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三五期
发布时间:2022-08-01
高温天气,谨防老年人中暑
夏季来临,随之而来的是暑热高温天气。高温天,老年人特别容易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而发生中暑。中暑是可以致命的严重疾病。日常生活中,由于大家对此病不能早期识别,或对其严重性评估不足而常常危及生命。因此,大家有必要认识一下中暑。什么是中暑
重症中暑学名叫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此时,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即产热散热失衡)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辆内的儿童)。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的指战员、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老年人中暑多见于经典型热射病。
人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使体温升高,直接对各器官系统造成损害,同时还有应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功能紊乱等,表现为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多脏器功能损伤(如肝肾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胃肠功能异常等)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中暑后,患者的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救治,病死率可高达60%。
如何识别中暑
对于发热原因不明,曾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病者,若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除脑卒中可能外)时,应首先考虑中暑可能。诊断的标准如下:
病史信息: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进行过高强度运动。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高热39〜40摄氏度(腋温)、有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史和临床表现各有任一条并排除了其他原因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中暑后积极降温
确定或可疑中暑要立即脱离高热环境并为患者积极有效地降温:1.物理降温如冷水擦浴、冷水浸泡、冰敷等,不提倡药物降温。2.快速补液,第一小时输液量在1500〜2000毫升,维持尿量100〜200毫升/小时。3.保持气道通畅并给予氧疗。4.控制患者的躁动或抽搐。4.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内以获得进一步的救治。对患者来说,高热是首要的损害因素,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救治的第一要务。因此,转运过程中也不能间断或延误对患者的降温治疗。
中暑一旦发生,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治疗手段有限。但与其他重症不同的是,中暑可以预防。预防老年人中暑的措施主要有:避免处于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夏季尤其是高温天气,要补足水分,防止脱水;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好病情,若服用会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应遵医嘱,减少体力活动并将环境温度控制适宜;保障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应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出现心悸、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或有出汗等症状可能已是轻症中暑,要及时识别并给予通风散热、补充水分、电解质,避免进展至重症中暑;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等有防治中暑的功效,可适当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延长、温度更高,中暑导致的死亡病例逐年增加。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长期卧床或肥胖者)与他人暴露于同一环境中时,因其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即使没有进行明显的体力活动,相较于其他人来说,体弱的老年人也更易发病。
中暑是可以预防的,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也在于预防。所以我们要重视老年人中暑,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才能避免损伤及发生危险,让老年人平安健康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夏至已至,养阳护阴宁心神
