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六期

发布时间:2020-04-13
向你介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有关基本知识
       1、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
       答:冠状病毒是类具有囊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冠状病毒亚科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加上这次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7种。大多数冠状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相关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关冠状病毒可引起肺炎,甚至重症肺炎,且可在人际间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 nCoV)是一种先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的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纳米。其基因特征与导致SARS和MERS的冠状病毒有明显区别。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
       2、野生动物为什么容易传播病毒?
       答:在野生动物被捕杀、运输、销售、屠宰和加工等过程中,所有与野生动物接触的人都有可能被其携带的病毒感染,然后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研究人员已经在果子狸和蝙蝠等的体内发现2003年SARS(“非典”)疫情的元凶-SARS冠状病毒。又如旱獭(俗称土拨鼠)携带鼠疫杆菌,会通过跳蚤叮咬感染人类。旱獭生性胆小,远离人类,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有人主动袭击、捕猎、食用旱獭,就会引起肺鼠疫在人群中的暴发。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家人和他人,对野生动物要做到“不碰、不买、不吃”,更不要去有野生动物的集贸市场等有风险的场所,这样才能彻底切断传染源,有效阻断传播途径,自我保护,远离危害。
       3、新型冠状病毒“怕”什么?
       答: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氢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4、“谁”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
       答:新型冠状病毒可以持续人传人。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5、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答: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王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
 
       6、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预后如何?
       答:人群普遍易感。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有多长?
       答: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8、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答:以发热、乏力、干咳为王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病例多在发病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9、普通感冒、流感与新冠肺炎有什么区别?
       答:普通感冒通常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咽喉不适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热或仅有短暂发热。
       流感多为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伴畏寒、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潜伏期一般为3~7天,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例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10、新冠肺炎如何确诊?
       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可判定为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
       ▲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早期呈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可判定为确诊病例:①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②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11、临床上将新冠肺炎分为几类?
       答:根据是否有临床症状、是否有肺炎、肺炎的严重程度、是否出现呼吸衰竭和休克、有无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等,临床上将新冠肺炎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12、新冠肺炎与其他肺炎如何区分?
       答: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多达100余种,其中病毒约占30%。由于新冠肺炎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导致的病毒性肺炎有相似之处,单从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难以鉴别,需要依靠病原学检测来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表现需要与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
       13、中医治疗以新冠肺炎有帮助吗?
       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提出在医疗救治工作中应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相关推荐方案进行辨证论治。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在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建议大众自行购买中成药服用。
       14、针对新冠肺炎,有没有特效药?
       答: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应避免盲目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尤其是联合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同时,大众也不宜盲目购买中成药服用,否则非但起不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15、疫情期间,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答:新型冠状病毒不耐高温,它在56℃加热30分钟,即会被灭活。因此,在不吃野生动物的前提下,只要将各类食物充分加热,煮熟、煮透,就可以确保食品安全。
       16、怎么吃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答:合理膳食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搭配组成,且这些食物必须是人类种植、养殖并在其进化过程中相伴相生、相互适应的,它们已经完全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的目的。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药,基本上是对症治疗,所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非常重要。日常饮食要荤    素搭配,谷豆混吃,蛋奶兼有,果蔬充足。换言之,就是要杂食、混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充分供给。同时,还要保证每天至少摄入1200毫升的饮用水,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17、减少外出对防控疫情很重要,在家如何进行量运动?
       答: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朱为模设计了一套在家可以练习的“抗疫健身操”。这套健身操分为四个部分热身、动态拉伸、高强度间歇训练( HITT)和放松(含静态拉伸)。短短10分钟的训练可以达到60分钟有氧和无氧交替训练的良好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平时经常运动的人群,开始训练时的速度也应放慢一些;平时不常运动的人群,应适当延长热身和放松的时间,并缩短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时司;高血压患者用力时要吐气,不要屏气;老年人或肥胖人群开始训练时,  定要放慢节奏,以降低强度,不做或少做弯腰或需要上肢来支撑全身重量的动作,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胸口发闷或头晕,应马上降低运动强度,但不要完全停下,应继续走动放松。
       18、个人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答:要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个人应做到以下四点。
       ①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②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外出佩戴口罩。前往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就医,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应用洗手液(或肥皂)和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应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③健康监测与就医
       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最好早晚各测量次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
       ④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适度运动;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家庭应备置体温计、医用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
       19、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罩?
