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二九期

发布时间:2022-02-17
      编者语:亲爱的市老科协领导和全体会员,新春佳节已到来,我们会继续为你们的健康长寿竭尽全力。为祝愿大家健康长寿,在此我们刊登了“新年心愿望”,供大家学习和实践。
新年心愿望
      1.戒烟。吸烟不仅危害呼吸系统,还会损伤心血管。每天吸1〜4支烟会显著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吸烟史越长、量越大,对心功能危害越大。希腊 研究人员发现,每周“沉浸”在烟雾中3次,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提升26%。
      2.睡足觉。一项针对7万名女性展开的研究发现,经常只睡≤5小时的人,比睡足8小时者患心脏病的风险高40%。因为精疲力竭的人凝血因子更高,会减少流向心脏和大脑的血流量
      3.打流感疫苗。加拿大女子学院附属医院研究发现,冬季流感肆虐,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阻挡病毒侵袭,还可将心脏病风险降低36%;如果一年内曾因急性心梗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人接种流感疫苗,心脏病风险会降低至55%。
      4.家里备台血压计。研究表明,血压在120〜129/80〜84毫米汞柱和130〜139/85〜89毫米汞柱的中年人,10年后分别有45%和64%成为高血压患者。因此,长期血压接近临界值(140/90毫米汞柱)的中年人要尽早就诊,听取专业防治建议。生活中,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应关注自身血压,因此每个家庭最好准备一台电子血压计。普通人群每周测1次,有危险因素之一、有家族史或55岁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女性,可以更频繁些。
      5.体重指数别越界。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发现,即使经常锻炼且身体健康的人,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5,也会提高患心脏病的风险。
      6.每年查次血和心电图。这两项检查能成为反映你心脏健康的有力证据,一旦发现异常,建议尽早就医,以免迁延不治引发严重后果。
      7.躲开噪音。研究显示,噪声每提高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在70〜90分贝的噪音中待5年,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提高2.47倍。《柳叶刀》刊发研究显示,噪音导致的烦躁等情绪可能使人睡眠不佳,并引发心血管病。临街住户可把窗户换成隔音效果好的双层玻璃,睡觉时戴上耳塞。
      8.不憋尿。憋尿时,膀胱受压增大,交感神经会变得兴奋,导致冠脉收缩、心跳加快,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9.随时添衣保暖。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气温降到12℃以下时,每降低1℃,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究发现,气温低和温度骤降均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所以天冷时要做好保暖措施,加强血压监测,日常外出随身带个外套,冷时及时添衣。
      10.污染重时少出门。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吸入超细污染颗粒会导致颈动脉血管壁增厚,诱发心脏病。一般来说,空气中污染颗粒在冬天清晨达到峰值,此时最好减少外出。
      11.每年洗次牙。研究发现,患有牙周病、龋齿数量多的人,心血管病风险高。而每天刷牙3次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降低9%,每年洗次牙风险可降低14%。
      12.给自己找个伴儿。孤独感会慢慢折磨人的身心,加拿大研究人员对100名轻度高血压患者展开研究,发现结婚3年后,婚姻幸福者心脏更健康。
      13.多交点工作好伙伴。美国圣约翰大学研究人员对70名交警展开调查发现,工作伙伴最多的男性即使在压力大的时候,心率和血压也最低。
      14.加入朋友圈。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孤独的人比朋友圈广的人更难应对压力,易患心脏病。
      15.养宠物。研究发现,家中养宠物的高血压或高脂血症患者,能更好地摆脱心脏病威胁,因为与小动物亲密互动,能给人安慰和快乐。
      16.每天冥想20分钟。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每天留给自己一段空闲时间或冥想20分钟,可使焦虑和抑郁风险降低25%。                佛罗里达大学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神压力最大的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是压力最小者的3倍。
      17.适当发泄情绪。研究发现,与经常忍耐负面情绪者相比,懂得宣泄的人患心脏病风险可降低一半。
      18.拥抱伴侣。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与伴侣皮肤接触(牵手、拥抱)10分钟,可帮你在压力较大时保持血压和心率稳定。
      19.常按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发现,按摩可减少体内“压力”激素分泌,进而降低心率。英国一项研究发现,接受1小时按摩,参试者心率平均降低8次/分钟。
