      误区四:少吃点能减轻肠道负担
      有些人误以为饥饿疗法可减轻肠道负担,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腹泻导致机体营养损失,此时可吃一些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
      记住五个预防方法
      ★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病从口入。蔬菜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再吃。
      ★食物存储方法要得当:食物注意分类保存,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剩饭、剩菜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室储存,不宜储存时间过久,食用前要注意加热。
      ★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应以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避免过多进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适当锻炼: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胃肠道的病原抵抗力。
      ★别一味贪凉:夏季天气炎热,不能一味贪凉,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
 
 
暑热来袭,科学防暑有妙招
      夏季炎热,很多人经常抱怨“热死了”。虽然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中暑严重时确实可危及生命。高温天,科学防暑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中暑,通俗来讲,就是太热导致的一种急性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人体热平衡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以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心血管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全身性疾病,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伴疼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最明显,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热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属于轻微中暑。它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或运动量过大时,及时处理后,患者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热衰竭是身体对水分和盐分过度流失的反应,通常是出汗过多所致,症状包括大汗淋漓、精神改变(判断力差、易怒)、头痛、恶心、头晕、虚弱、体温升高、口渴、尿量减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足够的液体补充,脱水会使热衰竭恶化,发展为危及生命的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皮肤干热、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常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由被动暴露于环境酷热和散热机制不良所致,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等。劳力型热射病由剧烈运动或劳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所致,多见于高温、高湿环境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中青年人。
      中暑时,高温如何侵袭健康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体温调节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产热即代谢产热;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散热方式包括干散热(对流、辐射、传导)和蒸发散热(汗液蒸发)。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人体无法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散热,蒸发散热是主要降温手段。皮肤的蒸发散热效率取决于皮肤和环境空气之间的绝对湿度梯度。在高湿度条件下,周围空气从皮肤表面去除水分的能力下降。
      在高温(湿)或高强度运动(劳作)下,若产热大于散热,人体就可能进入“体温升高-出汗-脱水-体温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即体温迅速升高,大量出汗;出汗会消耗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引起脱水和细胞损伤,最终导致多器官损伤。
      老人、儿童,尤易中暑
      除气候因素外,人体热调节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内在生E理因素(如年龄、性别)、疾病和损伤、胖瘦、着装等。老人和儿童尤其容易中暑。这是因为老人的皮肤传感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对高温感觉迟钝,且温度调节效率低,更容易受高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老人即使在高温天也不开空调,十分容易中暑。儿童的体温调节系统还不成熟,汗腺尚未发育完全,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弱。
      防暑十字诀:“衣食住行用,天时风水人”
      炎热天气的防暑策略可总结为以下十字诀:
      衣:穿宽松、轻薄、透气(有利于空气流通)、吸湿、速干(易吸汗、易干燥)的浅色衣物。
      食高蛋白质饮食可引起尿量和饮水需求增加。因此,天气炎热时,不宜摄入过多蛋白质,可适当控制鸡蛋、肉类等食物的摄入量。
      住:天气炎热时,应使用空调、电扇等,保持室内凉爽。白天可使用窗帘等,控制阳光直射时间。可在屋内放置温度计,随时测量室内温度。理想情况下,白天的室温应保持在32℃以下,夜间应保持在24℃以下。这对60岁以上老年人、婴儿及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
      行尽量避开阳光最强烈的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宜事先涂抹防晒霜、戴太阳镜、使用遮阳伞,并尽量走在树阴下。尽可能避免户外剧烈运动。外出时携带饮用水,确保饮水充足。
