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一一期
发布时间:2020-09-04
编者语: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数老年人在未发生骨折前毫无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如果发生股骨颈骨折,导致病人卧床不起,诱发肺部感染和褥疮,失去生活处理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其死亡率可高达10~20%左右。我市有位骨折专家,一辈子从事骨科疾病的治疗,不幸的是他晚年发生了股骨颈骨折,经手术后,卧床不起,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人间,教训极为深刻。
希望大家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从治未病着手,确保骨骼的健康,延年益寿。
本期我们对骨质疏松症有关防治知识作一专题介绍,望大家引起重视。
很多老百姓认为,年龄大了,骨头自然就“老化”了、“变酥”了,既然没出现什么不舒服,就不用特别重视。其实不然,骨质疏松症不仅仅是骨头变酥了这么简单。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无声杀手”“静悄悄的流行病”,是因为骨丟失不引发疼痛,所以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许多患者在意外骨折后才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而骨折的危害很大,骨折后很多老人卧床不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常见的增龄这个因素,还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比较明确的有以下几个。
营养因素:比如,营养不良,饮食中维生素D或钙缺乏。
激素因素:如雌二醇分泌不足、睾酮减少、生长激素分泌减少等。
相关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骨髓瘤等。
使用药物:有些患者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抗惊厥类药物、促性腺激素药物等,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酗酒等。
所以,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表观
骨质疏松症在疾病早期,往往有乏力、腰背及四肢酸痛不适等症状,通常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明显的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掉牙、活动能力下降,甚至骨折等症状。下面介绍几种骨质疏松症日常较为常见的症状。
轻微外力下的骨折:即所谓的脆性骨折,是指在很轻微的外力下,甚至自己都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发生了椎体、髋部或者腕部等部位的骨折。
身高变矮,身材变形:因为骨质从脊柱中丢失,导致骨骼变弱,有可能使椎体塌陷,继而发生身高缩减,这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特征(特别是七八十岁的老年女性),也与身材弯曲(脊柱后凸)或是扭曲(脊柱侧凸)相关。另外,因为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加重,驼背曲度更大。
背痛: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症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认为所有背痛都是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背痛(如椎间盘和关节退变引起的背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导致的脊柱畸形,也可以引起长期慢性疼痛。
需要做哪检查
若是怀疑自己有骨质疏松症,应尽早去医院完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检查。确诊骨质疏松症需要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来诊断。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是确诊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检查工具,检查后根据骨密度值来判定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医生会进一步分析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发现相关的临床症状。首先要进行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可以发现骨质疏松症存在的线索,如身高变矮或脊柱弯曲(驼背)。同时医生会进行背部X线检查,明确有无身高变矮或驼背、是否有骨折等情况。医生还会开具血液检查,以检测一些可能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情况。血液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发现并治疗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潜在原因,这类检查一般包括对骨活性及性激素雌二醇、睾酮水平以及骨代谢水平的检查。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可反映骨质疏松症的程度,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用T值来判断患者的骨密度是否正常。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是骨密度T值> -1.0SD为正常(一般人的T值在-1~1),T值在-2.5SD~-1.0SD为骨量减少,T值≤-2.5SD为骨质疏松症。
主要危害是骨折
骨质疏松症有很多的并发症,如容易导致腰酸背痛,身高缩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危害,严重的骨痛可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让人痛苦不堪。但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骨折!骨质疏松症使骨强度、骨韧性降低,非常容易导致骨折。
随着年龄的增大,骨折的风险性逐步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常见部位分别是椎体、髋部和前臂远端。通常髋部骨折发生在家庭环境内(很少在户外),绝大多数发生在站立位时向一侧或向后摔倒。摔倒时的力量通过髋部骨结构传递,其直接后果就是引起骨折。由于骨强度的减弱,加上这种摔倒的非正常冲击力,髋部骨折就更容易发生了。老年女性的骨强度减弱及骨结构的改变使她们更容易发生此类骨折,偶尔也会在并无任何外力撞击、仅在负担自己体重的情况下发生骨折。髋部骨骼周围的“脂肪垫”在缓冲或吸收摔倒时产生的冲击力时很重要,而体型较瘦的女性髋部周围软组织较薄,发生骨折的风险也就更大。
骨质疏松症可以治愈吗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正确的治疗能够防止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发展,使骨量逐步提高。如果是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症,针对病因治疗,纠正原发病,骨质疏松症的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控制。但骨质疏松症难以完全治愈,即使骨密度有所改善,也要坚持正确的补钙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减少患者的骨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是减少骨折的发生,延长寿命。
骨质疏松症需要治疗吗
随着骨质疏松症疾病的进展,骨量不断丢失,患者会出现全身骨痛、四肢抽筋、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易于跌倒等症状,甚至出现腰背、髋部、大腿、手腕及肋骨等部位的骨折。这些骨折会导致驼背、骨骼畸形和身高变矮;因剧烈的腰背痛而出现失眠、抑郁,心理障碍;继而导致瘫痪、卧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会因此而死亡。研究显示,椎体压缩骨折4年后的死亡率为50%,5年之后的死亡率高达75%;而髋部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就高达20%。这些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生活及经济负担。所以,一旦患者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就应即刻开始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常用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按作用机理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和中医药等。
