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一期

发布时间:2019-11-05
远离癌症
编者语:
       “谈癌色变”在不少人心目中仍然存在,得了癌症惊恐万状,甚至认为必死无疑。加上少数医疗机构和医生只管病,不顾人,忽视病人在防治肿瘤过程中的作用,化疗、放疗(尤其对老年患者)过度,导致死亡的时有发生,更导致人为紧张和害怕。
       其实癌症并非那么可怕!
       据本人所了解(其中也有经本人治疗过的癌症患者)不少胃癌、肠癌、乳腺癌经治疗生存达20年以上,肺癌达8年以上的真还不少。
       全球和我国有权威的肿瘤专家明确指出,癌症是可防可治的,即使是中晚期癌症病人,采取综合措施治疗得当,患者与癌症共存,延长寿命也是可望的。遗憾的是我国发现的癌症病人均年龄偏大的中晚期病人,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
       癌症的治疗关健是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和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坚持体检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癌症防治科普知识的普及,人人参与到癌症防治健康活动中来,才能见成效。总之,我们要把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多学一点癌症防治的科普知识,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包括心态、饮食和运动)才能远离癌症。
       本期将有关癌症的防治和肝癌、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的治疗进展作一全面系统的介绍,希望大家引起重视,防癌之道就在每个人手中,积极行动起来吧。
防癌知识
       1、空气污染时戴口罩
       空气污染物的种类较多,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光化学烟雾,以及颗粒物质。其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性颗粒物,表面吸附大量有害物质,可从鼻腔进入呼吸道深部和肺,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目前认为,戴普通棉质口罩可防范可吸入性颗粒物,而纱布孔径较大的口罩仅能阻挡直径较大的颗粒物,对可吸入性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防护效果较差。所以,要选择棉质、纱布孔径较小或纱布层加厚的口罩。另外,口罩应注意保持清洁,经常清洗和更换。从户外进入室内后,最好洗脸并清洁鼻腔,以减少进一步吸入颗粒物的机会。
       2、不要过度装修
       室内装修时,人们通常会使用大量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复合地板、乳胶漆等装修产品,这些材料挥发出的有害物质,一般情况下可以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但如果过度装修,无节制地使用装饰建材,装修后挥发出的污染物很可能超标,可能会诱发呼吸系统癌症,如肺癌、鼻腔癌和鼻窦癌,以及血液系统癌症,如白血病等。为了降低室内装修污染物浓度,应尽可能选择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装修材料。由于室内装修造成的甲醛污染连续不断地产生,间断性开窗的通风效果不明显,可根据室外气象条件,控制开窗幅度,连续自然通风。
       3、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通话
       手机可以带来更加迅速和便捷的信息交流,但其电磁辐射对人体组织存在潜在危害。研究证实:同侧、长时间使用手机与脑胶质瘤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在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群中,低级别胶质瘤发生率明显增加。使用手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拨号后,不要马上将手机放到耳部接听,待显示屏显示已经接通后再通话。②通话时,尽量使手机离头部远一点,可使用耳机。⑧若通话时间过长,握持手机的姿势一直不变,可使脑局部遭受电磁辐射能量“聚焦”。通话时间较长时,应适当变换握持手机的姿势。
       4、不宜频繁染发
       依据染发后颜色的持续时间和稳固程度,染发剂可分为暂时性、半持久性和持久性三类。持久性染发剂又可分为天然植物、金属盐类和合成氧化型染料。其中,氧化型染发剂使用广泛,主要成分对苯二胺属于中等毒性物质,对动物具有潜在的肝、肾损伤,以及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致癌性。因此,染发剂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大家注意:①尽量选择植物性染发剂,减少氧化型染发剂的使用。②降低染发频率,
       需要经常染发的老年人应尽可能采取补色的方法,不必全面染发。③染发时,应避免染发剂与发根、皮肤接触,避免长时间加热,以减少皮肤过敏和刺激。④头部皮肤破损、正患病的人应避免染发,以免对局部和全身健康造成影响。
       5、远离厨房油烟
       研究证实,食用油在高温下会产生挥发性致癌物质,包括烯烃、烷烃、丙烯醛及苯并芘。它们不仅对鼻、咽喉和眼睛有较强的刺激性,人体长期吸收入后还易诱发气管炎、咽喉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患肺癌的风险。据统计,在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中,超过60%的女性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炊事人员肺癌发病率较一般职业者高;常在厨房做饭者患肺癌的概率高于不常在厨房做饭者。因此,厨房要经常通风,并安装性能较好的抽油烟机。此外,炒菜时的油温尽可能不超过200℃,可多使用微波炉、电饭煲、电烤炉等厨房电器产品。
       6、不过度使用日用化学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日用化学品,如除虫剂、消毒剂、洗涤剂、干洗剂、空气清新剂、黏合剂等,已经进入室内环境的各个角落。但它们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在散发有毒气体,使居室环境遭受污染。研究表明,滥用日用化学品,会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长期吸入这些化学消毒剂,可能引起咽喉及支气管炎症、水肿和痉挛,甚至肺炎和肺水肿,严重的将导致肿瘤发生。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少用空气清新剂、芳香剂、除臭剂、消毒剂、洗涤剂、干洗剂等化学制品,必须使用时应注意不要过量。
       7、严防幽门螺杆菌“偷渡入境”
       现已证实,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以引起胃炎、胃溃疡,而且是引发胃癌的“嫌疑犯”,可以使胃癌的患病风险增加2.7-12倍。不仅如此,
       幽门螺杆菌还能“偷渡出境”,传染他人。为了防止幽门螺杆菌“偷渡入境”,大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餐具要彻底清洗干净,如能煮沸或用消毒柜消毒更好。②饭前洗手,洗手必净。因为手上的皮肤分泌有油脂,幽门螺杆菌与油脂粘在一起,单用水不容易冲净,故洗手需用肥皂仔细搓洗,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③尽量分餐,每人一套餐具,使用公筷,以避免交叉感染。④家长切勿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避免幽门螺杆菌经唾液传染。
       8、不偏食、挑食
       研究表明,任何单调的饮食模式或偏食习惯都会造成一些营养素的过剩、另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导致人体营养失衡。这种失衡的恶果之一,就是促使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防癌的前提在于树立正确的平衡膳食观念,并指导日常饮食。简单地说,平衡膳食可归纳为六个字:全面、均衡、适度。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八条: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9、不宜用营养补充剂预防癌症
       有些生产厂家或商家在销售营养补充剂时,声称其具有预防癌症、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作用。可是,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中特别提出“不推荐使用营养补充剂预防癌症”。研究证实,额外的营养补充剂可能影响人体内营养素的平衡,特别是在饮食基础上,大剂量、长期补充营养素,可能会干扰平衡,加重机体负担,引起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癌症。当然,“不推荐使用营养补充剂预防癌症”,并不是说服用营养补充剂就会患上癌症。目前,关于营养补充剂的利弊还没最终定论,考虑到通过营养补充剂预防癌症的不可预知的副作用,现在更多的是提倡通过日常膳食增加营养素的摄取。
