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二期

发布时间:2020-02-03
 对糖尿病说“不”
       回顾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们国家进行的糖尿病发病率的全国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只有0.63%而近年的权威官方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三十几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竟增加了近17倍!这只是短短的三十几年,用达尔文进化论远远无法解释一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上升得如此明显——我国无论人种还是基因都与三十几年前相同,为何糖尿病发病率却呈指数上涨?
       我们现在知道,糖尿病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的国人与现在拥有同样的遗传基因,显然问题出在环境因素上。环境改变最明显的表现是经济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人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出门有各种代步工具,回家有丰富的电器产品帮助我们减轻繁重的家务负担,多吃少动,于是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另外还有个因素是人们的寿命延长了,寿命延长是好事,但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会下降,胰岛细胞作为一种内分泌细胞,功能下降也在所难免,所以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我们可以看到,遗传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寿命的延长是我们追求的,不可能为了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而拒绝长寿;而环境因素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的。环境的因素有多重要呢?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但即使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若多吃少动,导致极度肥胖,最后也可能会得糖尿病;而父母皆是糖尿病患者的人,若是保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可以不得糖尿病。可见,环境因素对糖尿病发病影响之大,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哪些人需要重点关注自身情况,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呢?广义来说,所有人都应该做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有家族史者,如父母和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的,尤其是母亲为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者等,尤其应注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家族史者易得糖尿病大家都能够理解;肥胖是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大家也已经知道;要引起警惕的是,怀孕妇女也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一方面,孕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相比正常情况,孕期血糖不那么容易控制,另一方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怀孕后运动减少、摄入增多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之现在高龄产妇越来越多,高龄本来对血糖控制就是一个不利因素。上述人群若控制好自己周边的环境因素,能减少很大一部分的糖尿病患病率。
       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就是多动点,少吃点,尽量远离肥胖。比如,工作是久坐的,工间多站起来走动走动;爱吃的人控制一下热卡,减少能量的摄入,甚至可以“时髦”点,借助智能手机里计算热卡的程序,量出为人;肥胖者设法减轻一点体重,若是自己做不到,也可以向专业医疗人士求助。糖尿病相关的易感因素中,年龄和遗传因素是不能改变的,但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的状况都是可以改变的。
       统计数据显示,有50%的2型糖尿病可以预防,另外50%的人,可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难以避免得糖尿病,即使是难以避免得病的人群,通过早期干预,也能尽量推迟得糖尿病的年龄。我们何不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糖尿病说“不”,让糖尿病离我们远些,再远些。不得病总比得病好,晚得病也比早得病好!
从尿排糖,保护心脏
糖尿病患者为何需关注心脏健康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的风险明显升高,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因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高3~5倍。糖尿病患者除存在高血糖之外,大多数患者还同时存在高三酰甘油、高胆固醇、高血压和高尿酸等代谢紊乱。有些患者虽无高脂血症,但是存在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成分比例失调。如果高血糖和其他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心脏冠状动脉有较多的脂质和钙盐沉着,使冠状动脉狭窄,易发生冠心病,尚有心肌壁内小动脉硬化,心肌微血管病变造成微血管狭窄、迂曲及囊状或成梭状微血管,心肌广泛灶性坏死,以及心血管植物神经病变等。而且糖尿病患者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也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高,可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甚至发生猝死等,其中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最高。我国的大庆研究显示,无论男女,曾患糖尿病的死亡者,有一半以上的死因并非是糖尿病直接引起,而是心血管疾病所致。因此,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延长糖尿病患者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近年来全球糖尿病研究者聚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此大背景下,钠一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应运而生。
