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一七期

发布时间:2021-03-15
立春养生,重在疏肝养阳
      2月3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对于立春,《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做好立春养生,将是您健康一整年的美好开端。
      立春,万物开始复苏,冰雪开始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故立春养生应该抓住两点,即生发阳气和调顺肝气。
      穿衣,下厚上薄,不要过早减衣
      立春时节正处于冷暖空气交汇时期,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此时是流感、肺炎、哮喘的高发期。高血压患者易突发中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体质虚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要预防春寒病的发生,应遵循“春捂”的原则,注意防寒保暖,适量增减衣物。婴幼儿、老人、孕产妇尤应如此。
      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主张春天穿衣服要“下厚上薄”;清代的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也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意思是说,春天增减衣物时,应该注意保护好腿脚及下半身,宁愿热一些;而上身衣物可适当减少,以助春阳生发之势。
      运动,节奏和缓,微微出汗为佳
      随着气温回升,立春后人们要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气血运行。但因为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户外散步、晒太阳、打球、打太极,让气血通畅,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提高免疫力。
      立春后气候仍然干燥,运动时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立春后的运动以“微汗”为好。因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会损伤心阳。
      饮食,增甘少酸,方能养肝护肝
      春属木,与肝相应。木有无拘无束地发芽生长的特性,因此肝脏也是喜好生发调达、尽情疏泄的。《素问·藏气法时论》日:“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温补阳气之品,如韭菜、葱、蒜、豆豉、蘑菇、鸡肉、牛肉、大枣、牛奶、蜂蜜、香菜等。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药食,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山药、百合、银耳、佛手等。
      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的特点,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故不宜食酸收之味,亦应少喝酸梅汁、橙汁、柠檬汁等酸性饮料。下面推荐两款食疗方。
      1陈皮生姜大枣粳米粥
      陈皮15克,生姜10克,大枣3枚,粳米250克,冰糖适量。将大枣洗净去核、切丝,生姜切丝。陈皮洗净,和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用火烧开;放入冰糖,转用文火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理气。对脾胃虚弱、气机郁滞人群最为适合。其中,陈皮、生姜可助阳气生发,还可以解春困,非常值得推荐。
      2葛根枸杞茶
      葛根5克,枸杞子5克,冰糖适量。在杯中放入葛根、枸杞子及适量沸水,闷泡8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滋补肝肾,生津清胃热。对于经常加班熬夜、腰膝酸软、视物昏花、头晕,长期大量饮酒以及血压偏高者,尤其适合饮用。表虚多汗者不宜。
身体衰老可以算出来
      年老体衰是一个自然的生理变化过程,但不同人“体衰”的程度却有不同,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患病甚至早亡风险。不久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一篇研究显示,我国50岁以下、50~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群的衰弱率分别为约0.8%、3.5%和8.9%。
      身体弱,难挡一次小感冒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生理储备功能如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与消耗等减弱,内分泌、免疫、消化等多系统功能逐渐失调,从而导致各器官抗应激能力下降,不足以维持内环境稳定,整体功能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的状态,医学上称作“衰弱综合征”。
      衰弱并不等同于由疾病或损伤引起的具体功能障碍,所以有时不会明显表露出来。有些人平时看起来身体硬朗,其实却处于一种较低的健康状态,即使经历小感冒这样的外界刺激,也可能导致整体功能的断崖式下降。我国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60岁时衰弱综合征的社区发病率达9.9%,65岁以上人群增长至15%。
      28个指标衡量健康状态
      医学上对衰弱有着较明确的认定标准。近期发表在《自然·老龄化》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身体没劲、步行速度慢、体育活动量低、疲惫和无缘由体重减轻5种表现中,同时满足3个即可判定为身体衰弱。
      基于对约51.3万名30~79岁参与者进行的平均长达10.8年的随访调查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总结出了一套更为详细的衰弱判定指标。研究纳入28个指标来计算个人的衰弱指数,具体包括14种疾病、10种症状或体征、4种身体测量指标三大类。

测量衰弱指数的28个指标
1 诊断患有高血压,服降压药,收缩压=≥140毫米 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 是=1;否=0
2 诊断患有心脏病 是=1;否=0
3 诊断患有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 是=1;否=0
4 诊断患有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 是=1;否=0
5 诊断患有结核病 是=1;否=0
6 诊断患有哮喘 是=1;否=0
7 诊断患有消化性溃疡 是=1;否=0
8 诊断患有胆石症合并或不伴胆囊炎 是=1;否=0
9 诊断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是=1;否=0
10 诊断出现骨折 是=1;否=0
11 诊断患有神经衰弱 是=1;否=0
12 诊断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为≥7.0毫摩尔/升,随机血糖为≥11.1毫摩尔/升     是=1;否=0
