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九期
发布时间:2020-07-22
编者语: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战,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世上绝大多数国家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和赞扬。
成绩来之不易,充分展示了我国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显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我们为此自傲。
但是疫情并未结束,千万不能高枕无忧不在乎!
建议:1、尽可能不要与不了解对方的外来人密切接触。
2、尽可能不参加或少参加人群密集的活动,参加时一定要戴口罩。
3、外出聚餐坚持用公筷制。
4、继续坚持做好自身卫生防护。
5、家庭室内要保持良好通风。
6、疫情期间尽可能少去家禽和海鲜市场,忌食生海鲜和野生动物。
方式一:疫苗研发成功
法国国立医学科学院成员、免疫学家帕特里斯·德勃雷教授表示:“科学界主攻新冠疫苗研发,想以此阻止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有上百款候选疫苗体外试验显示有效,至少10款疫苗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其中,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免疫应答率达100%,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唯一能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的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可使人群获得免疫力,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北京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小波也表示,疫苗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疫苗是消灭病毒的最佳武器,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肆虐了至少3000年的天花,致死率高达30%,但疫苗的出现最终使天花从地球上消失了;白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麻疹等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也因为有了疫苗而得到有效遏制。
杨占秋说,中美等国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均基于当地流行的病毒株,在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证实后,可对相应病毒的再次流行起预防作用。不过就在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冲绳科技大学的科学家警告,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一旦二者形成新的嵌合病毒,恐将带来巨大危害。“如果新冠病毒变异,疫苗研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杨占秋解释,理论上,针对不同基因型研发疫苗是可行的,但研发难度会明显增加,花费时间也更长。因此,疫苗研发需要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病毒基因信息,研发出针对所有基因型病毒的疫苗。
《快报》文章称:“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首款新冠疫苗也要再等上11~17个月才能研制成功。如果等待的时间太长,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群体免疫了。”对此,杨占秋和崔小波均持积极态度,认为我国疫苗进展比预计的要快,在下一个暴发周期前基本可以成型并投入使用。崔小波更是预测,新冠疫苗有望在今年7月中旬投入使用。届时,应先为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社区工作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接种,然后扩大到所有人群。“为医务人员免去后顾之忧,是医疗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崔小波强调:“我们还应储备足够的疫苗接种所需物资,保障接种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方式二:实现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和某些疫苗的原理相同,但免疫力是自然形成的:人群中大部分人感染后产生抗体,进而实现免疫。感染人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人群的免疫力就越强。没有了合适的宿主,病毒就被抑制住了,至少会从这一代人身上消失。若想实现群体免疫,可能需要60%~70%的人感染病毒并获得自然免疫力。法国权威病毒研究机构巴斯德研究所5月13日发表的研究显示,截至4月底,约有5%~10%的法国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以此推算,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达到60%的群体免疫“门槛”。
杨占秋表示,在一个流行周期里,冠状病毒感染可使20%~30%的人获得免疫力。因此,实现群体免疫至少要两个流行周期。尽管科学界一致认为,人类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获得自然免疫力,但没人知道这种免疫力能持续多久。杨占秋表示,正如法国专家给出的数据,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在0.5%~1%,若医疗卫生体系有缺陷,病死率会更高。法国人口约6800万,60%的人感染意味着会有20万~40万人死亡,若全球靠群体免疫“打败”新冠病毒,死亡人数可能达到2000万~4000万,显然这样的代价是惨痛的。
方式三:夏季病毒“失活”
在疫情暴发之初,就有专家猜测新冠病毒可能随气温升高而逐渐消失。尽管疫情目前还未呈现出任何季节性特点,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几乎所有模型都预计,今年夏季疫情会减弱,但2021年底前不会消失。
杨占秋表示,已知冠状病毒的活性在夏季均呈下降趋势。夏季气温高、紫外线强,自然环境不太适合冠状病毒生存。目前,对新冠病毒的实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专家们强调,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今天,季节并不是影响新冠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交叉感染才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夏季对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就应密切关注传染源,做到及时控制、隔离,减少人传人的几率。
方式四:长期坚持隔离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这通常是有效的,尤其在局部地区层面。隔离措施有效阻止了2003年非典病毒的传播。但若病毒脱离某一疫区,情况就会难以掌控,隔离措施可能就没用了。因此,目前许多国家的隔离措施可能不足以消灭新冠病毒。
若长时间采取人与人完全隔离的防疫措施,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经济完全复苏将非常困难。“新发传染病有一个规律:病毒开始与宿主接触时毒性很强,常导致患者突然死亡,随后病毒毒力下降、传染力上升,以达到与宿主共存的结局。在几个月的疫情发展中,新冠病毒也发生了变化,未来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局面很可能会发生。”杨占秋表示,这一规律应成为制定防疫措施的基础,我们不能一直采取封城、管制交通等“硬隔离”措施,建议用“软隔离”放慢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其一,生产足够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产品,呼吁全民采取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方式,降低病毒的传播几率。其二,生产足够的、可靠的检测工具,以便能大规模开展病毒检测,及时将感染者隔离并治疗,控制住传染源。不过杨占秋强调,单独靠隔离来防控疫情是一种被动且无奈的方式。
