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信息 第二00期
发布时间:2019-10-11
远离心梗,警惕十个魔鬼时刻
猝死,就像一个隐形的嗜血杀手,潜伏在人们身边,让人防不胜防。研究发现,猝死的人中有超过80%是心源性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而我们的心脏,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时刻会更为脆弱,更容易发生猝死,尤其是在下面的十个“魔鬼时刻”。1、暴饮暴食
一项研究发现,每13例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就有1位在发病前曾经暴饮暴食,而且在暴饮暴食后的两个小时内,心肌梗死风险更高。
具体原因是如果吃得太多,为了消化食物,血液会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也就相对减少,从而加重心肌缺血;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脂肪太多,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会迅速升高,从而减慢血液流动速度,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此外,过量饮酒会引起大脑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也可诱发心律失常。
建议:每餐七分饱,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尽量远离高油脂、高能量、低营养的食物。老年人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例如,在早、午餐之间,或者午、晚餐之间加一些水果、奶制品或者豆制品等。另外,冠心病患者和中老年人要忌酒。
2、用力排便
当用力排便时,会引起腹压、血压升高,同时心率也会加快,这时候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发生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可引发心肌梗死。而且血管压力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容易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冲刷下来,这些斑块会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建议: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排便,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大便不顺畅时,可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平时也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和粗粮。
3、洗澡
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刚吃完饭,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状态。另外,饥饿的时候也不要洗澡,血糖过低也容易发生晕厥等意外。
建议:不要在餐后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10~20分钟就可以,年纪较大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最好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4、剧烈运动
当你在运动时,觉得心跳非常快,呼吸比较困难,开口说话也很困难,这时候,就属于剧烈运动了。剧烈运动会迫使心脏加倍工作,心脏强烈收缩舒张,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建议:做好热身运动,最好进行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避免参加竞技性运动。若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坐下休息。
5、过度悲伤
我们的心脏节律受到植物神经的支配,其中,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心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当悲伤情绪无法排解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继而引起如胸痛、气短和休克等症状。
建议:心态平和,遇事不要急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如果遇到悲伤的事情,注意好好休息,调整心理状态。关注有无心脏不适的症状,如有胸闷、心悸等,及时就医。
6、压力过大
连续加班、长期压力过大,交感神经系统会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可能引发心脏病。
建议:及时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连续熬夜加班,学会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
7、情绪激动
看电视、打牌、下棋时常长久坐不动,若情绪突然激动,血压会一路飙升,心率增快,容易诱发心肌缺血。
建议:大家看电视、打牌、下棋时间不要过长,适当起来活动一下,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和情绪激动。
8、早上起床
在夜晚睡眠时,人体各个系统处于半休眠的状态,而早晨清醒后,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苏醒,这时候猛地起床,可能对心脏、关节造成突然的负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骤然上升,这时,对心血管的考验比较大,容易出现心脏事件。
建议:老年人醒来后,可以躺十几秒钟,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再缓慢坐起,然后过十几秒再起身下床。
9、鼾睡
“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表现,这个疾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可导致夜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时还会诱发急性心梗。
建议:睡觉打呼噜严重的人应该到呼吸内科就诊,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检查,确定是否为睡眠呼吸暂停,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排除风险。
10、气温骤变
人体对温度变化会进行调节,但突然的气温变化会对人体调节系统产生一定压力。比如,当气温骤降时,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这会为一部分人带来健康隐患。一项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天气参数中,寒冷、风大和日照时间缩短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其中,气温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最为明显。
一般来说,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猝死的高峰期。夏季贪恋空调,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也容易引发心脏病。
建议:冬天外出应做好保暖,夏季空调不要调得过低,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预防心血管事件不仅关系到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还关系到每一个人。只有把健康的生活习惯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远离猝死。
七类老人血管最易堵
七类人血管最易堵(1)肥胖者:体重指数超过28;
(2)生活无规律和饮食不当者:爱吃高热量、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类食物的人群、运动量少且长期静坐;
(3)吸烟、酗酒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
(4)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5)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
(6)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
(7)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
(8)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
步态异常预示哪些病
走路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但很多老人随着年龄增大,步态开始不稳,走路也走不好。这仅仅是人体老化的表现吗?可能预示哪些病?又如何应对?接下来一一为您解答。1、如何判断走路异常?