13 诊断患有癌症 是=1;否=0
14 诊断患有慢性肾脏疾病 是=1;否=0
15 和其他同龄的健康人平地行走,会因为胸部不适而呼吸急促或减速吗? 是=1;否=0
16 过去一个月里,是否每周超过3天有以下情况:睡前或半夜醒来后,需要超过30分钟入 睡;早起,无法入睡;工作、吃饭或白天与人见 面时很难保持警惕? 是=1;否=0
17 你每周多久排便一次? 每周少于3次=1;其他=0
18 过去12个月里,身体是否有持续3个月的疼痛或不适,影响了你酌生活? 是=1;否=0
19 过去12个月里,你是否经常咳嗽? 是的,≥3个月=1;<3个月=0.5;否=0
20 是否很少或从不刷牙,还是有假牙? 是=1;否=O
21 过去12个月的体育活动,包括与职业、家庭和休闲有关的活动类型和持续时间 按性别划分最低五分位数为1,多指体育活动较周围人较低者;其他为0
22 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有没有无缘由体重减轻(≥2.5公斤) 是=1;否=O
23 过去1 2个月里,你是否感到比平常更悲伤或者更沮丧,持续超过2周时间? 是=1;否=O
24 你目前的一般健康状况如何? 很差=1;一般=0.5;良好=0.25;优秀=0
25 体重指数(BMI),即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18.5或≥28=1;24≤BMl≤28=0.5;18.5≤BMl≤24=0  
26 腰围(厘米)与臀围之比,腰臀比 男性≥0.95或女性≥0.90=1;
0.90≤男性<0.95=0.5
0.85≤女性<0.90=0.5
男性<0.90或女性<0.85=0
27 测量心率,每分钟搏动 <60或>100=1;60≤心率≤100=0
28 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0.7 是=1;否=0  
 
      (见上表)上述指标主要是根据研究人群患病率、能否反映健康状态,以及不能过早饱和等原则筛选得出的。比如,疾病患病率一般在0.5%以上,但又不像老花眼那样在50岁以上人群中过于普遍,同时也不像白发一样仅能作为一种生理表征。
      衰弱按不同程度可分为三级,即健康期(衰弱指数≤0.10)、衰弱前期(0.10<衰弱指数<0.25)和衰弱期(衰弱指数≥0.25)。衰弱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个体生物学年龄的一个指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来说,衰弱前期和衰弱期预示的风险程度也有差别。50岁以下人群本就不应有太多健康问题,他们即便尚处于衰弱前期,与同年龄段健康者相比,未来所面对的患病及早亡风险都会更高;而65岁以上人群,即使身体处在健康状态,其所面临的死亡风险也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对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的结果,还需辨证看待。
      目前《测量衰弱指数的28个指标》还处于研究阶段,基于现在的构建指标原则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死亡风险,但仍需综合多种体检项目的结果,进一步衡量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态。
      算算自己的衰弱指数
      那么,如何计算自己的衰弱程度呢?研究规定,衰弱指数等于个体符合的疾病或缺陷数,除以纳入的疾病或缺陷总数(即28个)。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满足或达到上述指标中的至少7项,身体状况就可能到了衰弱期。
      例如,一位65岁的男性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MI=29,腰臀比为0.95,心率每分钟跳动105次,且睡眠质量不好,共有6项缺陷,其衰弱指数就至少为6÷28=0.21,属衰弱前期;如果他在正常行走时,还常因为胸部难受不得不放慢脚步,或呼吸急促,那么他的衰弱指数就是7÷28=0.25,属于衰弱期。与血压值类似,衰弱指数是一个连续概念,不能简单依据等级划分而判定自己的健康状态。衰弱指数越大,未来发生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越高,因此应连续监测,警惕衰弱指数的上升。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衰弱不可避免,但预防衰弱综合征越早效果越好,因此应重视衰弱的筛查和早期预警,加强身体衰弱的综合评估,并通过针对性干预及治疗措施,延缓或逆转衰弱的发生。预防身体衰弱,可从以下3个时期着手:
      健康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核心营养缺乏是身体衰弱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建议多摄入优质蛋白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保证营养均衡、搭配合理;戒烟戒酒;视个人情况,加强抗阻、有氧、柔韧性的综合练习。
      衰弱前期,阻止衰弱的进一步发展是关键针对身体指标缺陷项,设定改善目标和改善方法,比如,慢病患者要控制相应的血压、血糖、尿酸等指标;BMI过高者应致力于减重;腰臀比过大的人则需在整体减重的同时,着重腰腹部锻炼;如果睡眠状况不好,必要时就医寻求解决方案。通常来说,干预措施包括慢病治疗、心理调节和提高社会支持等。
      衰弱期,做好急性病治疗,减少继发损伤应重视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和营养问题,及时进行康复治疗,避免或减少继发性功能损伤和并发症,改善整体状况,或可延缓甚至逆转衰弱进程。
心脏求救信号别忽视,关键时刻能救命
      近午来,超重和肥胖、“三高”患病率显著上升,对一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厌恶的东西,心脏也一样。一心脏喜欢它的主人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才能使它更健康、更有活力;一心脏特别厌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因为那样会让它“疾病缠身、末老先衰”。了解,心脏的“喜恶”对保持一心脏健康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投其所好”,拥有一颗健康的一心脏。
      1、心脏喜爱适度运动,厌恶久坐或过量运动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1991-2009年,中国成年居民平均身体活动总量减少了近50%,且目前仍保持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另有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经常锻炼的比例仅为14.7%,其中又以20~39岁人群为最低。结合心血管病发病人群年轻化的趋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身体活动,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应进行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相等量的两种强度运动的组合(如每周1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2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次有氧运动应尽可能持续1 0分钟以上,每周4~5天。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即使不能达到健康成年人的运动量,也应该根据身体状况坚持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
