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二三期

发布时间:2021-08-23
老年人应及时调整心态
      1.摆正心理位置
      老年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年龄只会增长,不会倒退回去。老年人不要总是回想过去的辉煌和功绩,而对现在的生活多有指责,要懂得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有所想,有所不想;有所说,有所不说。心态好了,老年人才能活得愉快、轻松。
      2.享受老年生活
      儿童的需要是被人爱,他们的快乐取决于成年人对他们的态度;青少年的需要是形成自我,他们的幸福取决于宽松的环境;中年人的需要是成功、社会影响力等,他们生命的意义取决于他们的努力是否得到回报;老年人已经体验了所有这些,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不让生命再受种种羁绊。宠辱不惊,不计得失,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当然,清闲安逸并非无所事事。老年人要实现内心的自在和超脱,并最大限度地享受这种新生活。
老人要注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每天起床后,先把自己“梳洗打扮”一番,让自己容发整洁,衣着干净体面,心情也会开朗起来。
      3.有意识让自己“笑一笑”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笑代表愉快的情绪,它可使体内产生使人感到快乐的内啡肽类物质。老年人要经常有意识地笑一笑,即使不是发自内心的笑,也能引导产生积极情绪,有助于养成乐观的心态。另外,不妨经常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这样就会多一些笑,少一些愁。
      4.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有人认为做官发财、有权有势才算幸福,其实不然。只要生活得有意义,平平淡淡也是幸福。比如,住房面积不在大小,只要家居陈设整齐就好;不以“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为贵,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就是健康的。
      5.大胆尝试“新事物”
      拘泥于过时的看法或做法,不愿与时俱进、做出改变,这样的心理在老年人中十分普遍。这与老年人年老体衰、认知能力变差有关,也与性格有关。人到老年,“守旧”思想虽然难免,但要适度控制,否则会让自己一直停留在过去,容易与下一代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产生分歧,引起人际矛盾与心理不适。老年人要积极调整,让自己保持乐观、开放的心态。既要把过去的经验当作一笔财富,也要随着时代发展适当更新自己的想法,平时可以多看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促进观念变化。要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不要在未尝试前就对其持否定的态度,可主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逐步融入“新生活”
      6.懂得知足,不盲目攀比
      客观地说,老年人中仍存在一定的攀比现象。物质生活条件、子女的发展和前途等,经常是老年朋友喜欢讨论的话题。如果在交流中发现自己在哪方面“不如别人”,部分老年人就会感觉不甘心、失落。心理学研究表明,选择不恰当的参照对象,会造成认知偏差、心态失衡,影响满足感的获得。要避免攀比心理,老年人应持一份理性。首先,要正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现实,不仅要看到他人当前的收获,更要看到别人之前的积累和付出。老年人应从目前所处环境中找一个合适的对象来比较,这样才不会诱发心理失衡,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次,要懂得感恩,珍惜目前所拥有的。老年人不妨将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比,回顾自己从“白手起家”到取得现在成就的过程,以及自己一路走来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从中感受到人生历程带来的踏实和快乐。不妨想一想,自己的付出总体上与收获是相等的,甚至因为赶上了好时代,回报是超值的。
      7.学会化解负面情绪
      人到老年,经历的负性事件似乎越来越多,体验到的负性情绪也明显增多。负性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问题。老年人除了要找到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尽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外,还要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对不良情绪。首先,要学会接纳现实,即接受存在不良情绪的事实,然后想办法使自己感觉更好。其次,不要总回想那些不开心的事,以免陷入不良情绪而不能自拔。第三,遇到烦恼一定要找人倾诉。亲友往往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不妨向他们倾诉。也许亲友们并不能提出有用的建议,但仅倾听这一点,就足以帮助你减轻负性情绪。第四,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不能消除,可考虑到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寻求帮助。
      8.原谅他人的过失
人到老年,静下来思考生活的时间更多,难免会想起那些令自己难以释怀的往事,可能会对某些人和事产生不满、怨恨等情绪。心理学上有句话:原谅了别人,解放了自己。如果老年人心中有难解的怨气,不妨尝试去原谅别人。想一想:别人也许是情非得已,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原谅的实质是接纳事实,让自己不再纠缠于相关事务。如果经过自我调整,心头的“怨气”仍然难以消除,不妨找信任的好友交流,试着忘记不快的往事。
      9.走出过度“怀旧”心态
      很多老年人不仅自己整天沉浸在对过往“历史”的回忆中,还总喜欢与他人聊过去的事情。老年人喜欢怀旧,往往与现在的生活体现不出自身价值有关,对往事的回忆能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怀旧是一种正常心理,但过度怀旧容易让人脱离现实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老年人可多与朋友、子女聊天,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怀旧心理就会减少;还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如经常对自己说:过去的事情即使再辉煌,也已经成为“往事”;现在虽然老了,但只要用心、努力,仍然可以做出很多让自己开心、满意的事……
      10.平心静气化解“多疑”