方式五:找到有效药物
目前,各国主要靠减轻症状治疗新冠肺炎,避免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甚至危重症。这种方式可阻止新冠病毒传播,但无法根除病毒。杨占秋也表示,现在的治疗只是尽可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以便他们尽快获得自然免疫力并康复。“但这种治疗是被动的。要想通过治疗控制疫情,就需要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目前我们尚未找到这种药物。”
随着疫情防控迈入新阶段,我国医疗系统逐步放开,此时应主张属地化治疗,即以患者居住地作为主要治疗地,减少非必要的患者流动,可有效减少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传染病扩散、传播。“这就要求各地医院治疗水平相当,目前可通过远程医疗等实现这一点。”
如果新冠肺炎最终像艾滋病那样,没有疫苗,自然免疫无法避免二次感染,或免疫力只能维持几个月,那疫情可能会失控。专家对防控疫情均持积极态度。杨占秋表示,我国疫苗研发已取得不小的成果,有望在1~2年内投入使用,并且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民众已逐渐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等较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疫情再次暴发。以目前数据来看,新冠肺炎没有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超额死亡,与往年同期进行对照,世界死亡人口数量和死亡率没有增加。只要防控合理,新冠肺炎死亡率并不高。再加上夏季的到来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病毒传播,全球大规模疫情可能在6月中旬告一段落。届时,疫苗、治疗、隔离、检测等逐步完善,可脱离高度警惕状态,恢复正常的社会运转秩序。
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来源于家禽和野生鸟类,最先在亚洲鹅身上被发现,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率。2003年,禽流感疫情在亚洲、中东、欧洲和非洲暴发,导致数以亿计的禽类被扑杀。首例人感染病例于1997年在香港出现,东南亚、欧洲、非洲、南美洲等相继发现,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受感染的鸡、鸭。2003年~2006年,全球确诊病例227例。患者感染后可出现严重的急性病毒性肺炎、肺水肿、肺实变等,由于尚未找到特效疗法,死亡率高达50%~60%。
尼帕病毒,首次发现于1998年,因出现地点是马来西亚尼帕镇,病毒因此得名。该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是狐蝠科果蝠,但早期感染者来自养猪场,传染源为感染病毒的猪。尼帕病毒可通过飞沫、鼻腔分泌物、气溶胶或粪便接触传播。感染者主要表现为脑炎样症状,致死率接近70%。目前,全球局部出现尼帕病毒疫情十几次,均在南亚,孟加拉和印度疫情较严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称MERS病毒,与新冠病毒、SARS病毒同属冠状病毒。从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发现第一例MERS患者至今,全球已报告2500多个确诊病例,其中866例死亡。该病毒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单峰骆驼是传染源之一。感染MERS病毒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人会有胃肠道反应,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则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因没有特异疗法,世卫组织已将其列入重点关注疾病的清单,严防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拉沙病毒,一种传播性极强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会引发拉沙热,主要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几内亚等西非国家流行,美洲、欧洲也曾发现输入性病例,死亡率约为1%。该病毒的动物宿主是一种叫多乳鼠的啮齿类动物,人若直接或间接接触已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就会被感染。约80%的拉沙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咽炎等,严重者会因急性出血、多脏器衰竭致死。
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病毒学专家周荣教授表示,迄今为止,这4种病毒只是出现过零星病例或局部小范围暴发,现在并无确切证据表明其会在未来几年引发大流行,不必过于恐慌。
病毒本身的变化: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病毒变异、重组的速度加快了。比如,高致病性甲型H5N1病毒在非洲、美洲的就不完全一样,它们会根据当地宿主动物的特点,主动发生变异。
人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人与所养殖家禽家畜的长期共处,增加了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身上的风险;由于人畜接触较多,病毒更易适应人体,使人体变得易感。此外,个别地区的生活习惯也是感染原因,如越南有喝生鸡血习惯,泰国喜好斗鸡比赛等。
愈加频繁的人员流动:随着交通业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员流动比任何时代都频繁。便利的交通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已成为引发传染病流行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因素,尤其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防控难度更会因此大增。
自然环境恶化使病毒“死而复生”:由温室效应引发的永冻土和冰川融化可能令远古病毒苏醒。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的一项研究报道称,法国某病毒科研团队在检测西伯利亚地区融化的冻土层后,发现了世界上第三种超大型病毒,该病毒已被冰封了长达3万多年,随着全球变暖,不排除该病毒“起死回生”的可能。我国科学家也在青藏高原冰川冰芯内发现了28个未知病毒组,至今已存在了约1.5万年。科学家担心,这些病毒可能会使当地野生动物患病,进而增加人感染的风险。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人兽接触几率增加,出现跨宿主传播,甚至人际传播的风险也会升高且难以预测。 比如,拉沙病毒的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多乳鼠,当生态遭到破坏后,鼠类大量繁殖,并携带病毒四处传播,最终导致了西非国家疫情的暴发。
由于病毒变异,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病毒性疾病仍有人传人的可能,令科学家担忧。因此,应主动远离各种野生动物,如蝙蝠等,家禽家畜饲养者平时也需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少接触饲养动物;改变吃野生动物的习惯,人工养殖的家禽家畜一定要做熟食用;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由于病毒感染主要与病毒毒力、数量及人群易感性有关,除减少接触潜在感染源外,提高自身抵抗力也是防护的重要方法,包括日常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面对已知病毒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等。一旦出现相应症状,第一时间做好科学应对,如自我隔离、及时就近就诊。