      需要提醒的是,习惯久坐且具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在进行剧烈运动前,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地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避免引发不良后果。同时,坚持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轻体力活动(包括做家务、散步等)也对心血管健康有所裨益。过度或过于剧烈的运动、短时间内过量运动不利于心脏健康,可能造成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
      对城市居民而言,在污染的空气中锻炼反而可能对心肺健康有害,因此,锻炼身体应尽可能去城市绿地等空气质量较好的区域。当室外空气污染较严重时,可选择在室内运动。
      2、心脏喜爱健康饮食,厌恶“重口味”
      西方有旬谚语:You are what youeat,意思是“人如其食”。对于这句话,医生的解读是:你的饮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你的健康状态。2020年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不健康饮食是造成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高盐的“重口味”饮食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过量摄入合糖饮料、猪肉等“红肉”及动物内脏等,可通过诱发体内炎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推荐的有利于心脏健康的饮食为:每天摄入主食250~400克,粗细搭配,常吃小米、玉米、燕麦、赤豆、绿豆等杂粮杂豆;每天摄入500克以上蔬果,水果不以果汁代替;每周摄入300克以上鱼类,并采用非油炸的烹饪方法;每天摄入40—75克肉类,“红肉”不宜多;每周吃鸡蛋3~6个;每天食用大豆25克,坚果适量(每周50~70克);每天喝液态奶150~300克;适量饮茶,绿茶为宜;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多选用玉米油、豆油、橄榄油等植物油,并定期调换使用。
      3、心脏喜爱平和心态,厌恶负面情绪
      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严重的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一些对人的心情造成较大波动的事件,既可以通过造成血管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以通过影响吸烟等行为因素的方式间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冠心病容易“偷袭”脾气暴躁、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对人常存戒心的“A型性格”人群。此外,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也被证实与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和长期负面情绪,对心脏健康是不可或缺的。
      4、心脏喜爱规律作息,厌恶熬夜失眠
      诸多研究表明,每晚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风险。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规律会使中老年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倍增。不规律的睡眠,包括熬夜、失眠、报复性长时间睡眠等,一方面干扰人体昼夜节律,另一方面也会加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睡眠,对维护心脏健康十分重要。
      5、心脏喜爱戒除烟酒,厌恶吸烟和过量饮酒
      吸烟在医生眼中无异于慢性自杀。吸烟除了会导致肺部疾病和癌症外,也会对心血管等人体其他器官功能造成损害。目前认为,吸烟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都有关联。2020年10月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吸烟者所面临的因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的风险是从未吸烟者的近3倍;开始吸烟年龄越早,风险越高;尽早戒烟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风险,且在任何年龄戒烟都可降低这种风险,40岁之前戒烟的人可将该风险降低90%。
      长期以来一直有观点认为,少量饮酒对心脏健康有益,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少量饮酒能促进心血管健康。有学者根据以往的研究指出,平时不喝酒的人突然在短时间内喝酒,无论饮酒量大小,心血管病发生风险都会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饮酒不存在安全范围,饮酒量的增加与冠心病、心衰、致命性高血压和主动脉瘤的患病风险相关。从健康角度而言,不饮酒是最佳选择。
      6、心脏喜爱平稳的血压、血糖和血脂,厌恶“三高”
      “三高”是臭名昭著的心血管健康杀手,血压、血脂、血糖任意一项异常者,都是心脏病喜欢“光顾”的对象。因此,“三高”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干预,力求将血压、血脂和血糖平稳控制在合理范围。
       高血压患者若无其他伴发疾病或并发症,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若能耐受,可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65~79岁高血压患者若能耐受,也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
      血脂控制的主要监测指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同人群应当咨询专业医生,了解相应的目标值。
      血糖控制目标也因人而异,除监测血   糖之外,糖化血红蛋白(HbAlc)也是应当密切关注的指标。
      除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外,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是维护心脏健康的基础。
知晓“心健康密码”,做到“心中有数”
      一些量化指标与一心血管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可以大致反映一心脏健康的基本情况。以下‘健康密码”简单实用,大家不妨经常“自测”一番,对自己的一心脏健康做到“心中有数”。
      密码1:60100
      “60100”代表静息状态下的正常心率,每分钟60~100次。