SGLT-2抑制剂改善心血管结局
       近20年来,全球科学家和糖尿病研究者针对糖尿病心血管病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成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发现传统的降糖药物虽然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诸如肾脏、眼睛、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降低其死亡率,但是对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改善微乎其微,效果不甚理想。如能找到一种既能有效改善血糖,又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药物,将有利于保障糖尿病患者健康,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努力终于得到了丰硕的回报,2015年公布的恩格列净上市后的心血管安全性试验(EMPA-REG OUTCOME)研究结果发现,创新药物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后续发表的数个研究结果也显示此类其他药物,如卡格列净、达格列净等同样可以改善心血管结局,此类药物对于糖尿病肾脏病变也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那么,这种让我们惊喜的药物您了解吗?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降低血糖。SGLT-2抑制剂与临床上绝大多数降糖药物相比较,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起效,直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它的降糖原理是:让葡萄糖通过人体的血液过滤装置——肾脏排泄掉,从而达到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目的。不仅如此,由于SGLT-2抑制剂的作用使尿糖浓度增高,产生了渗透性利尿效果,促进钠离子向远曲小管的输送,增加了尿钠排出,减少了体内水钠潴留,降低体内血容量,所以该类药物还有降压作用,并能通过减少葡萄糖的吸收,降低热量来减重。
       多项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会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空腹血糖也有显著的下降。现有的大量研究还显示,SGLT-2抑制剂在有效降糖的同时,还可有效减轻体重和控制血压。因此,目前认为此类药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降血糖,高效安全:与其他药物相比,SGLT-2抑制剂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降糖药物将糖留在人体内,而SGLT-2抑制剂直接将糖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并非刺激胰岛素分泌而降糖,因而低血糖风险很低,并且能够降低体重,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
       保护心脏,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可能的机制包括在改善血糖的同时,还能够降低血压、体重,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氧耗,改善心脏能量代谢,增加供氧,改善心肌细胞代谢能力,增加心肌细胞三磷酸腺苷(ATP)能量存储,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重构。据研究报道,SGLT-2抑制剂类药物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同时减少患者因心衰而住院的风险等。
       保护肾脏,有效降低蛋白尿:由于SGLT-2抑制剂的作用,一方面,抑制了葡萄糖进入肾小管细胞,可使肾小管细胞免受高血糖的影响,具有降低肾脏遭受糖毒性损害的潜在益处;另一方面,肾小管的尿糖浓度增高,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促进钠离子向远曲小管的输送,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并恢复正常,减少对肾小球的损伤,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所以,该药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使用。
       自从2012年第一个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诞生后,科学家们陆续开发出了诸多SGLT-2抑制剂类药物,目前已经上市的有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依格列净、鲁格列净以及托格列净。国内有3个药品上市,即达格列净(安达糖)、恩格列净(欧唐静)、卡格列净(怡可安)。
SGLT-2抑制剂的安全性
       目前观察到的SGLT-2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生殖系统霉菌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容量不足、酮症酸中毒等。
该类药物主要的不良作用是可增加患者生殖道感染风险,但该风险是可控的,发生率亦非常低。服药期间适当注意个人会阴部卫生,适当增加饮水量。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感染,应暂停用药,进行抗感染治疗。
       临床研究中发现,服用本类药物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酮症的病例,但非常少见。以下患者在服用时需要注意酮症的发生:1型糖尿病;手术、过度运动、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长时间禁食或极低碳水化合物摄入;联合使用胰岛素时胰岛素减量过快。
糖尿病可预防吗?