面对潜在的病毒传播流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治”常态化。全球都要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大到城市三甲医院,小到乡镇卫生所,都要具备基本的传染病检测和分析技术;对基层全科医生展开培训,增强他们对突发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他同时呼吁,传染病暴发时,所有人都应保持团结,采取一切措施减少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战胜疫情。
众所周知,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位于膀胱下部,包绕着尿道起始部,是男性生殖器附属腺中最大的一个实质性器官。正常男性的前列腺外形似栗子,质地坚实,重量为10~30克。前列腺在男性一生中扮演着以下重要的角色。
1、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液是精液的组成成分之一。
2、前列腺产生的酶诱导了雄性激素的转化。
3、由于射精管从前列腺内穿过,使得前列腺间接参与了性活动。
4、前列腺还参与构成尿道内括约肌,具有一定控制排尿的作用。
然而,前列腺作为男性全身中唯一一个不随年龄增长而衰老萎缩的器官,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由于受到雌激素和雄激素的调控影响,前列腺增生几乎是必然发生的。
治疗之选
前列腺增生不一定都要吃药
需要您知晓的是,前列腺增生本身并不算是疾病,只有当增生的前列腺挤压尿道导致排尿异常时,我们才会认为这是疾病,临床上称为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增生引起的症状分为储尿期症状和排尿期症状,常见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等待、排尿不净等,严重者会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一般认为,年龄因素、增生程度并不是使用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指征,但如果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上述症状影响到生活质量时,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达到长期缓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目的。
前列腺增生手术越来越简单
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其适应证主要包括严重的排尿困难、下尿路梗阻已导致肾积水并影响了肾功能、多次出现尿潴留、合并膀胱结石等。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以经尿道微创手术为主,如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等。近年来,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由于其手术过程简单以及并发症少等明确的优势,作为一种新开展的保留腺体的专利微创术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选择。、
增生与癌症的较量
有些患者认为“前列腺增生发展到最后会变成前列腺癌”,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二者发生的主要部位不同,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的中央带,而前列腺癌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的外周带。
不过,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会有所提高,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体检时由专科医生做一下前列腺的肛门指检,同时查一下血液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做好监测。
前列腺增生需要手术治疗吗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升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超过50%,而8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更是达到80%以上。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包括随访观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经过医生评估,若排尿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可以暂时随访观察。若排尿症状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30年 以前,手术治疗曾是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治疗方式,而现在,随着药物治疗的不断改进和规范,药物治疗已成为前列腺增生主要的治疗方式。
前列腺增生不需手术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如果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话,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其次,如果患者出现了前列腺增生相关并发症,如严重血尿、反复尿路感染、≥2次的急性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膀胱结石、出现肾积水或肾功能不全,也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另外,目前的观点认为,若预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比如B超提示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较重的,也可以考虑不经过药物治疗,直接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仍先尝试药物治疗,则可能会错失最佳的手术时机。当然,在决定手术治疗前,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的膀胱和尿道功能是否为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异常,并可以预估手术疗效。
有哪些手术方式
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式有多种,从传统的开放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离子电切,到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消融及剜除术,以及其他的经尿道治疗方式。
传统的开放手术:由于创伤较大,现在已很少开展。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多年来作为前列腺增生手术的金标准,其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也存在一些手术并发症,包括经尿道电切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这是一类发生率较低,但较为危险的并发症,多见于前列腺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或者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等离子电切术:电切综合征的发生率大大下降,但其他的并发症,如尿路感染、术后出血、术后尿失禁、术后尿道狭窄或膀胱颈硬化导致的排尿困难等,仍会有一定的发生率。另外,约30%的患者术后排尿症状改善并不明显。
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以上几种手术均是将增生的前列腺腺体去除,而不是将整个前列腺切除,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前列腺增生复发,甚至有需要第二次手术治疗的可能。而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理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腺体残留,从而降低前列腺增生复发的概率,但激光剜除术后尿失禁的概率相对较高,并且因手术本身难度较大,限制了该术式的普及。
