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八期
发布时间:2020-06-15
编者语:骨骼通过关节巧妙的连接,构成了人体支架,它不仅能支撑身体的重量,还能帮助人体实现各种功能。骨关节疾患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它不仅带来疼痛和功能障碍,有时还会导致或加重其他疾病。本期对膝关节疾患作一重点介绍,希望大家给予注意和重视,远离膝关节疾患。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以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增生为特征。随着病理改变的进展,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积液、肿胀、僵硬、畸形症状会逐渐加重,行走和上、下楼梯困难,影响正常生活。此外,患者往往因患侧腿疼痛,而将身体重量转移到对侧腿,这样会造成两个后果:患侧大腿肌肉发生失用性萎缩,大腿变细;对侧腿因承重过度,关节磨损加重,导致疼痛在两条腿之间交替出现。保守治疗效果差、症状较重、畸形明显、关节破坏严重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与牙齿磨损类似,关节软骨出现退变性磨损和破坏后,也是不可再生的。打针、吃药、针灸等方法只能暂时止痛,不能让关节软骨再生。像装牙套一样,用人工材料做成的“薄膜”替代破坏的软骨层,可以解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人工关节材料通常可使用20~30年,即使磨坏了还可以通过再次手术更换。
2、膝痛常见原因二:膝关节滑膜炎
膝关节滑膜炎常因过度运动或膝关节扭伤等所致,滑膜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继发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疼痛,常伴关节积液。
滑膜炎导致的膝痛往往不会很严重,一般表现为行走不适或膝关节隐痛,主要通过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膝关节制动休息、局部热敷理疗等方法治疗。炎症消退后,膝痛往往会自行缓解。
3、膝痛常见原因三: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是夹在膝关节中间的半月形软骨板,坚韧、富有弹性,主要功能是稳定膝关节、缓冲负荷、吸收震荡。在踢球等体育运动过程中,膝关节急速屈伸伴随旋转,会造成半月板嵌顿,甚至撕裂。
半月板急性损伤引起的膝关节疼痛一般表现为受伤后膝关节剧痛伴肿胀,无法伸直、弯曲。若延迟治疗或治疗不当,半月板损伤会转入慢性期,疼痛持续,可出现关节弹响,有时会突然出现关节无法伸直,称为“关节交锁”,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半月板损伤一般可通过体检和磁共振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效果差、症状和体征较重、诊断明确的半月板损伤患者,应及早通过关节镜进行半月板切除或修补。
4、膝痛常见原因四:膝关节韧带损伤
膝关节的韧带较为复杂,主要有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等。这些韧带将关节周围各骨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保证膝关节的稳定。前、后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内部.保证膝关节前后方向的稳定;内、外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两侧,保证膝关节的侧方稳定。膝关节韧带损伤多见于剧烈的体育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当膝关节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后,韧带遭受超过其负荷的牵拉,会发生撕裂,甚至完全断裂。
膝关节韧带损伤引起的疼痛往往非常剧烈,伴随肿胀、关节不敢活动和损伤处压痛。韧带轻度拉伤和部分撕裂的患者,可进行保守治疗;韧带完全断裂者,需要通过关节镜微创手术进行重建,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具体手术方案包括韧带修补、自体或同种异体韧带组织移植等。
5、膝痛常见原因五: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膝关节滑膜炎症,使关节正常结构受到破坏,膝关节疼痛往往与关节畸形和活动障碍并存。病情严重、内科治疗难以缓解的患者,可进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治疗。
6、膝痛常见原因六: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人体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起的炎症性病损。膝关节受累时,疼痛剧烈,关节红肿,可伴发热等全身表现。常用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促尿酸代谢药和糖皮质激素等。
关节破坏严重、畸形明显、功能受限较重者,需采取手术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手术方案应根据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定,主要有切开或关节镜下痛风病灶清理术、关节病灶刮除和植骨术、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7、膝痛常见原因七:感染性膝关节炎
感染性膝关节炎是细菌、病毒等直接侵入或通过血液传播至膝关节腔导致的关节炎症,疼痛较为严重,伴关节红肿,严重者可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在急性期,可根据关节液、血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全身和局部使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感染症状不能控制、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行关节切开引流术,并持续灌洗;关节破坏严重者,在感染控制后可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以恢复关节功台旨。
8、膝痛常见原因八:膝关节骨坏死
膝关节骨坏死多见于6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3。其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镰状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狼疮、肾移植与透析、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等。膝关节骨坏死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发生的膝关节疼痛,一般由日常活动或轻微外伤触发。轻、中度骨关节炎患者也可因出现骨坏死导致疼痛突然加重。
膝关节骨坏死早期症状隐匿,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需要通过骨扫描或磁共振进行诊断。主要治疗措施是缓解疼痛、减少膝关节负重、治疗潜在的代谢性疾病。膝关节骨坏死晚期,关节面塌陷变形,软骨下骨发生硬化、囊性变,必须通过手术治疗进行干预。对年轻患者,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减压术、骨移植术、软骨移植术、胫骨高位截骨术等;对继发严重骨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部分或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人体的关节中,膝关节任务繁重,营养又相对较差,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化是必然趋势。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膝关节,可延缓退化或减轻症状,让膝关节健康“服役”。
膝关节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关节长期负重、磨损和老化,以及钙流失。很多体型偏胖的中老年女性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受害者,控制体重是减轻膝关节负重的最直接方法,对延缓关节老化非常重要。