      很多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听到过子女、亲戚、朋友说自己“疑心重”对此,很多老年人会很生气,认为他人误会了自己。其实,老年人要平心静气看待和处理。首先,老年人要意识到,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视力和听力逐渐下降,听到和看到的信息不如以前那么全面和准确,难免会“多疑”不妨把这种情况开诚布公地告诉他人,取得他人理解;还要客观认识“耳不灵”“眼也花”等现实问题,对人、对事不要忙于下结论,不妨多看看、多听听,然后再下结论。其次,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活动大大减少,老人空闲时间比较充裕,“想的事情多”,不妨多参加各类活动,尽量不让自己“闲下来”。另外,老年生活中各种变化、变故较多,导致老年人缺乏安全感,容易悲观、多疑。因此,老年人要多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如体育锻炼、集体娱乐活动等,增加积极心理暗示,淡化多疑情绪。
      11.走出老年“失落感”
      人到老年,个人的社会角色变化很大。离退休前,每个工作日过着上班、下班的生活,周末则可休息、放松,生活有张有弛,也很充实;而一旦退休,生活虽然“悠闲”,但“无聊”的时候也多了起来,回想退休前的生活,难免让人有失落感。特别是曾担任领导的老年人,这种失落感会尤为明显: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待遇不如从前,办事、说话“没人听”,生病过问的人也少了……面对“失落感”,老年人要淡泊名利,看淡以往的荣耀,积极面对现实,欣赏并努力融入目前的生活。
老年人要适当调整生活
      1.专注在当下
      人到老年期,遇到的各种心理刺激比年轻时更多。比如,听到老友去世的消息,难免会想到生老病死的事;生活中其他不顺心的事,也时不时让人心烦。对于这类烦恼、焦虑,生硬“不去想”并不现实,老年人应在接纳各种烦恼的同时,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比如,可以全心全意地去做完当天的家务事,不去想其他的问题。可以提醒自己:只有今天、此时此刻才是最真实和最要紧的,要抓住现在,做好要做的事情。只有专注在当下,才能真正把各种烦恼之事抛之脑后。
      2.量力而行,努力适应各种变化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步入老年期就是步入“丧失的时期”。一方面,老年人会面临身体功能、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衰退;另一方面,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往往让老年人难以应对。比如,老年人不理解网络世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无法驾驭手机、电脑、家电的各种复杂新功能……其实,不管是哪一类变化,老年人都要知道自己的所能和所不能;要不守旧,也不冒进,凡事量力而行,在现实条件下,争取最好的结果。
      3.睡个好觉,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老年人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会导致情绪异常、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反之,睡眠好的老年人,精神状态和心态往往较好,有助于从容地面对生活压力。老年人要保持规律作息,保证良好的睡眠。平时多锻炼,有助于放松身心,夜间更容易入睡。如果在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睡眠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睡前不要喝浓茶,以免影响睡眠。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起夜次数,打断睡眠。
      4.坦然应对“空巢”问题
      如今,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心理状态,容易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空巢家庭综合征”的表现。空巢老人可试着建立或发展新的家庭联系或关系,如夫妻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同时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等,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此外,也可适当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
       5.正确处理不良生活事件
      老年人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如社会、家庭对自己态度的改变,家庭冲突,行动不便,身体疾病,经济困难,配偶及好友去世,等等。一旦遇到此类事件,老年人应以平和的心态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平时可多做些“功课”如向同龄的老友讨教经验等。
      6.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
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下降,甚至“得过且过”。研究发现,杂乱无章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干扰,也会分散个人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心境。所以,老年人应定期清理家居环境,使之清洁有序。
      7.制订生活目标 
      目标往往能够激励行动。新的生活目标可以使老年人对生活产生新的希望,以更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生活,避免空虚、无聊的生活状态。仔细考虑一下:自己有哪些曾经喜欢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身边哪些同龄人的生活状态是自己羡慕和向往的?自己可以为家人、身边人做哪些事情?老年人可以结合这些问题,为退休后的新生活设定一些具体目标。
      8.学习充实自己,重拾兴趣爱好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年轻人需要的,也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少的。读书其实是在做“健脑体操”,学习过程就是用脑过程,经常用脑对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有益。老年人时间充裕,不妨重拾那些被遗忘的兴趣爱好。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太在意自己是否“精于”这些兴趣爱好,重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会从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9.可养宠物,但不过度依恋
