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信息 第一九九期
发布时间:2019-10-11
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
15个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少生病
15个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少生病
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
●合理膳食行动
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
●全民健身行动
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控烟行动
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
●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向公众、家庭、单位(企业)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
关注重点人群
●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
●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
●癌症防治行动 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
●糖尿病防治行动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
●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1、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维护健康需要掌握健康知识。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2、实施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
3、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4、实施控烟行动
吸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完善卷烟包装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5、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6、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向公众、家庭、单位(企业)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7、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孕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是生命的起点。针对婚前、孕前、孕期、儿童等阶段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
8、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9、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10、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11、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12、实施癌症防治行动
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13、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14、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
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5、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传染病和地方病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
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饮水型燃煤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氟骨症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中医治肿瘤,提倡和平共处
目前,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在抗肿瘤方面确实效果很好,但因其毒副作用,也带来极大痛苦。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其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使得疗效不尽人意。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随后寻求中医帮助,临床发现,约1/3的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后,不仅痛苦减轻,生活质量提高,甚至可以“带瘤生存”。其实,这与中医治疗肿瘤时的“和谐共处”原则密不可分。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把肿瘤看成是全身性疾病,在既往“消除肿瘤”的基础上提出“与瘤共存”理念,对待肿瘤并不是一味地赶尽杀绝,而是和平共处,做到“瘤不犯我,我不犯瘤”。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当正气(免疫力)与邪气(致癌因素)、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自身气血均处于平衡状态时,机体就会和谐,此时人体最为健康。所以,中医药就是通过辨证论治,使体内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当机体内环境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肿瘤自然就会得以控制,与机体长期共存。
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有汤剂、中成药、针灸、外治等方法,尤其在肿瘤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优势明显,比如止痛、缓解恶性胸腹水、治疗肠梗阻、缓解末梢神经炎、治疗皮疹、止呕通便等。同时,配合食疗往往还能起到长期康复保健的作用。肿瘤手术后的病人,临床多见气血两虚、脾胃不振,因此饮食宜清淡、高维生素、高蛋白、有营养、宜消化,此时可试试食疗方来缓解:人参黄芪鸡肉汤能健脾、益气、生血;羊奶山药汤能补中、和胃、养血。放疗患者多阴虚火旺,所以应该吃甘凉清补,兼以清热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百合等。化疗患者多有气血双虚、胃气上逆、脾胃虚弱等问题,宜清补止呕,可常吃胡萝卜生姜山楂粥、鲜藕姜汁粥等。