      用在身体状况较好时,可适当通过洗澡保持身体凉爽。冷敷、包裹湿毛巾、足浴等是局部降温不错的选择。
      天经常查看天气预报,注意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和热浪预警。“高温”是指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高温热浪”是指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预警分三级:黄色,表示天气闷热,预计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35℃;橙色,表示天气炎热,预计24小时内最高气温≥37℃;红色,表示天气酷热,预计24小时内最高气温≥40℃。
      时在天气炎热的时节或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应格外加强防暑措施,尤其要注意急性高温。如果必须进行户外运动或劳动,可在一天中较为凉爽的时段(如早上)进行。
      风早晚保持环境通风,可借助自然风或电扇、空调等方式增加空气流动以降温。
      水及时、充足饮水,即使不渴,也应经常补水。可通过体重、尿色、口渴程度判断是否缺水,一般尿液颜色越深,表明体内越缺水,深色尿液是脱水的表现之一。大量出汗后,后,补水应尽量选择电解质溶液,避免饮酒、咖啡及高糖饮料。
      人:老年人、婴幼儿是中暑的高风险人群。家庭成员应对老年人予以关照,特别是独居老人。家长应注意查探婴幼儿的体温,尤其应注意不将婴幼儿留在轿厢密闭的汽车内。此外,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相对不容易散热;腹泻者容易发生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者的心肺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排汗减少。这些人更容易中暑,应避免在高温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
 
盛夏喝杯消暑茶
      眼下正值夏至节气,此时是盛夏的起点,气温将继续升高。如何在酷暑中给身体寻找一丝清凉?推荐给大家几款消暑茶饮。
      西瓜翠衣饮:取西瓜翠衣(西瓜瓤与西瓜外皮中间的部分)300克、冰糖适量,将西瓜翠衣放入锅中,加约1200毫升的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放入适量冰糖,待凉后即可饮用。西瓜翠衣性凉味甘,入心、胃、膀胱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糖尿病患者饮用时建议不加冰糖。
      双花茶:取野菊花9克、金银花6克、绿茶5克,野菊花、金银花洗净浸泡5分钟后与绿茶同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放凉后即可饮用。此茶饮可清热解暑,对缓解夏季风热之邪导致的出汗、鼻塞流涕、口渴等症状有效。荷叶茶。取荷叶12克、乌龙茶6克,水煎取汁,代茶饮用。此茶饮最好放在三餐后半小时饮用。夏至过后,很多人会有心烦不寐、躁热不宁口干口苦、大便黏滞秽臭等问题,可喝荷叶茶调治。需要注意的是,荷叶性寒,脾胃虚寒、年老体弱者不宜久服,可酌情减少用量。
      杨梅山楂饮:取杨梅10枚左右、山楂12克、冰糖适量,杨梅用淡盐水浸泡20~30分钟,清洗干净后,加水2000毫升,煮沸30分钟后加入山楂,再煮15分钟,滤汁,兑入化开的冰糖水即可代茶饮用。杨梅味酸,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散热祛暑的功效;山楂酸甘,可消食健胃;冰糖味甘,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功效。本方酸甜适口,既可散热祛暑,又能生津益气,同时还能消食开胃,适用于夏季出汗较多、口干口渴、食欲不振等人群的调养,还能防中暑。
 
科学饮食,控制三高
      高脂血症患者怎么做
      高脂血症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如过量饱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摄入等。合理膳食可以通过调节血脂、血压或血糖等危险因素,从而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脂血症患者食养原则和建议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正常的人群,保持能量摄入和消耗平衡,预防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人群,通过改善膳食模式和增加身体活动,达到保持健康体重的目的。规律的身体活动对血脂有益。运动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运动后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感为宜。
      2.科学烹饪,限制油盐摄入
      限制总脂肪、饱和脂肪、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少用油炸、油煎等多油的烹饪方法,多用蒸、煮等方式。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少吃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高盐食品。
      3.食物多样,适量吃全谷物
      每天摄入不少于12种食物,每周不少于25种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每日摄入500克,深色蔬菜应当占一半以上。新鲜水果每日推荐摄入200~350克。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鱼虾类、去皮禽肉、瘦肉等。奶类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每天摄入50克大豆制品。
多选用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大麦和豆类。主食做到粗细搭配(全谷类/杂粮每天50~75克),减少甜食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量。
      高血压患者怎么做
      高血压的危害在于它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过量饮酒等。高血压患者食养原则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减钠增钾,饮食清淡
      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5克以下。增加富钾食物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包括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和加工红肉制品,如培根、香肠、腊肠等。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建议所有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重。控制体重,包括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