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核因子K-B配体受体致活剂(RANKL)抑制剂等药物。这一类药物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丢失,维持骨量,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双膦酸盐: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男性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有口服和静脉用药两种方式,
降钙素:适用于骨质疏松症和各种骨痛,以及预防突然制动(如骨折需长期卧床等)引起的急性骨丢失。
雌激素:适用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特别是有潮热、多汗等绝经相关症状的女性患者。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适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
RANKL抑制剂:适用于较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
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太),能够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适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国外还批准其用于男性骨质疏松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其他机制类药物:包括活性维生素D和维生素K2制剂。活性维生素D不同于普通维生素D,这类药物进入体内直接发挥生物活性,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不仅可以促进钙吸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丢失,增加下肢力量、降低跌倒风险。适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骨营养不良症。而维生素K2制剂可与血钙结合,促进骨形成,改善骨质量,适用于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
中医药:含有骨碎补、淫羊藿和人工虎骨粉成分的中成药物,是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中推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适用于有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患者。
抗骨质疏松症物要用多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是又不同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终身用药,抗骨质疏松药物是有疗程的。治疗过程中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治疗期间,须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全面评估,包括血液检测(骨转换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等)、骨密度及X线片等。针对不同的骨折风险,药物选择和治疗疗程都是不同的,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监测和随访。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广谱抗骨质疏松药物,一般疗程为3~5年,若骨折风险极高,可以适当延长治疗疗程。若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新发骨折,无新的骨折危险因素,骨密度无明显下降,可考虑停药,进入药物假期。停药期间如果出现新发骨折、骨密度明显下降或身高明显变矮,化验骨代谢指标出现变化,可以重新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若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3~5年后,骨折风险仍高,可换用特立帕肽或SERMs继续治疗。特立帕肽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使用的促成骨药物,其终身疗程不超过2年。而活性维生素D、普通维生素D和钙剂可根据患者情况长期使用,用药期间应根据血液25羟维生素D、血钙、血磷等水平调整药物剂量。
日常生活也需注意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也非常重要。要多晒太阳,尽量多摄入含钙量高的食物,加强运动。规律的运动能够避免骨量的丢失,尤其是下肢的负重和抗阻力运动,可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协调身体的平衡性,减少跌倒的风险,继而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是有益的。但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补充维生素D或者单纯靠运动可以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钙剂和普通维生素D作为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是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运动和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保障。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甚至可以逆转。所以,尽早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防病甚于治病。即使骨骼已出现问题,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严格来讲,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骨骼的质量,这里不仅包含骨矿物质,还有骨胶原等其他成分。但受限于测量技术,我们常说的“骨密度”仅指骨矿物质密度,它反映的是以钙为主的矿物质成分的含量。
骨骼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减退,骨骼骨量会逐渐流失,从而进展为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渐渐增加。大多数骨质疏松症在骨折发生前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而骨矿物质密度能够代表70%左右的骨骼强度,是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佳指标。
如何测量骨密度
骨密度相关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对骨质疏松症诊断、骨折危险预测以及治疗的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
反映骨矿物质密度:如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DXA)、定量CT检测。
反映骨骼弹性强度:如定量超声测量法。
根据测量部位,还可分为中轴骨(腰椎、髋部)骨密度测量和外周骨(手臂、手指、前臂、跟骨等)骨密度测量。其中,中轴骨的DXA骨密度测量的精确度高、稳定性好、辐射低,是目前公认的用于骨质疏松诊断以及随访监测的技术方法,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
其他部位和检测方法也都具有相应的骨折风险预测能力。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都会配备DXA这样的设备,随着骨质疏松症诊疗关口前移,部分社区医院也开始配备DXA设备。
哪些人需要测量骨密度
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2017~2025)》中已经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中。我们认为40岁以上人群应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体检。
在临床上为了明确患者是否需要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我们会对相关人群进行骨密度测定,这主要依据患者年龄以及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情况,如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或存在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有以下这些。
①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
②轻摔后发生过骨折。
③身高下降。
④体重过轻[体重指数( BMI)<19]。
⑤服用糖皮质激素超过3个月。
⑥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慢性胃肠道疾病。
⑦女性45岁以前停经。
⑧性腺功能下降等。
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经常大量饮酒(每天饮用超过2单位的乙醇,相当于啤酒50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烈性酒50毫升);吸烟或曾经吸烟;每天运动量少于30分钟(运动包括做家务、走路和跑步等);不食用乳制品,也没有服用钙片;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0分钟,又没有服用维生素D。
可以请临床医生帮助判断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情况。