       答: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应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
       ①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病房、重症监护室和留观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护工、清洁工、尸体处理人员等;疫区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生和护士;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防护建议: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在感染患者的急救和从事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短缺时,可选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颗粒物防护口罩替代,也可选用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配防颗粒物的滤棉,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防护效果更佳。
       ②较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等,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与疫情相关的环境和生物样本检测人员。
       防护建议:佩戴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
       ③中等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在普通门诊、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人员: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
       防护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④较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的公众;室内办公环境人员;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
       防护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
       ⑤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居家室内活动、散居居民:户外活动者,包括空旷场地的儿童、学生,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工作的人。
       防护建议:居家、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可不佩戴口罩。
       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可酌情选用。
       20、使用后的口罩如何处理?
       答: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处理。
       21、口罩保存、清洗和消毒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需要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医用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棉纱口罩可清洗和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22、如何正确洗手?
       答:咳嗽或打喷嚏后、护理患者后、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垃圾或抚摸动物后,一定要洗手。洗手时,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15秒。注意:一定要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要彻底清洗戴戒指、手表和其他装饰品的部位,有条件者应先摘下手上的饰品再洗手。
 
       23、普通家庭如何做好消毒工作?
       答:普通家庭应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避免过度消毒。外出回家后,应及时用洗手液(或肥皂)和流水洗手。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应用75%酒精、碘伏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居室宜经常通风换气,冬天开窗通风时,应注意预防感冒。居室应勤打扫,保持清洁卫生,门把手、桌面等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应每天清洁,必要时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餐具首选物理消毒,可放入锅中煮沸15~30分钟,或按说明书使用消毒柜消毒。毛巾、衣物、被罩等纺织品应经常换洗,必要时可用有效氢为250~500毫克/升的合氯消毒剂浸泡30分后,再按照常规洗涤程序清洗。手机、钥匙、电视遥控器等可以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有健康状况不明的客人来访后,应及时对室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用含氢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    
       24、使用酒精消毒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用酒精消毒,正确使用很重要。不可将酒精用于大面积喷洒,楼道、办公室、会议室等都不能用酒精喷洒消毒。不建议使用酒精对衣物喷洒消毒,以免因遇到明火或静电导致燃烧。要谨慎储存酒精,远离火源,不要放在儿童易触及的地方。使用酒精时应注意通风,远离高温物体,不能与明火接触,做饭、打电话、吸烟、使用电蚊拍等行为,在喷洒高浓度酒精后均不能立即进行。给电器表面和灶台消毒时,应先关闭电源和火源,待其冷却后再用酒精擦拭。使用酒精消毒时,禁止吸烟。
       25、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开窗通风会感染病毒吗?
       答:新型冠状病毒的王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只有在相对封闭环境、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也就是说,即便携带病毒的气溶胶从患者居室的窗户“飘”出来,在开放环境中会被迅速稀释,病毒活力也会相应减弱,被人体吸入后导致感染的概率极低。因此,开窗通风不会导致病毒感染。相反,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26、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时该怎么办?
       答:家庭成员若出现新冠肺炎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胃口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诊时,应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没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旅行、居住史,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患者的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近距离接触。
       在有症状的家庭成员就医后,应对其房间和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包括居室地面、卫生间、家具表面、门把手、餐饮具等。
       若家庭中有人被诊断为新冠肺炎,其他家庭成员如果经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患者住所应由当地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或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消毒。
       27、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何防护?
       答:疫情期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做到以下四点。
       ①戴口罩、手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有条件者可戴手套,一次性使用手套不可重复使用,其他可重复使用的手套需注意清洗、消毒。
       ②注意手卫生:旅途中应加强手卫生,旅程结束后需做手卫生。不方便洗手时,可选用有效的含乙醇速干手消毒剂,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以及回家后,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消毒。
       ③注意保持距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相互之间应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④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听从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的安排,做好个人防护。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令,接受排查和检测,不可私自离开。
       28、乘坐私家车出行如何防护?
       答:一般情况下,私家车无需进行消毒处理。处于空旷场所时,应注意开窗通风。冬天开窗通风时,需注意避免因车内外温差大而导致感冒。处于地下停车场等密闭环境时,应关闭车窗。
       司乘人员从公共场所返回车辆后,应先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有健康状况不明的亲友搭乘后,应及时开窗通风,并对车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或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29、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哪些情况可以先居家观察?
       答:无湖北省等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地区居住或旅行史,症状轻微,体温低于38℃,无明显气短、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且无严重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及严重肥胖者,可以选择暂时居家隔离观察。
       观察期间,应密切观察体温,每天至少测量2次;并注意是否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以及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加重等情况。
       30、发热患者居家隔离该怎么做?