另外,音乐疗法在中医临床也很普遍。中医认为,优美悦耳的音乐能调节情绪、激发情感,有助消除肿瘤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放疗期间的患者易情绪激动、烦躁、口干口渴、咽痛等,给他们听一些悠扬、抒情、和谐的乐曲,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痛苦。化疗期间的患者有全身及消化道反应,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喜卧、纳差、恶心、呕吐等,可选择多听一些旋律欢快、轻松、曲调亲切的乐曲。
可见,中医治疗肿瘤更多地是通过管理饮食、愉悦心情等“扶正”角度来调整患者机体平衡,使其生活状态跟正常人一样,避免肿瘤本身或各项治疗带来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稳定病情,达到逐渐康复。
骨科专家推荐的颈椎操
现代人经常坐在电脑前固定一个姿势,时间长了肩颈开始疼痛,颈椎病高发。这里将为您推荐一套颈椎操,动作不仅简单易学,还能有效锻炼颈部各肌肉群,减少颈部疼痛的发生。
第二节:颈部右后侧拉伸。坐直,双脚与肩同宽,头部向右前方低下,目视右足。右手放在头部左侧,轻轻向右用力,保持不动(如图②)。每天做8次,每次维持5秒。此动作可锻炼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竖脊肌。
第三节:颈部左后侧拉伸。坐直,双脚与肩同宽,头部向左前方探伸,目视左足。左手放在头部右侧,轻轻向左用力,保持不动。每天做8次,每次维持5秒。此动作可锻炼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竖脊肌。
第四节:耸肩活动。坐直,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垂放于身体两侧。双肩上耸,动作保持不变。深呼吸,头部尽量后仰。每天做8次。该动作可锻炼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竖脊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
第五节:颈椎前屈+后伸对抗练习。掌心放前额,向后用力,头向前用力做抵抗状,颈椎的位置保持不变。双手十指交叉,掌心放在头枕部,双手向前用力,头向后用力抵抗双手,头颈位置保持不变,维持放松状态。每天做2组,每组8次。此动作可锻炼头长肌、头前直肌、颈长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竖脊肌。
第六节:颈椎侧屈对抗练习。左手掌心放在头部左侧,向右侧发力。头颈向左抵抗左手力量,保持头颈位置不变。右手掌心放在头部右侧,向左侧发力。头颈向右抵抗右手力量,保持头颈位置不变。每天做2组,每组8次。此动作可锻炼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我们建议,生活中低头45分钟到1小时就应该抬头活动一下,每天进行2~3次上述动作。不过需提醒的是,身体虚弱者应量力而行;眩晕症患者不宜做头部的相关活动,可以做牵拉或对抗动作;锻炼要循序渐进,若出现头晕、颈痛、手指麻木等不适,应停止活动。另外,颈椎出现问题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排除重大疾患的前提下再做保健操。
骨科专家推荐的腰椎操
如今,对上班族来说,久坐已成为一种习惯,导致腰椎退变越来越年轻化,甚至诱发腰突症等。因此,预防腰椎疾病必须从年轻时开始,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增加脊柱稳定性,减轻腰部疼痛。下面为大家介绍一套腰椎健身操。
第二节:卧位双腿抬高。平躺,腰椎部发力,双腿一起抬起,尽可能与地面保持90度(如图②)。双腿放下,注意膝关节不能弯,恢复原位。每天连续做8次。此动作可锻炼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髂腰肌。
第三节:背桥五点支撑。平躺,双腿并拢弯曲,双手放在身体两旁起支撑作用。抬高背部和臀部,呈搭拱桥姿势。保持5秒以上,放下。每天连续做2组,每组8次。注意腹部尽量向上提,肩、髋、膝位于一条直线。此动作可锻炼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
第四节:小燕飞头胸后伸。平趴与地面平行,双手交叉放置背后。腰椎部发力,抬起头和胸,胸部尽量离开床面,背部尽量后伸。坚持数秒(超过5秒),放下。每天连续做2组,每组8次。此动作可锻炼竖脊肌、多裂肌。
第五节:小燕飞整体后伸。平趴,尽量前伸右手和后抬左腿,抬高30度,放下,换左手和右腿。如果感到困难,交替期间可休息10秒。每天练习16次。此动作可锻炼竖脊肌、多裂肌、臀大肌。
平趴,双手与肩同宽,用手臂撑起身体,呈平板支撑状。双腿交替缓缓抬起(如图③),放下,恢复原位。每天做8次。注意头、肩、髋、踝保持一条直线,大腿尽量后抬高。该动作可锻炼竖脊肌、多裂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需要提醒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练习时,要量力而行;下肢血管血栓患者禁做下肢相关运动;颈椎疾病患者不宜做“背桥五点支撑”。
巧做运动防跌倒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要原因。一旦跌倒,就有可能给老年人的自由活动画上休止符,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1、金鸡独立:睁眼或闭眼,双手叉腰或扶椅背,一腿弯曲,一脚站立尽可能长的时间。站立时心意专注于脚底。
2、单脚跳练习:双手叉腰,两腿轮流做单腿跳跃。每单脚各跳10次,两次之间休息30秒钟。
3、不倒翁练习:挺直站立,手扶椅背,前后晃动身体,脚尖与脚跟循环着地以锻炼下肢肌肉,达到控制重心的目的。身体晃动幅度不宜过大,脚尖或脚跟与地面呈30度角。
4、坐—立练习:站在椅子前反复缓慢起立坐下。选择带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采用中坐姿势,落座面积占椅面的2/3。
5、直线行走:前脚的脚后跟紧贴后脚的脚趾向前迈步,步行轨迹尽量保持直线,向前行走10~20步后,把身子转过来,按照同样的方式走回去,可以头上顶纸盘练习。
6、侧身走:俗称“蟹步”,顾名思义,就是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7、倒退走:找一块平坦的空地作为练习场所,倒着走,并尽量保持直线。前脚的脚后跟紧贴后脚的脚趾向后迈步,即倒退走,步行轨迹尽量保持直线,向后行走10~20步后,把身子转过来按照同样的方式走回去。
高血压患者平安度夏五注意
酷热的夏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大起大落,出现胸闷、气短、头痛和失眠等症状,脑梗、心梗等意外也频频发生。面对高温天气,高血压患者该如何平安度夏?