2、保护膝关节措施二:科学运动
人们普遍存在一个困惑:保养膝关节,究竟要不要运动?其实,无论从预防还是治疗角度,都应该适当运动。运动不仅可以使骨骼粗壮、肌肉有力,还能增强关节内软骨的营养,改善和延缓软骨衰老。但是,运动应讲究科学。
中老年人,特别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选择快步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游泳、水中健身操、仰卧直腿抬高等对膝关节影响比较小的运动,尽量避免爬山、爬楼、上下台阶、深蹲、跳绳等使膝关节负荷增加的运动。中老年人跑步时不能太快,脚踩地时用力不能太猛;打太极拳时,应尽可能提高身体重心;下蹲后准备站立时,可借助周围物体(如桌、椅等)“撑一把”,以减少膝关节的“压力”。
此外,日常生活中,关节应用过度(久站、久走、久运动)、关节姿势不良(久坐、久蹲)、关节反复受压(长时间跪坐、盘腿坐)等也不利于膝关节健康,应注意避免。
3、保护膝关节措施三:防寒保暖
膝关节不像其他关节那样有丰富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保护,而是一个“皮包骨”的部位,血液循环差。如果长时间受凉,就可能因局部血管痉挛收缩使血液供应更少,从而削弱软骨的新陈代谢和免疫防御能力,使关节软骨面发生缺血,甚至坏死,导致关节炎。
中老年人应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膝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冬季骑车最好穿上防寒棉裤;走长路前戴上护膝;寒冬或阴雨天尽量不要穿裙子;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长时间打牌、下棋或玩麻将时,不应久坐,要定时活动或按摩膝关节;平日洗澡时,可用热水冲洗膝关节处;夏天大量出汗时,不要马上用冷水冲洗。
4、保护膝关节措施四:注意营养、定期检查
关节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每天摄入5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能为关节提供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中老年人要关注自己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和维生素D,延缓骨关节退化的速度。
“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三点启示
1、惜生命,远离野味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生态环境,也可能触犯法律,更重要的是野生物在被捕捉、饲养、宰杀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甚至让人类付出生命的代价。
哈佛大学的学者指出,我们寄居在病毒星球,而野生动物是这些病毒的“蓄水池”。比如:蝙蝠可能携带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等,而蝙蝠也可能是引发本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曾经导致中世纪欧洲尸横遍野、近1/3人口死亡的黑死病(鼠疫)就是老鼠、旱獭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将鼠疫杆菌经跳蚤传染给了人类。因此,拒绝野味,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为了人类的健康。
2、正确防护,切断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知道了戴口罩的重要性,但大家必须知道,正确的防护并不一定是戴口罩,也并不仅仅是戴口罩。正确的防护措施取决于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对类似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新冠肺炎等经呼吸道和密切接触方式传播的传染病,我们应该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对于可能通过昆虫(如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如乙型脑炎、疟疾等,提前接种疫苗、口服药物、使用纱窗和蚊帐等避免蚊虫叮咬、避免去流行地区旅行,才是有效的防护措施;而对霍乱、伤寒、甲肝等传染病,摄入清洁的水和食物、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戴口罩并没有帮助。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疾病早期开始治疗能有效降低治疗难度,提高治愈率,降低医疗费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做到“早发现”,对大众而言还是具有挑战性的。不过,大家不用过分担心,通过一定的学习还是可以做到的。大众应该掌握基本的传染病防治常识,如流感、乙肝、艾滋病、狂犬病、肺结核等常见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
举个例子,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出现了发热、咳嗽、咽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而你与他接触后,也出现了类似症状,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被传染了流感病毒,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一般地说,在流感早期(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效果比较理想,若超过48小时,效果会打折扣。就诊时,除了叙述自己的症状外,最好同时详细告知医生,自己接触的其他人有无类似症状或者自己是否刚从传染病流行地区返回等。再比如,被没有接种疫苗的狗、猫咬伤或抓伤后,应该第一时间去医院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或输注免疫球蛋白,因为一旦确诊为狂犬病,死亡率将是100%。
远离恐慌,科学应对传染病
如今,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良好控制。不过,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大众而言,了解更多的传染病知识,科学看待、防治传染病,避免恐慌,十分重要。
1、重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最大的危害是具有传染性,任其传播可能会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数千万、数亿人感染,甚至死亡,都是有可能的。歼灭传染病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将传染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由于缺乏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和认识,防控措施不到位,确诊患者收治困难,疫情迅速蔓延。之后,随着所有感染者陆续被集中隔离治疗,切断了病毒向健康人传染的传播链,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伤寒玛丽”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玛丽是伤寒的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一名厨师,她一生传染了52人,导致其中7人死亡,最终医生不得不将她隔离在传染病病房中20余年。
2、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并不可怕
某些人群可能对特定的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在特定传染病流行期间,这些人应当被重点保护。如果不是易感人群,则不必恐慌。比如:儿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成年人较少见,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特别重视保护儿童。