看懂骨密度报告
不同技术的骨密度相关的骨测量报告并不相同,但所有检测的骨密度值都能够反应发生骨折的风险高低,骨密度越低,骨折风险越高。
DXA骨密度的报告一般使用2节以上腰椎整体和髋部(股骨颈或全髋)的T值和Z值来表示骨密度的高低。T值是与年轻人群比较的结果,Z值是与同龄人群比较的结果。对于停经后的女性或5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任何部位的T值≤-2.5,就达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了。对于其他人群,一般需要综合Z值以及危险因素等,由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的综合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骨密度变化往往是微小的,虽然DXA测量骨密度非常精确,但设备与设备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掩盖了或放大了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应当坚持在同一家医疗机构进行骨密度的随访测量。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等因素有关,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2.6:1。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综合各家的报道,女性的发病率为30%~60%,男性约为15%。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该病发病率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因而,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对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西医看骨质疏松
中医学将其归入“骨痹”“骨痿”的范畴,认为骨质疏松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肝、脾有一定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表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肾气”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决定骨的生长、发育、成熟、强劲、衰弱的过程;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滋养,骨骼坚固充实。
若患者年迈,天癸已竭,或因他病日久,房劳过度,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无以养骨,导致骨枯髓减,经脉失荣,气血失和而致腰脊酸痛乏力。骨的质量及强度下降,易于骨折。
《灵枢,本神》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痿论》云“治痿独取阳明”等,都说明了脾在本病中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百骸,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若饮食失调,饥饱无常,或久病卧床,四肢少动,脾气受损,脾运失健,运化无力,则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髓枯骨痿,经脉失和而发本病。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且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又常表现出肝失疏泄的特点,故本病与肝亦有一定关联。
然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思路不同于西医,主要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的四诊整体观和辨证观处方立药。中医药虽然提高骨量的速度与程度较西药慢,但是对于解决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往往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处方用药加以调摄,一般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恢复骨的强度,预防骨折发生。故治疗不能只针对补钙和调节骨代谢,而应把整体和局部相结合。
骨质疏松分两型
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病机总属气血和肝肾亏虚,其中肾精亏虚为根本,填补肾精为治疗大法。肝藏血、主筋,肌肉、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濡养,故在左归丸和右归丸的基础上,运用圣愈汤补气、补血、活血,以达筋骨平衡的作用。
肾阳不足:有腰部、膝关节处冷痛,伸屈不利,形寒肢冷,肢体痿软,头目眩晕,精神不振,小便清长频数或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等表现。
辨证:肾阳亏损,虚寒内生。
治则:温肾壮阳,强筋健骨。
处方:以右归丸合圣愈汤加减。如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的作用。
肾阴亏损:有腰脊酸痛,缠绵不已,动作迟缓,下肢无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发脱齿摇,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小便少,大便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
辨证:肾阴不足,虚热内扰。
治则:滋补肾阴,填精补髓。
处方:以左归丸合圣愈汤加减。如方中熟地黄滋肾益精,龟板胶偏于补阴,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
此外,若脾胃不好,纳谷不馨,腹部胀满,大便溏薄,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气,调血养血;若睡眠不好,方用酸枣仁汤(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或交泰丸(黄连、肉桂)加减,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若大便不畅,添以肉苁蓉(15~30克)、火麻仁(15克)、生决明子(50克),以润肠通便;若小便较多,方用缩泉丸(乌药、益智仁)加减,以温肾祛寒、固缩小便。
中医药膳来帮忙
老百姓常讲药补不如食补,对于骨质疏松我们建议加强营养,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鸡蛋、豆类、杂粮;绿叶蔬菜等,少吃糖及食盐。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药膳,供日常参考。
①猪皮续断汤
组成:鲜猪皮250克,续断60克。
制法:取鲜猪皮洗净去毛、去脂、切小块,放入蒸锅内,加生姜15克,黄酒100克,食盐适量;取续断煎浓汁加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至猪皮烂为度,即可食用。每日1次,分次服。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猪皮含丰富的骨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对人体的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都具有重要作用。续断具有强筋健骨、益肝肾等作用。此汤有利于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适用于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
②黄芪虾皮汤
组成:黄芪30克,虾皮60克,葱、姜、盐各3克。
制法:用清水1000毫升煎煮黄芪30~40分钟,去渣取汁;在黄芪汁内放入洗净的虾皮、葱、姜、盐等调味品,煨炖20分钟即成。每日1剂,连续食用2~3个月。
功效:益气补钙。虾皮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铁、钙、磷的含量也很丰富,每100克虾皮钙和磷的含量为991毫克和582毫克。所以,虾皮素有“钙库”之称。中药黄芪除了具有补气作用,现代医学发现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且味甘,药膳易于入口,由于黄芪偏温,容易加重阴虚,肾阴虚者慎服。该药膳适用于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
③桑葚牛骨汤
组成:桑葚30克,牛骨300克。
制法:将桑葚洗净,加酒、糖少许蒸制。另将牛骨置深锅中,水煮。开锅后撇去面上浮沫,加姜、葱再煮。见牛骨发白时,表明牛骨的钙、磷、骨胶等已溶解到汤中,随即捞出牛骨,加入已蒸制的桑葚子,开锅后再去浮沫,调味后即可饮用。
功效:滋阴补血、益肾强筋。该药膳中桑葚补益肝肾,牛骨含有丰富钙质和胶原蛋白,能促进骨骼生长。适用于肾阴阳两虚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患者需坚持长期的治疗过程,以减少或防止骨量丢失,但药物难免毒副作用,即使服用中药,也需要注意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在治疗时,应最大限度发挥中药调补全身、改善生活质量的功效,而避免过量、过久使用药性较猛或有毒性的中药。
A类药物(ACEI/ARB)
ACEI:包括各种“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激肽酶的降解而发挥降压作用。