前列腺激光消融术:有出血少的特点,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但激光消融手术不能取得标本做病理,且不适合腺体太大的患者,这也是激光消融的固有缺陷。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充分权衡手术带来的风险和获益再做决定。术后也需定期随访,以便对术后相关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前列腺增生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需要留置导尿至肾功能恢复正常或者保持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若患者术前存在急性尿路感染,建议待尿路感染治愈后行手术治疗。但若尿路感染难以完全控制,或因留置导尿引起的感染,则可在有效抗茵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行手术治疗。
总之,手术目前仍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治疗方式,术前需完善检查和准备工作,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术后也应定期随访复查,减少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1、情绪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职场上受了点委屈,爱人之间多了些猜忌,和家人因一点不如意就矛盾升级,随意乱发脾气,伤人伤己,这些都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迟毓凯认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能够接受并承认生活中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情绪,合理地消化或者转化,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回应。人与人相处,难免有牵扯磕绊,不成熟的人多会以自我为中心,责备或无端迁怒他人,或任由坏情绪传染给他人;而心理成熟的人会及时调整,不让冲动下产生的情绪伤害他人和关系,尽量营造缓和甚至积极的对话氛围。
2、直面困难,不逃避责任与痛苦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和烦恼压得喘不过气。面对挑战,有人会选择躲避和逃离,有人会用酒精、娱乐麻痹自己,而心理成熟的人会选择承受、面对这些苦难,直到他们理清思绪,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止。心理学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情绪耐力”,面对挑战和压力,如何反败为胜,是检测一个人成熟度的试金石。正如人们常说,看一个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担起多大的责任。一个在生活或职场中经常“甩锅”、撂挑子的人,很难称得上成熟。
3、懂得感恩,常怀同情和谦卑心
人生经历甚多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都是彼此联系的,也没有人能靠一己之力成功,自身的成就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与付出。心理成熟的人一定是懂得感恩的,哪怕对待地位低微的人也能够毕恭毕敬,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贫穷富贵,人人平等。迟毓凯说,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情绪的分辨能力,能读出他人脸上的悲伤、喜悦。但随着时间推移,无聊、懒惰、冷漠让很多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心理成熟的人则常保持一种悲悯和清醒,在待人接物上更容易顾及别人的情绪,体恤他人的困难与境遇。常怀同理心、谦卑心,不固执己见,少苛责他人,更不随意评价他人;相反,心理越是不成熟的人则越爱争辩、指责甚至数落、看不起别人。
4、自我认同,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不够成熟的人往往在自我认知上也会有偏差,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过度自卑和过度自大。而心理成熟者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价值,既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说:“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方面是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我认同是成熟的标志。接受自己的身体和外表,不炫耀自己的优势,也不掩盖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学会扬长避短,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死磕。
5、独立自主,做人做事有底线
成熟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很独立,看待人、事时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并能自主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得社会的潜规则,但是不屑于利用它,想要的东西,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而不成熟的人容易走捷径,被各种欲望与不切实际的幻想牵着走。心理成熟的人,热爱生活不失可爱,即便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也能内心方正,外在柔和,并始终保持清醒,做人做事都有价值底线、界限和原则。
大蒜和茶能阻止乙肝癌变
良好、健康的饮食是预防肝癌的措施之一。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肝癌防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经常食用大蒜和喝茶可以降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
这项研究的数据包含了2007年至2011年间,启东市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3199例30~70岁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研究初期,所有参与者都填写食物调查问卷,报告他们的饮食习惯(包括8种主要食品:蔬菜、水果、豆类、肉和鸡蛋、大蒜、坚果、油炸食品和玉米)。研究人员每半年对他们进行一次随访检查,直至2017年11月,以确定肝癌病例。43.3%的参与者每周食用肉和鸡蛋,大多数参与者很少食用油炸食品(93.4%)和饮茶(95.7%),每天吃大蒜的人数相对较少。
在随访期间,270名携带者患上了肝癌。在所有饮食习惯中,食用大蒜的习惯与肝癌发生风险相关:食用大蒜频率高的人(每周多于7次),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低于很少食用大蒜的人;与不吃大蒜和不喝茶的人相比,同时食用大蒜和茶的人,其肝癌的发生风险降低了59%。
先前有研究证实过大蒜提取物具有抗肿瘤特性,可对抗不同类型的癌症。发表在《消化疾病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建议,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可通过增加对大蒜的食用量以及养成良好的饮茶习惯来降低肝癌发病风险。慢性乙肝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上采用合适的抗病毒疗法,有助于临床治愈,以获得更好的远期获益。
上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八期
下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一0期
成绩来之不易,充分展示了我国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显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我们为此自傲。
但是疫情并未结束,千万不能高枕无忧不在乎!