不少患者发现,一到夏季血压通常会比冬季低,这是由于夏天温度高,人的周身血管舒张,又容易出汗,因此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这种因气温造成的血压下降并不稳定,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血压值,适当调整用药。
为了更好地控制血压,患者还应有五个注意。
1、注意坚持合理饮食
夏季,人的消化道功能减退,食欲下降,水分丢失较多,高血压病人尤其需要注意。一方面饮食宜清淡,同时要均衡营养;另一方面,要经常补充水分,即使感觉不太渴也要常喝水。
2、注意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人们在睡眠中才会出现血压下降,所以应保持血压的昼夜规律。高血压病人夏天夜间睡眠质量下降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加重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因此一定要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3、注意避免忽冷忽热
有不少高血压患者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可一到夏天就不稳定,这与使用空调不当有关。尤其是刚从炎热的外部环境回家时,空调温度过低,一热一冷,血管会从本来的舒张状态一下子变成收缩状态,这就为血压升高埋下了隐患。建议高血压病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室温最好保持在22℃~26℃之间,早晚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4、注意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夏季人体的消耗比其他季节大,高血压病人的活动方式也应适当调整,以静养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总是躺着休息不锻炼,而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以免因过度运动导致血压骤然升高。适合高血压病人进行的运动项目有打太极拳、健走、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放松精神,调节神经,扩张血管。
5、注意根据血压波动规律来服药
人的血压是波动变化的,一天中早上6点与下午6点血压最高,中午稍低,凌晨2点最低;一年血压变化的规律是夏天偏低。因此,高血压病人可遵医嘱调整用药,避免血压过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防治高血压是一场持久战,日常必须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服用降压药物,长期控制血压;2、坚持测量血压,了解晨起和服药前血压控制状况;3、坚持随诊,在医生指导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血压长期平稳控制。
教你读懂心电图报告
心电图是一种快速、简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及诊断。但拿到心电图报告时,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一定会被各种专业术语弄晕。本期,为大家介绍几种心电图报告常用表述,让你拿到报告时不再迷茫。
窦性心律:心脏正常跳动就是窦性心律,指由窦房结发出的心跳。窦房结的频率为60~100次/分钟,6岁以前,心率可超过100次/分钟,初生婴儿可达100~150次/分钟。对成人来说,如果窦性心律伴有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就属于窦性心动过速。检查时情绪紧张或检查前活动过多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若没有明显心慌等不适,且休息后恢复正常,可不必理会。若持续心动过速,甚至出现不适,就需要尽早就医。
窦性心律伴有心率小于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没有临床症状者不用担心,一些长期运动的人心率可能小于50次/分钟,属于正常情况。若心动过缓且伴有胸闷、乏力等症状,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妻性心律不齐也较为常见,若没有其他症状,无需治疗。