优点:对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适用范围:高血压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不良反应:干咳,多见于用药初期。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皮疹,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味觉障碍。长期服用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禁忌人群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
ARB:包括各种“沙坦”,即氯沙坦、缬沙坦、奥美沙坦等。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而发挥降压作用。
优点:可降低有心血管病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
适用范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 ACEI的患者,并且可预防心房颤动。
不良反应:偶有腹泻,长期应用可升高血钾,应注意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妇女、高钾血症者禁用。
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
机制: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来发挥降压作用。
适用范围:高血压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
不良反应: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患者禁用。慢性阻塞性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糖脂代谢异常时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慎重选用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C类药物(CCB):包括各种“地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拉西地平等。
机制: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适用范围: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不良反应: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的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二氢吡啶类CCB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D类药物(利尿剂):主要是噻嗪类利尿剂,常见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机制:通过利钠排尿、降低容量负荷而发挥降压作用。
适用范围: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故通常应采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并适量补钾。痛风者禁用,有高尿酸血症及明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上述四类降压药物,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或高龄老人进行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另外,优先使用长效剂型,可24小时控制血压,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血栓在静脉和动脉里都可能出现,动脉血栓跑到脑血管中就会引发脑梗塞;跑到心脏周围的冠状动脉中就是心肌梗死;静脉血栓脱落跑到肺部血管里造成堵塞,就会引起肺栓塞,患者会出现胸痛、咯血、晕厥,甚至猝死。所以,老人要提高“防栓意识”,日常生活中做到这8点,能有效防止血栓。
勤运动: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即使不出门,也应充分利用家庭健身器材或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室内碎片式运动,如可以在房间里每隔1~2个小时起身走动一会儿。此外,弯曲和伸展双脚也能起到类似作用。
抬高下肢:坐着和卧床时可在腿下方垫个小板凳或枕头,让下肢抬高15~20度,促进肢体血液自然回流,同时活动足踝关节,促使小腿肌肉运动收缩,以保证下肢血液流动。
睡前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以舒适为宜(40°C左右)。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已经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不适合用热水泡脚。
穿弹力袜:合格的医用弹力袜会循序挤压小腿,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于久坐、久站、曾发生过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可穿1~2级循序减压弹力袜,长度在膝盖上下、力度在15~20毫米汞柱左右的弹力袜最适宜。
注意保暖:虽然最近各地开始回暖,但早晚温差大。人在正常情况下,静脉血液是可以回流的,但静脉压力较低,即便是很小的压力也可能阻碍静脉回流。如果温度过低,下肢受凉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建议老年人每天早晨起来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增减衣物。特别我国北部地区目前气温仍较低,建议老人穿着整体厚实具宽松的秋裤或保暖裤,最好选择脚腕处收口的保暖裤,既保暖又可避免局部压迫。
多喝水少油盐:春季风大,室内干燥,老人特别容易缺水,加上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血脂、血糖更易存在病变,容易出现血栓,建议比平时多喝约500毫升的水。但要注意,心肾功能不全的老人不要过量饮水,同时注意饮食低盐低脂。
常检查:老人家中应常备血压计和血糖仪,每天定时检测,发现多次异常,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留心症状:需要提醒老年朋友,应留意身体发出的“血栓信号”。单腿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常见症状,具体表现有:走路时下肢小腿胀痛不适,甚至不能下地走路,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青紫、暗红。如果有这些症状,千万不要按摩、拍打或挤压,应及时去医院。若老人出现下肢突然疼痛、麻木、发凉、苍白等症状,或以前有下肢动脉闭塞情况,最近症状明显加重,应尽快去急诊,排除下肢出现急性缺血的可能。若耽误救治,会有截肢的风险。如果同时出现腹部搏动性包块,且伴有腹痛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排除是否存在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可能。若只是有腹部搏动性包块,没有疼痛等症状,挂血管外科门诊的号即可。
老年人出现持续的胸闷、胸痛也要注意。有些老年人本来就有冠心病或消化系统疾病,会因此出现胸闷、胸痛,所以单靠主观判断有难度,建议尽早就医为好。
上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一0期
下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一二期
希望大家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从治未病着手,确保骨骼的健康,延年益寿。
本期我们对骨质疏松症有关防治知识作一专题介绍,望大家引起重视。
千万要重视骨折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骨质疏松症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据报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国家。很多老百姓认为,年龄大了,骨头自然就“老化”了、“变酥”了,既然没出现什么不舒服,就不用特别重视。其实不然,骨质疏松症不仅仅是骨头变酥了这么简单。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无声杀手”“静悄悄的流行病”,是因为骨丟失不引发疼痛,所以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许多患者在意外骨折后才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而骨折的危害很大,骨折后很多老人卧床不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骨质疏松症竟会影响寿命,您知道吗
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骨质疏松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骨头变松,但是它的危害,往往比您看到的还要可怕,甚至不低于大家熟悉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而且近些年来,青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已经逐渐成了危害现代人身心健康的一大问题。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最容易出现的后果就是骨折,而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部感染、褥疮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10%~20%。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常见的增龄这个因素,还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比较明确的有以下几个。