       10、不吃甲醛超标的水发产品
       近年来,食品监督机构在日常抽检的样品中发现,不少水发产品中有甲醛残留。这一信息使消费者对水发产品产生了疑问和恐慌心理。甲醛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后,可出现皮疹。②接触甲醛或含甲醛的制品,可诱发哮喘或非特异性支气管炎。③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证实,甲醛对人类具有致癌性。目前认为,降低水发产品中残留甲醛的良策是清水浸泡和反复冲洗。甲醛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在水发过程中,其残留量总体会不断下降。若再经过足量的清水冲洗和浸泡,水发产品中残留的甲醛完全可以降到检测限值以下。
       11、不吃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
       研究证实,长期食用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可能致癌、致畸、致突变。一般地说,蔬菜农药残留含量总的趋势是:叶菜类〉豆菜类〉茄果类。但初夏季节有所不同,农药残留含量表现为:豆菜类〉叶菜类>茄果类。在选购果蔬时,不要选择畸形、未熟或过熟、色泽不正常、有病虫害、烂心、黑心、气味异常的蔬菜。吃前要充分洗净,黄瓜、胡萝卜、茭白、冬瓜、南瓜、西葫芦、苹果等均应削皮后食用。对适宜保存的瓜果蔬菜,可多储存一段时间,以有利于农药降解。芹菜、菠菜、青菜等,烹饪前可先用清水洗净,再放入沸水中煮片刻,然后用清水洗1-2遍。
       12、不吃“隔顿菜”或“隔夜菜”
       亚硝酸盐的致癌风险与亚硝胺有关。一般地说,新鲜蔬菜经清洗、烹饪,刚出锅时亚硝酸盐含量很低,随后亚硝酸盐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首先是细菌污染。食用过的菜,在细菌作用下,会产生亚硝酸盐。其次是保存温度。实验证明,即便是做好后未吃过的蔬菜,分别在30℃、20℃、5℃的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有所增加,温度越高,增加越显著。第三是保存时间。在零度以上的环境下,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从健康饮食角度考虑,大家每天、每餐都应食用新鲜的食材,尽量少吃或不吃“隔顿菜”“隔夜菜”。
       13、不吃、少吃腌制食物
       腌制类食物通常指蔬菜、瓜果等经过腌制发酵,禽、畜、鱼肉经过腌制而制成的食品,虽味道鲜美,但食用应注意适量,特别不宜长期连续食用,因为腌制食物常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乃至胺类,还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类对动物具有很强致癌性的物质,早在1978年的国际抗癌大会上,就被确定为强致癌物质。在已经研究过的300多种亚硝胺中,90%以上对动物有不同程度的致癌作用,经常摄入或一次大量摄入均可引起癌症,如食管癌、肝癌、肺癌、肾癌、乳腺癌、膀胱癌等。目前虽然尚缺乏其对人类的直接致癌证据,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类的食管癌、胃癌等与亚硝胺摄入密切相关。
       14、不吃、少吃熏制食品
       烟熏、烘烤食物及燃料燃烧时会产生苯并芘,使食品受到污染。如1千克烟熏羊肉可检出1~2毫克苯并芘,相当于250支卷烟的苯并芘含量。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可诱发动物多种脏器和组织的肿瘤,如肺癌、胃癌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食品中的苯并芘与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匈牙利胃癌高发地区调查显示,该地区居民经常食用家庭自制的、含苯并芘较高的熏肉;拉脱维亚某沿海地区的胃癌高发被认为与当地居民常吃含苯并芘较高的熏鱼有关;冰岛是胃癌高发国家,当地居民食用自己熏制的食品较多,所含苯并芘明显高于市售同类制品,用当地农民自己熏制的羊肉喂大鼠亦可诱发胃癌等恶性肿瘤。
       15、不吃发霉食物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数真菌对人类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如制酒、制浆用的曲霉,制腐乳用的毛霉,等等。但某些真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有害,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黄米毒素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强度比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强度大75倍。一些亚非国家及我国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地区人群膳食中黄曲霉毒素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对相关食品都制定有限量标准。如我国规定玉米、花生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20微克/千克,其他粮食、豆类为≤5微克/千克。
       16、不吃、少吃油炸和烧烤食物
       食物经高温加工后,能够产生特殊的香气和口感,如炸鸡腿、炸薯条的香酥感,油炸土豆片、脆饼干的松脆感,烤羊肉串、烤肉的独特香味,等等。但是,高温烹调会导致食物维生素损失和进入人体后消化率降低,甚至带来极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威胁食用者的健康。研究证实,富含蛋白质的鱼、肉、豆制品等食品,在高温烹调时产生的致癌物质杂环胺,属于强致癌和致突变物质。油炸高温烘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油炸土豆片、脆饼干等都含有较高浓度的丙烯酰胺类物质。丙烯酰胺类物质亦具有致癌作用。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尽量采用蒸、煮、炖、烧及高压锅蒸煮等烹调方法,温度为1OO~120℃,一般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17、少吃“高脂低纤”食品
       食品中脂肪含量较高,可导致人体摄入过多脂肪,极易转化成皮下脂肪或成为血管内和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造成肥胖,并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同时,食品中脂肪含量较高,还会加重消化器官和肾脏负担,引起多种疾病。目前一致的看法是,高脂饮食可促进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低纤维素食品亦促使大肠癌形成。研究证实,长期食用纤维素含量少的食物,可使肠道内环境失去平衡,造成大肠蠕动缓慢,进而形成便秘,腐败的粪便在大肠滞留时间过久,细菌可对大肠产生刺激,增加大肠癌发生率。因此,大家要远离“高脂、低纤维素”的食品。
       18、不吸烟,吸烟者应尽早戒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充分证据表明吸烟可以导致肺癌。吸烟过程中可产生69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砷、苯及亚硝胺等,能损害支气管上皮细胞,激活癌基因,使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失活,导致细胞癌变,引起肺癌。临床研究发现,吸烟与支气管上皮细胞鳞状化和鳞状癌变有关;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肺癌发生风险越高;改吸“低焦油卷烟”,不能降低肺癌发生风险。除肺癌之外,吸烟还可以导致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白血病等多种癌症。吸烟的人要尽快戒烟,越早越好。
       19、拒绝二手烟、三手烟
       通常,卷烟燃烧的主流烟称为一手烟,是吸烟者从燃烧的卷烟中直接吸入的烟草烟雾;二手烟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二手烟雾中含有几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质,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氢氰酸等,可以导致肺癌发生。三手烟被定义为附着在室内物体表面,如墙壁、家具和灰尘颗粒上的残留烟草烟雾,以及从这些三手烟附着污染的物体表面上重新释放出来的气体和悬浮颗粒。三手烟浓度比二手烟低不少,但危害的持续时间长。另外,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如重度污染的房间,三手烟可以达到与二手烟相仿的污染程度。不吸烟的人要避免“二手烟、三手烟”的伤害。