      20.多笑笑。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人员对22万人展开分析发现,与悲观者相比,乐观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低35%,全因死亡风险低14%。
      21.每天有运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专家表示,经常做高强度有氧运动,能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和稳定血糖。但每个人的体质适能水平不同,最好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
      22.少坐电梯。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脏学家怀特就提出,步行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田纳西大学研究表明,每天多走4000〜5000步的人,血压平均降低11%。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运动学系专家则建议,少久坐和乘电梯,适度爬楼梯,有助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死亡率。
      23.坚持吃早餐。哈佛大学对2.7万人展开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男性,增重5公斤、患冠心病的的风险分别增加15%和27%。
      24.每餐有果蔬。多吃果蔬能降低心脏病风险,因为其中富含多种营养素,有助减少氧化反应对血管的损伤保持血流畅通,心脏最爱的果蔬有番茄、菠菜、西兰花、浆果等。
      25.多喝茶。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喝茶的人“好胆固醇”下降得更慢,心血管病风险可降低8%。这都归功于茶多酚,它可抗氧化、抗炎、降血脂,使血管弹性变得更好,防止微血管破裂。
      26.减盐。吃得太咸会令血液里的盐分提高,慢慢导致血压升高。建议每天摄入的盐不超过6克,不习惯吃太淡的人可在菜中加点醋、柠檬等调味料,增加菜的口味。
      27.常吃坚果。研究发现,成年人经常吃坚果能够护心,每天坚果摄入总量每增加0.5份(1份树生坚果或花生约为28克),冠心病风险可降低6%。
      28.常吃豆。一项综合分析发现,每天吃130克豆类可使多“坏胆固醇”降低0.17毫摩尔/升,收缩压降低2.25毫米汞柱;每天吃200克豆类,可使体重降低0.34公斤体脂降低0.34%。
      29.每周吃两次海鱼。多项研究发现,海鱼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甘油三酯含量,对心脏有益。另有研究表明,每周吃两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每次约60克,4〜8周后心脏状况有明显改善。
      30.不贪杯。欧洲心脏病学官网刊登研究发现,与完全不喝酒者相比,每天喝一杯酒(相当于120毫升葡萄酒330毫升啤酒或40毫升烈酒)的人,长此以往,房颤风险会增加16%。
有些疾病无需治疗
      临近年末,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报告让很多人不敢面对打开体检报告如同打开审判书,体检报告单上的各种箭头和描述让很多人担惊受怕,以为自己患上了大病。其实,很多所谓“疾病”是无需治疗的,不必过度担忧。
      甲状腺结节。95%以上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只需每年复查观察变化。就算是甲状腺癌,大多数都比较“温和”生长缓慢,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个别类型的甲状腺癌,可以几年、十年潜伏在人体内,相对稳定,甚至部分患者可以长期观察,不需手术。
      宫颈糜烂。名字听着很唬人第一次听到“宫颈糜烂”这个词,脑中已经脑补出“宫颈开始慢慢溃烂、发臭,进而波及整个子宫”的可怕画面。其实,在国际上,“宫颈糜烂”这个名称已经被取消,我国妇科教材也取消了这个称谓。它的真身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细胞会逐渐复位,宫颈糜烂大部分是无需任何治疗,定期到正规医院筛查宫颈病变即可,除非合并有炎症,才需要治疗。
      子宫肌瘤。大多数都相安无事,“瘤”这个词实在太 容易让人联想到癌症了。其实,此瘤非彼瘤,子宫肌瘤的瘤是良性的。子宫肌瘤也是妇科体检的“常客”,几乎1/3的妈妈级人物都会遇到。有些小肌瘤 不但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连妇科检查也难以觉察,偶尔做B超才发现。如果肌瘤比较小,患者无明显症状,而且查过肌瘤无恶变征象,只要定期随诊观察即可。但如果单个子宫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才建议手术切除。
      肝脏钙化灶。肝叶钙化灶是一种类似于结石的疾病,多发于左肝,这种病因为病灶较小,形成后不会自行消退,也不会继续发展,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只需要定期复查,不需要特殊治疗。
      骨刺。又称“骨质增生”,是关节因为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了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然老化现象。医学常识中,骨质增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体关节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并不是所有的“骨刺”都需要治疗。只有当骨质增生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或位置不好,引起其他疾病,才需进行对应治疗。