建议:1、尽可能不要与不了解对方的外来人密切接触。
2、尽可能不参加或少参加人群密集的活动,参加时一定要戴口罩。
3、外出聚餐坚持用公筷制。
4、继续坚持做好自身卫生防护。
5、家庭室内要保持良好通风。
6、疫情期间尽可能少去家禽和海鲜市场,忌食生海鲜和野生动物。
新冠疫情会怎样结束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北京时间6月1日17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超618万,死亡约37万人。虽然各国都在尝试采取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寻找密切接触者等措施抗疫,但全球形势仍不容乐观,疫情发展依旧难料。在疫情结束方面,多个研究做出了预测。专家列出了疫情可能结束的方式,并进行了分析。方式一:疫苗研发成功
法国国立医学科学院成员、免疫学家帕特里斯·德勃雷教授表示:“科学界主攻新冠疫苗研发,想以此阻止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有上百款候选疫苗体外试验显示有效,至少10款疫苗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其中,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免疫应答率达100%,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唯一能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的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可使人群获得免疫力,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北京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小波也表示,疫苗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疫苗是消灭病毒的最佳武器,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肆虐了至少3000年的天花,致死率高达30%,但疫苗的出现最终使天花从地球上消失了;白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麻疹等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也因为有了疫苗而得到有效遏制。
杨占秋说,中美等国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均基于当地流行的病毒株,在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证实后,可对相应病毒的再次流行起预防作用。不过就在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冲绳科技大学的科学家警告,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一旦二者形成新的嵌合病毒,恐将带来巨大危害。“如果新冠病毒变异,疫苗研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杨占秋解释,理论上,针对不同基因型研发疫苗是可行的,但研发难度会明显增加,花费时间也更长。因此,疫苗研发需要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病毒基因信息,研发出针对所有基因型病毒的疫苗。
《快报》文章称:“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首款新冠疫苗也要再等上11~17个月才能研制成功。如果等待的时间太长,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群体免疫了。”对此,杨占秋和崔小波均持积极态度,认为我国疫苗进展比预计的要快,在下一个暴发周期前基本可以成型并投入使用。崔小波更是预测,新冠疫苗有望在今年7月中旬投入使用。届时,应先为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社区工作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接种,然后扩大到所有人群。“为医务人员免去后顾之忧,是医疗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崔小波强调:“我们还应储备足够的疫苗接种所需物资,保障接种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方式二:实现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和某些疫苗的原理相同,但免疫力是自然形成的:人群中大部分人感染后产生抗体,进而实现免疫。感染人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人群的免疫力就越强。没有了合适的宿主,病毒就被抑制住了,至少会从这一代人身上消失。若想实现群体免疫,可能需要60%~70%的人感染病毒并获得自然免疫力。法国权威病毒研究机构巴斯德研究所5月13日发表的研究显示,截至4月底,约有5%~10%的法国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以此推算,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达到60%的群体免疫“门槛”。
杨占秋表示,在一个流行周期里,冠状病毒感染可使20%~30%的人获得免疫力。因此,实现群体免疫至少要两个流行周期。尽管科学界一致认为,人类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获得自然免疫力,但没人知道这种免疫力能持续多久。杨占秋表示,正如法国专家给出的数据,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在0.5%~1%,若医疗卫生体系有缺陷,病死率会更高。法国人口约6800万,60%的人感染意味着会有20万~40万人死亡,若全球靠群体免疫“打败”新冠病毒,死亡人数可能达到2000万~4000万,显然这样的代价是惨痛的。
方式三:夏季病毒“失活”
在疫情暴发之初,就有专家猜测新冠病毒可能随气温升高而逐渐消失。尽管疫情目前还未呈现出任何季节性特点,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几乎所有模型都预计,今年夏季疫情会减弱,但2021年底前不会消失。
杨占秋表示,已知冠状病毒的活性在夏季均呈下降趋势。夏季气温高、紫外线强,自然环境不太适合冠状病毒生存。目前,对新冠病毒的实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专家们强调,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今天,季节并不是影响新冠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交叉感染才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夏季对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就应密切关注传染源,做到及时控制、隔离,减少人传人的几率。
方式四:长期坚持隔离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这通常是有效的,尤其在局部地区层面。隔离措施有效阻止了2003年非典病毒的传播。但若病毒脱离某一疫区,情况就会难以掌控,隔离措施可能就没用了。因此,目前许多国家的隔离措施可能不足以消灭新冠病毒。
若长时间采取人与人完全隔离的防疫措施,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经济完全复苏将非常困难。“新发传染病有一个规律:病毒开始与宿主接触时毒性很强,常导致患者突然死亡,随后病毒毒力下降、传染力上升,以达到与宿主共存的结局。在几个月的疫情发展中,新冠病毒也发生了变化,未来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局面很可能会发生。”杨占秋表示,这一规律应成为制定防疫措施的基础,我们不能一直采取封城、管制交通等“硬隔离”措施,建议用“软隔离”放慢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其一,生产足够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产品,呼吁全民采取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方式,降低病毒的传播几率。其二,生产足够的、可靠的检测工具,以便能大规模开展病毒检测,及时将感染者隔离并治疗,控制住传染源。不过杨占秋强调,单独靠隔离来防控疫情是一种被动且无奈的方式。
方式五:找到有效药物