      多吃新鲜蔬果。摄入适量的谷薯类,其中全谷物占谷类的1/4~1/2。多选择奶类、鱼类、大豆类作为蛋白质来源。限制添加糖。减少食盐及含钠调味品的摄入,警惕食物中的“隐性盐”。
      3.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不饮或限制饮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糖尿病患者怎么做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身体活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和建议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规律进餐,保证餐后血糖稳定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进餐规律,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吃饭宜细嚼慢咽。
      2.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低GI食物)
      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以减少消化道负担。
      低GI食物对血糖影响较小,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多选低GI食物。一般来说,粮食大部分GI值都较高,其中粗杂粮和杂豆较精白米面低一些。除了西瓜、菠萝外,大部分水果GI值都比较低。蔬菜除了土豆、南瓜、胡萝卜等根茎类之外,大部分GI值都比较低。其他种类的食物,奶类、豆制品,肉类、蛋类都是低GI食物。
      值得大家特别注意的是,低GI食物若进食过多也会加重餐后血糖负担;高Gl食物并非完全限制食用,适当少食并通过合理搭配也能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3.能量适宜,控制体重和预防消瘦
      膳食能量来自谷物、肉类、蛋类、奶类、水果和蔬菜等食物,日常饮食应做到饮食清淡,控制油、盐、糖用量,不饮酒。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由营养师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
      4.积极身体活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进行身体活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要占50%以上。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包括快走、骑车、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活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活动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正确解读肿瘤标志物升高
      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肿瘤患者,都对肿瘤标志物非常重视,但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十几个,到底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呢?又该如何正确解读肿瘤标志物升高呢?本文将肿瘤标志物分为三大类,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对于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正确解读。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的正常参考值为<5微克/升。癌胚抗原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肺腺癌、胰腺癌等;血清CEA的成倍或持续升高,往往提示恶性肿瘤的存在。
      血清CEA连续动态的检测可用于患者在恶性肿瘤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也可用于对化疗患者的疗效观察。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加重时可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约20%肿瘤患者的血清CEA正常,甚至在发生多处转移时, CEA也正常。这样的患者需要参考其他肿瘤标志物或影像学改变。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25微克/升,不过不同医院的检验试剂盒可能有差异,具体参考值也可能不一样。甲胎蛋白升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生殖腺胚胎肿瘤 (如睾丸癌、畸胎瘤等)、胃癌等。要提醒的是,临床上若发现胃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升高,要考虑肝样胃癌可能,与胃癌是否肝转移无必然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甲胎蛋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300微克/升。对于此类患者,强烈建议定期进行B超和CT或磁共振(MRI)随访肝脏,尽可能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
      此外,妊娠期女性的甲胎蛋白也会升高,通常分娩后3周会逐步恢复正常。
      ★糖类抗原19-9(CA19-9)
      糖类抗原19-9的正常参考值为<37单位/毫升。CA19-9升高主要见于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胃癌、结直肠癌等。CA19-9是胰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大于70%。CA19-9和CEA联合检测, 对胃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85%。
      值得注意的是,约10%的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正常。良性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胆石症、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患者的血清CA19-9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一般建议在肿瘤专科医生排除恶性肿瘤之后,再考虑诊断良性疾病。