       20、不酗酒,不饮劣质酒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癌症监控报告指出“要重视饮食,关注酒精在致癌中的作用”,提醒人们“酒”可能会致癌。过度饮酒,尤其是酗酒,可能导致酒精中毒,严重损害健康,并可诱发癌症。在我国,肝炎高发,如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酗酒,其5~10年内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比不酗酒者高数十倍。除肝癌外,酒精还可引起口腔黏膜癌和咽喉癌,胃癌和结肠癌也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喝红酒防癌缺乏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喝酒不仅要控制量,更要注意质。劣质酒精饮品中含有较多甲醇和甲醛,是促使癌变的重要因素。
       21、拒绝肥胖,将体质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公布过一项“肥胖增加患癌风险”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论,涉及肿瘤病例总数达282 137例。
       男性  体质指数(BMI)的增加与男性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肾癌等发病危险显著相关。体质指数每增加5千克/米2,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肾癌的发病危险分别增加52%、33%、24%和24%。
       女性  女性体质指数的增加与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管腺癌和肾癌等发病危险显著相关。体质指数每增加5千克/米2,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管腺癌和肾癌的发病危险分别增加59%、59%、51%和34%。
       体质指数的增加还与男性患直肠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女性绝经后患乳腺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和结肠癌,男性及女性患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的危险性相关。防治肥胖及减少患癌风险,应避免贪吃美食,尤其是避免长期反复贪食高脂肪、高蛋白质、高能量食物。当然,更应注意保持体力活动及运动。

国际上通常采用体质指数(BM1)作为判断健康体重的标准。体质指数是由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求得的,用公式表示:
BM1=体重(千克)/身高(米)2。我国成年人的判断标准如
BMI<18.5千克/米2,为体重过低;
18.5≤BMl<24千克/米2,为正常(可视为健康体重);
24≤BMl<28千克/米2,超重;
BMl≥28千克/米2,为肥胖。
       22、天天运动,远离癌症威胁
       肥胖者不一定发生癌症,但肥胖是癌症的危险因素。适量的运动既可以预防、治疗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提高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同时也是预防癌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肥胖的体育健身活动应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允许范围内,强度可大可小,运动项目任意选择。①运动减肥时必须选择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②运动减肥持续的时间至少在1小时以上。如果一次运动时间少于30分钟,运动过程中脂肪消耗很少,则起不到减肥作用。③运动过程中不能产生“痛苦”的感觉,应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运动,才能产生主好的减肥和健康促进效果,远离癌症威胁。
       23、避免“久坐不动”
       国外研究证实,长期坐位工作的人易患结肠癌。原因有以下几点:长年累月坐着工作,体力消耗相对少,所摄入的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分解和排泄都较慢;肠蠕动减少,肠道代谢产物易在结肠内滞留,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可较长时间刺激结肠黏膜和肠壁;盆腔及腰骶部血液循环受压而减慢,易患痔疮,还可引起便秘。如果是脑力劳动者,大脑皮质过于疲劳,可导致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失常,使肠道蠕动减慢,肠系膜血管紧张性增加,血液灌注减少。坐位工作2小时左右后应活动15分钟,以预防结肠癌。活动方式很多,可因地制宜,如伸展四肢、扭转腰膝、做工间操等,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
       24、重视心理防癌作用
       日本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给完全相同的两组小鼠同时投放相同数量的致癌物质尿烷,但对其中一组小鼠在投放尿烷的同时,还给予精神刺激。十几个月后,将两组小鼠进行比较,结果给予精神刺激的一组小鼠的肿瘤发生率比没有给予刺激的一组高出5倍,而且肿瘤的体积也大。有人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肿瘤患者和一部分健康人做调查,发现肿瘤患者生病前5年内,不愉快的生活经历(如家庭不幸事件、工作高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明显多于健康人群。因此,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个性中一些不良因素,如性格过于内向、情绪稳定性差、自我压抑等,经常进行心理减压及合理宣泄,肿瘤就会远离我们。
       25、接种宫颈癌疫苗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组主要侵犯人体皮肤、黏膜的病毒,可引起宫颈癌、生殖器疣和皮肤疣等疾病。其中,高危型HPV引起的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接种HPV疫苗(俗称“宫颈癌疫苗”)可以预防特定型别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目前,全球已上市3种预防性HPV疫苗,分别为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对预防相应型别HPV感染所致的宫颈及阴道癌前病变都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疫苗并不能预防所有高危型别HPV,所以即使注射了HPV疫苗,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二价疫苗、四价疫苗、九价疫苗的主要区别
二价疫苗针对HPVl6、18型,适用于9~25岁的女性,完成整个免疫程序共需接种三针,分别在第O、1、6个月接种。
四价疫苗针对HPV6、11、16、18型,适用于20~45岁的女性,完成整个免疫程序也需接种三针,分别在第O、2、6个月接种。
九价疫苗(在中国大陆上市)针对HPV6、11、16、18、31、33、45、52、58型,适用于16~26岁女性,分别在第O、2、6个月接种。
       26、拒绝不洁性生活
       研究表明,健康适度酌性生活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不但不会致癌,反而可以防癌、抑癌,甚至抗癌。但是,不科学、不健康的性生活则与一些癌症有关联。例如,阴茎癌的发生除与包皮垢反复刺激相关,还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关;阴茎癌患者的性伴侣,宫颈癌发病率比一般人高3~8倍。宫颈癌的发生与性行为密切相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宫颈癌患者伴有高危型HPV感染,而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性伴过多,会使女性HPV的风险增加。可见,不洁性生活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生。
       27、女性不滥用雌激素