      不少老年人喜欢养宠物,让它们来陪伴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心理健康的。但不能对宠物过分依赖,甚至因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或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影响了正常生活。除了养宠物,老年人还要发展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如跳广场舞、加入一些艺术社团、与其他老人下象棋等。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生活乐趣,扩大自己的视野,也可以减少对宠物的心理投入,不至于让自己对宠物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
      10.控制消极的消遣方式
      现在很多老年人学会了上网、看手机视频等,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在“看手机”上。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看视频等属于消极的消遣方式,往往会让空虚、无聊感变得更加明显。老年人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尽量减少此类消遣方式,增加主动学习、适度做身体活动等积极的消遣方式,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11.适当多运动
      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有效改善情绪、放松身心。老年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地点和项目(如做操、跳舞、慢跑、走路、游泳、多做一些节奏缓慢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等。这些“慢动作”的有氧运动,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还能锻炼一个人保持平和心态的能力,有助于预防浮躁心态。
      12.与大自然亲近
      人类是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界有种本能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会让人倍感放松。老年人应经常亲近大自然,到山清水秀的地方行走、爬山、 钓鱼、赏花……如果一边赏景,一边与身边的人聊聊心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减压效果。
      13.让自己尽可能保持忙碌
      对老年人来说,保持充分的活动非常重要,要让自己尽可能“忙一些”。保持忙碌的好处很多:首先,人处在忙碌的状态下时,自然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理会“不良情绪”,这就是很多人感觉“忙了,反而状态好了”的原因;其次,不管是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忙起来”都是对人的一种锻炼,能让人的思维更加敏捷,动作更加灵活;第三,忙碌还能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不少充实感,让他们觉得生活更有意义。
      14.用正确态度对待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能否正确对待疾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如果遇到疾病就惊慌失措,不但不利于疾病康复,还容易加重精神负担,导致心理疾病。相反,也不应讳疾忌医、隐瞒病情,错过治疗良机,造成病情加重。
十个方面打分,测出身体机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生活中,我们常常过于关注外在,而忘了审视自己,在健康上也是如此。通过以下表格,老人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当前的健康状态及发展趋势,及早制定出利于维持或改善健康状态的计划,延长自主独立生活的时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项目 状况 得分
听力 无需大声说话 1
需大声说话 0
视力 可识别报纸字体 1
识别报纸字体困难 0
牙齿 20颗及以上 1
少于20颗 0
咀嚼吞咽 无困难 1
有一定困难 0
血压 在老年正常范围 1
超出老年正常范围10%以上 0
握力 能拿起1瓶500毫升矿泉水,约合10千克握力 2
能端起饭碗,约合7千克握力 1
小于7千克握力 0
连续走1公里 1
有一定困难 0
步速 2秒/米 1
大于2秒/米 0
提物5千克 1
有一定困难 0
其他 家务 1
农活 1
锻炼 1
      所得分数相加,总分14分。
      8分以上:身体状况正常,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维持现有状况;
      4~7分:身体健康状况基本正常,可针对得分低的项目进行调整,如佩戴助听器、进行必要的口腔治疗、进行力量训练等。
      3分以下:身体功能受限,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甚至不能自理。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治疗。
      专家解读:上述表格收集了老人在感官、营养、循环系统、运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基础信息,可以大致对其健康情况给予判别。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视觉、听觉能力下降,味觉、嗅觉、触觉等也会下降,常出现近视眼、老花眼、老年性耳聋等情况,影响老年人社会交往、个人安全和生活质量;识别字体困难,有时还意味着认知可能出现问题,应给予重视。
      牙齿、咀嚼吞咽功能正常,营养摄入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保证合理膳食,一般不会出现营养不良情况。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在65岁以上老人,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高血压会增加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老年人普遍存在关节退行 性改变,尤其以承受体重较大的膝关节、腰和脊柱最为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肌纤维萎缩、弹性下降,肌肉总量减少,这些变化都会使老人容易疲劳,出现腰酸腿痛等症状,阻碍正常运动。而上述握力、步速、连续行走能力、提重物的能力及日常活动状况,可以反映出老人运动系统的大致情况。
午睡怎么睡好
      经过一上午的工作和学习,我们常常感觉昏昏沉沉,脑子明显不够用了。此时,人体不断消耗体力与脑力,急需放下手头的工作,小眯一会儿,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与学习中去。那么,科学的午睡到底应该怎么睡呢?