      乳腺增生。注意定期复查即可。一个体检下来,十个女生八个有乳腺增生问题。不少女性赶紧跑去问医生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要吃什么药才能“消灭”增生。其实,大部分乳腺增生患者根本不用治疗。在医学上,有些乳腺增生属正常的生理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经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经前乳房会特别不舒服,感觉胀胀的还有点痛,但经期过了胀痛就突然消失了。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病变,无特别治疗方法,极少数会发展为乳腺癌,注意定期复查即可。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态,少吃含激素食品,坚持运动就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
      盆腔积液3厘米以下不用治。“盆腔积液”听起来非常可怕,其实人体的盆腔、腹腔并不全是实心的组织,腹膜、大网膜、肠管等都会分泌一些液体,这些液体通常起到润滑和保护盆腹腔器官和组织的作用。几乎每个女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积液,一般女性都在3厘米以下。3厘米以下可以视为正常范围,如果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是排卵期、月经期或月经刚结束的时候,积液可能略有增多,但如果没有其他任何异常,即使稍微超过3厘米也不必大惊小怪。
      单纯性肝囊肿一般小于5厘米不用治。单纯性肝囊肿是肝脏非寄生虫性囊肿的一种最常见类型,其成因一般认为是细小的胆管堵塞后形成的滞留囊肿,通常直径较小,数量可以不止1个,生长缓慢、囊壁光滑、囊液清亮,无明显症状的无需特殊处理。但囊肿较大,囊肿合并感染出血,囊肿有明显的压迫症状或不能排除囊腺瘤/癌,则需处理。
      心脏早博。心脏早搏是心脏在正常规律跳动时,心脏提前出现些跳动,就像演奏舞曲节奏乱了点。很多人认为出现早搏要立即治疗,其实,早搏本身不是病、很多正常人都会有早搏。如果早搏是体检查出来的,患者没有任何感觉,也不影响日常生活,这种情况多数是“良性”早搏,无需紧张。只需要做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查找早搏病因,对没有症状无病因的“良性”早搏,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无需特殊治疗。只有早搏伴随有心慌、心悸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才需要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抗心律失常治疗。
糖友防老痴注意八点
      血糖控制差会增加认知障碍风险,而认知障碍又不利于糖尿病管理,从而形成“糖影响痴、痴影响糖”的恶性循环。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人群发生痴呆的风险比其他人高2.8倍;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20%可能发展为痴呆。痴呆尚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控。通过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可延缓或预防多达40%的痴呆症。
      筛查: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初次就诊时早期筛查认知功能障碍,并酌情每年检查1次。若患者已出现“五不”,即记不住、学不会、算不清、说不出、做不好,应立即到专科筛查。另外,积极筛查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改善痴呆的发生发展。
      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戒烟、运动、维持良好的生物钟节律等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减少高血糖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
      平稳合理地降糖:除长期高血糖外,频繁发生低血糖和血糖波动也会诱发或加快痴呆的发生。因此,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并发症情况及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等制定合适的血糖控制目标。此外,吸入式胰岛素、二甲双胍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能改善认知功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
      积极治疗和管理脑血管病:任何类型的脑血管病均可引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其中以脑卒中最常见。卒中急性期的积极治疗和恢复期的维持治疗能明显预防和改善痴呆的发生发展。由于神经具有可塑性,部分血管性认知障碍甚至可以被治愈。
      个体化控制血压:现已证明中年高血压与晚年痴呆相关,但降压治疗能否防止或逆转痴呆仍尚有争议。尤其80岁以上老人的积极降压治疗可能弊大于利,所以针对不同病情的高血压患者应制定个体化血压目标。
      控制血脂:中年时期(<65岁)低密度脂蛋白阳固醇升高可显荖增加10年后痴呆的风险,而65岁以后这种影响明显减小。因此,65岁前要严格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6毫摩/升以下。