       激素替代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围绝经期症状,但可能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因此,开始治疗前应评估相关风险。目前认为,大剂量外源性雌激素与乳腺癌患病风险有关。为防范乳腺癌,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乳腺体检,以及乳腺X线检查或乳腺超声检查。此外,女性不能单纯为了延缓衰老和皮肤老化等目的,随意使用雌激素。研究证实,口服含雌激素的营养液、口服液,以及涂抹含雌激素的丰乳液、化妆品,均可能引起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甚至癌变。
       28、坚持母乳喂养
       哺乳可以减少母亲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坚持哺乳的总时间越长,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越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坚持母乳喂养也可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调查发现,母乳喂养还可以降低患卵巢癌的风险。此外,经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超重、肥胖及患癌的风险也可降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绝母乳喂养至少应坚持6个月。此外,女性不要生育太晚。研究表明,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40岁以上未孕、独身、结婚迟和婚姻持续时间短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56++++肝癌治疗的进展
       1、发病率、死亡率仍较高,但未来有望迎来“双降”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癌症中,肝癌位列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三位。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肝癌患者数量目前仍居全球首位,我国每年新诊断的肝癌患者约有40万人,约占全世界新发肝癌患者数的一半。
       目前已知的与我国肝癌高发有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我国90%以上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毒感染史;二是进食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如发霉的花生和玉米等,其中富合的黄曲霉毒素是极强的诱发肝癌的物质,人体对黄曲霉毒素普遍敏感,儿童期尤甚;三是饮水污染,存在于池塘水中的蓝绿藻毒素是极强的致癌物。当然,遗传、吸烟、酗酒等,也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对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等地的肝癌流行、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地区肝癌高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霉变食物摄入、饮用水污染和乙肝病毒感染有关,遂提出“防霉、改水、防肝炎”的预防肝癌“七字方针”。数十年来,该“七字方针”对预防肝癌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推广普及,已使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下降,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从源头上阻断了肝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预见,我国离摘掉“乙肝大国”帽子已为时不远。随着肝癌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肝癌发病率、死亡率“双降”的目标也有望实现。
       2、从甲胎蛋白到微小RNA:筛查技术不断进步
       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80%的肝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早期肝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而不台旨手术的晚期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7%。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十分关键。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缺乏有效的血液学、影像学检查手段,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如黄疸、消瘦、上腹部疼痛、肋下触及包块、腹水等。而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病情已经处于中晚期,预后极差。
       20世纪70年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教授率先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甲胎蛋白来早期诊断肝癌,发现了一大批肿块直径在5厘米以下的小肝癌患者,使肝癌的早诊、早治成为可能。之后,随着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癌的早期诊断率进一步提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数据显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肝癌手术患者的平均肿瘤直径为8厘米,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23%;如今,肝癌手术患者的平均肿瘤直径已缩小至4厘米,术后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64%。
       虽然甲胎蛋白检测在肝癌早期筛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0%~4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不升高,而在肝炎、孕妇、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中,甲胎蛋白可能会升高。为了能早期发现这些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患者,有效监测这些肝癌患者的疗效,早期预警肿瘤复发转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历经9年攻关,在肝癌患者的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微小核糖核酸( micro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志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检测试剂盒。目前,该试剂盒已在全国大医院推广使用,成为肝癌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的有效工具。
       3、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
       20世纪50年代,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吴孟超教授找到了肝脏血管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提出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国人肝脏解剖经典理论一一“五叶四段”理论,为我国肝脏外科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1960年3月,搞清肝内管道的解剖和分叶、掌握了肝切除后生理生化改变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术,中国肝脏外科实现了零的突破。之后,吴孟超又创造了“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使手术成为唯一有可旨使肝癌得到根治的办法。不过,由于当时早期诊断技术缺乏,大多数肝癌患者发现较晚,能够进行手术切除的比例不超过10%;而在接受手术的肝癌患者中,5年生存率也不超过10%。20世纪60年代,化疗和放疗开始应用于肝癌治疗,但均未取得理想疗效。