目前,各国主要靠减轻症状治疗新冠肺炎,避免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甚至危重症。这种方式可阻止新冠病毒传播,但无法根除病毒。杨占秋也表示,现在的治疗只是尽可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以便他们尽快获得自然免疫力并康复。“但这种治疗是被动的。要想通过治疗控制疫情,就需要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目前我们尚未找到这种药物。”
随着疫情防控迈入新阶段,我国医疗系统逐步放开,此时应主张属地化治疗,即以患者居住地作为主要治疗地,减少非必要的患者流动,可有效减少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传染病扩散、传播。“这就要求各地医院治疗水平相当,目前可通过远程医疗等实现这一点。”
如果新冠肺炎最终像艾滋病那样,没有疫苗,自然免疫无法避免二次感染,或免疫力只能维持几个月,那疫情可能会失控。专家对防控疫情均持积极态度。杨占秋表示,我国疫苗研发已取得不小的成果,有望在1~2年内投入使用,并且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民众已逐渐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等较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疫情再次暴发。以目前数据来看,新冠肺炎没有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超额死亡,与往年同期进行对照,世界死亡人口数量和死亡率没有增加。只要防控合理,新冠肺炎死亡率并不高。再加上夏季的到来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病毒传播,全球大规模疫情可能在6月中旬告一段落。届时,疫苗、治疗、隔离、检测等逐步完善,可脱离高度警惕状态,恢复正常的社会运转秩序。
多种病毒可能威胁人群
西班牙媒体近日刊发题为《新兴病毒》的文章称,迄今为止,已经测序的、以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为宿主的病毒约500种,大多数为人畜共患病的起源。尽管它们不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但有4种病毒未来几年内或将引发大流行,分别是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尼帕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拉沙病毒。
四种病毒被列入未来高风险清单
据介绍,西班牙媒体提到的这4种病毒都属于RNA病毒。相比另一类DNA病毒,RNA病毒变异更快,也更明显。4种病毒尚未发现人际间传播,但能从动物传染到人,也曾在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过非大规模的感染。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来源于家禽和野生鸟类,最先在亚洲鹅身上被发现,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率。2003年,禽流感疫情在亚洲、中东、欧洲和非洲暴发,导致数以亿计的禽类被扑杀。首例人感染病例于1997年在香港出现,东南亚、欧洲、非洲、南美洲等相继发现,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受感染的鸡、鸭。2003年~2006年,全球确诊病例227例。患者感染后可出现严重的急性病毒性肺炎、肺水肿、肺实变等,由于尚未找到特效疗法,死亡率高达50%~60%。
尼帕病毒,首次发现于1998年,因出现地点是马来西亚尼帕镇,病毒因此得名。该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是狐蝠科果蝠,但早期感染者来自养猪场,传染源为感染病毒的猪。尼帕病毒可通过飞沫、鼻腔分泌物、气溶胶或粪便接触传播。感染者主要表现为脑炎样症状,致死率接近70%。目前,全球局部出现尼帕病毒疫情十几次,均在南亚,孟加拉和印度疫情较严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称MERS病毒,与新冠病毒、SARS病毒同属冠状病毒。从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发现第一例MERS患者至今,全球已报告2500多个确诊病例,其中866例死亡。该病毒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单峰骆驼是传染源之一。感染MERS病毒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人会有胃肠道反应,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则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因没有特异疗法,世卫组织已将其列入重点关注疾病的清单,严防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拉沙病毒,一种传播性极强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会引发拉沙热,主要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几内亚等西非国家流行,美洲、欧洲也曾发现输入性病例,死亡率约为1%。该病毒的动物宿主是一种叫多乳鼠的啮齿类动物,人若直接或间接接触已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就会被感染。约80%的拉沙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咽炎等,严重者会因急性出血、多脏器衰竭致死。
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病毒学专家周荣教授表示,迄今为止,这4种病毒只是出现过零星病例或局部小范围暴发,现在并无确切证据表明其会在未来几年引发大流行,不必过于恐慌。
病毒生存环境在变化
自2003年“非典”暴发以来,科学家发现,危害性较大的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暴发频率在快速增加,且都是由动物源性病毒引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至少有4个。病毒本身的变化: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病毒变异、重组的速度加快了。比如,高致病性甲型H5N1病毒在非洲、美洲的就不完全一样,它们会根据当地宿主动物的特点,主动发生变异。
人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人与所养殖家禽家畜的长期共处,增加了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身上的风险;由于人畜接触较多,病毒更易适应人体,使人体变得易感。此外,个别地区的生活习惯也是感染原因,如越南有喝生鸡血习惯,泰国喜好斗鸡比赛等。
愈加频繁的人员流动:随着交通业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员流动比任何时代都频繁。便利的交通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已成为引发传染病流行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因素,尤其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防控难度更会因此大增。
自然环境恶化使病毒“死而复生”:由温室效应引发的永冻土和冰川融化可能令远古病毒苏醒。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的一项研究报道称,法国某病毒科研团队在检测西伯利亚地区融化的冻土层后,发现了世界上第三种超大型病毒,该病毒已被冰封了长达3万多年,随着全球变暖,不排除该病毒“起死回生”的可能。我国科学家也在青藏高原冰川冰芯内发现了28个未知病毒组,至今已存在了约1.5万年。科学家担心,这些病毒可能会使当地野生动物患病,进而增加人感染的风险。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人兽接触几率增加,出现跨宿主传播,甚至人际传播的风险也会升高且难以预测。 比如,拉沙病毒的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多乳鼠,当生态遭到破坏后,鼠类大量繁殖,并携带病毒四处传播,最终导致了西非国家疫情的暴发。
良好卫生习惯须常态化
相比较已出现的病毒,新发病毒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大。因为病毒变异难以预测,人类对新病毒普遍没有免疫力,若防控不及时就可能引发大流行。由于病毒变异,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病毒性疾病仍有人传人的可能,令科学家担忧。因此,应主动远离各种野生动物,如蝙蝠等,家禽家畜饲养者平时也需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少接触饲养动物;改变吃野生动物的习惯,人工养殖的家禽家畜一定要做熟食用;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由于病毒感染主要与病毒毒力、数量及人群易感性有关,除减少接触潜在感染源外,提高自身抵抗力也是防护的重要方法,包括日常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面对已知病毒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等。一旦出现相应症状,第一时间做好科学应对,如自我隔离、及时就近就诊。