营养因素:比如,营养不良,饮食中维生素D或钙缺乏。
激素因素:如雌二醇分泌不足、睾酮减少、生长激素分泌减少等。
相关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骨髓瘤等。
使用药物:有些患者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抗惊厥类药物、促性腺激素药物等,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酗酒等。
所以,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表观
骨质疏松症在疾病早期,往往有乏力、腰背及四肢酸痛不适等症状,通常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明显的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掉牙、活动能力下降,甚至骨折等症状。下面介绍几种骨质疏松症日常较为常见的症状。
轻微外力下的骨折:即所谓的脆性骨折,是指在很轻微的外力下,甚至自己都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发生了椎体、髋部或者腕部等部位的骨折。
身高变矮,身材变形:因为骨质从脊柱中丢失,导致骨骼变弱,有可能使椎体塌陷,继而发生身高缩减,这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特征(特别是七八十岁的老年女性),也与身材弯曲(脊柱后凸)或是扭曲(脊柱侧凸)相关。另外,因为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加重,驼背曲度更大。
背痛: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症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认为所有背痛都是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背痛(如椎间盘和关节退变引起的背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导致的脊柱畸形,也可以引起长期慢性疼痛。
需要做哪检查
若是怀疑自己有骨质疏松症,应尽早去医院完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检查。确诊骨质疏松症需要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来诊断。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是确诊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检查工具,检查后根据骨密度值来判定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医生会进一步分析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发现相关的临床症状。首先要进行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可以发现骨质疏松症存在的线索,如身高变矮或脊柱弯曲(驼背)。同时医生会进行背部X线检查,明确有无身高变矮或驼背、是否有骨折等情况。医生还会开具血液检查,以检测一些可能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情况。血液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发现并治疗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潜在原因,这类检查一般包括对骨活性及性激素雌二醇、睾酮水平以及骨代谢水平的检查。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可反映骨质疏松症的程度,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用T值来判断患者的骨密度是否正常。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是骨密度T值> -1.0SD为正常(一般人的T值在-1~1),T值在-2.5SD~-1.0SD为骨量减少,T值≤-2.5SD为骨质疏松症。
主要危害是骨折
骨质疏松症有很多的并发症,如容易导致腰酸背痛,身高缩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危害,严重的骨痛可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让人痛苦不堪。但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骨折!骨质疏松症使骨强度、骨韧性降低,非常容易导致骨折。
随着年龄的增大,骨折的风险性逐步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常见部位分别是椎体、髋部和前臂远端。通常髋部骨折发生在家庭环境内(很少在户外),绝大多数发生在站立位时向一侧或向后摔倒。摔倒时的力量通过髋部骨结构传递,其直接后果就是引起骨折。由于骨强度的减弱,加上这种摔倒的非正常冲击力,髋部骨折就更容易发生了。老年女性的骨强度减弱及骨结构的改变使她们更容易发生此类骨折,偶尔也会在并无任何外力撞击、仅在负担自己体重的情况下发生骨折。髋部骨骼周围的“脂肪垫”在缓冲或吸收摔倒时产生的冲击力时很重要,而体型较瘦的女性髋部周围软组织较薄,发生骨折的风险也就更大。
骨质疏松症可以治愈吗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正确的治疗能够防止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发展,使骨量逐步提高。如果是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症,针对病因治疗,纠正原发病,骨质疏松症的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控制。但骨质疏松症难以完全治愈,即使骨密度有所改善,也要坚持正确的补钙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减少患者的骨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是减少骨折的发生,延长寿命。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是患病人数非常多,因此,常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症需要治疗吗
随着骨质疏松症疾病的进展,骨量不断丢失,患者会出现全身骨痛、四肢抽筋、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易于跌倒等症状,甚至出现腰背、髋部、大腿、手腕及肋骨等部位的骨折。这些骨折会导致驼背、骨骼畸形和身高变矮;因剧烈的腰背痛而出现失眠、抑郁,心理障碍;继而导致瘫痪、卧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会因此而死亡。研究显示,椎体压缩骨折4年后的死亡率为50%,5年之后的死亡率高达75%;而髋部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就高达20%。这些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生活及经济负担。所以,一旦患者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就应即刻开始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常用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按作用机理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和中医药等。
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核因子K-B配体受体致活剂(RANKL)抑制剂等药物。这一类药物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丢失,维持骨量,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双膦酸盐: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男性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有口服和静脉用药两种方式,
降钙素:适用于骨质疏松症和各种骨痛,以及预防突然制动(如骨折需长期卧床等)引起的急性骨丢失。
雌激素:适用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特别是有潮热、多汗等绝经相关症状的女性患者。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适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
RANKL抑制剂:适用于较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