       20世纪70年代起,通过采用甲胎蛋白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普查,发现了一些肿块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患者,此时进行手术切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0%~70%。
       20世纪8 0年代,冷冻、微波、射频、经导管肝动脉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应运而生,使部分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受益,首次证实非手术治疗也可能使少数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院士团队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 这一理念。至2004年底,共有146位原先不能切除的大肝癌患者接受了“缩小后切除”治疗,5年生存率达51%。而在20世纪60年代,不能切除的大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O。
       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肝脏外科微创化提供了可能。2003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樊嘉教授及周俭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腹腔镜辅助下肝脏切除术治疗肝癌,并于2010年3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肝脏切除术。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微创手术的比例约占25%。对适合的患者而言,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远期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
       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在亚洲首先报道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传统肝脏外科手术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这项新的肝切除手术分两期进行:I期手术将病变侧有肿瘤的肝脏与无肿瘤的肝脏分隔开,并将病变侧的肝脏门静脉结扎;7~14天后,待病侧肝脏部分萎缩、健侧肝脏代偿长大(平均增长79%)后,再行Ⅱ期手术,完整切除有肿瘤的病侧肝脏。ALPPS术显著延长了巨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最长存活期已超过41个月),而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9~10个月。
       4、肝癌肝移植:从“跟随国外”到“提出‘上海复旦标准’”
       肝移植是通过手术将一个健康的肝脏植入到终末期肝病患者体内,使其肝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的一种外科治疗手段。自1963年世界上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实施以来,历经50余年的发展,肝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
       肝移植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因为肝移植能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切除肝癌发生的土壤——硬化的肝脏。一直以来,肝癌肝移植普遍采用的是意大利米兰标准、美国UCSF标准。200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上海复旦标准”:单发肿瘤直径≤9厘米;或多发肿瘤≤3个,最大肿瘤直径≤5厘米,全部肿瘤直径总和≤9厘米,无大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肝外转移。“上海复旦标准”在不降低术后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基础上,扩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范围,使更多肝癌患者可以通过肝移植获得治疗机会。
       针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问题,我国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通过在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积极采取抗复发转移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即便发生了术后复发转移,也可以通过综合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5、减少转移复发,精准医疗“正在路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治疗手段逐渐增多。对早期肝癌患者而言,手术依然是最佳选择。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合理应用介入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缩小肿瘤直径,延长生存期,部分患者甚至能够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遗憾的是,肝癌的死亡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肝癌容易复发和转移。虽然目前尚无预防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标准方案,但使用抗病毒药物(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有助于减少复发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外周血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 CTC)是肿瘤转移复发的“种子”,在肿瘤的复发转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检测“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发现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的新指标,自主研发了多种CTC分选检测技术,并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原型机和检测试剂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肝癌患者的治疗将变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推陈出新,有效杜绝肝癌术后复发转移,也将成为可能。
肺癌治疗的进展
       1、从“不引人注意”到“肺癌大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核病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而肺癌则是“不引人注意”的疾病。随着多个杀灭结核杆菌的特效药问世,结核病由“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由于高吸烟率、空气污染及人口老龄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肺癌死亡率增长465%,在癌症死因排名中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第5位上升至如今的第1位。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肺癌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40年,我国肺癌患者将超过130万人。
       2、从“容易误诊”到“有效筛查”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诊断肺癌主要依靠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胸部×线片。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受痰标本、涂片制作、染色技巧、读片水平等影响;而胸部X线片往往只能发现直径3厘米以上的较大肿块;再加上人们对肺癌认识不足,常将肺癌误认为是肺结核,延误诊断的情况很多。20世纪80年代,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开始应用于肺癌的诊断,医生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还可即时取材活检,甚至可以做介入治疗。20世纪90年代,胸部CT被应用于肺癌的临床诊断,在肺癌分期、治疗方案制订和手术术式选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后,低剂量螺旋CT成为有效的早期肺癌筛查利器,且其放射剂量只有传统CT剂量的1/6。