      控制体重和腰围:肥胖者到晚年会增加痴呆风险,尤其腹型肥胖更明显。因此,不仅要控制体重,更重要的是减少腹部脂肪。
      勤用脑,学到老:大脑通过神经元网络实现记忆功能,学习行为和启发性工作能激活更多的神经元,使大脑更强大。老年时期的学习行为仍可提高认知能力。
饮食是一种强大的“药”
      生病吃药,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但如今的临床治疗中,饮食辅助的重要性也在日趋提高。近日,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控制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方面,饮食结构可能比药物效果好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斯蒂芬·辛普森教授甚至直言,饮食就是一种强大的“药物”。
      营养平衡比药物更抗衰老
      新研究通过对比发现,营养(包括总热量和常量营养素平衡)对延缓衰老和促进代谢的影响,大于3种常用的糖尿病和抗衰老药物(二甲双胍、雷帕霉素、白藜芦醇)。进一步研究显示,摄入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衡,对肝脏健康有较大影响;蛋白质和总热量摄入可影响代谢途径及细胞功能,比如,与寿命相关的线粒体活动。正因如此,饮食,尤其是特定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合物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肥胖、心脏病、免疫功能障碍和代谢疾病(如2型糖尿病)等,并在抗衰老过程中发挥作用,
      营养是保持身体内环境稳态的物质基础,上述研究结论,再次从微观层面证明了饮食的重要性。从宏观来看,饮食与疾病的相关性可大致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营养素摄入多寡,对某一类疾病的直接影响;二是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对代谢系统的整体影响。
目前已经确认的与营养素缺乏有关的疾病很多比如,严重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坏血病;严重缺铁可能患上缺铁性贫血;缺乏维生素A有患夜盲症的可能等。近些年的研究也发现,B族维生素与抑郁症或有关联,铝摄入过量可能会加大老年痴呆症风险。
饮食与代谢疾病的密切关系,也早有确切证据。比如,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严格限制总热量摄入,并在此原则基础上合理分配食物类别。
      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做到“管住嘴、迈开腿”,不必服药,就能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与此类似的还有血脂异常问题,在早期阶段,仅靠饮食调整即可让指标恢复正常。
      饮食之于身体,就像地基之于房屋。如果地基一开始没打好,房屋以后就可能倒塌。但更多时候,这种作用是综合起效的,未必局限于某一营养成分。英国剑桥大学针对欧洲10个国家、超过1万名心脏病患者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饱和脂肪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但参试者摄入的饱和脂肪量与心脏病风险并没有总体联系。那些从奶酪、酸奶和鱼肉中摄入更多饱和脂肪的人,有着较低的心脏病风险;只有当饱和脂肪大量来自红肉、黄油时,才更易患心脏病。因为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它们共同作用才能预防或导致某种疾病。比如,奶酪和酸奶虽然含有饱和脂肪,但也含有维生素K2、益生菌等可以间接对心血管产生有益影响的成分。
      食物激发人体自愈力
      中医一直有“食疗”概念,中药组方也常见药食同源成分,其起效的基本原理都是以人为本进行阴阳调理,从而激发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打败疾病。换句话说,身体本就具有自我疗愈和对抗疾病的作用,而食物可以被用来激发或放大这种隐藏的力量,堪称“第二药房”。
国际上针对饮食疗法的研究也有不少,主要集中在富含植物性食物的饮食模式,以及低加工食品饮食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地中海饮食以其富含健康脂肪、全谷物和蔬菜的特点,吸引了最多关注,被证明与降低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以及某些癌症的风险有关。
      降低全因死亡风险:2018年《营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针对植物性食物摄入的研究结果:优质植物性饮食吃得较多的女性,全因死亡风险明显降低,但在男性中,两者的关系不明显。
      “逆转”冠心病:美国安德鲁大学针对“何种饮食可以有效逆转冠心病”进行的研究显示,如果在地中海饮食里适当添加富含脂肪的坚果,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就能进一步降低,甚至逆转冠心病。这一结果已被发表在2019年1月的《医学假设》期刊上。
      减少抗糖药物使用:2017年,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公开报告了一项对比研究结果,与没有进行饮食控制的对照组相比,坚持每日热量摄入不超过850千卡的糖尿病患者,病情出现明显缓解。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坚持1年低碳水饮食的患者中,60%不服用二甲双胍或其他糖尿病药物,就可以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6.5%以下,同时,甘油三酯水平降低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18%,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39%。