夏至是一年中阴阳之气转化的关键时期,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注重养阳护阴,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摄养生。起居有常,午睡护阳
夏季日长夜短,起居调养也需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午睡以养阳护阴。
需要注意的是,炎炎夏日,阳热使得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们应少居空调房,睡眠忌露宿。
饮食有节,祛暑生津
中医认为,夏至时节阳热旺盛,人体气机趋于向上、向外,机体呈现出相对外热内寒的生理状态。此时宜多吃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之品,避免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之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至时节宜常备生姜,煮而为汤,以辛温发散、温胃散寒、止咳止呕、顾护脾胃。
夏至吃面
自古以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夏至新麦登场,小麦味甘、性凉,可养心安神、补虚养胃、强筋益气、除热止渴,凡体质虚弱、气血亏虚、食欲不振者,服之皆宜。
夏至喝粥
暑热之邪易耗气伤津。夏季可适当取用清心安神、养阴生津的药材煮粥喝,以安心神、益心气。如桂圆莲肉麦冬大枣粥,酌加枸杞、菊花、西洋参等。
运动适度,防暑避寒
在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日晒强烈之时,以防伤暑。汗为心之液,运动过程中,避免汗出太过而伤阴耗阳。如果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盐水汤,切忌冷水淋浴,以防寒邪直入,损伤人体阳气。
静养宁神,摒除杂念
养神之道贵在“静”,“静则神藏,躁则神亡”,精神情志活动宜保持淡泊宁静,摒除杂念。夏至之时阴阳二气相交,人易心烦气躁,情绪不宁。此时要善于调节情绪,心胸开阔,乐观洒脱,从而使气机畅达,五脏安和。
夏至养生实用小妙招
食疗健脾祛暑湿山药冬瓜扁豆汤
食材:铁棍山药200克,冬瓜250克,扁豆100克,食盐适量。
做法:将山药去皮切段,冬瓜连皮切块,连同扁豆一起放入锅中熬煮成汤,加入少许食盐。
功效:健脾和中、解暑化湿。
清炒西瓜翠衣
食材:西瓜翠衣、食盐各适量。
做法:吃完西瓜后留下西瓜皮,削去内层残留的瓜肉,再削去外层的硬皮,留取中间青绿色的部分,切成丝,加入少许食盐清炒。
功效:清暑除烦、利尿消肿。
乌梅汤
食材:乌梅20克,陈皮、山楂各5克,冰糖适量。
做法:锅中加人适量水,水开之后转小火,放入上述食材,熬煮约20分钟,最后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生津止渴、消食化滞。
注意:糖尿病患者服用本品,不宜加冰糖;消化道溃疡患者服用本品前需咨询医师。
按摩护心调脾胃
揉按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距离手腕横纹约3横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的宽度)的中央凹陷处。左右手交替按揉该穴位,每次30下,每日2〜3次。
夏至湿热,此时心血管疾病高发,按摩内关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有效缓解心悸、胸闷等不适。
按摩腹部
以肚脐为中心,以掌根为着力点,缓慢轻柔地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21次为一组,每日可做2〜3组夏季,人们易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问题,顺时针揉腹可消积滞、通畅中焦、健脾助运。
内外兼养,安度盛夏22方
1、玉米须——祛湿排毒夏令时节恰逢玉米上市,许多人将玉米须弃之不用,实为可惜。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取玉米须30〜60克,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后饮用,具有利尿祛湿、排毒解毒之效,还有助于降低血糖。
2、石斛——养阴除烦
石斛味甘、性微寒,具有补肾阴、养肝阴、益胃阴、生津止渴、除烦润肤的功效,被称为“养阴圣药”,尤其适合夏季汗出伤津、口干不已、心烦不宁,以及发热后体倦乏力、口干喜饮者。
石斛干品可煎汤,每天10〜15克,加水适量,煎煮约30分钟,滤去药渣,温服或凉服;若用鲜品,则效用更佳,用量可增加至15〜30克,压榨取汁,加入净水(用量可为石斛汁的1〜2倍),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
3、桃仁——活血化瘀
桃虽甘美,但性温,多食易生热。桃入药时,多选用桃仁,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润肠通便,常用于治疗经闭、痛经、跌仆损伤、肠燥便秘等。取桃仁2克、冬瓜子3克、陈皮2克、绿茶3克、冰糖3克,先将前三味药煎煮后取汁300毫升,趁热泡绿茶、加冰糖饮用。常饮此茶可改善面色晦暗,淡化面部色斑。也可取桃仁30克、粳米70克,煮成粥,空腹食用,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4、生姜——健脾温中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效果,可缓解脾胃功能较差者食用冷饮后出现的胃脘不适。取生姜3片,酌情加少许红糖煎煮,可温中止呕,适用于脾胃阳虚、贪凉后不适者。需要注意的是,生姜助火伤阴,热盛或者阴虚内热者忌服。