      随着国富民强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升高,且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最新研究显示,全国18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了10%,而糖尿病庞大的“后备军”,即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异常)人群比例甚至超过了50%。糖尿病会导致很多严重后果,如心脑血管意外、肾衰、失明、截肢等,大大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个人、家庭及国家社会的总体负担。
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糠尿病有积极作用
       两千余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对于任何疾病来说,预防其发生就是最理想的治疗。虽然一旦诊断了糖尿病,逆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但是,世界上糖尿病预防领域的丰碑——大庆研究,首次阐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的积极作用。当时由于石油工业福利,1985年的大庆居民吃得好、动得少,肥胖者居多。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敏锐地认为,这很可能代表了今后中国人生活的方向,是一个最好的观测点。研究发现,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6年后,共随访30年,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9%,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6%。
       在大庆研究之后,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DPP)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
如何评估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怎样评估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团队研发建立了“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其中的评分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和糖尿病家族史,把每项指标得分相加,总分≥25分就意味着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及时进行糖耐量试验来明确诊断。
       遗传:看看父母、兄弟姐妹有没有糖尿病,专业术语就叫糖尿病家族史。有家族史计为6分,无家族史计为O分,可见遗传对糖尿病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存在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有许多基因不同程度地参与疾病的发生。
       性别: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男性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女性略高。在评分表中男性计为2分,女性计为0分。男性的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压力以及对疾病的重视不够等,都会导致糖尿病危险性增加。
       年龄:年龄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胰岛B细胞功能逐步下降,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25岁以下计为0分,到40岁以上分值逐步升高,65岁以上则达到18分。
       遗传:性别和年龄,都是无法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接下去我们看看几项可干预的因素。
       腰围和体重指数:这两个指标都与肥胖有关,但却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分别计为10分和5分。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体重还算正常,但是腰围超标(又称腹型肥胖)的有不少,或多或少都有些“救生圈”。腰围增加就意味着内脏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也就是分泌同样量的胰岛素,却起不了和以前一样的降糖作用,胰腺就会“加班工作”分泌胰岛素,久而久之就不堪重负。久坐的生活方式、缺乏足够强度的运动,以及不合理的营养成分超标摄入,都是造成腰围和体重指数增加的原因。
       血压:是糖尿病风险评分表中的重要一项。收缩压达到160毫米汞柱以上时,就要评到10分。著名的3B研究(即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的全国性评估研究)显示,接近6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两者具有很多共同的病因。控制血压的一些方法,如减少盐的摄入、规律生活、按时睡眠等对预防糖尿病同样有用。
       其他:还有一些影响糖尿病发生的因素,包括受教育  程度、职业和收入水平等,我们称之为“社会经济状态”。教育程度低的人,对正确健康信息的接受度就比较低;司机职业,则有久坐、应激和进食不规律的情况;收入低者,其饮食结构相对不合理,油脂和碳水化合物、深加工食物摄入偏多。社会经济状态较低者,对于就医的愿望普遍低下,社区医疗资源相对有限,这也是糖尿病风险增加的原因。
糖尿病可“未雨绸缪”  
       风险评估:糖尿病风险评分表量化了糖尿病的风险评估,可以检出高危人群,“未雨绸缪”明显优于“亡羊补牢”。不过目前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我们也不能完全迷信评分表。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即便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还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或逆转。
       用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处方药,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对于延缓糖尿病前期患者病情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不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规律作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规律作息、持续规范的有氧运动、均衡合理的膳食搭配来减轻体重、控制腰围和控制血压,这样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总之,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及进一步的糖耐量试验,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的好方法,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也是一种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有效途径。

评分指标 分值
糖尿病家族史
(父母、同胞、子女)
0
6
性别 0
2
年龄
 
20~24 0
25~34 4
35~39 8
40~44 11
45~49 12
50~54 13
55~59 15
60~64 16
65~74 18
男性腰围(厘米)
(女性请选择“否”)
<75 2
75.0~79.9 3
80.0~84.9 5
85.0~89.9 7
90.0~94.9 8
≥95.0 10
  0
女性腰围(厘米)
(男性请选择“否”)
<70 2
70.0~74.9 3
75.0~79.9 5
80.0~84.9 74
85.0~89.9 8
≥90.0 10
0
体重指数(千克/米2 <22 0
22.0~23.9 1
24.0~29.9 3
≥30.0 5
收缩压(毫米汞柱) <110 0
110~119 1
120~129 3
130~139 6
140~149 7
150~159 8
≥160 10
 
注:总分≥25分者应进行血糖监测
冬季来临,你需服用“膏方”吗?