“走不好路”也称为步态障碍。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步态异常并发症,可引发颅内出血、骨折、长期卧床、褥疮、肺部感染等一系列问题。据报道,在我国,跌倒是伤害所致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则为首位致死原因。另外,没有任何腰腿疾病,但出现步态功能下降常常预示着远期发生痴呆的风险,也是预测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认识步态异常,进行干预,有利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怎样简单判断自己走路是否正常呢?您可以在全身镜前观察自己完成各种日常活动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和走姿,也可以观察自己鞋底的磨损情况,看看有无两侧磨损程度不一,或足内侧外侧磨损程度不一。
2、为什么会“走不好路”?
除了腿脚或腰椎毛病,还有可能是脑功能下降的表现:人体自主运动机制十分复杂,大脑作为中枢起到了起源、控制、协调和维持的作用。影响正常步态环路中任一环节的病理因素,均可引起步态障碍。
除此之外,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和情绪障碍,如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下降、抑郁、恐惧等,从而进一步加重原有的运动障碍。
3、“步态不好”预示哪些病?
(1)发生过脑中风的病人,行走时一侧手臂弯曲内收内旋、贴近身体,同侧骨盆上抬、下肢伸直拖地向外划圈;(2)脑瘫病人行走时双膝内侧相互摩擦、行走缓慢拖行,呈现剪刀样的步态;(3)小脑病变患者多表现为笨拙蹒跚、躯干摇晃的宽基底步态,不能沿直线行走,尤如醉汉,闭目时因缺乏视觉纠正而症状加重;(4)一些罹患基底节疾病存在肌张力障碍的患者,行走时四肢会出现不规则不自主地扭转、徐动;(5)帕金森病人步态缓慢且僵硬,可见低头弯腰、屈肘屈膝、手抖腿抖等特殊姿势,常以小碎步前进,起步时较困难,不能骤然停止和转身,遇到场地受限或要求同时完成另一件任务时,双脚像是被粘住、冻结在地上一样。(6)行走时一侧脚尖下垂、抬腿幅度增高,状如跨过门槛,可能提示单侧的腓总神经麻痹;(7)深感觉障碍,如维生素B12缺乏或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常常存在脚接触地面的感觉丧失,因此行走时会将脚抬高、向前踢出、而后重重踩到地上以便感知脚的位置,在黑暗环境中因缺乏视觉纠正会明显加重。(8)行走时挺腰凸肚、臀部左右摇摆蹒跚,称为鸭步,常见于肌病患者。
4、发现问题如何应对?
如果您存在以下问题中的任意一项,建议您到当地医院咨询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1)存在步行或平衡困难;(2)在过去1年内发生过2次以上的跌倒;(3)出现明显的急性跌倒。
一般来说,步态异常诊疗需要多学科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涵盖神经科、骨科、心脏科、康复科等。通过适当的治疗和个性化运动训练可改善症状,部分甚至有完全恢复的可能,如正常颅压性脑积水。
关注疾病的同时,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周边环境,做好预防跌倒工作。平时穿合脚的鞋,家中保持地面干燥,铺设防滑地毯,过道不堆砌杂物,墙上安装防跌倒扶手和呼救铃,床边配置防跌倒护栏等。
老人身上有异味怎么去除
人老了,身上常会散发出一股特殊的气味,让人不愿意靠近。其实,这是老人的常态,外国人将这种味道称之为“加龄臭”,我们则称之为“老人味”。那么,这种特殊的气味是如何产生的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新陈代谢会变得缓慢,皮肤表层容易沉积大量的死皮。如果不及时清理,让它们堆积在身体上,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气味。经常吃肉类、油炸食物和加工食品,以及睡眠不足、运动不足等,都会造成皮脂腺分泌增加,导致身体出现一种臭味。还有很多老年女性会存在尿失禁、老年性阴道炎;老年男性也易患前列腺增生、小便淋漓不尽,裤上会沾有尿渍,这些来自下体的异味,往往也是老人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有时整理老人的衣物,甚至使用的碗筷、寝具时,也会闻到一股气味,这又是从而而来呢?当老人患有某些疾病时,身体可能会通过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发出特殊的气味。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病晚期、肝功能受损等,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种难闻的气味。另外,人老后皮肤抵抗力降低,更容易感染,可能出现皮炎、湿疹、溃疡、毒疮等皮肤病,从而散发异味。