5、淡竹叶、莲子心——清心安神
淡竹叶味甘淡、性寒,莲子心味苦、性寒,两药均善于清心、除烦、安神。可取淡竹叶6〜10克、莲子心3克,直接用开水泡服;也可煎服,加水适量,大火煎煮沸腾后,小火续煎5〜10分钟,加入冰糖或蜂蜜5〜10克调匀,温服、凉服均可;亦可在药茶中加数枚红枣、3克炙甘草,既可养心,又可避免过于苦寒。
6、陈皮、紫苏叶——调畅肺胃
陈皮气味芳香,有理气健脾、化痰止咳之效,适用于痰湿困阻、脾胃不和、咳嗽多痰者;紫苏叶性味辛温,具有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化湿开胃的作用,适合夏季服用。
陈皮与紫苏叶两药合用,可调畅肺胃、化湿祛痰,适用于夏季湿邪困脾、食欲不振及受寒咳嗽多痰者。取紫苏叶10克、陈皮3〜6克,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加入冰糖或蜂蜜5〜15克,调匀温服。注意:内热重、多汗者慎用。
将陈皮切成小块,放入茶壶中,冲入沸水,盖焖10分钟,滤出残渣,放入适量白糖,稍凉后即成为陈皮开胃茶。夏季常饮此茶,可消暑解渴、理气化痰、健脾祛湿,还能减轻因食用过多油腻之品而导致的脾胃不适。
7、芦根、茅根——清热泻火
芦根和茅根,味甘、性寒,清爽怡人,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通利小便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因暑热而多汗口干、心烦不宁者。
取芦根15克、白茅根15克,煮水作茶饮,无须添加其他辅料;可加入红枣3〜5枚,口感更佳;亦可根据个人爱好,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多用,尤其不宜冰镇后饮用。
8、决明子、苦丁茶——清肝降压
夏季,不少人容易出现心烦气急、口苦等肝火上炎的表现,高血压、脂肪肝、血脂异常患者常因肝火旺盛而出现烦躁不适。
取决明子20克、苦丁茶9克、梨50克(去皮和核,切小块),加适量水共煎煮,取汁饮用。苦丁茶清热消暑、生津止渴;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梨清热生津,可缓解苦丁茶和决明子的苦味。三者同用,可清肝明目、生津降脂。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
9、薏苡仁、新藕——健脾祛湿
夏季湿邪为患,很多人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等不适。薏苡仁性味甘淡,可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藕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
取薏苡仁30克、新藕50克、山楂10克、陈皮6克,煎水代茶饮,可消积降脂、理气调中。夏季消化不良、厌食油腻、胃口欠佳者可常饮,肥胖者尤其适合。孕妇、脾胃虚弱者及空腹时不宜饮用。
10、沙参、麦冬——清暑生津
沙参、麦冬可清养脾胃。取沙参9克、麦冬9克、西瓜翠衣100克、藕4片,煎水代茶饮,可祛暑生津、养阴除烦。西瓜外层青皮又名“西瓜翠衣”,具有清心除烦、利尿的功效;莲藕清热生津、健脾开胃。适用于夏季汗出较多者。平素脾胃阳虚、便溏畏寒者不宜饮用。
11、百合、茯苓——安神宁心
百合性味甘寒,药用、食用、茶用均可,对心烦、心悸、失眠有较好的养治作用;茯苓安神、健脾祛湿。取百合30克、茯苓15克、莲子心3克,煎水代茶饮,可清心宁神、助眠除烦。适用于夏季睡眠质量差、烦躁不安者饮用。平素脾胃阳虚、便溏畏寒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百合还可配伍其他中药作茶饮,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取百合、绿豆适量,煮成绿豆百合汤,可解暑清热、安神;百合适量、红枣3〜5枚、赤小豆10克,加水煎煮饮用,可解暑利尿、养心安神。
12、山楂、菊花——辅助降压、降脂
山楂有助消化、降脂、降压等功效,菊花是明目去眩之良药。取生山楂5克、淡竹叶3〜5克、菊花6〜10克、玉米须30克,煎水代茶饮,可清热明目,还有一定的辅助降压、降脂作用,适用于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茶饮不可替代降压、调脂药物,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
13、“五汁饮”——养阴生津
《温病条辨》中有一名方“五汁饮”,由梨1000克、鲜藕500克、鲜芦根100克、鲜麦冬50克、荸荠500克组成。方中梨可清肺热,藕具有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的功效,鲜芦根可清热生津、除烦,麦冬可润肺养阴、清心除烦、生津,荸荠具有清热化痰、消积利湿的作用,合而用之,可清肺热、养阴生津。
14、荷花
荷花又名莲花,性凉、味甘苦,能活血止血、祛湿消风。荷花、荷叶、荷蒂、荷梗、莲子、莲心、莲房、莲须、藕、藕节均可供药用,俗称“荷十药”。荷叶性平、味苦,能清暑辟秽、升清醒脾、化瘀止血;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固涩,常用于治疗夜寐多梦及脾肾两虚所致的尿频遗精、崩漏带下、虚泻久痢等症。
荷花茶:取新鲜荷花三瓣,置于茶器中,加适量冰糖,倒入250毫升开水,加盖泡5分钟,即可饮用。也可将荷花阴干后研末,用水冲服,可清心祛暑、养颜。荷花茶清香可口,经常饮用能使面色红润、容光焕发,为传统美容佳品。
15、金银花
金银花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其质地轻清,味甘,性寒,用作茶、汤、粥、菜皆宜。