       3、手术创作越来越小
       肺癌的三大治疗手段为手术、化疗和放疗。外科手术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最有效,甚至可以根治早期肺癌,提高患者生存率。过去,肺癌手术创伤很大,患者术后疼痛难忍,胸口还会留下长长的一条瘢痕。1992年,“微创外科”理念提出,给外科学界带来巨大变革。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不会留下明显瘢痕。进入21世纪,肺癌手术不再局限于“小切口”和“少打洞”等技术层面,而是力争达到“脏器创伤最小化”目标。也就是说,微创不仅要“小切口”,还要在确保切除肿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肺功勇。
       4、多学科综合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
       肺癌的常用化疗药物包括抗代谢药、植物来源药和铂类药物等。其中,铂类药物在肺癌治疗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被证实可控制并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症状,延长其生存期。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发展,化疗的副作用逐渐减少,疗效相应提高。此外,各种降低化疗药物副作用的药物的应用,也显著减轻了患者的不适。
       放疗是一种采用放射线照射、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其他治疗手段(手术、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的治疗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以前,肺癌患者进行放疗时,肺、食管、心脏和脊髓都会被包括在照射野内,各种放射性损伤均可出现。近年来,放疗技术不断改进,从二维传统放疗到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再到影像引导放疗,在对局部病灶实施有效治疗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进入21世纪,质子重离子技术也被应用于肺癌的治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被确诊的肺癌患者是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再加上年龄、慢性病等因素的影响,真正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很小。当时,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十分接近。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多学科综合治疗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5、肺癌治疗新时代:慢性病成为可能
       2010年前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将肺癌治疗带入一个“肺癌慢病化”新时代。
靶向治疗是对已知肿瘤发生机制所涉及的异常信号传导通路进行阻断,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其他方法相比,靶向治疗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够准确“打击”癌细胞而又不伤害正常细胞。一旦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呈阳性,即找到靶向药物的治疗靶点,其治疗有效率非常高。例如,找到EGFR靶点的患者,70%可以缓解;发生耐药后,还可以通过寻找新的靶点进行治疗。在靶向治疗药物的帮助下,长期生存或生存率超过5年的患者,在临床上已不罕见。可以说,靶向治疗对晚期肺癌患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目前已发现不少肺癌驱动基因靶点,并已有相关药物运用于临床。
       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更是助推了“肺癌慢病化”进程。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了首个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目前,该方法对部分患者已经发挥很好的疗效。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免疫治疗不仅可以用于抑制肿瘤生长,还可以联合手术或者其他方式,改变肺癌患者的治疗模式,其最大益处是明显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在临床已不是个例。
大肠癌治疗的进展
       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便血最容易与痔疮相混淆而误诊误治。因此,病人一旦出现便血,应到医院肛肠外科进行详细检查,千万别把早期直肠癌当作痔疮治,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改变,促使大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1973-1975年,由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承担并完成的全国人口死亡原因普查发现,大肠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6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描述大肠癌死亡率。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上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从“粗茶淡饭”到“大鱼大肉”,大肠癌发病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于2005年,大肠癌新发病例数在十年间翻了一番,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五位。大肠癌在大城市中的发病率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发病率跃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研究证实,饮食结构中的高蛋白质、高脂肪与大肠癌发病呈正相关。
       2、诊断方法变化,结肠镜活检成为诊断“金标准”
       20世纪50年代,大肠癌的诊断方法除大便隐血试验和直肠指检外,主要采用硬式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钡剂灌肠等方法。直肠指检是医生用手指经肛门来探察肠道的一种检查方法,仅能触及距离肛门较近的直肠病变,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也无法触及更高位置的结肠肿瘤。20世纪70年代初,纤维结肠镜开始在临床应用,并逐渐推广。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医生能顺次、清晰地观察肛管、直肠和结肠的黏膜状态,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20世纪8 0年代以来,CT、MRl、腔内超声和全身PET/CT等影像学手段出现,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影像学评估。目前,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是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可做CT结肠成像检查。
       3、手术技术进步,使“保肛”成为可能
       外科手术是治疗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腹壁切口较长,腹壁创伤较大。
       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微创外科崛起。1993年,我国开展了首例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经过20多年的推广应用,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大肠癌的常见手术方式。2009年,我国大陆开展了首例机器人大肠癌手术。近年来,我国还开创了经自然腔道的大肠癌手术,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低位直肠癌“保肛”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诊疗技术限制,许多时候低位直肠癌患者需要切除肛门,失去肛门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术前放化疗效果的提高、手术技术和手术器械的发展,直肠癌的“保肛率”显著提高。