      温馨提醒:若以上3个肿瘤标志物升高,大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如果检查后发现升高,临床上往往不会等到1个月后复查,而是直接予以胸腹部CT、胃肠镜等检查,尽可能早地诊断或排除恶性肿瘤。
      对肿瘤定位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前列腺特异抗原的正常参考值为<4微克/升,其为筛查前列腺癌的非常有价值的指标,常与直肠指检及B超联合应用于无明显症状的50岁以上男性。60%~90%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明显升高,手术或者药物治疗有效后,PSA可明显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良性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等,PSA水平也会轻度升高。通常认为,PSA<4微克/升是正常的;PSA在4~10微克/升是灰区, 即有可能是良性疾病引起的轻度升高, 医生会根据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进行进一步的判断;PSA>10微克/升,需要密切动态随访,如果持续升高,则建议泌尿外科就诊,通常建议前列腺多点穿刺,以明确诊断。
      ★糖类抗原125(CA125)
      糖类抗原125的正常参考值为<35单位/毫升,CA125首选用于协助诊断卵巢癌。卵巢癌患者的CA125可明显升高,其敏感性为50%~90%。CA125还可用于鉴别卵巢肿块,特别适用于绝经后妇女。其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胰腺癌、胃癌、肺癌以及肿瘤等引起的胸腹水,CA125也可能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良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肝硬化等,患者的血清CA125有时也会明显升高,但多数不超过100单位。此外,妊娠的头3个月,孕妇的CA125也可能会升高。
      ★糖类抗原15-3(CA15-3)
      糖类抗原15-3的正常参考值为<25单位/毫升,其为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价值。需要提醒的是,CA15-3在早期乳腺癌的阳性率仅为20%~30%,因此,对于乳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而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CA15-3的阳性率可达80%,如果CA15-3比原来水平升高,往往提示病情进展如肿瘤复发或者转移,有的时候比临床症状出现或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时间要早3~6个月。
      CA15-3在其他肿瘤,如卵巢癌、子宫癌、肝癌、胰腺癌、肺癌等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需要鉴别诊断。
      温馨提醒:以上3个肿瘤标志物升高,往往有一定的指向性,可帮助医生进一步选择相对针对性检查,早期诊断或者判断是否病情进展。
      相对权重偏低的肿瘤标志物
      ★糖类抗原72-4(CA72-4)
      糖类抗原72-4的正常参考值为<12微克/升,不同试剂盒检测的正常范围不尽相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升高。临床上,常常需要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一起判断。
      正常人和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CA72-4也可能升高,阳性率在3%~6%。笔者遇到过几例肠息肉摘除后,CA72-4降至正常。
      ★糖类抗原50(CA50)
      糖类抗原50的正常参考值为<20单位/毫升。CA50升高常见于胰腺癌、胆囊癌、肝癌、卵巢癌、结肠癌、乳腺癌等,没有器官特异性。临床上,也是需要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慢性肝病、慢性胰腺炎以及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其血清CA50也可能升高,需要鉴别。
      ★糖类抗原242(CA242)
      糖类抗原242的正常参考值为<20单位/毫升。CA242与CA50来自相同的大分子,但结构各异。CA242的表达谱与CA50类似,同样没有器官特异性,也是需要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鳞状细胞癌抗原的正常参考值为<1.5微克/升。SCC 升高主要见于肺鳞癌、食管鳞癌、宫颈鳞癌、鼻咽癌等。部分良性疾病,如银屑病、皮炎、肾功能不全、肝炎、肝硬化、上呼吸道感染等, 也可能发生SCC升高。
      温馨提醒:以上4个肿瘤标志物,相对权重不如前面6个肿瘤标志物,但不是说不重要,只是相对而言。一旦它们数值升高,临床上仍需要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和相关检查,才能排除肿瘤,马虎不得。
      最后,关于肿瘤标志物升高,我想强调三点
      1.无论是哪一个肿瘤标志物升高,都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过分焦虑、茶饭不思,又或者是无所谓、不重视,这两个极端皆不可取。
      2.单看一次肿瘤标志物数值的意义不大,肿瘤标志物需要动态观察。如果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一定是得了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诊断除了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诊断以外,还需要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诊断和关键的病理诊断。
 
三个症状,提示颈动脉斑块凶险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会逐渐发生老化和硬化,在血管内膜上形成增厚的凸起,这就是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全身动脉血管都可能出现斑块,其中颈动脉斑块的危害极大,半数以上脑卒中均与它有关。。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过40%;45岁以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确诊病例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达80%。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因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不一样,可能出现不同临床症状。。病变较轻者可能没有症状,只是经常感觉昏昏沉沉的,当局部脑血管发生严重缺血时,可导致突发性短暂但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即“小中风”。但如果出现以下3个症状,说明颈动脉斑块极度危险,最好在两周内到医院检查治疗。  第一,一过性视野黑矇,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目。第二,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侧身体、面部或部分肢体出现运动障碍、刺痛或麻木,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第三,短暂失语,突发眩晕、意识或记忆障碍、吞咽困难等。以上三大症状提示,颈动脉斑块可能在短期内突然脱落,阻塞重要功能血管,进而出现严重症状,因此越早就医,开通血管的几率越大。