金银花茶:夏季出现“上火”症状时,可用15克金银花泡水代茶饮。金银花药性偏寒,不宜长期饮用,脾胃虚寒及体弱者忌用,女性月经期间禁用。
16、合欢花
合欢花夏季盛开,粉红色的头状花序似绒花球,开满碧绿羽叶之间。合欢花需要在晴天摘下,迅速晒干或晾干后入药。其性平、味甘,能安神解郁。合欢树的皮也能入药,称为合欢皮,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肿,常配伍柏子仁、酸枣仁等,治疗心神不安、忧郁失眠。
合欢花茶:取大枣25克,合欢花15克,绿茶1克,加适量水煮沸,温服并食枣,每日1剂,可安神解郁,适用于精神忧郁者。
17、枇杷
枇杷因叶片形似乐器琵琶而得名。其叶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其花能疏风止咳、通鼻窍;其果肉甘平,能润肺、清热生津。
枇杷花茶:取枇杷花9克,煎汤代茶饮。具有疏风止咳、通鼻窍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鼻塞流涕、虚劳久咳等。
18、乌梅
成语“望梅止渴”中的“梅”即青梅。青梅富含维生素与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增进食欲。青梅食法多样,可盐渍、酒制等。中药乌梅为未成熟的青梅经加工熏制而成,乌梅味甘、酸,性平,具有敛肺涩肠、除烦、生津止渴、杀虫安蛔、止血之功。
乌梅糖:取白砂糖500克,乌梅肉(切碎)200克,紫苏叶细粉50克,锅中放入白砂糖,加少许水,以小火煎熬至糖浆较稠时,加入切碎的乌梅肉、紫苏叶细粉,调匀即关火,趁热将糖浆倒入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容器中;待稍冷,用刀划成小块,冷却后即成棕色的乌梅糖,具有养阴生津、止渴敛汗之功。
乌梅甘草茶:取乌梅8颗、甘草2片、山楂6片、玫瑰花少许、蜂蜜适量,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小火煮沸后再熬煮30分钟,加入蜂蜜调味即成。乌梅甘草茶清香甘甜,可生津止渴、理气敛肺、除烦解郁。
19、覆盆子
覆盆子主产于浙江、福建、湖北等地,鲜果酸甜可口。古人认为,此果补肾精、固肾气,人服用以后,夜尿频多的症状消失了,尿盆就可以翻过来放在房间角落。久而久之,便得此名。覆盆子甘酸、微温,入肝、肾二经,具有益肾养肝、固精缩尿的功效,适用于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肝肾亏虚所致的目暗不明等证。因其还有美容养颜之效,古人称之为“金玉之品”
覆盆子茶:取覆盆子干品2克、石斛2克、杜仲2克、续断2克、五味子2克、红茶10克,用500毫升水煎煮至水沸后10~15分钟,代茶饮用。此茶饮有益智健脑、益寿延年的功效,适用于体弱、神衰健忘的中老年人。
20、桑葚
桑葚也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味甘酸,性寒,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所致的贫血、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须发早白、神经衰弱及习惯性便秘等病症。桑葚性寒,凡脾胃虚寒、大便稀者不宜多食。
桑葚茶:取鲜桑葚适量,洗净榨汁,每次服用15毫升,适用于习惯性便秘者。
桑葚粥:取鲜桑葚3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置于砂锅内,加水400毫升,熬至粥稠。每日晨起空腹温热服用。适用于阴血不足所致头晕目眩、失眠耳鸣、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者。
21、无花果
无花果性甘、平,具有健脾益胃、润肺止咳、解毒消肿的功效。
无花果茶:取无花果干品15克,水煎代茶饮,可治疗肺热咳嗽、咽痛。
无花果粥:取无花果干品100克、猪瘦肉250克,切小块,同煮汤,用适量食盐调味。经常食用具有健胃解毒的功效,可以改善痔疮、慢性胃肠炎等。
22、西瓜
西瓜不仅营养丰富,还是夏季消暑佳品,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对中暑、咽喉肿痛等有益。
西瓜番茄汁:取西瓜1个,番茄500克。将西瓜去皮去籽,捣烂取汁;番茄剥皮,捣烂取汁;将二者混匀即可。西瓜味甘,性寒,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有“天然白虎汤”之称。番茄味甘、酸,性微寒,入胃、肝、肾经,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之功。常饮西瓜番茄汁,可清热解毒、消暑生津。
五种食物能“搬走”脂肪
脂肪摄入超标不仅会带来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等问题,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防止体内脂肪过度堆积,除注意减少脂肪摄入外,还可以有意识地摄入一些具有吸附脂肪或促进脂肪排出的食物,让它们助力将脂肪“搬走”。1号“搬运工”:魔芋
魔芋热量低,几乎不含脂肪和蛋白质,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葡萄糖和甘露聚糖,它们以1:2的比例相结合,形成了膳食纤维葡甘聚糖。葡甘聚糖易溶于水,吸水膨胀时可增大至原体积的30〜100倍,因而食用魔芋后有很强的饱腹感,能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此外,葡甘聚糖能够辅助抑制脂肪吸收,吸附脂肪并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辅助控制血脂、稳定血糖和血压的作用。魔芋吸水膨胀,会引起胃排空延迟,所以不宜食用过量,每日25克最佳,最多不超过50克。还应注意的是,鲜魔芋有毒,不可直接食用,而我们日常买到的魔芋制品,是经过脱毒处理的,可以直接用于烹饪。