面对潜在的病毒传播流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治”常态化。全球都要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大到城市三甲医院,小到乡镇卫生所,都要具备基本的传染病检测和分析技术;对基层全科医生展开培训,增强他们对突发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他同时呼吁,传染病暴发时,所有人都应保持团结,采取一切措施减少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战胜疫情。
男性都会前列腺增生吗
前列腺是重要角色众所周知,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位于膀胱下部,包绕着尿道起始部,是男性生殖器附属腺中最大的一个实质性器官。正常男性的前列腺外形似栗子,质地坚实,重量为10~30克。前列腺在男性一生中扮演着以下重要的角色。
1、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液是精液的组成成分之一。
2、前列腺产生的酶诱导了雄性激素的转化。
3、由于射精管从前列腺内穿过,使得前列腺间接参与了性活动。
4、前列腺还参与构成尿道内括约肌,具有一定控制排尿的作用。
然而,前列腺作为男性全身中唯一一个不随年龄增长而衰老萎缩的器官,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由于受到雌激素和雄激素的调控影响,前列腺增生几乎是必然发生的。
前列腺增生不一定都要吃药
需要您知晓的是,前列腺增生本身并不算是疾病,只有当增生的前列腺挤压尿道导致排尿异常时,我们才会认为这是疾病,临床上称为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增生引起的症状分为储尿期症状和排尿期症状,常见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等待、排尿不净等,严重者会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一般认为,年龄因素、增生程度并不是使用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指征,但如果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上述症状影响到生活质量时,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达到长期缓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目的。
前列腺增生手术越来越简单
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其适应证主要包括严重的排尿困难、下尿路梗阻已导致肾积水并影响了肾功能、多次出现尿潴留、合并膀胱结石等。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以经尿道微创手术为主,如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等。近年来,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由于其手术过程简单以及并发症少等明确的优势,作为一种新开展的保留腺体的专利微创术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选择。、
增生与癌症的较量
有些患者认为“前列腺增生发展到最后会变成前列腺癌”,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二者发生的主要部位不同,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的中央带,而前列腺癌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的外周带。
不过,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会有所提高,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体检时由专科医生做一下前列腺的肛门指检,同时查一下血液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做好监测。
前列腺增生需要手术治疗吗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升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超过50%,而8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更是达到80%以上。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包括随访观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经过医生评估,若排尿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可以暂时随访观察。若排尿症状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30年 以前,手术治疗曾是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治疗方式,而现在,随着药物治疗的不断改进和规范,药物治疗已成为前列腺增生主要的治疗方式。
前列腺增生不需手术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如果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话,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其次,如果患者出现了前列腺增生相关并发症,如严重血尿、反复尿路感染、≥2次的急性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膀胱结石、出现肾积水或肾功能不全,也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另外,目前的观点认为,若预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比如B超提示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较重的,也可以考虑不经过药物治疗,直接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仍先尝试药物治疗,则可能会错失最佳的手术时机。当然,在决定手术治疗前,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的膀胱和尿道功能是否为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异常,并可以预估手术疗效。
有哪些手术方式
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式有多种,从传统的开放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离子电切,到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消融及剜除术,以及其他的经尿道治疗方式。
传统的开放手术:由于创伤较大,现在已很少开展。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多年来作为前列腺增生手术的金标准,其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也存在一些手术并发症,包括经尿道电切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这是一类发生率较低,但较为危险的并发症,多见于前列腺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或者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等离子电切术:电切综合征的发生率大大下降,但其他的并发症,如尿路感染、术后出血、术后尿失禁、术后尿道狭窄或膀胱颈硬化导致的排尿困难等,仍会有一定的发生率。另外,约30%的患者术后排尿症状改善并不明显。