      颈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非常怕猛回头、猛转身等动作,一旦受到刺激脱落,可能阻塞远端脑血管,造成缺血,甚至梗塞。有颈椎病、高血压及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老人还容易因此而突然昏迷跌倒。因此,生活中动作一定要慢,也不建议做需要突然发力的运动,比如-打羽毛球等。
 
      心率快慢,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在医学上,评价心跳快慢的指标叫心率。心率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即心脏在1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有的人认为心率偏快点好,这说明心脏泵血功能强、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却觉得心率偏慢点好,他们认为人的一生中,心跳总次数是一定的,心率越快,寿命就越短。那心率到底是偏快点好还是偏慢点好呢?心率快慢受哪些因素影响?
      你的心率正常吗
      大家通常所说的心率也就是静息心率,指的是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成人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一些特殊的人群,如部分老年人或青壮年,他们的静息心率可能会偏慢点,如果在50次/分以上,且没有明显不适,这也算正常;运动员、飞行员等长期进行耐力训练的人,他们的静息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在50次/分左右,职业马拉松选手静息心率甚至低至30次/分;有些人在夜间睡觉时,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可下降至60次/分左右,也算是正常的;女性的心率比男性偏快,孩子的心率比大人偏快,新生儿心率可高达160次/分;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心脏负担加重等影响,孕妇心率通常会偏快,比怀孕前每分钟会增加10~20次;对于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率控制在60次/分左右为宜。另外,还有一些描述心率的指标,包括最大心率和靶心率。
      最大心率也就是每分钟心跳的最大次数,指进行运动时,在最大负荷强度下,耗氧量和心率不能继续增加时,心率达到的最高水平。它是测定最大运动能力和最大耗氧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通常较简便的计算公式为:最大心率=220-年龄。这种算法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具有参考价值。比较准确的推算公式为:最大心率= 205.8-0.685×年龄。
      靶心率又称运动中适宜心率,是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肺机能时,有效而安全的运动心率。它是判断有氧运动效果的重要依据。在靶心率范围内做运动,效果最理想,危险性也最小。
      靶心率计算公式:
      年轻人,(220-年龄)×85%;
      中年人,(220-年龄)×70%;
      老年人,(220-年龄)×60%。
      一般情况下,心率与脉搏次数基本相等,所以自测心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摸脉搏。安静状态下,以右手中间三指的指端触摸桡动脉,计时1分钟或计时15秒再乘以4即可得到静息心率。如果触摸桡动脉不方便,也可以通过触摸颈动脉(气管两侧)、颞浅动脉(耳后)和足背动脉来测量脉搏。摸脉搏是自我检测健康状况的简易手段,也是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学会。
      心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称为窦性心律,也就是正常的心律。如果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如果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生理性:正常人进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长期焦虑、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喝浓茶或咖啡、抽烟、酗酒、失眠、熬夜等,都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病理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发热、感染等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引起心动过速。
      药源性:使用某些降血压药(比如硝苯地平或氨氯地平等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抗抑郁药、阿托品、肾上腺素等,也会使心率加快。
      窦性心动过缓,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生理性:健康的成年人,尤其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可出现心率变慢,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病理性:颅内疾病、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非心血管疾病,或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缺血、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也可引起心动过缓。
      药源性:使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等药物,也会使心率变慢。
      如何反映身体健康状况
      有些人认为心脏一生跳动次数是有限的,心率越快的人越早衰竭,心率越慢的人寿命就越长。这种说法靠谱吗?