新冠病毒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病毒,所有人对其均没有免疫力,均为易感人群。相对而言,老人,儿童,孕妇,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和发展为重症。因此,可以将这些人群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保护。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而这两种传播途径都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以阻断。例如: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时捂住口鼻,可以减少飞沫的产生及播散;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普通外科口罩即可过滤绝大部分的病毒;勤洗手可以清除不小心沾染的病毒,减少其通过口、鼻、眼等器官进入人体的机会。
“病从口入”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因此,饮食方面也应当注意。近年来,生食海鲜及肉制品受到追捧,但笔者认为,这其中隐藏着很大的危险。生食的海鲜及肉制品必须保证安全。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造成29万人感染,其“元凶”就是上海人喜爱吃的毛蚶。当时,人们为了追求毛蚶的鲜美,仅将毛蚶在开水中烫—下,蘸上调料即食用。殊不知,毛蚶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简单“烫”—下无法杀灭甲肝病毒,最终引起甲肝疫情暴发。
4、配合筛查,避免恐慌
恐慌远比瘟疫本身可怕。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出现了很多抢购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哄抢生活用品的情况。事实上,即使武汉市在封城后,物资运输也依然井然有序,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资也得到了保障。
实际上,目前多数传染病都已经可防可治,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消除对疾病的恐慌。同时,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传染病筛查及流行病学调查,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隐瞒病情和病史、不配合传染病筛查和管理,都是违法行为。在此次疫情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隐瞒发热症状或重点地区旅行史,最终造成多人被传染或隔离的案例,他们的行为不仅害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的治疗。
在经历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之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控和治疗,传染病并不可怕。在以后的生活中,乃至在以后可能出现的新的疫情中,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第一,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不食用野生动物;第二,发生疫情后,不要恐慌,不要哄抢物资,相信国家能够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第三,遵守法律法规,配合防疫部门的防控及隔离措施,配合医务工作者的筛查及治疗,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避免传染给他人。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磨难,但留给我们的教训和思考是一笔财富。只要我们相信科学、互帮互助,就算遇到再大的坎,我们也能越过。
远离痴呆,把握黄金干预期
认知功能障碍,俗称“痴呆”。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据统计,我国现有痴呆患者超过1 000万人,且以每年30万人的速度增长。认知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其特点是: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当的正常老年人相比,患者有较明显的记忆功能减退或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尚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不受影响。研究显示,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每年有12%—14%的人会进展为痴呆。而在正常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仅为1%N2%。因此,轻度认知障碍被认为是痴呆的“前奏”,具有进展为痴呆的高风险。
到目前为止,痴呆的治疗仍是世界难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为延缓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痴呆转化,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学源教授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凭借“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研究”项目获评201 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前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容易“忘事”,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均大不如前。记忆功能减退是大多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众多中老年人的“困扰”,如何区分正常健忘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呢?刘学源教授表示,正常健忘主要表现为比较容易“忘事”,但经人提醒可以回忆,日常生活能力完全不受影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明显减退,丢三落四、前讲后忘,且经人提醒不能完全回忆,但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痴呆则表现为严重的记忆力和执行力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外出会迷路,甚至一些简单的家务都不能完成。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起病较隐蔽,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的表现,从而耽误最佳干预时机。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记忆力减退,不可麻痹大意,也不能草率地认为自己只是“老糊涂”了,而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接受进一步检查和专业评估,以判断是否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黄金干预期”,别错过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可逆的“中间状态”:若能及时发现、尽早干预,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好转;但若任由其发展,则会有很大概率进展为痴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是进行干预、延缓痴呆发生和发展的“黄金期”。首先,相对于普通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能够发现并重视自己存在的认知功能减退问题,能意识到自己离痴呆已经不远了,因此更愿意配合治疗,依从性更好;其次,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进行有效干预,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如此一来,医方“有办法”,患方“肯配合”,双方“劲往一处使”,往往能“事半功倍”。