早搏:有些患者偶尔会感觉心里“咯噔”一下,马上又会恢复正常,这可能是早搏在作怪。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早搏可见于健康人,但更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喝浓茶和咖啡、吸烟、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长期失眠、便秘的人,都可能出现一过性早搏。随着年龄增长,人群中早搏比例会逐渐增加。
如果是偶发早搏,每分钟不超过5次,不必治疗。若是频繁发作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是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或多源性生者,则要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冠心病家族史或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早搏必须引起重视。
T波改变:T波改变主要有三种情况T波低平、T波高尖、T波倒置。T波低平在一些心肌缺血、心肌劳损、低钾患者的心电图中会出现,大部分情况下无需担心,也会在女性患者中较常见,比如过度劳累时。身材消瘦的人会出现丁波高尖,急性心梗早期、超急期或高钾血症患者也可能出现T波高尖。在通气过度、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心动过速等青况下,可能会出现生理性T波倒置,而一些陈旧性心梗患者的心电图也会表现为T波倒置。
ST-T段改变:ST-T段改变不直接等同于冠心病,还需要结合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目前症状等因素进行分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低血钾、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引起ST-T段改变。此外,ST-T段改变可能是功能眭的,如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会出现。
左心室高电压:这种情况通常提示左心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导致的左室心肌肥厚患者。但仅凭心电图并不能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心脏超声等检查。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和血流动力方面有可能发生改变,也会出现左心室高电压。此外,形体消瘦的人、运动员的心电图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夏季吃瓜好处多,清热消暑增食欲
民间有甸谚语:“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夏季是吃瓜的季节,瓜果琳琅满目,从顶花带刺的普通黄瓜到品质脆嫩的水果黄瓜,从果形小巧的迷你西瓜到口味甘甜的厚皮甜瓜,以及西葫芦、金丝瓜、节瓜、苦瓜、丝瓜、蛇瓜等,各具特色的瓜类品种应有尽有。它们既可作为蔬菜食用,有的也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水果食用,还能清热消暑、增进食欲。
黄瓜:一种世界性蔬菜
黄瓜是一种世界性蔬菜,原产于印度。我国栽培黄瓜始于2000多年前,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使黄瓜的品种和类型十分丰富。黄瓜依果实形状和色泽等,可分为有刺、少剌光皮、迷你等类型。
黄瓜具有特殊的清香气味,嫩瓜水足质脆,特别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水果黄瓜”,非常适合鲜食。此外,黄瓜可凉拌、腌制成佐餐蔬菜,也是西方国家制作沙拉的常用蔬菜之一。黄瓜还兼作药用,常食黄瓜有助于控制体重,用黄瓜汁液擦抹皮肤,有一定的嫩肤防皱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黄瓜有清热、解渴、利水、消肿之功效。
适时采收对黄瓜的品质非常重要。在适宜条件下,从黄瓜雌花开放至采收嫩瓜仅需7~10天,此时黄瓜新鲜脆嫩,长度适中,品质最佳。选购黄瓜时,应挑选瓜条长短和粗细基本一致、弯曲度小、色泽鲜艳、外观清洁者。黄瓜生长后期,若营养及水分不足、不均匀,或授粉不良,可能导致不同部位膨大速度不一,产生弯曲、尖嘴、大肚、细腰等畸形,影响品质。除普通黄瓜外,迷你型水果黄瓜表皮光滑无刺,略带甜味,也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南瓜:可作主食,也可做菜