“老人味”并不可怕,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下列小技巧对去除奇怪的味道有一定的帮助。
1、坚果去味:多吃坚果类食物(核桃、榛子、花生),除了能抗氧化之外,还能修复皮肤组织,对减轻“老人味”有帮助。
2、饮食去味:老人应清淡饮食,少吃鱼肉和油炸食品,多吃水果蔬菜(苹果、橘子、青菜、西红柿等),因为从蔬果中能摄取到含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去除体味。
3、洗澡去味:秋冬季节,老人觉得洗完澡后皮肤太干,洗澡次数很少,这样“老人味”会更浓。老人至少每周洗2次澡,洗澡时用些磨砂膏或食盐轻轻按摩皮肤,帮助去除死皮。洗完澡,要涂抹乳液滋润皮肤。老人贴身衣裤上很容易沉积死皮,洗澡后一定要换洗。
4、洁牙去味:老人牙周病较多,牙齿间隙增大,食物碎屑容易残留其中,而形成口臭,每餐后要用盐水漱口或刷牙,戴假牙的老人每餐后要摘下刷洗。
5、泡脚去味:每天睡觉前坚持用盆浴泡脚,水温在40度左右,时间10分钟~15分钟为宜,这样可以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洗澡后要把脚彻底擦干再上床,因为微生物喜爱脚趾间的潮湿环境。
6、开窗去味:老人新陈代谢缓慢,容易大便干燥,排泄物气味也重。如果冲厕所不彻底,气味就会散发到居室。每天应开窗通风,最好是在早上起床后。
7、洗衣去味:家属应帮助老人经常清洗晾晒床单、被褥、枕巾、衣物等。尤其是贴身的内衣内裤,要经常清洗。秋衣秋裤和保暖内衣也最好每3天清洗一次。
8、鞋袜去味:老人要穿透气的鞋子,天然材料能让双脚保持通气和干燥。最好几双鞋子轮换穿,让其有足够的时间风干。袜子最好选棉和羊毛的,而且要坚持每天换洗。
秋季如何润燥
秋季养生重点在于“养肺润燥”,然而秋季可分为初秋、仲秋、晚秋三个阶段,其养生又略有不同。初秋暑热未完全去除,故多温燥;晚秋气温明显下降,寒气上升,则多见凉燥。因此,饮食也应根据不同阶段调整。宜选择的食物
1、滋阴润燥的食物:秋季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大便干结等秋燥病证。此时,饮食宜以清淡甘润为主,注意润肺防燥,可多选择蜂蜜、银耳、梨、白萝卜、百合、莲藕、甘蔗、芝麻、大豆、牛奶、鸭肉、乌骨鸡等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
◆防治温燥
初秋虽属秋季,但暑气仍烈,体内易存有湿热之气,出现脾气被困的病证,故要多吃些能祛除湿热的食物。兔肉、鸭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较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可以达到滋阴润燥、清心安神的效果。此外,茄子、鲜藕、荸荠、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白萝卜、梨等瓜果蔬菜也具有清热化湿的功效。
◆防治凉燥
晚秋气温明显下降,寒气上升,则多见凉燥,可多食用温热汤羹类,选择银耳、胡萝卜、山药、南瓜、蜂蜜、桂花、木瓜、白果、杏仁、板栗、黄豆、花生、核桃、芝麻、牛肉等性温或性平的食材。
2、酸味食物:中医认为,秋季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秋天还应“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的侵入。此时,恰好又值瓜果飘香季节,故可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与蔬菜,如苹果、葡萄、柚子、柠檬、橙子、石榴、山楂、猕猴桃、番茄等。
3、健脾胃的食物:秋季适宜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山药、黄豆、豇豆、小米等,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从而为冬令进补打基础,避免虚不受补。
不宣选择的食物
尽量少吃葱、姜、蒜、花椒、辣椒、羊肉、狗肉等辛热之品,以及干燥的膨化食品等,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还要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以免湿邪损伤脾阳。
推荐食谱
1、秋梨白藕汁饮
原料:梨500克,藕500克,白砂糖适量。
制法:鲜藕、梨洗净,去皮,切小块,压榨取汁,加白砂糖少许。
功效: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润燥的功效,不仅对防治温燥有效,其风味、口感也相当不错。
2、南瓜小米红枣粥
原料:小米75克,糯米15克,红枣6个,南瓜200克。
制法:将小米、糯米分别淘洗干净后浸泡15分钟左右,沥干水分;红枣洗净,南瓜洗净、去皮、去籽、切块;砂锅置火上,倒入适量清水,将小米和糯米倒入砂锅中,用武火煮沸,放入红枣和南瓜,用文火慢煮;当米煮熟烂即可出锅。