      心率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而产生个体差异。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心率过快或过慢(低于40次/分)都提示可能存在心脏问题,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尤其是伴有心悸、胸闷,甚至晕厥等情况者,更应尽早就医。
      密码2:14090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且血压水平与心肌梗死、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与血压低于110/75毫米汞柱者相比,血压为140~149/90~94毫米汞柱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2倍,血压高于180/110毫米汞柱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10倍。
      高血压诊断标准是:非同日三次测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一般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冠心病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
      密码3:2.6
      “2.6”代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理想水平,即2.6毫摩/升以下。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增高,载脂蛋白B(Apo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确定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此外,脂蛋白(a)[Lp(a)]增高也可能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的正常值范围为3.4毫摩/升以下,理想水平为2.6毫摩/升以下。对血脂异常患者而言,LDL-C控制目标须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制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9年修订版)》明确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极高危人群”,LDL-C控制目标为<1.8毫摩/升;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LDL-C控制目标为<2.6毫摩/升;中危、低危人群,LDL-C控制目标为<3.4毫摩/升。
      密码4:5.6
      “5.6”代表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6毫摩/升以下。
      糖尿病是最早被公认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且发病年龄提前,病变进展迅速,病情也较重。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酉旨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若再伴有高血压,则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糖尿病患者还常有凝血因子Vlll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闭塞。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毫摩/升或任意时间血糖≥11.1毫摩/升,抑或糖化血红蛋白≥6.5%。从正常葡萄糖耐量发展为糖尿病会经历一个阶段——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IFG和IGT并存的状态,统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IGR)。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在未来数年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要是能在这一阶段进行某些干预,则可以逆转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大于5.6毫摩/升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提早进行干预。
      密码5:24
      “24”代表体质指数(BMI)要低于24千克/米2,避免超重和肥胖,保护心脏健康。
      肥胖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血浆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增高,常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措施。体质指数(BMI)是目前最常用的判定肥胖的指标之一。BMl<18.5千克/米2为体重过低;BMI介于/18.5~23.9千克/米2为体重正常;BMI介于24.0~27.9千克/米2为超重;BMI≥28千克/米2为肥胖。
      密码6:0
      “O”代表“不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吸烟或戒烟对心脏健康有益。
      统计资料显示,由吸烟引起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男性多于女性。烟草通过使动脉壁产生结构损伤,导致人类血管老化过程提前10年。冠状动脉对烟草中的所有成分均很敏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氧耗量增加,这对已患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来说,是“雪上加霜”。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会阻碍氧气输送和利用,加重心肌细胞缺氧,诱发心绞痛、心梗,甚至猝死。此外,吸烟还会影响冠心病治疗药物的疗效。
      对健康人来说,戒烟能降低血压和血胆固醇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戒烟不仅可以改善心肌供氧,降低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梗和猝死)的发生风险,还可以提高治疗药物的疗效。
远离胃癌
      警惕5个“帮凶”
      总体而言,胃癌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二,但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欧美、日本都比较明显。这是因为,随着冰箱的普及,公众更易获得新鲜的蔬菜水果,加之公共卫生水平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逐步下降,进而使胃癌的发病率降低。