       近年来,冬令膏方越来越红火。膏方,俗称膏滋药,是由具有调治作用的中药材经特殊熬制而成呈黏稠糊状的特殊剂型。中医学自古就有丸、散、膏、丹、汤五大剂型,内服膏方即是其中之一,由汤药浓缩演化而来。大凡汤方有效者,均可熬制成膏。
良药适口显优势
       膏方受到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是“辨证调补”,可以做到因人而异、度身定做、—人一方、一方一锅。这一特点是任何保健品、调补品无法比拟的。再者,膏方处方药味较多,顾及面较广又能做到“良药不苦口”,并能免去熬药的麻烦。
       膏方的特点是:以调补为主,兼顾治病;以脾肾为主,兼顾余脏;以大方为主,也可小方专补;以老人为主,但不限于此;以荤膏为主,也可制作素膏;以冬令为主,他季亦可应用。
        膏方中多会用到胶状物,这是因为胶状药物有助于收膏,其本身也有良好的补虚治病作用。比如:龟板胶、鳖甲胶可以滋阴益肾;鹿角胶能温阳补气;阿胶有助于养血调经。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制作不用胶状物的素膏。
       膏方中往往还会加入一些珍贵药材,行称“细料”,如人参(生晒参平补、红参温补、西洋参凉补、生晒山参大补)、冬虫夏草、羚羊角、鹿茸、枫斗、牛黄、狗肾、海马等。这些细料可有效加强膏方的调补作用。
       膏方中还需用糖。糖可改善其口味,降低胶状物的黏稠性而有利于其融化,使之与药汁充分融合。另外,糖本身也有治疗作用,如:饴糖可温中补虚,蜜糖可润肠通便,冰糖可润肺止咳。糖尿病患者可改用木糖醇、甜蜜素或蜂蜜。
你适合吃膏方吗
       膏方既可以调补身体,也可以治疗疾病,更多是具有补治结合的功效。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均适合服用膏方。
       凡需运用膏方调补、治疗者,必有其可补、可调、可治之处。总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偏则调之,病者治之,以平为期。由此可见,运用膏方,辨病证为先,辨体质为本,切忌乱补。
       综合而言,以下五类人群尤其适合服用膏方。
       先天不足,禀赋亏虚:先天禀赋偏于虚弱的人群,如现代体质分类中偏于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虚弱性禀质的人群。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调补,通过辨析体质运用膏方,可使这些先天禀赋偏于虚弱的人得以补虚纠偏,改善体质。
       后天失养,脾胃虚弱:长期消化吸收功能欠佳者,久而久之,气血不足,身体虚弱,需要调补。因膏方服用时间较长,功效发挥缓和,故对这类人群较为适宜。当然,膏方处方首先以健脾和胃为主,其调补也应以清补、轻补为宜。
       过度劳累,身心疲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都市白领、科技精英等人群,往往体力、精力透支,疲劳、失眠、健忘、焦虑、抑郁等诸症频发,可通过膏方调补来补气助力、宁神安眠、益智健脑、疏肝解郁。
       年迈之体,形神不支:年纪越大,生理功能减退越明显,老年疾病越普遍。老年人是膏方调补的主要群体。膏方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减退,兼顾疾病调治。
       病后体弱,正虚待复:处于大病、重病、急病之后的康复期者,依据病证不同予以膏方辨证调补,对祛除余邪、扶助正气、促进康复大有益处。
这些人不能吃膏方
       无虚而补:年轻力壮、全无虚象之人不适合服用以滋补为主的膏方,而应该调整生活方式,尤其是尽可能按时作息,避免长时间熬夜。
       病不宜补:虽有疾病但不宜服用膏方者有以下几类:“宜发散者”(如急性感染)、“宜攻下者”(如腹满便秘)、“宜通利者”(如湿阻纳呆)、“宜涌吐者”(如食积痰嗽)等。此外,由于膏方服用时间较长,中途难以加减调整,故病情尚在急剧变化期、方药需要不断化裁者,也不宜服用膏方。
       虚不受补:虽身体虚弱,但当前湿浊偏重、脾胃虚、食欲差、舌苔黏腻之人,需先服用一段时间化湿辟浊、健脾开胃的汤药或成药来“开路”,之后才能服用膏方。
       膏方调补,必须辨明体质、证情、时节、地域等诸多因素,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调补手段。合理的调补有利于养生,漫补、峻补不利于健康,甚则反而生害,这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可见。比如:阳盛之体,投以温补之物,必致“火上浇油”;阴盛之体,施以凉补之物,多成“雪上加霜”。若需调补,切切慎之。因为某些药物会造成流产,所以孕妇进行膏方调补,要提前向医生说明妊娠情况。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也要向医生特别说明,便于医生合理选用药物。