2号“搬运工”:洋葱
洋葱含有环蒜氨酸、硫氨酸和前列腺素A等化合物,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黍稠度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外国人特别爱吃洋葱,他们经常用其搭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解油腻。洋葱每天吃100克左右即可,可以与肉一起炒食,或与其他蔬菜混合做成沙拉或大拌菜。
3号“搬运工”:山楂
山楂中的酸味物质,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经常没有胃口的人和肠胃功能较弱的人,都可以适当食用山楂,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功效。山楂中含有果胶,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机体减少对胆固醇和脂肪的吸收,山楂中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物质有调节血脂,维持血管正常弹性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压。山楂干可以泡水,也可以和肉一起炖煮。如果是新鲜的山楂,可以每次吃50克,隔两三天吃一次就可以。
4号“搬运工”:茄子
茄子富含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在结构上,茄子疏松多孔,吸油能力十分强,100克的长茄子放入油锅15分钟后,能吸油40毫升。烹调偏肥一点的肉时可以放一些茄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吸过油的茄子一定不能多吃,否则吸附的油脂会在肠道中释放出来,被人体吸收。地三鲜、炸茄盒等将茄子先炸再烹饪并不是好做法,较好的烹调方法是蒸、炖、炒,时间短一点,温度低一点,不仅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保留,也不会摄入过多脂肪。
5号“搬运工”:鸡腿菇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人类最佳的饮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作为菌菇类的优秀代表,鸡腿菇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搬运脂肪的作用。鸡腿菇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脂肪的吸收,还含有菌固醇(植物甾醇的一种),可以促进胆固醇转化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鸡腿菇最好采用蒸、煮、炖的烹饪方式,不要高温煎炸。平时可以将不同蘑菇交替着吃,建议每周不低于300克,每天吃50克或以上。
股骨头坏死,三类人群是高危
骨坏死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股骨头,就是通常讲的“股骨头坏死”,约占全部骨坏死的3/4以上,也是导致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和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庆幸的是,股骨头坏死虽然后果严重,但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下三类人群是股骨头坏死的高危人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特别是接受大剂量静脉激素冲击治疗或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可的松、泼尼松和甲强龙等)的患者,通常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前也会告知患者用药的必要性和相关药物风险。这是一个关于利弊的权衡,即便新药层出不穷,糖皮质激素仍是许多免疫相关疾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使用此类药物的人群,需更加密切关注髋部症状,并定期进行髋关节的影像学检查。
酗酒:酒精会显著增加骨坏死的风险,诸多证据表明,长期饮酒者骨坏死风险是不饮酒者的数倍到十倍不等。酒精还会造成肝硬化、血管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因此为了健康,戒酒是最好的选择。
有股骨颈骨折外伤史:因为骨折影响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缺血的股骨头极易发生坏死。受伤后,无论采取静养还是手术复位固定的患者,均建议在伤后最早第3〜6个月即开始接受髋部磁共振检查以筛查潜在的早期股骨头坏死。
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白血病的病人,以及潜水员等特殊人群,也存在较高的股骨头坏死风险,应密切关注髋关节症状,进行规律随访。
虽然髋关节疼痛是股骨头坏死的典型症状,但绝大多数的“髋关节疼痛”和股骨头坏死并没有什么关系。下列问题帮助您识别髋部症状,如果任何一项的回答是“是”,建议您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决定后续检查方案:
1.是否是真正髋关节痛?