      但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胃癌,即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发病率逐渐增加,这类胃癌目前在所有胃癌的发病率中占1%~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增多,所以这类胃癌的发病率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有增加趋势。
一般来说,胃癌的高危因素有5个,需要大家警惕。
      1、幽门螺杆菌:是定植在胃黏膜的一种特殊细菌,也是人类最早发现韵胃部细菌,与肠型胃癌相关。如果感染查出幽门螺杆菌,也就是幽门螺杆菌阳性,尤其是感染了有毒性的幽门螺杆菌,将来患胃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2、盐:事实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最多只有1%可能发展成为胃癌,这就需要结合其他因素了,比如盐。在高盐饮食环境下,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力发生改变,其毒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进而转化成胃癌。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和高盐饮食结合到一起,为胃癌的发生提供了催化剂。
      3、年龄:胃癌的发生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从50岁开始,发生胃癌的几率增加;进入70岁后,胃癌发生的几率成倍增加;到了80岁、90岁,风险更高。这种现象符合大自然规律,胃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工作了一辈子,从50岁开始,胃的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开始下降,修复为正常胃黏膜上皮的能力减弱,转化成胃癌的风险增加。
      4、性别:男性患胃癌的几率是女性的2倍~3倍以上,在全世界都是同样的现象和规律。究其原因,与男性的染色体有关,即遗传基因;同时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饮食习惯方面,男性更喜欢肉、高盐食物,不喜欢蔬菜水果;此外还有社会赋予男性的责任,导致其压力大于女性。上述综合因素决定了男性患胃癌的几率更高一些,不仅仅是胃癌,还有一些其他肿瘤,也是男性患病几率明显高于女性。
      5、家族遗传:一方面,遗传基因在胃癌的发病率中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实它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胃癌是多基因、多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基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会受到其家庭的不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影响。但如果后天养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那么这个方面的作用会降到很低。
      需要强调的是,“高危因素”是指患胃癌的风险概率高于一般人群,但通过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善,是可以不发展为癌的。但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情绪中,身体的免疫功能会下降,雪上加霜,导致癌找上门。
      高危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想要早发现,胃镜检查不能少。一般情况下,检查年龄从40岁开始。但是有胃部不舒服症状的年轻人,尤其症状持续存在,尽管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没有任何特异性,如没有食欲下降、饭量减少、体重减轻等“报警信号”,同样建议进行胃镜检查。
      做胃镜检查,尤其是普通胃镜检查时,患者恶心呕吐的反应会比较明显。由于年轻人对于外界的敏感性较强,所以这种反应年轻人可能会更明显。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选择无痛胃镜,也就是给患者应用一定的静脉镇静药物,减少咽喉反射,降低病人的呕吐反应,从而顺利接受胃镜检查。
      只要没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脏疾病,基本上都可以做无痛胃镜。但如果在做胃镜检查时,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咽部有不适感,则建议停止检查,因为此时气道有炎症存在,做无痛胃镜可能出现短暂性缺氧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建议患者择期检查。
      常规胃镜检查一般是8分钟左右,如果发现病变,进行活检处理,可能会多花一两分钟。总体而言,胃镜检查10分钟左右基本可以结束。
      检查前期按照医院的要求完成乙肝、艾滋、梅毒等感染指标的筛查,血液学项目和心电图检查。在此基础之上,胃镜检查的前一天晚上10点之后不允许进食,做无痛胃镜检查当天早晨不允许喝水,以免检查中发生误吸。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1年~2年的复查间隔;非高危人群,3年—5年的复查间隔。一次胃镜,仅能代表一段时间内的胃部状态,并不能代表终生不患胃癌。
      预防从健康生活开始
      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预防胃癌至关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饮食不规律、高盐、蔬菜摄入量少、吃饭狼吞虎咽、吸烟、熬夜等坏习惯正在悄悄地伤害着我们的胃。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减少、饭量减少、体重下降、黑便等“预警信号”,说明胃可能出现问题了。但出现这些情况时,可能已是中晚期胃癌了,早期胃癌是没有症状的,因此再次强调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同时,戒掉吸烟、高盐饮食、少蔬菜饮食这些坏习惯,胃癌就会少找上门;除此之外,有毒力的幽门螺杆菌会对胃黏膜造成萎缩肠化破坏,根除这个致病菌,亦可防控胃癌。
      如果不幸患了胃癌,患者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胃癌的治疗需结合肿瘤的早中晚分期。简单地说,对于早期胃癌,推荐内镜下治疗。内镜下切除,也称为超微创治疗,既可以治愈胃癌,又可使胃的完整结构不受损失,术后胃功能完全恢复。但内镜下治疗对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是有要求的,超过相关规定,就无法内镜切除,因为达不到肿瘤的治愈性切除目的,此时即使行内镜切除,也会有脉管、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若检出时已是胃癌中晚期,能手术切除的则尽可能切除。此时为了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是胃的部分或全部切除,因此生活质量会受到明显影响。


  • 上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一六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一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