       4、多学科协作,进一步改善预后
       除手术外,化疗、放疗等也是治疗大肠癌的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发明氟尿嘧啶以来,氟尿嘧啶一直是大肠癌化疗的基础性药物。除氟尿嘧啶的静脉制剂外,氟尿嘧啶口服剂型也相继出现。此外,奥沙利铂、伊立替康、雷替曲赛等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细胞毒性药物选择。2006年,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在中国上市;2010年,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在中国上市。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也开始应用于大肠癌患者。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以及转移性大肠癌的局部治疗。从传统放疗发展到今天的三维适形放疗、束流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放疗栓塞等多种技术,          放疗在大肠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质子放疗技术被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进入21世纪,大肠癌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下,大肠癌患者获得最合适的个体化诊疗方案。经过十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国内众多医院建立了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提高了我国大肠癌的整体疗效。在国内一些大肠癌综合治疗中心,大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70%以上,与欧美国家相近。
       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定要重视癌症筛查,及早将大肠癌筛查纳入常规检查项目,将癌变扼杀在萌芽状态。
胃癌治疗的进展
       1、发病率有所下降
       1973—1975年,我国开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口死因普查结果显示,胃癌居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1987年,我国肿瘤登记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10~145/10万,胃癌发病率为35~40/10万,居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1990-1992年,我国开展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胃癌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一位,但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得到了一定控制。2006年,我国开展第三次全国人口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胃癌死亡率有所下降,不再是死亡率第一的癌症。
       进入21世纪,得益于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分餐制或公筷的使用,具有高温消毒功能的碗柜及冰箱的普及,减少高盐腌制食品的摄入,戒烟戒酒等一系列措施,胃癌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饮食习惯和地域环境等因素,每年新发胃癌40万例,死亡35万例,新发及死亡病例约占世界的40%,目前仍是“胃癌大国”。
       2、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
       在胃癌早期,80%的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溃疡病。当出现胃部不适、呕吐或进食困难,病变已非早期。由于胃癌缺乏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早期诊断一直是个难题。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学者通过“双腔管带网气囊”拉网方法筛查、诊断食管癌和胃食管交界处的肿瘤,但这种方法对胃窦癌和胃体癌的诊断价值有限。20世纪70年代,X线钡餐造影检查成为诊断、筛查胃癌的主要方法,但当造影出现比较明显的恶性征象时,病变已经相对较晚。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胃镜及胃镜下活检逐渐取代X线钡餐造影检查,成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尤其是对于平坦型和非溃疡性胃癌,胃镜的检出率远远高于×线钡餐造影检查。随着胃镜设备更新换代,胃黏膜显像更清晰。若患者不愿做普通胃镜,可以做无痛胃镜。现在还有遥控胶囊胃镜,患者只要将胶囊吞下,医生就能了解胃内的情况。2018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建议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血清胃泌素含量等,筛查出高危人群后再进行胃镜检查。
       3、“综合治疗”进一步提升疗效
       手术作为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几十年来经历着不断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扩大手术甚至超扩大手术盛行,虽然切除了病灶,但患者术后的死亡率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胃癌早诊、早治工作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胃癌从胃壁的里面往外面长,早期胃癌位于胃壁内侧最表面的黏膜或黏膜下层,淋巴结转移率低,切除范围不需要很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早期胃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早期胃癌越做越微创,胃癌外科手术也越做越小,其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运用。中国胃癌腹腔镜外科于2000年左右开始技术探索,2005年左右进入技术成熟阶段,2008年左右开始进入临床推广。由于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对较少,腹腔镜手术最初的探索就是从早期胃癌开始的。遗憾的是,在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不足10%,许多胃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局部进展期,不再是早期。对于这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由于肿瘤的淋巴结和胃壁侵犯的程度更重,手术范围也比早期胃癌更大,能否通过腹腔镜把肿瘤和淋巴结都切干净,达到和开腹时一样的根治手术的效果,一直处在探索阶段。2019年5月,一项纳入了我国14家医院、1056例患者的研究,证明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具有确切的远期疗效与显著的微创获益。
       2000年以后,胃癌的治疗由单纯的手术治疗走进综合治疗时代,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成为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重要手段。“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将我国进展期胃癌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提高到78%;术前的新辅助化疗使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靶向药物、免疫制剂陆续问世,用于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二线、三线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疗效。