       答:注意休息,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腻,多饮温水。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必须严格、正确佩戴口罩,与家人分餐,与家人保持1.5米以上距离。体温升高至38.5℃以上者,可采取温湿毛巾或冰贴外敷等物理降温措施,也可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或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等。
       31、发热患者何时需要去医院就诊?
       答:出现以下情况者,应到发热门诊就诊:体温持续2小时以上不退或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若出现呼吸频率加快,伴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表现,须拨打“120”急救电话,由急救医护人员转运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救治。
       32、老年人如何正确应对情?
       答:面对疫情,老年人既不能不在乎,也不要过度恐慌,要科学防控,做好自己健康的第责任人。老人应掌握预防新冠肺炎的个人防护措施、手卫生要求等知识。
       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戴口罩,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和部位,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从公共场所返回后,要及时用洗手液(或香皂)和流水洗手。
       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定期进行室内擦拭消毒。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戒除烟酒,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适度锻炼身体,可利用室内空司进行适当运动。保证充足和规律的睡眠,保持身心愉快。注意保暖,尽量避免感冒。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33、面对此次疫情,应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    
       答:首先,要有信心。虽然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但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共通的。过去的许多经验已经证明,只要做好“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方面的工作,任何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其次,要有耐心。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乃至防治,均有其自身规律。目前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2周,因此疫情的控制需要有1到数个周期(14天左右为1个周期),因此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科学防治,切莫操之过急。第三,要“小心”。疫情期间,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注意个人卫生、人多场合戴口罩、勤洗手等,减少密切接触以防飞沫传播,将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是非常时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疫情期间的各项防疫工作,如主动申报接触史、不隐瞒旅行史和病史等。绝对不允许为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权”而剥夺他人和自己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通过此次疫情的现实教育和警示,大家能真正认识到“从我做起,健康为我,也为人人”。
       34、在疫情期间,如何化解烦躁情绪?
       答:在特殊时期,人人都应当努力做到“四平”。
       ①平和心态:疫情期间各种信息“满天飞”,难免会使人心情不安、急躁、恐慌和担忧。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②平稳情绪:情绪的焦虑、紧张不仅与外界事件密切有关,也与自我想象和认知相关,甚至还会相互影响。因此,在疫情期间,科学防控、减少恐慌,尽量保持平稳的情绪,学会放松心情非常关键。
       ③平常生活:只要严格做好对有接触史者、疑似感染者的医学隔离观察和确诊患者的隔离治疗等措施,对于生活在非严重疫情地区的大多数人而言,仍应尽量像平常一样生活。
       ④平安期望:信念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但对健康和康复的信念,每个人都是存在的。疫情无情人有情,每个人可量力而行,树立自己的信念,为平安(狭义的是自我、家庭的平安,广义的是单位、地区或社会的平安等)而尽己所能,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为疫情的防控离不开“你、我、他”。
       35、怎么做有助于平稳情绪,保持正常生活节奏?
       答:首先,作息要规律。人的健康离不开规律的生活,如果作息不规律,破坏了人体自身的“生物钟”节律,会对免疫、心理、生理等多面带来不良影响。
       其次,要保证足够睡眠。充足的夜间睡眠对提高人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坚持运动。疫情期间减少外出对减少疾病传播和防控是有利的,但“生命在于运动”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宅”不“动”,对健康也是不利的。每天进行20~ 30分钟的有氧运动必不可少。
       第四,要转移或分散注意力。过分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不经过“筛选或过滤”信息的关注,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对健康的感知,产生“先人为主”的认知歪曲。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减少过分关注,避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第五,要放松情绪,避免紧张。负性情绪对人的健康和免疫功能是有不良影响的。在疫情期间,焦虑、担忧和恐惧等负性情绪会较平时更容易出现和长时间存在。因此,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和肌肉放松训练等减轻和缓解负性情绪。只有不紧张、不恐慌、不悲观,才能有信心和耐心来面对疫情。
       第六,要饮食均衡。饮食的规律和均衡很重要,切不可认为“非常时期可以随心所欲”,畅饮畅吃或不吃不喝。
       第七,要注意保持距离。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是飞沫传播,并不是空气传播,大可不必担心有“空气污染”。在公共场合,要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戴口罩减少或阻断飞沫传播。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虽然看起来有疏远感,但“距离会产生美”。
       第八,要守望相助。疫情期间,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在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只要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被控制,健康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 上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五期
  • 下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