      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健康成年人的心跳越慢,身体就越健康。像飞行员、运动员等平素体质较好的人心率确实会比普通人慢,这是因为他们在长期训练中,心 肌变得粗大有力,每次心脏跳动可以泵出比正常人更多的血液,每分钟40~50次心跳泵出的血液足以满足正常的生理需要。
      但对于不经常运动的成人,长期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脏泵血量不够,引起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头晕、黑蒙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晕厥,甚至猝死。同时,为了弥补泵血量的不足,心脏会代偿性地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跳频率,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供血不足,但会极大地增加心脏负担,时间一长就会引发心力衰竭。不经常运动的人如果在安静时长期心动过缓,很可能是出现心血管疾病或者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这时应尽快就医查明原因。但对于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特殊人群,静息心率越快,心脏负担越重,预后越差。所以,建议这类人群服用β受体阻滞剂,尽可能将心率调整至50~60次/分,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延长寿命。
      同样,心率太快等于迅速消耗人体一生的“心跳总额”,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心率增快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表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发热等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如果不及时纠正,一方面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另一方面会增加心肌耗氧,最终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但处于健康状态下的人如果长期焦虑、失眠,或长期喝浓茶、喝咖啡、熬夜等,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率过快,  这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是暂时的,只要去除这些刺激因素,心率会恢复正常。所以对于心率过快的人,建议先去医院检查,明确其有无心血管疾病及甲亢、贫血等非心血管病,如果以上都没有异常,则考虑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
      总之,心率快慢对我们的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长期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则要警惕是否出现异常,这时要注意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病理性原因。
 
幽门螺杆菌致癌,如何才能远离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长期存活于人体胃内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早在1994年,幽门螺杆菌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2017年再次被列为Ⅰ类致癌原。
      幽门螺杆菌如何传播
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可通过人的口腔或粪便传播。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
      口口传播: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家庭内传播,共餐时不使用公筷等是感染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感染者的唾液中也会残留幽门螺杆菌,因此接吻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所以要认真刷牙,且不可共用牙刷。进食未完全煮熟的肉制品也有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粪-口传播:粪便中存活的幽门螺杆菌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可令进食者感染幽门螺杆菌。
      母婴传播:不清洁哺乳、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亲吻婴儿口唇,或者让孩子使用大人的餐具、吸管等,都有可能让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
      医源性传播:侵入式检查如胃镜、喉镜,口腔、鼻腔的治疗等,都有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检查和就医。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有反酸、烧心,以及胃痛、胃胀、顽固性口臭。部分人群感染后没有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
      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和胃癌。
      几乎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有胃炎。其中1%的感染者会转变为胃癌;感染者中15%~20%的人会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5%~ 1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生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导致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以及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微量营养素缺乏、心脑血管疾病、结肠肿瘤、糖尿病、皮肤病等胃外疾病。
      幽门螺杆菌怎么检测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胃部情况,还可以在进行内镜活检的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碳13、碳14呼气试验为非侵入性检查。该方法简单有效,用力吹口气就可完成,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无痛、灵敏度高、检出率高等特点。
      抽血化验可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抗体,但不能代表是否正在感染,因为即使根除了幽门螺杆菌,抗体依然存在。
      检测粪便的抗原测定法也可以用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性较高。
      注意生活细节预防感染
      1.孩子是易感人群,应给孩子准备专用的餐具,并禁止口对口喂食。
      2.如果家庭中有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有自己的专属餐具,直至完全治愈。
      3.家庭进餐也应准备公筷公勺。
      4.对餐具进行定期消毒处理,以高温煮沸消毒为主,半小时左右为宜。
      5.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
      6.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营养均衡,细嚼慢咽,不吸烟,不饮酒。
      7.饭前便后要洗手。
      8.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定期洗牙。

 

  • 上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四六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四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