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太),能够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适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国外还批准其用于男性骨质疏松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其他机制类药物:包括活性维生素D和维生素K2制剂。活性维生素D不同于普通维生素D,这类药物进入体内直接发挥生物活性,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不仅可以促进钙吸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丢失,增加下肢力量、降低跌倒风险。适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骨营养不良症。而维生素K2制剂可与血钙结合,促进骨形成,改善骨质量,适用于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
中医药:含有骨碎补、淫羊藿和人工虎骨粉成分的中成药物,是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中推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适用于有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患者。
抗骨质疏松症物要用多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是又不同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终身用药,抗骨质疏松药物是有疗程的。治疗过程中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治疗期间,须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全面评估,包括血液检测(骨转换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等)、骨密度及X线片等。针对不同的骨折风险,药物选择和治疗疗程都是不同的,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监测和随访。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广谱抗骨质疏松药物,一般疗程为3~5年,若骨折风险极高,可以适当延长治疗疗程。若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新发骨折,无新的骨折危险因素,骨密度无明显下降,可考虑停药,进入药物假期。停药期间如果出现新发骨折、骨密度明显下降或身高明显变矮,化验骨代谢指标出现变化,可以重新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若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3~5年后,骨折风险仍高,可换用特立帕肽或SERMs继续治疗。特立帕肽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使用的促成骨药物,其终身疗程不超过2年。而活性维生素D、普通维生素D和钙剂可根据患者情况长期使用,用药期间应根据血液25羟维生素D、血钙、血磷等水平调整药物剂量。
日常生活也需注意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也非常重要。要多晒太阳,尽量多摄入含钙量高的食物,加强运动。规律的运动能够避免骨量的丢失,尤其是下肢的负重和抗阻力运动,可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协调身体的平衡性,减少跌倒的风险,继而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是有益的。但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补充维生素D或者单纯靠运动可以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钙剂和普通维生素D作为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是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运动和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保障。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甚至可以逆转。所以,尽早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防病甚于治病。即使骨骼已出现问题,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有关骨密度的基本常识
什么是骨密度严格来讲,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骨骼的质量,这里不仅包含骨矿物质,还有骨胶原等其他成分。但受限于测量技术,我们常说的“骨密度”仅指骨矿物质密度,它反映的是以钙为主的矿物质成分的含量。
骨骼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减退,骨骼骨量会逐渐流失,从而进展为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渐渐增加。大多数骨质疏松症在骨折发生前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而骨矿物质密度能够代表70%左右的骨骼强度,是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佳指标。
如何测量骨密度
骨密度相关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对骨质疏松症诊断、骨折危险预测以及治疗的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
反映骨矿物质密度:如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DXA)、定量CT检测。
反映骨骼弹性强度:如定量超声测量法。
根据测量部位,还可分为中轴骨(腰椎、髋部)骨密度测量和外周骨(手臂、手指、前臂、跟骨等)骨密度测量。其中,中轴骨的DXA骨密度测量的精确度高、稳定性好、辐射低,是目前公认的用于骨质疏松诊断以及随访监测的技术方法,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
其他部位和检测方法也都具有相应的骨折风险预测能力。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都会配备DXA这样的设备,随着骨质疏松症诊疗关口前移,部分社区医院也开始配备DXA设备。
哪些人需要测量骨密度
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2017~2025)》中已经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中。我们认为40岁以上人群应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体检。
在临床上为了明确患者是否需要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我们会对相关人群进行骨密度测定,这主要依据患者年龄以及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情况,如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或存在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有以下这些。
①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
②轻摔后发生过骨折。
③身高下降。
④体重过轻[体重指数( BMI)<19]。
⑤服用糖皮质激素超过3个月。
⑥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慢性胃肠道疾病。
⑦女性45岁以前停经。
⑧性腺功能下降等。
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经常大量饮酒(每天饮用超过2单位的乙醇,相当于啤酒50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烈性酒50毫升);吸烟或曾经吸烟;每天运动量少于30分钟(运动包括做家务、走路和跑步等);不食用乳制品,也没有服用钙片;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0分钟,又没有服用维生素D。
可以请临床医生帮助判断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情况。
看懂骨密度报告
不同技术的骨密度相关的骨测量报告并不相同,但所有检测的骨密度值都能够反应发生骨折的风险高低,骨密度越低,骨折风险越高。
DXA骨密度的报告一般使用2节以上腰椎整体和髋部(股骨颈或全髋)的T值和Z值来表示骨密度的高低。T值是与年轻人群比较的结果,Z值是与同龄人群比较的结果。对于停经后的女性或5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任何部位的T值≤-2.5,就达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了。对于其他人群,一般需要综合Z值以及危险因素等,由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的综合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骨密度变化往往是微小的,虽然DXA测量骨密度非常精确,但设备与设备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掩盖了或放大了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应当坚持在同一家医疗机构进行骨密度的随访测量。