      减轻抑郁焦虑:许多研究都曾将健康饮食与降低患抑郁症风险联系起来。比如,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上的一项研究,经过3个月的对比发现,健康饮食组的抑郁程度有所下降,焦虑程度也显著下降,而另外一组则没有任何变化分析认为,经常吃加工食品、大量摄入糖分都可能导致抑郁焦虑。
      延年益寿:美国华盛顿大学2021年11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提到,日本冲绳居民长寿的原因或许与饮食有较大关系。与日本主岛的人口相比,他们摄入的热量大约少20%。
      “最佳饮食”因人而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模式。传统的日本饮食模式以蔬菜、水果、鱼类高摄入量为主要特征,目前被认为是较健康的模式;北美饮食以红肉为主,高脂、高盐,且精炼食品占比较高,被看作是当地肥胖率过高的重要原因;而在我国,传统饮食中谷物类食物吃得较多,蔬果摄入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由于生活条件改善过快,人类的“节俭基因”尚来不及随之发生适配性改变,于是产生了能量摄入过多与身体无法消耗之间的矛盾。因此,限制总热量摄入的饮食,大多被看作是现阶段的理想模式。日本饮食比北美饮食更健康的观点,便与此有关。不过,饮食切忌走极端。《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刊发的研究显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预期寿命呈“U型曲线”关系,摄入太少(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低于全天摄入热量的40%)或摄入太多(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高于全天摄入热量的70%),都可能导致死亡风险增加。
      其实并不存在人人适合的“最佳饮食”,即便是多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的地中海饮食模式,也有不合适人群,不宜全部照搬。比如,儿童和孕妇对营养素有特殊需求,仅遵循地中海模式就不利健康;患有胃溃疡等消化病的人,难以吸收太多植物性食物,也可能因长期食用导致营养不良。
专家表示,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居民的实际状况制定膳食指南,这才是最适宜国内大多数人群的饮食模式。建议国人尽可能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保证摄入食物多样均衡,包括以谷类为主,多吃蔬果、蛋奶豆,减少红肉食用量,适当增加水产类食物。有特殊疾病需要营养治疗的人群,可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前列腺增生需治疗吗
      前列腺是什么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前列腺是个什么器官。前列腺是男性专有的附属性腺器官,主要负责分泌前列腺液。前列腺液是精液的主要成分。前列腺位于盆腔深部,它的外形就像一个大号的栗子。正常成人的前列腺重约20克。
      为什么会有增生
      前列腺的体积增大和功能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雄性激素。小儿的前列腺体积通常很小。到青春期后,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前列腺会快速增长至成人大小,以行使它正常的生理功能。阴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老年,前列腺内的腺体组织就会逐渐退化,而结缔组织会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继续生长,使前列腺的体积不断增大,导致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尿道从前列腺的正中穿过,当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压迫到尿道时,就好像原本通畅的下水道里生了厚厚的水垢,排水自然就不通畅了。这样就产生了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增生很常见
      当被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时,您也不必过度担心,因为这个疾病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而且有着比较明显的家族集中倾向。60岁以上男性发生率大于50%,80岁时高达83%。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不适症状主要发生在45岁以后,最普遍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起夜次数多,排尿费力、排尿等待排尿中断,尿不尽、漏尿、尿后滴沥等。
      不同的患者差异性很大,有些患者症状轻或根本没有症状,而有些患者症状会逐渐加重。如果不当回事儿,可能会发生尿潴留。俗话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但出现急性尿潴留的时候,活人真能让尿憋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需要去急诊下尿管才能缓解。
      确诊需综合诊断
      除了前列腺增生,还有一些疾病的症状也会表现为排尿不适。那么怎样来确定您患的是前列腺增生而不是其他疾病呢?