      午睡的好处
      午睡是自然睡眠周期的一部分,适当的午休能舒缓心血管系统、降低人体紧张度,让大脑有短暂的休息机会。总的来说,午睡对人体有以下益处。
      适当午睡可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精气神”,舒缓疲劳,有助于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起到一定的促修复作用。
      可缓解眼部疲劳,让忙碌了一上午的眼球睫状肌得到休息,有效防止视力下降,即使不能保证每天午睡,稍微闭眼休息一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可以修复皮肤,人在睡着时,肌肉、内脏器官等的消耗都会减少,皮肤血管完全开放,血液可充分到达皮肤,为其提供营养,进行自我修复和细胞更新。
      其实,坚持午睡不仅是习惯,更是顺应了自然的养生规律。尤其是夏天,天气炎热,夜间睡眠质量往往有所下降,就更需要午睡以缓解疲劳。
      哪些人群不适合午睡
      事实上,中国人自古讲究睡“子午觉”,这俨然是将午觉和晚上的睡眠提到了同等地位。午睡虽好,可并不是人人都适宜。尤其是这几类人群,建议不要午睡。
      过于肥胖的人午睡会使体重增加,不利于健康。
      有睡眠障碍的人白天午睡,晚上会更不容易入睡,易扰乱生物钟,反而影响身体健康。
      没有午睡习惯的人不午睡也不容易犯困,这种情况可以顺其自然,不必强迫自己午睡。
      午睡的正确方式 
      1.下午1点钟左右入睡较佳,建议睡20~30分钟为宜。
      2.饭后不宜立即午睡,因为午饭后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食物,大量的血液流向胃,大脑血供明显下降,易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且此时立即睡觉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产生胃胀等不适。
      正确的做法是吃过午饭后,先做些轻微的活动,如散步、揉腹等,大概饭后半小时再午睡,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3.午睡前不要吃得太油腻,也不要吃得过饱。油腻食物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影响午休质量。
      4.午睡时可以枕上枕头,增加心脏血液回流,减少对心脏的压力。正确的午睡姿势是头高脚低、右侧卧位,两膝微屈为佳。这样可以全身放松,不压迫心脏,微屈两膝又使肌肉放松,便于肠胃的蠕动,有助消化,侧卧也可防止打鼾。
      5.午睡后要慢慢站起,再喝一杯水,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黏稠度。
      不要马上从事复杂和危险的工作。
      需注意的是,不可坐位睡觉及伏案趴着睡,因会加剧脑缺氧,可能会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等不适,时间长了还可能引发脊柱变形、腰肌劳损等。有的人喜欢用手当枕头,趴在桌上睡,这会压迫眼球,增加眼压;压迫胸部,影响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使双臂、双手发麻或刺痛等。
防癌要管好体重和体型
      多项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可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病和死亡风险,约20%的癌症由肥胖引起。在前不久召开的欧洲肥胖大会上,一项新研究又给人们敲响警钟:有的人即使体重不超标,体型不健康也会增加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生风险。
      体型指标成为新的健康评估标准
      过去的研究中,评估肥胖人群患癌风险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但它只是一种利用体重和身高测量体脂的方法,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的分布。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强调,身体脂肪的储存位置对于准确评估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也十分重要。
      体型指数(ABSI)最早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人员于2012年提出,其运算较为复杂,即腰围/(
×),身高以米为单位,体重以千克为单位。ABSI的平均值为1,若大于1,说明致死率风险比平均值大,也就是说ABSI等于2时,致死率风险比平均值大2倍;若小于1,说明致死率风险比平均值小。上述研究的研究人员根据44.2万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6岁)的体型将其分为三组,以检查与24种癌症的关联,并对比了ABSI和BMI作为癌症风险预测指标的评估效果。在排除干扰因素后,研究分析发现,ABSI和BMI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预测成年人患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