      此外,服用膏方期间,若遇到以下情况,一般须暂时停服:感冒发热,月经来潮,急性胃肠道感染所致的呕吐、腹泻,厌食、腹胀等胃肠不适,等等。
膏方怎么吃
       冬令膏方调补的习惯古已有之。究其原因:一是崇尚天人合一,冬季天寒地冻,自然界阳气阴精收敛,应之于人,亦为补益身体的最佳时节;二是农耕文化养育的古代民众,每至冬季不便农作,自然趁此绝好时机休养生息;三是限于历史条件,古时唯至寒冷冬季,膏方方能长时间存放。凡此种种,久而久之,渐成习俗。如今冰箱的普遍使用,较长时间地保存膏方已不再全赖于自然气候的寒冷。因此,一些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调治者,其他季节也可以服用膏方。
       膏方制成后,一般需要放置五六天后再服用,古称“退火”。开始服用膏方的一两周内,每天早晨空腹时,用温开水冲服一次(若小包装,即一包;若传统罐装,即一小勺);其后,早晚各一次,温开水冲服。
       延伸阅读:服用膏方时,为了保证疗效,必须重视忌口问题。此如:服用含有人参的膏方时,忌吃生萝卜;服用含首乌的膏方时,忌食猪血、羊血及铁剂;服用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浓茶;等等。服用膏方时,还要注意尽量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老人突然变瘦,警惕那些病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苗条一直是老年人的养生之道,但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一般而言,老年人的体重不应低于标准体重的20%,突然消瘦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找消瘦的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是血糖代谢异常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其发病与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其症状往往不典型,常以消瘦为主诉,有些患者甚至以出现的并发症就诊,如心脑血管疾病、视物模糊、肢端麻木等。需要做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明确诊断。
       恶性肿瘤消瘦可能是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疾病的主要表现,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老年患者若伴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应警惕食道癌;既往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等病史者,出现消瘦合并上腹部不适,要小心出现胃癌的可能;消瘦伴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应想到肠癌的可能;消瘦合并厌食油腻、黄疸等应警惕肝胆疾病及胰腺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突然出现消瘦应警惕合并肝癌的可能;消瘦伴有咳嗽、咳痰,甚至合并胸闷、憋气等症状,应考虑肺癌的可能。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需进行胸部CT、腹部CT、腹部超声、胃肠镜、支气管镜、PET-CT、病理等检查协助诊断。
       甲亢老年甲亢是一种老年人经常患的内分泌疾病,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不典型性,有近1/3的老年患者无明显的甲状腺肿大、突眼症状、食欲亢进、烦躁等典型表现,仅表现为消瘦。外周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是目前临床诊断甲亢的指标,同时患者需常规完善甲状腺超声,明确是否有甲状腺结节及结节性质。
       结核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多种疾病,抵抗力低下,其患结核病的风险增加,多表现为消瘦、低热、盗汗等,临床上需完善血沉、PPD实验、结核杆菌抗体实验、痰找结核菌、X线、CT等检查明确结核病的诊断。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该病指肾上腺皮质本身病变引起的功能低下,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大多数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临床上一般有消瘦、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和低血压等表现。查体可见皮肤和黏膜色素沉着等。肾上腺超声、肾上腺CT及相关激素水平的检测有助诊断。