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以上几种手术均是将增生的前列腺腺体去除,而不是将整个前列腺切除,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前列腺增生复发,甚至有需要第二次手术治疗的可能。而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理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腺体残留,从而降低前列腺增生复发的概率,但激光剜除术后尿失禁的概率相对较高,并且因手术本身难度较大,限制了该术式的普及。
前列腺激光消融术:有出血少的特点,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但激光消融手术不能取得标本做病理,且不适合腺体太大的患者,这也是激光消融的固有缺陷。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充分权衡手术带来的风险和获益再做决定。术后也需定期随访,以便对术后相关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前列腺增生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需要留置导尿至肾功能恢复正常或者保持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若患者术前存在急性尿路感染,建议待尿路感染治愈后行手术治疗。但若尿路感染难以完全控制,或因留置导尿引起的感染,则可在有效抗茵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行手术治疗。
总之,手术目前仍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治疗方式,术前需完善检查和准备工作,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术后也应定期随访复查,减少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心理成熟有五个标志
有人觉得穿上高跟鞋、留起胡须便是成熟;有人认为自己年纪一把、阅历丰富便是成熟。其实,成熟从来不是少年老成的世故,更不是故作姿态的圆滑。成熟与年龄无关,与贫富无关,与长相、学历都无关。虽然很多人年龄在不断增加,但内心的成熟度却相去甚远。外表看着像个大人,其实内心一直是个孩子。一个人心理成熟与否,主要看其对人对事的态度,总的来说,成熟的人有这几个表现:1、情绪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职场上受了点委屈,爱人之间多了些猜忌,和家人因一点不如意就矛盾升级,随意乱发脾气,伤人伤己,这些都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迟毓凯认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能够接受并承认生活中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情绪,合理地消化或者转化,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回应。人与人相处,难免有牵扯磕绊,不成熟的人多会以自我为中心,责备或无端迁怒他人,或任由坏情绪传染给他人;而心理成熟的人会及时调整,不让冲动下产生的情绪伤害他人和关系,尽量营造缓和甚至积极的对话氛围。
2、直面困难,不逃避责任与痛苦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和烦恼压得喘不过气。面对挑战,有人会选择躲避和逃离,有人会用酒精、娱乐麻痹自己,而心理成熟的人会选择承受、面对这些苦难,直到他们理清思绪,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止。心理学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情绪耐力”,面对挑战和压力,如何反败为胜,是检测一个人成熟度的试金石。正如人们常说,看一个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担起多大的责任。一个在生活或职场中经常“甩锅”、撂挑子的人,很难称得上成熟。
3、懂得感恩,常怀同情和谦卑心
人生经历甚多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都是彼此联系的,也没有人能靠一己之力成功,自身的成就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与付出。心理成熟的人一定是懂得感恩的,哪怕对待地位低微的人也能够毕恭毕敬,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贫穷富贵,人人平等。迟毓凯说,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情绪的分辨能力,能读出他人脸上的悲伤、喜悦。但随着时间推移,无聊、懒惰、冷漠让很多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心理成熟的人则常保持一种悲悯和清醒,在待人接物上更容易顾及别人的情绪,体恤他人的困难与境遇。常怀同理心、谦卑心,不固执己见,少苛责他人,更不随意评价他人;相反,心理越是不成熟的人则越爱争辩、指责甚至数落、看不起别人。
4、自我认同,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不够成熟的人往往在自我认知上也会有偏差,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过度自卑和过度自大。而心理成熟者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价值,既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说:“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方面是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我认同是成熟的标志。接受自己的身体和外表,不炫耀自己的优势,也不掩盖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学会扬长避短,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死磕。
5、独立自主,做人做事有底线
成熟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很独立,看待人、事时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并能自主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得社会的潜规则,但是不屑于利用它,想要的东西,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而不成熟的人容易走捷径,被各种欲望与不切实际的幻想牵着走。心理成熟的人,热爱生活不失可爱,即便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也能内心方正,外在柔和,并始终保持清醒,做人做事都有价值底线、界限和原则。
大蒜和茶能阻止乙肝癌变
良好、健康的饮食是预防肝癌的措施之一。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肝癌防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经常食用大蒜和喝茶可以降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
这项研究的数据包含了2007年至2011年间,启东市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3199例30~70岁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研究初期,所有参与者都填写食物调查问卷,报告他们的饮食习惯(包括8种主要食品:蔬菜、水果、豆类、肉和鸡蛋、大蒜、坚果、油炸食品和玉米)。研究人员每半年对他们进行一次随访检查,直至2017年11月,以确定肝癌病例。43.3%的参与者每周食用肉和鸡蛋,大多数参与者很少食用油炸食品(93.4%)和饮茶(95.7%),每天吃大蒜的人数相对较少。
在随访期间,270名携带者患上了肝癌。在所有饮食习惯中,食用大蒜的习惯与肝癌发生风险相关:食用大蒜频率高的人(每周多于7次),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低于很少食用大蒜的人;与不吃大蒜和不喝茶的人相比,同时食用大蒜和茶的人,其肝癌的发生风险降低了59%。
先前有研究证实过大蒜提取物具有抗肿瘤特性,可对抗不同类型的癌症。发表在《消化疾病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建议,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可通过增加对大蒜的食用量以及养成良好的饮茶习惯来降低肝癌发病风险。慢性乙肝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上采用合适的抗病毒疗法,有助于临床治愈,以获得更好的远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