      具体来说,在平均8年随访期间,有近3.7万人被诊断出癌症。其中,高ABSI与三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患肝癌的可能性高出38%,患肺癌的可能性高40%,患肠癌的风险则要高17%;ABSI和BMI均高的参与者与7种癌症(子宫癌、食道癌、肝癌、胃癌、肾癌、肠癌、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ABSI最高组且BMI≥25的参与者,患子宫癌的风险是ABSI最低组且BMI正常者的2倍。
      论文主要作者、格拉斯哥大学的卡洛斯·塞利斯·莫拉雷斯教授说:“超重和肥胖是除吸烟外癌症的最大可预防危险因素,我们需要采取更紧急的行动,来帮助人们尽早保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
      “将军肚”患癌风险最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主任医师郑莹表示,与正常人相比,肥胖的人,很多肿瘤的发病风险会增加2~4倍。打个比方,一个中国人到75岁之前得癌症的累计风险为20%~25%。但如果这个人属于肥胖患者,患癌风险可能翻一倍。
      为何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这是因为,每个细胞上会有一些受体,与受体对应的是配体。配体和受体结合,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会有一连串的反应。从细胞膜一直到细胞核,称之为“通路”,通路激活会导致细胞核的增殖、扩散、恶变、转移。肥胖会激活每个细胞膜表面一些常见的能量通路,导致细胞核发生癌变的风险增多。如果碰巧身体免疫力较低,发生癌变的细胞没有被清除,就会患上癌症。
      “高ABSI主要对应的是更高比例的内脏脂肪。”肥胖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身都胖,另一种是“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也就是“苹果型”身材,即肚子大,胳膊腿细,内脏脂肪较多,我们常说的“啤酒肚”“将军肚”“游泳圈”都是这种身材的代称。随着体重的增加,腰围的增加,患癌的风险会越来越高。从患癌风险由低到高的比较来看,风险最低的是从小到大一直保持均匀体型的人,即BMI和腰围均不会超标;其次是年轻时体重、体型控制在合理范围,到了老年才微微发福的人;第三是早期肥胖或曾经肥胖人群,后来通过运动、饮食等减肥成功者;第四是从小到大一直肥胖(BMI超标)的人;患癌风险最高的则是长期有“将军肚”“啤酒肚”“游泳圈”的人。
      “肥胖除了会增加健康人患癌风险,也会增加癌症患者复发、转移,以及患其它癌症的风险。”郑莹说,以往癌症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重过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面临体重过高的问题,这对癌症治疗和预后康复都有影响。以乳腺癌为例,60%以上的患者确诊1年半后体重增加,一些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也在治疗恢复期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另外,临床长期队列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会增加乳腺癌复发、转移和死亡的风险。所以,不管对健康人群,还是对肿瘤患者来说,保持合理体重和健康体型对预防和治疗癌症都十分重要。
      国人的肥胖标准应该更严格
      “只用BMI来评估肥胖所致的癌症风险是不全面的,腰围尤其是一个值得中国人警惕的指标。”目前国人ABSI指标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不过国人大多属于中心型肥胖,且有不少人没达到超重或肥胖水平但腰围已明显超标,内脏脂肪过多,属于肥胖相关癌症的高风险人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亚洲标准,中国人在评估肥胖风险时,BMI正常范围为18.5~22.9,超过23为超重,超过25为肥胖。但是,对于总体平均BMI不算高的中国人来说,还需要用腰围来衡量肥胖风险。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指出,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2尺7),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2尺4)即为中心型肥胖,只有BMI和腰围均不超标,才算得上是正常体重和体型。此外,腰臀比也是评估肥胖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即腰围除以臀围,如果女性腰臀比超过0.8,男性超过0.85,就属于肥胖高风险人群。
      “为了预防癌症,国人的肥胖标准理当更为严格,但并不意味着,瘦就是好。”太瘦或太胖,患癌风险都会增高。太瘦的人一旦患癌,可能对很多治疗不耐受,不能规范地完成整个治疗,预后效果差,复发转移风险增高。因此,维持一个均匀的体型才行,具体来说,建议大家做好以下五点:
      1.保持定期测体重的习惯。至少每月测量一次,最好每周测量一次,且注意每次称量时的条件大致相同。
      2.改善饮食习惯。除了清淡饮食,少吃高脂食物,还要控制好食物摄入总量,同时保持膳食均衡、丰富多样。