自测骨质疏松症风险程度
不可控因素 | |
1、父母是否曾被诊断有骨质疏松症或曾在轻摔后骨折? | 是口否口 |
2、父母中是否至少有一人有驼背? | 是口否口 |
3、实际年龄是否超过40岁? | 是口否口 |
4、成年后是否因为轻摔发生过骨折? | 是口否口 |
5、是否经常摔倒(去年超过一次),或因为身体较虚弱而担心摔倒? | 是口否口 |
6、40岁后的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厘米? | 是口否口 |
7、是否体重过轻[体重指数( BMI)<19千克/米2]? | 是口否口 |
8、是否曾服用类固醇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连续超过3个月? | 是口否口 |
9、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 是口否口 |
10、是否被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型糖尿病、克罗恩病或乳糜泻等胃肠疾病或营养不良? | 是口否口 |
以下题目女士回答 | |
11、是否在45岁或以前就停经? | 是口否口 |
12、除怀孕、绝经或子宫切除外,是否曾停经超过12个月? | 是口否口 |
13、是否在50岁前切除卵巢又没有服用雌/孕激素补充剂? | 是口否口 |
以下题目男士回答 | |
14、是否出现过阳萎、性欲减退或其他雄激素过低的相关症状? | 是口否口 |
15、是否经常大量饮酒(每天饮用超过两单位的乙醇,相当于啤酒500毫升、葡萄酒1 50毫升或烈性酒50毫升)? | 是口否口 |
16、是否目前习惯吸烟,或曾经吸烟? | 是口否口 |
18、是否不能食用乳制品,又没有服用钙片? | 是口否口 |
19、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是否少于10分钟,又没有服用维生素D? | 是口否口 |
结果判断:上述问题,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或骨折风险评估。 |
骨质疏松症,中医治疗有其特长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全身性的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的情况下,骨折危险性增加的系统性骨骼疾病。其临床表现有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甚则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等因素有关,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2.6:1。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综合各家的报道,女性的发病率为30%~60%,男性约为15%。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该病发病率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因而,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对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西医看骨质疏松
中医学将其归入“骨痹”“骨痿”的范畴,认为骨质疏松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肝、脾有一定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表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肾气”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决定骨的生长、发育、成熟、强劲、衰弱的过程;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滋养,骨骼坚固充实。
若患者年迈,天癸已竭,或因他病日久,房劳过度,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无以养骨,导致骨枯髓减,经脉失荣,气血失和而致腰脊酸痛乏力。骨的质量及强度下降,易于骨折。
《灵枢,本神》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痿论》云“治痿独取阳明”等,都说明了脾在本病中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百骸,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若饮食失调,饥饱无常,或久病卧床,四肢少动,脾气受损,脾运失健,运化无力,则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髓枯骨痿,经脉失和而发本病。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且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又常表现出肝失疏泄的特点,故本病与肝亦有一定关联。
然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思路不同于西医,主要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的四诊整体观和辨证观处方立药。中医药虽然提高骨量的速度与程度较西药慢,但是对于解决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往往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处方用药加以调摄,一般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恢复骨的强度,预防骨折发生。故治疗不能只针对补钙和调节骨代谢,而应把整体和局部相结合。
骨质疏松分两型
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病机总属气血和肝肾亏虚,其中肾精亏虚为根本,填补肾精为治疗大法。肝藏血、主筋,肌肉、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濡养,故在左归丸和右归丸的基础上,运用圣愈汤补气、补血、活血,以达筋骨平衡的作用。
肾阳不足:有腰部、膝关节处冷痛,伸屈不利,形寒肢冷,肢体痿软,头目眩晕,精神不振,小便清长频数或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等表现。
辨证:肾阳亏损,虚寒内生。
治则:温肾壮阳,强筋健骨。
处方:以右归丸合圣愈汤加减。如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的作用。
肾阴亏损:有腰脊酸痛,缠绵不已,动作迟缓,下肢无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发脱齿摇,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小便少,大便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
辨证:肾阴不足,虚热内扰。
治则:滋补肾阴,填精补髓。
处方:以左归丸合圣愈汤加减。如方中熟地黄滋肾益精,龟板胶偏于补阴,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
此外,若脾胃不好,纳谷不馨,腹部胀满,大便溏薄,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气,调血养血;若睡眠不好,方用酸枣仁汤(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或交泰丸(黄连、肉桂)加减,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若大便不畅,添以肉苁蓉(15~30克)、火麻仁(15克)、生决明子(50克),以润肠通便;若小便较多,方用缩泉丸(乌药、益智仁)加减,以温肾祛寒、固缩小便。
中医药膳来帮忙
老百姓常讲药补不如食补,对于骨质疏松我们建议加强营养,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鸡蛋、豆类、杂粮;绿叶蔬菜等,少吃糖及食盐。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药膳,供日常参考。
①猪皮续断汤
组成:鲜猪皮250克,续断60克。
制法:取鲜猪皮洗净去毛、去脂、切小块,放入蒸锅内,加生姜15克,黄酒100克,食盐适量;取续断煎浓汁加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至猪皮烂为度,即可食用。每日1次,分次服。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猪皮含丰富的骨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对人体的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都具有重要作用。续断具有强筋健骨、益肝肾等作用。此汤有利于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适用于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
②黄芪虾皮汤
组成:黄芪30克,虾皮60克,葱、姜、盐各3克。
制法:用清水1000毫升煎煮黄芪30~40分钟,去渣取汁;在黄芪汁内放入洗净的虾皮、葱、姜、盐等调味品,煨炖20分钟即成。每日1剂,连续食用2~3个月。
功效:益气补钙。虾皮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铁、钙、磷的含量也很丰富,每100克虾皮钙和磷的含量为991毫克和582毫克。所以,虾皮素有“钙库”之称。中药黄芪除了具有补气作用,现代医学发现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且味甘,药膳易于入口,由于黄芪偏温,容易加重阴虚,肾阴虚者慎服。该药膳适用于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