“更隐蔽”的三种危险因素,别忽视
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种。遗传、年龄、性别等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属于“不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医疗和生活调节等手段加以控制,属于“可控危险因素”。
刘学源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反复低氧血症可诱发脑部小血管病变,造成脑白质变性和微出血,进而诱发乖口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相对于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人们对这三种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足,关注度不高,干预措施也没有跟上。为证明这三种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刘学源教授团队对1200余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3~6年的干预。结果发现,接受干预的患者每年发展为痴呆的比例为8%,低于其自然转化率(12%~14%)。
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是氨基酸代谢的中间产物。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微摩/升,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刘学源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不仅会损伤神经细胞,损害认知功能,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小血管病变,导致脑白质变性和颅内微出血等。为此,刘学源教授提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常规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叶酸和维生素B12进行治疗。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降至正常水平后,可停止服药。平时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苹果),也有助于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低氧血症:刘学源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反复缺氧可导致大脑神经元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加重有关。睡眠时鼾声如雷、时断时续,自觉憋气,常被憋醒的患者往往 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容易因反复缺氧而诱发认知功能障碍,需要积极干预。治疗措施包括减肥,戒除烟酒,以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无创呼吸机、口腔矫治器等,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3、高血糖:刘学源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高血糖可导致神经元过度自噬,诱发神经元损伤。若合并低氧血症,可进一步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常规检测血糖。血糖高于正常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也应进行治疗。
轻度认知障碍被认为是痴呆的“前奏”,具有进展为痴呆的高风险。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是进行干预、延缓痴呆发生和发展的“黄金期”。
血栓在静脉和动脉里都可能出现:动脉血栓跑到脑血管中就会引发脑梗塞;跑到心脏周围的冠状动脉中就是心肌梗死;静脉血栓脱落跑到肺部血管里造成堵塞,就会引起肺栓塞,患者会出现胸痛、咯血、晕厥,甚至猝死。所以,老人要提高“防栓意识”,日常生活中做到八点,能有效防止被“栓”住。
勤运动: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没有出现血栓的人群,即使不出门,也应充分利用家庭健身器材或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室内碎片式运动,如可以在房间里每隔1~2个小时起身走动一会儿。此外,弯曲和伸展双脚也能起到类似作用。
抬高下肢:坐着和卧床时可在腿下方垫个小板凳或枕头,让下肢抬高15~20度,促进肢体血液自然回流,同时活动足踝关节,促使小腿肌肉运动收缩,以保证下肢血液流动。
睡前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以舒适为宜(400C左右)。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老人已经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则不适合用热水泡脚。
穿弹力袜:合格的医用弹力袜会循序挤压小腿,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于久坐、久站、曾发生过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可穿1~2级循序减压弹力袜,长度在膝盖上下、力度在15~20毫米汞柱左右的弹力袜最适宜。
注意保暖:虽然最近各地开始回暖,但早晚温差大。人在正常情况下,静脉血液是可以回流的,但静脉压力较低,即便是很小的压力也可能阻碍静脉回流。如果温度过低,下肢受凉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建议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增减衣物。特别我国北部地区目前气温仍较低,建议老人穿着整体厚实且宽松的秋裤或保暖裤,最好选择脚腕处收口的保暖裤,既保暖又可避免局部压迫。
多喝水少油盐:春季风大,室内干燥,老人特别容易缺水,加上老人相对于年轻人,血脂、血糖更易存在病变,容易出现血栓,建议比平时多喝约500毫升的水。但要注意,心肾功能不全的老人不要过量饮水,同时注意饮食低盐低脂。
常检查:老人家中应常备血压计和血糖仪,每天定时检测,发现多次异常,建议及日寸就医,以免增加静脉血栓 栓塞症的发生率。
留心症状:需要提醒老年朋友,应留意身体发出的“血栓信号”。单腿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常见症状,具体表现有:走路时下肢小腿胀痛不适,甚至不能下地走路,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青紫、暗红。如果有这些症状,千万不要按摩、拍打或挤压,应及时去医院。若老人出现下肢突然疼痛、麻木、发凉、苍白等症状,或以前有下肢动脉闭塞情况,最近症状明显加重,应尽快去急诊,排除下肢出现急性缺血的可能。若耽误救治,会有截肢的风险。如果同时出现腹部搏动性包块,且伴有腹痛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排除是否存在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可能。若只是有腹部搏动性包块,没有疼痛等症状,挂血管外科门诊的号即可。
老人出现持续的胸闷、胸痛也要注意。有些老人本来就有冠心病或消化系统疾病,会因此出现胸闷、胸痛,所以单靠主观判断有难度,建议不要在家忍着,尽早就医为好。
上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七期
下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九期
膝痛(膝关节痛)常见原因