      我们通常需要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尤其是直肠指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核磁)、尿动力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综合判断。当您来到泌尿外科门诊,医生会对  您进行一个系统的病史询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定要如实描述情况。询问的内容包括症状特点、手术史、既往病史、用药史等。询问完病史后,医生会对您进行体格检查,通常包括:外生殖器检查、直肠指诊等。这些检查非常重要,不要因为害羞而拒绝。常用的辅助检查有以下几个:尿常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测定等。
      选对治疗方法
      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高,治疗方法也很多,选对治疗方法可以大大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轻度增生的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大多数专家建议使用“等待和观察”方法。这意味着轻度增生患者可以先观察自己的症状而暂时不需要吃药或手术。适当改变生活方式会对病情有所帮助,如改变饮水习惯,减少摄入有利尿作用的饮品,避免使用会加重症状或引起尿潴留的药物。
      当症状比较明显时,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类型包括α受体阻滞剂和5a-还原酶抑制剂。这里需要记住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服用药物的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一定不可以自己随意停药。α受体阻滞剂类常用的有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和坦索罗辛,其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久坐或站立后头晕和低血压、逆向射精等。5a-还原酶抑制剂类常用的有非那雄胺和度他雄胺大多数患者在开始治疗后的6个月内见好转。但服用5α-还原酶抑制剂的患者中有一小部分可能会出现性欲下降,勃起、射精困难或抑郁症状。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出现反复的尿潴留或泌尿系感染,合并有膀胱结石或上尿路积水时,医生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最经典的术式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 。与传统技术相比, 新技术更加趋于微创,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手术的原理并不复杂。如果把前列腺比作一个橘子,橘子瓣就是增生的前列腺,它压迫了尿道影响排尿,我们手术要做的就是把橘子瓣挖掉而保留橘子皮。随着手术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术理念的不断创新,前列腺激光汽化术、前列腺剜除术等新术式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手术通常用时1〜2个小时,术后1〜2周拔除导尿管后,您就可以重新获得排尿畅快的感觉了。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当您有排尿不适的症状时,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让医生帮您选择最合适的治疗。
冬天泡脚有讲究
      天冷的时候,很多人先感受到的就是脚冰凉。脚一凉,全身就不暖和,而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中医认为,脚上有肾、膀胱、肝、胆、脾、胃经6条重要的经络,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泡脚可以帮助人体驱寒除湿、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好处多多。然而泡脚虽好,却不是简单地用热水一泡就可以,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
      哪些人不适合泡脚
      泡脚适合大多数人,但有些人泡脚要谨慎,比如糖尿病患者、静脉曲张患者、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儿童等。糖尿病患者常有手脚冰凉等问题,但因为对温度不敏感,泡脚时很容易造成烫伤,继而导致足部感染。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泡脚时局部血流量加快,可能会加重病情。有足癣等皮肤病的患者喜欢用热水烫脚止痒,却往往因为皮肤角质层被破坏而更痒,甚至继发感染。所以,有基础疾病者和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泡脚。
      注意事项有什么
      市面上的泡脚工具很多,有木桶、塑料桶等,让人很难选择。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都是通过温度刺激脚部,以加快血液循环。因此,泡脚的关键是要保证热水能漫过脚踝。泡脚的同时可以搓揉脚掌、脚底,以加强穴位刺激。一般在睡前进行,泡到全身感觉暖和或是额头和后背微微汗出为宜。
      对于泡脚的温度,有的人认为越高越好,把皮肤烫红才有效,其实不然。泡脚温度过高会引起烫伤,破坏皮肤屏障,温度过低又减弱了刺激作用。因此,以自己能够忍受为限。
      泡脚时间并非越久越好。因为长时间浸泡,水温下降,脚反而变成了被水不断带走热量的热源。所以建议大家把泡脚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
      推荐几款泡脚方
      前面一起了解了泡脚的讲究,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北京中医药大学老年病科专家团队根据不同人群配制的中药泡脚方。
      丹桂足浴方:丹参30克、桂枝10克、红花15克、鸡血藤30克、桑枝10克、路路通10克、酒大黄15克、当归30克、三七15克、酒黄精15克。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合大多数血液循环不佳的患者。
      珍磁安神方:煅珍珠母30克、煅磁石30克、首乌藤30克、制远志30克、千年健20克、刺五加15克、肉桂10克。主要功效为镇静安神,尤其适合失眠患者。
      桑菊降压方:桑叶15克、钩藤30克、菊花15克、川牛膝30克、肉桂10克、天麻30克、煅磁石30克、石决明30克。主要功效为平肝熄风,适合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等;对于血压偏高患者更为适宜。
      温阳活血泡足方:醋艾炭40克花椒15克、桑枝30克、桂枝15克、红花20克、络石藤30克、鸡血藤30克。主要功效为温阳通络活血,适合手足不温、下肢发凉的阳虚血瘀患者。
      具体方法:泡脚时,将1付中药泡脚方加入大约1000毫升水,熬煮半小时后去掉药渣,将药汁兑人热水后再进行足浴,每日1〜2次;或者用纱布包裹药材,加水煮沸后再添加冷水调温。
      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并非人人适合。建议大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泡脚方法,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
  
 


  • 上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二八期
  • 下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二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