       抑郁症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一些患者可能在亲友亡故、子女分居等家庭因素刺激或继发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出现食欲下降、进食减少、体重下降等,需要做专业评估才能确诊。
       由此可见,不是瘦就意味着健康,老年患者短时间内出现消瘦应警惕疾病的可能,需尽快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避免病情延误。
       老年人发挥余热,最快乐
       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赋闲在家反而影响情绪,虚度了最美的夕阳红。日本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老年人时常将自己擅长的技能和人生经验教授、分享给他人,可以显著改善情绪,提升幸福感。
       日本朝日大学的中村广隆带领研究团队收集了日本40个市镇、约20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数据。在满分为10分的调查问卷中,获得8分以上人数比例最高的爱知县大府市,也是志愿者活动最盛行的城市之一。研究人员以2652名该市老年市民为对象,调查他们参与“居委会”“护理学习活动”“老人俱乐部”“体育会”“志愿者活动”“有薪工作”“技能分享互动”等社会活动与幸福感的相关度。结果显示,在考虑了家庭构成、收入、疾病等条件后,65~74岁参试者中,从事“技能分享互动”者的幸福指数是平均水平的1.19倍;75岁以上人群中,该指数达到了1.22倍。
       中村广隆说:“过去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有助提高自理能力,降低痴呆症风险。而发挥自己的长项帮助他人,更可以使大脑感到幸福。我认为,这种幸福感与老后维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谈死是为了更好的生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在生死观方面对于“临终”“死亡”等都有所避讳,人们可以非常痛快的谈论“生”,聊到“死”则是沉重隐晦。我们对死亡没有足够的敬畏,更是因为我国的死亡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很多临终的患者在生命末期有很多担心的事件和对死亡的恐惧。当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将不久于人世时,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死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可在临床上,医生很少给予正面回应。医生家属会安慰患者甚至有意隐瞒病情,盲目地给患者希望。给了他们希望,却又实现不了,患者会更加失望,笼罩在心头的死亡恐惧就越是散不开。患者也会留有遗憾,心情难以释怀。
       生命尽头的对话是我的常态工作之一。我经常会问患者:“害怕死亡吗?”他可能会说怕或不怕。我会接着问他,相信有另一个世界吗?有些人回答说不相信。再问他希望有另一个世界吗?大多数患者是希望的。这个希望,就会让患者的痛苦小一些,因为希望会慰藉内心的无助。
       谈生死不是欣赏一个风景,而是用内心积淀的人文素养,传递敬畏生命的理念。医生应该从传统医学、心理、哲学和宗教、社会关系、死亡特征这5个层面来理解死亡。从传统医学层面,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从心理层面,死亡是对死亡世界的认知和与之产生的情绪反应,死亡教育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惧,抚慰家属的哀伤;从哲学和宗教层面,死是一体两面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从社会层面,死亡是个人身份的关系结束;从死亡特征来看,死亡是普遍性、有原因、无机能、不可逆的。当站在一定高度俯瞰生死的时候,明白它是生命的延续和谢幕的自然规律,这样就不那么恐惧死亡了。医务人员对死亡的理解决定了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死亡教育的知识半径决定着服务范围,懂的越多给予越多,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