很多患者主诉“胯骨痛”或“髋痛”,但他们所描述的疼痛位置与医生所说的“髋关节痛”并不是同一个地方。
大多数人称之为“髋”的地方,其实是大腿外侧面,相当于裤兜的位置,此处的疼痛不适多数与髋关节本身无关。髋部疼痛可表现在腹股沟深部、臀部、大腿前方甚至膝关节。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需考虑髋关节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的可能,因为人体对疼痛的感知存在“误判”,也就是所谓的牵涉痛。
髋关节疼痛还可能引起一些“独特”的表现,例如,患侧肢体无法承受自身重量,无法跷二郎腿或完成蹲下站起的动作等。这些症状即便不是股骨头坏死,也应前往医院检查。
2.休息时仍然疼痛,特别是夜晚影响睡眠,常规保守治疗没有缓解。
如果您今天行走距离长、上下楼梯甚至爬了山,导致髋关节痛加重,可以先尝试休息、减轻负重(如避免剧烈活动或使用拐杖),疼痛往往会减轻。如果这些措施不能缓解疼痛,甚至出现休息时剧烈疼痛,应及时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3.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如果您恰巧是上文提到的三种高危人群,又出现髋部疼痛不适的症状,更应积极主动前往医院检查。
来院后,医生一般要求进行髋部的X光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MRI是目前早期诊断和识别骨坏死程度的最佳检查,绝大多数的髋关节疾病都可以通过MRI诊断。医生根据情况,可能还需要同时进行腰椎、下肢其他部位甚至全身检查等。
股骨头是否出现塌陷是医生区分疾病早期和晚期的重要分水岭。对于早期的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尚能保证球形的轮廓,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塌陷的形成,可以采用拄拐、减重、冲击波治疗等非手术方式,或进行相对微创的坏死区域减压手术、骨移植手术。这些治疗方式被证明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对多数病人均有治疗效果,能够将骨坏死限制在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病人从外观上与正常人并无区别,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遗憾的是,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治疗,骨坏死范围会逐渐增大,直到坏死区域无法负担上半身重量,股骨头表面发生“塌陷”使关节面不平整。粗糙的关节面反复磨损,直到整个髋关节都磨坏影响关节功能并诱发持续疼痛。这时,医生通常采取各种方法缓解疼痛症状和延迟关节变形的发生,以维持正常生活。
虽然“股骨头坏死”中有个“死”字,但它并不是一个致死性疾病。因股骨头坏死而导致残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在当下是极其小概率的事件。即便不幸发展到晚期,最终还有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可以作为终极手段,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换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也是最成功的手术之一,绝大多数情况下可完全缓解疼痛并恢复正常行走和日常活动对于中老年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医生多推荐“换关节”但对于中青年患者,医生希望给天然的股骨头“一次机会”希望能通过药物或保髋手术控制症状,尽量延迟关节置换的时间。全髋关节置换并不是第一考虑的手段:人工关节假体仍有使用寿命的限制,目前假体寿命多在20〜30年,此后假体并发症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对于大多数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其状态可能伴随很长一段时间,加上年轻患者多处在事业、生活的奋斗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疾病的状态可能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生观产生很大影响。建议年轻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早发现、积极采取正确治疗方法,可有效避免股骨头塌陷、延迟接受关节置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