1、膝痛常见原因一: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以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增生为特征。随着病理改变的进展,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积液、肿胀、僵硬、畸形症状会逐渐加重,行走和上、下楼梯困难,影响正常生活。此外,患者往往因患侧腿疼痛,而将身体重量转移到对侧腿,这样会造成两个后果:患侧大腿肌肉发生失用性萎缩,大腿变细;对侧腿因承重过度,关节磨损加重,导致疼痛在两条腿之间交替出现。保守治疗效果差、症状较重、畸形明显、关节破坏严重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与牙齿磨损类似,关节软骨出现退变性磨损和破坏后,也是不可再生的。打针、吃药、针灸等方法只能暂时止痛,不能让关节软骨再生。像装牙套一样,用人工材料做成的“薄膜”替代破坏的软骨层,可以解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人工关节材料通常可使用20~30年,即使磨坏了还可以通过再次手术更换。
2、膝痛常见原因二:膝关节滑膜炎
膝关节滑膜炎常因过度运动或膝关节扭伤等所致,滑膜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继发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疼痛,常伴关节积液。
滑膜炎导致的膝痛往往不会很严重,一般表现为行走不适或膝关节隐痛,主要通过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膝关节制动休息、局部热敷理疗等方法治疗。炎症消退后,膝痛往往会自行缓解。
3、膝痛常见原因三: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是夹在膝关节中间的半月形软骨板,坚韧、富有弹性,主要功能是稳定膝关节、缓冲负荷、吸收震荡。在踢球等体育运动过程中,膝关节急速屈伸伴随旋转,会造成半月板嵌顿,甚至撕裂。
半月板急性损伤引起的膝关节疼痛一般表现为受伤后膝关节剧痛伴肿胀,无法伸直、弯曲。若延迟治疗或治疗不当,半月板损伤会转入慢性期,疼痛持续,可出现关节弹响,有时会突然出现关节无法伸直,称为“关节交锁”,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半月板损伤一般可通过体检和磁共振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效果差、症状和体征较重、诊断明确的半月板损伤患者,应及早通过关节镜进行半月板切除或修补。
4、膝痛常见原因四:膝关节韧带损伤
膝关节的韧带较为复杂,主要有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等。这些韧带将关节周围各骨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保证膝关节的稳定。前、后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内部.保证膝关节前后方向的稳定;内、外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两侧,保证膝关节的侧方稳定。膝关节韧带损伤多见于剧烈的体育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当膝关节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后,韧带遭受超过其负荷的牵拉,会发生撕裂,甚至完全断裂。
膝关节韧带损伤引起的疼痛往往非常剧烈,伴随肿胀、关节不敢活动和损伤处压痛。韧带轻度拉伤和部分撕裂的患者,可进行保守治疗;韧带完全断裂者,需要通过关节镜微创手术进行重建,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具体手术方案包括韧带修补、自体或同种异体韧带组织移植等。
5、膝痛常见原因五: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膝关节滑膜炎症,使关节正常结构受到破坏,膝关节疼痛往往与关节畸形和活动障碍并存。病情严重、内科治疗难以缓解的患者,可进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治疗。
6、膝痛常见原因六: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人体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起的炎症性病损。膝关节受累时,疼痛剧烈,关节红肿,可伴发热等全身表现。常用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促尿酸代谢药和糖皮质激素等。
关节破坏严重、畸形明显、功能受限较重者,需采取手术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手术方案应根据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定,主要有切开或关节镜下痛风病灶清理术、关节病灶刮除和植骨术、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7、膝痛常见原因七:感染性膝关节炎
感染性膝关节炎是细菌、病毒等直接侵入或通过血液传播至膝关节腔导致的关节炎症,疼痛较为严重,伴关节红肿,严重者可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在急性期,可根据关节液、血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全身和局部使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感染症状不能控制、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行关节切开引流术,并持续灌洗;关节破坏严重者,在感染控制后可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以恢复关节功台旨。
8、膝痛常见原因八:膝关节骨坏死
膝关节骨坏死多见于6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3。其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镰状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狼疮、肾移植与透析、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等。膝关节骨坏死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发生的膝关节疼痛,一般由日常活动或轻微外伤触发。轻、中度骨关节炎患者也可因出现骨坏死导致疼痛突然加重。
膝关节骨坏死早期症状隐匿,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需要通过骨扫描或磁共振进行诊断。主要治疗措施是缓解疼痛、减少膝关节负重、治疗潜在的代谢性疾病。膝关节骨坏死晚期,关节面塌陷变形,软骨下骨发生硬化、囊性变,必须通过手术治疗进行干预。对年轻患者,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减压术、骨移植术、软骨移植术、胫骨高位截骨术等;对继发严重骨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部分或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保护膝关节措施
1、保护膝关节措施一:控制体重在人体的关节中,膝关节任务繁重,营养又相对较差,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化是必然趋势。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膝关节,可延缓退化或减轻症状,让膝关节健康“服役”。
膝关节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关节长期负重、磨损和老化,以及钙流失。很多体型偏胖的中老年女性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受害者,控制体重是减轻膝关节负重的最直接方法,对延缓关节老化非常重要。
2、保护膝关节措施二:科学运动
人们普遍存在一个困惑:保养膝关节,究竟要不要运动?其实,无论从预防还是治疗角度,都应该适当运动。运动不仅可以使骨骼粗壮、肌肉有力,还能增强关节内软骨的营养,改善和延缓软骨衰老。但是,运动应讲究科学。