③桑葚牛骨汤
组成:桑葚30克,牛骨300克。
制法:将桑葚洗净,加酒、糖少许蒸制。另将牛骨置深锅中,水煮。开锅后撇去面上浮沫,加姜、葱再煮。见牛骨发白时,表明牛骨的钙、磷、骨胶等已溶解到汤中,随即捞出牛骨,加入已蒸制的桑葚子,开锅后再去浮沫,调味后即可饮用。
功效:滋阴补血、益肾强筋。该药膳中桑葚补益肝肾,牛骨含有丰富钙质和胶原蛋白,能促进骨骼生长。适用于肾阴阳两虚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患者需坚持长期的治疗过程,以减少或防止骨量丢失,但药物难免毒副作用,即使服用中药,也需要注意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在治疗时,应最大限度发挥中药调补全身、改善生活质量的功效,而避免过量、过久使用药性较猛或有毒性的中药。
高血压病人,如何选用降压药有讲究
在临床中,常见的降压药物一般包括四类,它们通常被简称为“ABCD”,即A类药物、B类药物、C类药物和D类药物,“ABCD”分别来自于它们的英文首字母。A类药物是指ACEI及ARB类降压药(ACEI/ARB),B类药物是指β受体阻滞剂,C类药物是指钙离子拮抗剂(CCB),D类药物是指利尿剂。这四类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药物,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A类药物(ACEI/ARB)
ACEI:包括各种“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激肽酶的降解而发挥降压作用。
优点:对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适用范围:高血压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不良反应:干咳,多见于用药初期。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皮疹,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味觉障碍。长期服用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禁忌人群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
ARB:包括各种“沙坦”,即氯沙坦、缬沙坦、奥美沙坦等。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而发挥降压作用。
优点:可降低有心血管病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
适用范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 ACEI的患者,并且可预防心房颤动。
不良反应:偶有腹泻,长期应用可升高血钾,应注意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妇女、高钾血症者禁用。
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
机制: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来发挥降压作用。
适用范围:高血压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
不良反应: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患者禁用。慢性阻塞性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糖脂代谢异常时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慎重选用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C类药物(CCB):包括各种“地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拉西地平等。
机制: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适用范围: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不良反应: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的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二氢吡啶类CCB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D类药物(利尿剂):主要是噻嗪类利尿剂,常见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机制:通过利钠排尿、降低容量负荷而发挥降压作用。
适用范围: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故通常应采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并适量补钾。痛风者禁用,有高尿酸血症及明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上述四类降压药物,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或高龄老人进行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另外,优先使用长效剂型,可24小时控制血压,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人要多点防“栓”意识
疫情期间,不少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谨慎,他们会严格遵守居家隔离,少在室外人多的地方逗留。但长时间待在室内,加上吃得多动得少,会让一个“坏分子”盯上,它就是血栓。血栓在静脉和动脉里都可能出现,动脉血栓跑到脑血管中就会引发脑梗塞;跑到心脏周围的冠状动脉中就是心肌梗死;静脉血栓脱落跑到肺部血管里造成堵塞,就会引起肺栓塞,患者会出现胸痛、咯血、晕厥,甚至猝死。所以,老人要提高“防栓意识”,日常生活中做到这8点,能有效防止血栓。
勤运动: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即使不出门,也应充分利用家庭健身器材或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室内碎片式运动,如可以在房间里每隔1~2个小时起身走动一会儿。此外,弯曲和伸展双脚也能起到类似作用。
抬高下肢:坐着和卧床时可在腿下方垫个小板凳或枕头,让下肢抬高15~20度,促进肢体血液自然回流,同时活动足踝关节,促使小腿肌肉运动收缩,以保证下肢血液流动。
睡前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以舒适为宜(40°C左右)。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已经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不适合用热水泡脚。
穿弹力袜:合格的医用弹力袜会循序挤压小腿,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于久坐、久站、曾发生过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可穿1~2级循序减压弹力袜,长度在膝盖上下、力度在15~20毫米汞柱左右的弹力袜最适宜。
注意保暖:虽然最近各地开始回暖,但早晚温差大。人在正常情况下,静脉血液是可以回流的,但静脉压力较低,即便是很小的压力也可能阻碍静脉回流。如果温度过低,下肢受凉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建议老年人每天早晨起来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增减衣物。特别我国北部地区目前气温仍较低,建议老人穿着整体厚实具宽松的秋裤或保暖裤,最好选择脚腕处收口的保暖裤,既保暖又可避免局部压迫。
多喝水少油盐:春季风大,室内干燥,老人特别容易缺水,加上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血脂、血糖更易存在病变,容易出现血栓,建议比平时多喝约500毫升的水。但要注意,心肾功能不全的老人不要过量饮水,同时注意饮食低盐低脂。
常检查:老人家中应常备血压计和血糖仪,每天定时检测,发现多次异常,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留心症状:需要提醒老年朋友,应留意身体发出的“血栓信号”。单腿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常见症状,具体表现有:走路时下肢小腿胀痛不适,甚至不能下地走路,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青紫、暗红。如果有这些症状,千万不要按摩、拍打或挤压,应及时去医院。若老人出现下肢突然疼痛、麻木、发凉、苍白等症状,或以前有下肢动脉闭塞情况,最近症状明显加重,应尽快去急诊,排除下肢出现急性缺血的可能。若耽误救治,会有截肢的风险。如果同时出现腹部搏动性包块,且伴有腹痛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排除是否存在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可能。若只是有腹部搏动性包块,没有疼痛等症状,挂血管外科门诊的号即可。
老年人出现持续的胸闷、胸痛也要注意。有些老年人本来就有冠心病或消化系统疾病,会因此出现胸闷、胸痛,所以单靠主观判断有难度,建议尽早就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