功效:南瓜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小米具有健脾益胃、温补五脏的功效,可以温养脾胃,防止因冷食影响消化。这款粥不仅口感香甜,易于消化,还具有健脾胃、调五脏的功效,有助干预防凉媒。
3、罗汉燕麦粥
原料:燕麦200克,罗汉呆半个。
制法:罗汉呆洗净,煎汤取汁;燕麦淘洗干净,加罗汉果汁,煮至软烂。
功效:罗汉果性凉,具有清热润肺、剩咽开音、通便的功效,且含罗汉苷,其甜度是蔗糖300多倍,是低热量的天然甜味剂;燕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刺激胃肠蠕动。秋季食用罗汉燕麦粥,不仅有助于生津止渴、润肠通便,还可祛除湿热。
老人幸福离不开五样东西
关于如何获得幸福感,并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则。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世界上确实有些东西能让我们更快乐。最近,新西兰健康网“stuff”总结30年来多个国家的幸福学研究,得出一个人如果想要幸福,需要五个要素。1、财富
简单来说,有钱能提升幸福感,减轻压力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财富能给人带来基本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有钱能消除没钱时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钱还能带来多种选择,给人自由;最重要的是,它能“买”时间,如付钱给清洁工,这样你就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金钱和幸福感并不是直线相关的,即当过了一个临界点,更多的钱换不来更多的幸福,所以生活质量已经很优越的人,应该从别的领域找幸福而不是继续追逐财富。
2、亲朋好友
没有人能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远离人群很难幸福。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曾对268名哈佛毕业生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发现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是过上美好生活很重要的因素。许多国际上的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社会关系的深度以及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有人相助,对幸福而言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会关系除了来自亲朋好友,也可以来自家庭之外。美国皮尤民意调查中心发现,积极参加社会组织能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所以,应多去接触那些让你感到安心、快乐、温暖的人。
3、健康
研究表明,健康是幸福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因为健康状况可以决定生活质量。如果你经常生病,肯定高兴不起来。现有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那些身体健康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情绪更积极。《幸福研究杂志》对运动和幸福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观察性研究都报告了体育活动与幸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哪怕每周运动10分钟或每周锻炼一天都能增加幸福感。
4、自由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指出,实现你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允许做出选择,可以让人感到快乐。这包括诸多领域,如言论、经济和政治自由。
5、慷慨
事实证明,慷慨对增强个人幸福感有很大贡献。“付出”比起“得到”,能让人获得更深刻的满足感、愉悦感甚至自豪感。一些研究发现,人们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快乐,这种幸福促使他们变得慷慨。慷慨也与在工作中感到幸福有关,同事间的互相帮忙,能减少职业倦怠;在其他人际中,慷慨也会带来更多满足感,让关系维系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