南瓜属蔬菜作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三大类。
中国南瓜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亚洲南部,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日本等,有长形、扁圆形、长把形等众多形态。因含糖量较高,口感绵软,常被蒸煮食用,也可作为糕点、面食的馅料等。中国南瓜颇具有保健价值,南瓜子具有一定的驱虫、消肿功效。
印度南瓜叉称西洋南瓜、笋瓜,因口感酷似板栗,也称栗质小南瓜。其果实形状各异,有扁圆形、梨形、碟形等;色泽有绿、橘红、橘黄、黄绿相间等,果肉颜色多为黄、深黄或白色;陈放1~2年不变形,既可供观赏,也可食用。作为特色瓜果,印度南瓜的嫩果可作为蔬菜炒食,其味清香可口,老熟果蒸煮,肉质粉糯,风味独特。消费者以食用成熟瓜为主,对品质要求较高,必须在果柄木质化、果肉致密时才采收,外观要求果形整齐一致,果皮色泽均匀、有光泽,无病虫害斑及腐烂斑。
美洲南瓜又称西葫芦,别名白瓜、茭瓜、青瓜等。西葫芦果实外观因品种不同而异,果形有圆筒形、椭圆形、圆柱形、飞碟形等,色泽有白、绿、金黄、花斑色等。西葫芦的含钙量较高,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含钙22~ 29毫克,比其他南瓜品种含量均高,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素。西葫芦以食用嫩瓜为主,可作炒菜或菜馅。一般在瓜长20~25厘米、单瓜重150~ 500克时采收上市。老熟瓜外皮变硬、果肉木质化程度较高,不可食用。
苦瓜:消暑降火不可或缺的“君子菜”
苦瓜别名癞瓜、锦荔枝、凉瓜,是夏秋季特色蔬菜之一,我国自明代初年便开始种植。苦瓜的嫩瓜稍苦而清爽,果肉脆嫩,风味特殊。若嫌味苦,烹调时提前浸泡于清水中或用盐稍腌,苦味即可减轻。苦瓜可制作凉菜、炒菜,或烧汤食用,因与其他蔬菜共同烹饪时不会将苦味带给对方,故而被称为“君子菜”。
苦瓜属于药食兼用蔬菜,性属寒凉,根、茎、叶、花、果均具有清热解毒、明目之效,为夏季消暑降火不可或缺的蔬菜。苦瓜含有苦瓜素,味虽苦,但食后有甘凉之感觉。苦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相当高,是番茄的7倍,苹果的仃倍。
苦瓜果形有纺锤形、长圆锥形、橄榄形、圆筒形、长球形、长条形或尖顶形等;表面有多数高低不的瘤状突起,可分为珍珠状突起、肋条状突起、珍珠与肋条状突起三种,果皮有浓绿、绿白、白色等,老熟时黄色。待苦瓜果实充分长大,果面瘤状突起明显、饱满,花冠干枯脱落,青皮苦瓜色泽光亮、白皮苦瓜前半部色泽由绿转变为白绿时,即可采收上市,此时的苦瓜最新鲜。苦瓜对乙烯敏感,而一些成熟的果蔬会释放乙烯,加速苦瓜后熟、衰老的进程,影响食用品质,故买回家后的苦瓜不宜与其他果蔬混存。
丝瓜:夏季的“主打”蔬菜
丝瓜是夏季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等保健功效,肉质滑嫩、柔软,口味清香。其可分为普通丝瓜与有棱丝瓜两种,华南地区有棱丝瓜较多,其他地区以普通丝瓜为王。丝瓜果实为短圆筒形或长圆柱形,嫩瓜表面光滑或有细纹,密被茸毛,果皮绿色或有深绿色纵条纹。丝瓜果肉淡绿白色,老熟后变为褐色或黑褐色,外皮下纤维形成丝瓜络,可入药或作为洗涤工具使用。
丝瓜一般于开花后10—12天采收嫩瓜,此时丝瓜花冠开始干枯,果梗光滑,茸毛较少,果皮有柔软感。过早采收,产量低;过晚采收,则丝瓜纤维易老化,食用价值降低。
西瓜:被当作水果的蔬菜
西瓜栽培历史悠久,据考古证实,5000—6000年前,埃及就已有种植。中国关于种植西瓜的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质条件各异,但全国各地均有西瓜栽培。
西瓜含水量高,糖含量为7.3%~10.6%,主要为果糖和蔗糖,还有蛋白质、钾、磷、钙、铁、钠、维生素c、尼克酸、胡萝卜、硫胺素、核黄素等多种营养素。其不仅营养丰富,还是夏季消暑佳品,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对中暑、咽喉肿痛等有益。
西瓜果形有圆形、椭圆形等,果皮绿色、黑色、金黄色或花色,肉色有红、黄、黄白双色等。西瓜喜高温,在昼夜温差10~15℃的环境下生长者含糖量高,品质优。迷你西瓜属于小型瓜,果型小巧,汁多昧甜,肉质细嫩,成熟期较普通西瓜早,通常在夏季率先上市,常见品种有特小风、董小玉、红小玉等。
选购西瓜时,应先看外观,品质优良的西瓜发育充分,呈现特有的光泽与色彩,表皮上的蜡粉脱落;果柄与蔓蒂连接处呈现黄褐色放射状凸起痕迹,且向果柄基部凹陷。再用手拍打果身,成熟瓜感觉有弹性和沉浊响声,未成熟瓜为清脆声,过熟果为“扑扑”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