中老年人,特别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选择快步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游泳、水中健身操、仰卧直腿抬高等对膝关节影响比较小的运动,尽量避免爬山、爬楼、上下台阶、深蹲、跳绳等使膝关节负荷增加的运动。中老年人跑步时不能太快,脚踩地时用力不能太猛;打太极拳时,应尽可能提高身体重心;下蹲后准备站立时,可借助周围物体(如桌、椅等)“撑一把”,以减少膝关节的“压力”。
此外,日常生活中,关节应用过度(久站、久走、久运动)、关节姿势不良(久坐、久蹲)、关节反复受压(长时间跪坐、盘腿坐)等也不利于膝关节健康,应注意避免。
3、保护膝关节措施三:防寒保暖
膝关节不像其他关节那样有丰富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保护,而是一个“皮包骨”的部位,血液循环差。如果长时间受凉,就可能因局部血管痉挛收缩使血液供应更少,从而削弱软骨的新陈代谢和免疫防御能力,使关节软骨面发生缺血,甚至坏死,导致关节炎。
中老年人应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膝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冬季骑车最好穿上防寒棉裤;走长路前戴上护膝;寒冬或阴雨天尽量不要穿裙子;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长时间打牌、下棋或玩麻将时,不应久坐,要定时活动或按摩膝关节;平日洗澡时,可用热水冲洗膝关节处;夏天大量出汗时,不要马上用冷水冲洗。
4、保护膝关节措施四:注意营养、定期检查
关节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每天摄入5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能为关节提供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中老年人要关注自己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和维生素D,延缓骨关节退化的速度。
新冠疫情带来的几点思考
自2019年1 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世界多个国家。经过数月的努力,我国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外防输入,’成为目前的重点工作。对我国而言,虽然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它不应该就这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赢得的胜利应该让我们铭记与深思,检讨今后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三点启示
1、惜生命,远离野味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生态环境,也可能触犯法律,更重要的是野生物在被捕捉、饲养、宰杀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甚至让人类付出生命的代价。
哈佛大学的学者指出,我们寄居在病毒星球,而野生动物是这些病毒的“蓄水池”。比如:蝙蝠可能携带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等,而蝙蝠也可能是引发本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曾经导致中世纪欧洲尸横遍野、近1/3人口死亡的黑死病(鼠疫)就是老鼠、旱獭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将鼠疫杆菌经跳蚤传染给了人类。因此,拒绝野味,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为了人类的健康。
2、正确防护,切断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知道了戴口罩的重要性,但大家必须知道,正确的防护并不一定是戴口罩,也并不仅仅是戴口罩。正确的防护措施取决于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对类似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新冠肺炎等经呼吸道和密切接触方式传播的传染病,我们应该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对于可能通过昆虫(如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如乙型脑炎、疟疾等,提前接种疫苗、口服药物、使用纱窗和蚊帐等避免蚊虫叮咬、避免去流行地区旅行,才是有效的防护措施;而对霍乱、伤寒、甲肝等传染病,摄入清洁的水和食物、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戴口罩并没有帮助。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疾病早期开始治疗能有效降低治疗难度,提高治愈率,降低医疗费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做到“早发现”,对大众而言还是具有挑战性的。不过,大家不用过分担心,通过一定的学习还是可以做到的。大众应该掌握基本的传染病防治常识,如流感、乙肝、艾滋病、狂犬病、肺结核等常见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
举个例子,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出现了发热、咳嗽、咽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而你与他接触后,也出现了类似症状,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被传染了流感病毒,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一般地说,在流感早期(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效果比较理想,若超过48小时,效果会打折扣。就诊时,除了叙述自己的症状外,最好同时详细告知医生,自己接触的其他人有无类似症状或者自己是否刚从传染病流行地区返回等。再比如,被没有接种疫苗的狗、猫咬伤或抓伤后,应该第一时间去医院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或输注免疫球蛋白,因为一旦确诊为狂犬病,死亡率将是100%。
远离恐慌,科学应对传染病
如今,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良好控制。不过,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大众而言,了解更多的传染病知识,科学看待、防治传染病,避免恐慌,十分重要。
1、重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最大的危害是具有传染性,任其传播可能会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数千万、数亿人感染,甚至死亡,都是有可能的。歼灭传染病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将传染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由于缺乏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和认识,防控措施不到位,确诊患者收治困难,疫情迅速蔓延。之后,随着所有感染者陆续被集中隔离治疗,切断了病毒向健康人传染的传播链,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伤寒玛丽”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玛丽是伤寒的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一名厨师,她一生传染了52人,导致其中7人死亡,最终医生不得不将她隔离在传染病病房中20余年。
2、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并不可怕
某些人群可能对特定的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在特定传染病流行期间,这些人应当被重点保护。如果不是易感人群,则不必恐慌。比如:儿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成年人较少见,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特别重视保护儿童。