       4、精准治疗,未来可期
       虽然我国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2000年的30.2%提高到2014年的35.9%,但胃癌具有很强的组织学异质性特征,不同胃癌患者或同一肿瘤的不同区域,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可以差别很大。如何筛选适合特定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患者,提高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疗效,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精准医学无疑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或将能精准预测患者对什么治疗有效,甚至能根据胃癌的基因表达,了解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风险,知道手术应该切得大些,还是可以切得小些,真正实现肿瘤治疗的精准化。到那时,就离攻克胃癌,彻底摘掉“胃癌大国”的帽子不远了。
乳腺癌治疗的进展
       1、诊断:从“过晚”到“越来越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乳腺癌的诊断只能依靠医生的双手触诊,而触诊往往会受医生对乳腺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以及有无向周围浸润等经验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乳腺超声检查出现,但诊断准确性较差。20世纪60年代后期,乳腺×线摄影(钼靶)检查在国外问世,80年代以后正式进入中国。乳腺X线摄影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不仅可以发现乳腺结节,还可以发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钙化点及钙化簇,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如今,乳腺癌的诊断技术越来越先进:乳腺×线摄影检查和超声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磁共振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浸润范围。同时,许多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主动自查,积极参加普查、体检等,也使不少没有症状的早期乳腺癌被发现。
       2、手术:从“全切”到“保乳”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20世纪70年代以前,乳腺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那时候的理念是:切除范围越大越好,很少有人关注乳房缺失或畸形带给患者的困扰,许多患者在术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手术切除的范围过大,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疗理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切除全乳、胸大肌、胸小肌及肋软骨,同时清除腋部及内乳淋巴结的扩大根治手术,发展为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甚至保乳手术。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乳腺癌患者都可以接受保乳手术。乳房是女性美的体现,也是女性的重要性器官。过去,乳腺癌根治术导致的乳房缺失,以及术后胸前留下较大瘢痕组织,带给了女性巨大的心理冲击。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乳房再造术,帮助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获得满意的“乳房”外形。
       3、辅助治疗:从“难以耐受”到“精准打击”
       手术是局部治疗方法,不能预防全身性播散。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可能发生转移风险、年龄、激素受体情;等,选择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化疗是乳腺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内开始使用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但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耐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阿霉素类药物和紫杉醇类药物被相继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好。21世纪初,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赫赛汀)问世,显著改善了HEFR-2表达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此后,治疗乳腺癌的另一靶向药物帕妥珠单抗问世,用于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效果肯定。
       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查提示雌激素( 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如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可达70%以上;两者中有一个阳性,有效率为40%~50%。迄今为止,内分泌治疗仍然是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放疗设备越来越先进,放疗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对一些做了局部切除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放疗,远期疗效与根治性手术相似。
       4、康复:从“孤独无助”到“群体康复”
       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医院的治疗仅仅限于围手术期,术后的康复之路还很漫长。过去,由于乳腺癌治疗效果不佳,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和关爱不够,大多数患者无法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患者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和行为。现在,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长期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的康复问题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研究证实,家庭成员的安慰和疏导,社会的支持,在患者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为帮助乳腺癌患者正确认识乳腺癌,让乳腺癌患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患者之间的榜样支持以及家庭支持,我国许多地区成立了“粉红丝带之家”“乳腺癌康复俱乐部”等公益组织,对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35年前,胡女士因患乳腺癌切除了一侧乳房。术后,她在丈夫和医生的鼓励下,加入了乳腺癌康复俱乐部,通过医生的专业指导和病友间的交流和鼓励,她逐渐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投入工作。如今,她已70有余。事实上,像她这样得以长期康复的乳腺癌患者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目前,乳腺癌位列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但绝非不治之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已使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显著提高。部分患者即使发生转移,仍能长期“带瘤生存”。
 


  • 上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0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