      3.规律运动。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可以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便于坚持。对于有慢性病或身体状况不稳定的人群,最好经专业的运动医学科医生评估指导后再进行相关运动。
      4.控制体重不要盲目吃减肥产品。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肥更安全有效,快速减肥的效果难以长效维持,而且可能因为营养不均衡,免疫力变差,健康风险反而增高。
      5.一老一少,控体重要求不同。以色列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时肥胖会明显增加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防止肥胖要从小做起,不能因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就放松体重管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不用特别苛求达标,尤其是年纪偏大的老人,如果只是轻度肥胖,且没有明显心血管疾病,不一定要减肥,因为这样的老人遭遇疾病或意外时机体抗打击能力更强。
夏至养生正当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元代《月令七十二候解》对这一时期的自然征象描述为“夏至:初候,鹿角解;二候,蝸始鸣;三候,半夏生”。鹿属于阳兽,其角得阴气而解。蝸即是蝉,生于盛阳,盛阴而鸣。半夏为中药名,即半夏于阳极阴生,故名。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四个意义特殊的典型节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皆是天地阴阳之气变化的特殊时点。分为中分,春分为阳气之中,秋分为阴气之中;至为极,夏至为阳气之极,冬至为阴气之极。按照自然规律,极则转化。所以,冬至一阳生,冬至日阴气盛极而转,阳气从小到大逐步盛大;夏至一阴生,夏至日阳气盛极而转,阴气从小逐步盛大。
      夏至日,身体有变化
      夏至日不仅是自然界阳气盛极而转的时点,而且之后进入漫长的潺暑期,湿热交蒸,导致身体出现以下几种变化:
      一是夏至日阳气最盛,但阳盛于外而虚于内,人体内部脏腑阳气,尤其是心阳反而虚弱,古人称为“伏阴”,故一方面出现多汗、烦热等阳气盛的表现;另一方面出现心悸心慌、胸闷憋气、头晕乏力等心阳虚的表现。因此,对于平素心气偏虚,有血压偏低、易于心悸等表现者,可选择具有补益心气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饮之类,亦可单服西洋参等。
      二是夏至日,湿气通于脾,导致脾胃功能衰弱,易发脾胃疾病,出现厌食、恶心、食量减少、腹泻、痢疾等表现。出现上述症状者,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
      三是古人历来认为,节气日是自然界天地之气转化的节点。夏至为阴阳之气转化之时,亦为人体最虚之时。很多身体虚弱者会在夏至日出现相应的身体变化,比如有些咳嗽患者的症状会加重。因此,古人十分重视节气日的养生,尤其冬至和夏至。
      夏至后,养生有禁忌
      夏至后,在养生方面有诸多禁忌。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节制房事
      清代的《友渔斋医话》言:“人知惜生,每逢节气,皆宜保养,而二至尤为紧要。夏至欲宜节,冬至欲宜绝。盖二至阴阳消长之际,损人更甚。”
      清代的《冯氏锦囊秘录》云:“夏至节嗜欲,冬至禁嗜欲,四时皆损人,但二至为阴阳消长之际,尤损人耳。”
      2.控制饮食
      夏至盛阳于外,则伏阴在内,人体内在虚寒反甚,故饮食注意少食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如瓜果类、油腻肉食类、海鲜类、凉茶等,宜食温热、清淡的食物,如红茶、粥类等,故《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之论。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言:“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勿进肥羹酥酒酪等,则无他矣。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
      3.忌过量运动
      夏至,人体大虚。夏至前后7天内,不过吹寒冷之气,如空调温度宜稍高,尤其注意夜间不要吹冷风。同时,不做体力消耗偏大的运动,如长跑、健身、游泳、夜间徒步等,适宜居家休养、生活起居安宁。
     《友渔斋医话》云:“三伏盛热……不露坐纳凉,道途奔走,晓行昼歇,居家恬淡寡营。”
      4.禁针刺、艾灸
       汉代的《黄帝虾蟆经》云:“凡夏至,冬至日天地阴阳前后各七日,皆不可服药灸刺。”针刺等治疗需调动人体真气,而夏至、冬至是人体最虚之时,因此针刺、艾灸皆不适宜。
      十种食物是抗衰高手