       我们谁都没有死过,如何能够有资格跟临终患者谈死亡?实际上,生命尽头的人或者事件的亲历者,其思想层次往往远超常人,会抛开金钱、物欲、地位这些世俗的纠结和诱惑,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倾听、抚慰和引导。
        生死教育的对象应该更广泛推广到健康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当孩子问家长死亡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回答?这是值得探究的一件事。我想,生死教育应该从人有独立意识起,当他产生对死亡的困惑好奇之后,就要开始进行正规的引导。只有这样,当人们面临死亡事件、灾难事件和生命垂危时,就会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惶恐,处理得更合理一些。
       俗语有“来日方长”,但有时“来日”并不“方长”。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观的、失望的、绝境的,谈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我们只有把死这个环节谈透以后,生的空间才会更有意义,更具有理性。死亡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让你珍惜身边的人,爱自己所爱。
吃南瓜好处不少
       马上又到万圣节,南瓜成为家家户户的宠儿。然而,南瓜的营养到底怎么样?大家还有不少疑问,本期我来一一解答。
       南瓜有什么营养:南瓜是一类瓜类蔬菜,它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保护眼睛和黏膜。南瓜的瓜肉是黄色的,其中富含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缺乏这种维生素,不仅容易眼睛发干、晚上看不清东西,身体黏膜的抗病力也会下降,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甚至上皮细胞癌症的风险也会上升。第二,有助控制血糖。南瓜生时很硬,蒸熟后很柔软,是因为其中的果胶含量相当丰富,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控制餐后血脂和血糖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南瓜中还含有“环丙基氨基酸”,它能促进胰脏分泌胰岛素,加速葡萄糖的转运,帮助控制血糖浓度,其提取物已经用在医药工业中。第三,有利血压和骨骼。南瓜是一种典型的高钾低钠食物,有助控制高血压和预防骨质疏松。第四,促进肠胃蠕动。南瓜中膳食纤维含量高,可增加饱腹感,促进胃肠蠕动,适合因为缺乏纤维而便秘的人和进食过量肥胖者。第五,富含维生素C。南瓜的维生素C含量和番茄、萝卜、大白菜是一个水平的。吃200克就能得到几十毫克,和每天100毫克的需要量相比,可不算少。
       不同品种的南瓜,营养差多少:南瓜是个大家族,品种很多。下面以“京银栗南瓜”“京红栗南瓜”“小冠龙南瓜”和“板栗红迷你南瓜”这4种近年来比较火的品种做代表来说下。京银栗南瓜、京红栗南瓜都是我们常见的圆形南瓜,每个瓜重2.5~3.5斤。京银栗南瓜的皮是灰绿底色,带有本色斑纹;京红栗南瓜是橘红色皮,带着浅黄色条纹。小冠龙南瓜是长条形的黄皮南瓜,细腻香甜,号称“奶油南瓜”,重量在3斤左右。板栗红迷你南瓜是橙红色皮的小南瓜,1斤左右,比前面几个都娇小。从研究结果分析,板栗红迷你南瓜的β胡萝卜素含量、总糖含量、粗纤维含量最高,其他3种南瓜相差不大。除了上面几个指标,在维生素C及矿物质含量(钙、磷、镁、锌)方面,板栗红迷你南瓜就没有那么优秀了,京红栗南瓜在维生素C、磷、锌方面含量最高,而小冠龙南瓜中钙、镁含量最高。
       啥样的南瓜营养高:南瓜品种不一样,成分差异挺大。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南瓜的营养价值?告诉大家几个简单方法:南瓜肉的橙黄色越深,所含的胡萝卜素越多。浅黄色就差多了;南瓜味道越甜,所含可溶性糖分越多;南瓜质地越面,所含淀粉比例越高。又面又甜,热量更高。至于维生素C和钾,各品种差异没有那么大。
       南瓜怎么吃更健康:如果加糖做成甜食,热量就会升高。如果油煎、和肥肉一起炖,则会吸收脂肪,变成高热量食物。因此,南瓜蒸着吃最理想,没油没盐,能完美保持其健康特性,还可以跟大米一起蒸成南瓜米饭。此外,煮南瓜粥、蒸熟后压泥做南瓜发糕、生时擦丝做南瓜鸡蛋饼,都是不错的健康美食。如果不怕脂肪的话,可以做奶油南瓜羹,或垫在排骨、鸡块下面蒸熟,更美味诱人。需要提示的是,连续大量吃南瓜很多天,因为摄入过多胡萝卜素,储存在皮下脂肪中,皮肤可能会有点发黄,不过只要停吃就能慢慢消退。
 
 
 


  • 上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一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