新冠病毒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病毒,所有人对其均没有免疫力,均为易感人群。相对而言,老人,儿童,孕妇,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和发展为重症。因此,可以将这些人群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保护。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而这两种传播途径都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以阻断。例如: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时捂住口鼻,可以减少飞沫的产生及播散;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普通外科口罩即可过滤绝大部分的病毒;勤洗手可以清除不小心沾染的病毒,减少其通过口、鼻、眼等器官进入人体的机会。
“病从口入”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因此,饮食方面也应当注意。近年来,生食海鲜及肉制品受到追捧,但笔者认为,这其中隐藏着很大的危险。生食的海鲜及肉制品必须保证安全。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造成29万人感染,其“元凶”就是上海人喜爱吃的毛蚶。当时,人们为了追求毛蚶的鲜美,仅将毛蚶在开水中烫—下,蘸上调料即食用。殊不知,毛蚶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简单“烫”—下无法杀灭甲肝病毒,最终引起甲肝疫情暴发。
4、配合筛查,避免恐慌
恐慌远比瘟疫本身可怕。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出现了很多抢购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哄抢生活用品的情况。事实上,即使武汉市在封城后,物资运输也依然井然有序,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资也得到了保障。
实际上,目前多数传染病都已经可防可治,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消除对疾病的恐慌。同时,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传染病筛查及流行病学调查,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隐瞒病情和病史、不配合传染病筛查和管理,都是违法行为。在此次疫情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隐瞒发热症状或重点地区旅行史,最终造成多人被传染或隔离的案例,他们的行为不仅害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的治疗。
在经历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之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控和治疗,传染病并不可怕。在以后的生活中,乃至在以后可能出现的新的疫情中,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第一,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不食用野生动物;第二,发生疫情后,不要恐慌,不要哄抢物资,相信国家能够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第三,遵守法律法规,配合防疫部门的防控及隔离措施,配合医务工作者的筛查及治疗,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避免传染给他人。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磨难,但留给我们的教训和思考是一笔财富。只要我们相信科学、互帮互助,就算遇到再大的坎,我们也能越过。
远离痴呆,把握黄金干预期
认知功能障碍,俗称“痴呆”。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据统计,我国现有痴呆患者超过1 000万人,且以每年30万人的速度增长。认知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其特点是: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当的正常老年人相比,患者有较明显的记忆功能减退或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尚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不受影响。研究显示,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每年有12%—14%的人会进展为痴呆。而在正常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仅为1%N2%。因此,轻度认知障碍被认为是痴呆的“前奏”,具有进展为痴呆的高风险。
到目前为止,痴呆的治疗仍是世界难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为延缓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痴呆转化,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学源教授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凭借“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研究”项目获评201 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前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容易“忘事”,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均大不如前。记忆功能减退是大多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众多中老年人的“困扰”,如何区分正常健忘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呢?刘学源教授表示,正常健忘主要表现为比较容易“忘事”,但经人提醒可以回忆,日常生活能力完全不受影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明显减退,丢三落四、前讲后忘,且经人提醒不能完全回忆,但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痴呆则表现为严重的记忆力和执行力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外出会迷路,甚至一些简单的家务都不能完成。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起病较隐蔽,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的表现,从而耽误最佳干预时机。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记忆力减退,不可麻痹大意,也不能草率地认为自己只是“老糊涂”了,而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接受进一步检查和专业评估,以判断是否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黄金干预期”,别错过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可逆的“中间状态”:若能及时发现、尽早干预,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好转;但若任由其发展,则会有很大概率进展为痴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是进行干预、延缓痴呆发生和发展的“黄金期”。首先,相对于普通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能够发现并重视自己存在的认知功能减退问题,能意识到自己离痴呆已经不远了,因此更愿意配合治疗,依从性更好;其次,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进行有效干预,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如此一来,医方“有办法”,患方“肯配合”,双方“劲往一处使”,往往能“事半功倍”。