      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无法人为阻止。有种理论认为,人体衰老其实是氧化的结果,罪魁祸首是自由基。因为身体内的自由基是伴随细胞能量代谢产生的,很难避免,所以衰老和疾病总是与人类如影随形。但人体也不会坐以待毙,体内有专门消灭自由基的物质,比如某些酶类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这些物质组成“抗氧化军团”与自由基对抗,于是就形成了“氧化-抗氧化”平衡。大致的结论是,如果抗氧化的一方占优势,人体就比较年轻;反之,人体就走向衰老。所以,如何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非常重要。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食物当中找到抗氧化物质,尤其以下十种食物能力突出。
      1、茶:茶叶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是茶多酚,一般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8%~36%。茶多酚结构复杂,包括很多种化合物,且不同品种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差异较大,并影响茶的品质。总体而言,绿茶的抗氧化作用比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更强一些。
      2、西红柿(番茄):西红柿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有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其中番茄红素的作用最强。在成熟的西红柿中,番茄红素遍布于果肉中,但以果皮部分的浓度最高,所以,吃西红柿时不要撕掉外皮。番茄酱、番茄汁、罐装番茄等虽然维生素C有所损失,但其所含的番茄红素更易被人体吸收。
      3、绿叶菜:菠菜、卷心菜、小油菜等绿叶菜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有叶绿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其中叶黄素、β胡萝卜素都属于类胡萝卜素,具有脂溶性,烹调处理(加热、加少量油脂)有助于提高其吸收率烹调时缩短加热时间、注意隔绝氧气(加盖)有助于保护叶绿素和维生素C。
      4、柑橘类水果:这类水果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是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等。由于在抗氧化方面,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有协同作用(即1+1>2),而且与蔬菜不同,水果不需加热可直接生食,所以柑橘类水果的综合抗氧化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5、红葡萄酒:红葡萄酒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是原花青素和白藜芦醇。这两种物质主要存在于葡萄的皮和籽中。通常情况下,很难通过吃葡萄来获取足够的抗氧化物质。葡萄皮和籽中所含的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等很难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乙醇(酒精)中,所以喝葡萄酒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尤其是喝优质红葡萄酒。需要强调的是,红酒也含有酒精(含量为12%~15%),所以只能少量饮用。
      6、洋葱:洋葱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是类黄酮、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硒等。一般规律是,红洋葱(紫洋葱)抗氧化能力最高,黄洋葱次之,白洋葱最少;洋葱辣味越重、刺激性越强,类黄酮含量越高,抗氧化效力越强。
      7、蓝莓:蓝莓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有原花青素、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等。来自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蓝莓是他们曾经研究过的40多种水果和蔬菜中含抗氧化成分最丰富的一种。
      8、紫薯:与蓝莓相似,紫薯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也是原花青素、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
      9、苹果:苹果中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是多酚类,其组成比较复杂。成熟苹果中的多酚主要为绿原酸、儿茶素以及原花青素等。苹果多酚遍布于苹果果肉中,但以苹果皮中含量最为丰富。
      10、西兰花:西兰花富含的抗氧化物质有类黄酮、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和维生素C。
 


  • 上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二二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二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