“更隐蔽”的三种危险因素,别忽视
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种。遗传、年龄、性别等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属于“不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医疗和生活调节等手段加以控制,属于“可控危险因素”。
刘学源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反复低氧血症可诱发脑部小血管病变,造成脑白质变性和微出血,进而诱发乖口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相对于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人们对这三种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足,关注度不高,干预措施也没有跟上。为证明这三种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刘学源教授团队对1200余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3~6年的干预。结果发现,接受干预的患者每年发展为痴呆的比例为8%,低于其自然转化率(12%~14%)。
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是氨基酸代谢的中间产物。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微摩/升,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刘学源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不仅会损伤神经细胞,损害认知功能,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小血管病变,导致脑白质变性和颅内微出血等。为此,刘学源教授提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常规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叶酸和维生素B12进行治疗。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降至正常水平后,可停止服药。平时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苹果),也有助于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低氧血症:刘学源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反复缺氧可导致大脑神经元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加重有关。睡眠时鼾声如雷、时断时续,自觉憋气,常被憋醒的患者往往 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容易因反复缺氧而诱发认知功能障碍,需要积极干预。治疗措施包括减肥,戒除烟酒,以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无创呼吸机、口腔矫治器等,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3、高血糖:刘学源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高血糖可导致神经元过度自噬,诱发神经元损伤。若合并低氧血症,可进一步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常规检测血糖。血糖高于正常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也应进行治疗。
轻度认知障碍被认为是痴呆的“前奏”,具有进展为痴呆的高风险。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是进行干预、延缓痴呆发生和发展的“黄金期”。
老年人要多点“防栓”意识
疫情期间,不少老人比年轻人更加谨慎,他们会严格遵守居家隔离,少在室外人多的地方逗留。但长时间待在室内,加上吃得多动得少,会让一个“坏分子”盯上,它就是血栓。血栓在静脉和动脉里都可能出现:动脉血栓跑到脑血管中就会引发脑梗塞;跑到心脏周围的冠状动脉中就是心肌梗死;静脉血栓脱落跑到肺部血管里造成堵塞,就会引起肺栓塞,患者会出现胸痛、咯血、晕厥,甚至猝死。所以,老人要提高“防栓意识”,日常生活中做到八点,能有效防止被“栓”住。
勤运动: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没有出现血栓的人群,即使不出门,也应充分利用家庭健身器材或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室内碎片式运动,如可以在房间里每隔1~2个小时起身走动一会儿。此外,弯曲和伸展双脚也能起到类似作用。
抬高下肢:坐着和卧床时可在腿下方垫个小板凳或枕头,让下肢抬高15~20度,促进肢体血液自然回流,同时活动足踝关节,促使小腿肌肉运动收缩,以保证下肢血液流动。
睡前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以舒适为宜(400C左右)。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老人已经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则不适合用热水泡脚。
穿弹力袜:合格的医用弹力袜会循序挤压小腿,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于久坐、久站、曾发生过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可穿1~2级循序减压弹力袜,长度在膝盖上下、力度在15~20毫米汞柱左右的弹力袜最适宜。
注意保暖:虽然最近各地开始回暖,但早晚温差大。人在正常情况下,静脉血液是可以回流的,但静脉压力较低,即便是很小的压力也可能阻碍静脉回流。如果温度过低,下肢受凉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建议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增减衣物。特别我国北部地区目前气温仍较低,建议老人穿着整体厚实且宽松的秋裤或保暖裤,最好选择脚腕处收口的保暖裤,既保暖又可避免局部压迫。
多喝水少油盐:春季风大,室内干燥,老人特别容易缺水,加上老人相对于年轻人,血脂、血糖更易存在病变,容易出现血栓,建议比平时多喝约500毫升的水。但要注意,心肾功能不全的老人不要过量饮水,同时注意饮食低盐低脂。
常检查:老人家中应常备血压计和血糖仪,每天定时检测,发现多次异常,建议及日寸就医,以免增加静脉血栓 栓塞症的发生率。
留心症状:需要提醒老年朋友,应留意身体发出的“血栓信号”。单腿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常见症状,具体表现有:走路时下肢小腿胀痛不适,甚至不能下地走路,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青紫、暗红。如果有这些症状,千万不要按摩、拍打或挤压,应及时去医院。若老人出现下肢突然疼痛、麻木、发凉、苍白等症状,或以前有下肢动脉闭塞情况,最近症状明显加重,应尽快去急诊,排除下肢出现急性缺血的可能。若耽误救治,会有截肢的风险。如果同时出现腹部搏动性包块,且伴有腹痛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排除是否存在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可能。若只是有腹部搏动性包块,没有疼痛等症状,挂血管外科门诊的号即可。
老人出现持续的胸闷、胸痛也要注意。有些老人本来就有冠心病或消化系统疾病,会因此出现胸闷、胸痛,所以单靠主观判断有难度,建议不要在家忍着,尽早就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