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信息 第一九八期

发布时间:2019-07-22
血管老不老,自己就能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容颜出现皮肤松弛,皱纹越来越多地布满额头,这是因为皮肤在衰老。除了表面看得见的变化,作为生命通道的血管也会衰老。一般情况下,血管从20岁就开始老化,当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时候,这种衰老便会提前加速。当年轻的冠心病患者拿着自己的报告给医生解读的时候,医生告诉他,你的血管已经如同四五十岁中年人的血管,出现了老化现象。
       那么,何为血管老化?正常的血管壁是光滑的,管腔通畅,而且富有弹性。当血管发生老化时,管壁增厚,不光滑,出现不同厚度的斑块,管腔狭窄,血管弹性下降、变脆;严重时,因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可造成管腔不完全或完全堵塞时,会出现胸痛、胸闷、头晕、下肢活动时痛,严重者出现气促、晕厥、一侧肢体瘫痪、静息时下肢痛等症状。
 
       自测血管年龄的方法
       自测血管年龄法简便易行,每个人都可以试试。下面有12个选项,看看你符合几条。
       1、情绪压抑。
       2、过于较真。
       3、嗜吃方便面、饼干、点心。
       4、偏食肉类食品。
       5、不愿运动。
       6、每天吸烟支数乘以年龄超过400。
       7、爬楼梯时胸痛。
       8、手脚发凉,有麻木感。
       9、忘性大,经常丢三落四。
       10、血压升高。
       11、胆固醇或血糖升高。
       12、直系亲属中有人死于冠心病或中风。
       在上面12条项目中,符合其中4项以下,说明血管年龄尚属年轻;符合7项以下,提示血管年龄超过生理年龄10岁以上;符合8项以上,说明血管年龄比生理年龄大20岁以上。后两种情况提示患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的可能性较大。
       检测血管年龄的其他方法
       除了自测血管年龄外,还有很多种检测血管年龄的方法和硬指标。
       1、测量血压。若高压和低压相差50mmHg以上,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
       2、检测动脉硬化指数。该指数= [血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数值为<4。如果动脉硬化指数≥4,说明已经发生了动脉硬化,而且数值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越高。
       3、由医院专门设备检测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血压指数(ABI)。若PWV≥12m/s,ABI<0.9,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
       4、X线或CT检查发现动脉管壁钙化。
       5、血管超声发现血管管壁增厚,出现不同厚度的软斑块、硬斑块或混合斑块,有的甚至引起管腔狭窄。
       6、冠脉CTA或有创的冠脉造影检查,可进一步评估冠脉管腔狭窄的程度。
       近代著名的临床医学之父、英国医生奚丁汉曾说过,“一个人的动脉有多老,他就有多老”。由于血管肩负着全身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产物的转运等多项功能,一旦血管出现老化,预示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保持血管年轻化的方法
       1、合理膳食,包括低盐少油、多素少荤、多食粗粮和蔬菜。
       2、减轻体重,使体重质量指数(BMI)控制在25以下。
       3、适量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行走、踏车、跑步等,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左右。
       4、戒烟限酒。
       5、心理平衡。
       6、控制血压,使血压达标,一般高血压患者至少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7、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可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8、坚持降糖治疗。
关注健康,远离衰弱
       也许很多老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身体一直都很好,没有慢性病,可是退休10年了,感觉体力逐渐下降,体重莫名其妙地减少十几斤,睡眠也不好,总觉着乏力,可是检查又没有问题。这到底是怎么了?
       这就是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越来越容易出现的衰弱综合征,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老年综合征之一。
       什么是衰弱综合征
       “老”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而衰弱则与疾病、体能下降等有关。衰弱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力量和耐力下降、生理储备功能降低、对抗外界应激能力减弱为特点,较小的刺激就可引起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
       那么,导致衰弱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1多病共存躯体疾病是衰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合并多种疾病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75岁以上老年人存在5种常见慢性病的概率高达80%,而这正是导致老年人衰弱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2年龄及性别年轻人比较容易恢复至相对健康的状态,而这种能力会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衰弱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并且,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衰弱。
       3营养不良和摄入营养素不足营养不良是衰弱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日常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营养评分较低和摄入营养素缺乏的老人,衰弱发生率会增加。
       4药物在老年人群中,多重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可增加老年人衰弱的发生,不恰当的用药也可引起衰弱。
       5精神心理因素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衰弱密切相关,焦虑、抑郁可增加衰弱的发生。
       如何发现自身衰弱
       1躯体功能障碍躯体疾病是衰弱的核心问题,一些慢性疾病与衰弱的发生显著相关。步速减慢可以独立衡量衰弱的发生。
       2跌倒衰弱状态下,即使轻微疾病也会导致肢体平衡功能受损,不足以维持步态完整性而容易跌倒。
       3认知功能障碍衰弱与认知功能下降呈正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衰弱老年人功能性残疾和再入院的风险均增加。
       4其他衰弱的老年人可能出现厌食、疲劳、反复感染、突然的兴趣丧失、失禁,1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大于5%,生活能力部分依赖,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风险。
       忽视衰弱会引出更多问题
       衰弱老人可有以下一种或几种临床表现:
       一、非特异性表现,疲劳、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和反复感染。
       二、平衡能力下降,平衡功能及步态受损是衰弱的主要特征,也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衰弱状态下,即使轻微疾病也会导致肢体平衡功能受损,不足以维持步态完整性而跌倒。
       三、波动性失能,衰弱的老年人会出现日常生活能力的急剧下降,原先可独立完成的日常活动变得困难,甚至需要他人照顾。
推荐应对所有70岁及以上人群或最近1年内非刻意节食情况下出现体重下降(≥5%)的人群进行衰弱的筛查和评估。建议出现以上症状的老人去医院的老年科寻求专业的帮助。
       衰弱能预防吗
       实际上,对于老年人衰弱而言,防要远远胜于治。老年人可以从运动、营养支持和药物干预三方面预防衰弱的发生。
       运动
       有氧耐力运动:中等强度,每天30分钟,每周5天;或高强度每天20~30分钟,每周3天。推荐快走、慢跑、游泳和网球。抗阻力运动:每周3~5次,每天8~12组,包括爬楼、哑铃、拉弹力带。平衡训练:每周2次,每次30~60分钟,例如单腿站立、瑜伽、足尖足跟直线行走、太极、舞蹈等。
       营养支持
       补充富含亮氨酸的必需氨基酸可以增进肌容量而改善衰弱状态。当血清维生素D水平<100nmmol/L时,每天应补充800U的维生素D3,以改善下肢力量和功能。每天应保证2~3小时的户外运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动物内脏、蛋黄和奶酪等。
 
       合理用药
       减少多重用药。
       尽管衰弱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疾病,其病因也未明,但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衰弱状态,尽早干预,可以减少跌倒、失能、入院等风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老年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以及控制医疗费用增加。如果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到老年科门诊咨询,关注健康,远离衰弱。
       肌少症让老人更易摔倒
       肌少症,又称肌肉减少症或肌容积减少,是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肌少症会对机体的力量、代谢率、功能等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肌少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很高,表现为上楼梯或从椅子上站起身时受限,增加了摔倒风险,进而可能引起骨折,甚至残疾。因此,我们要重视老人肌少症,及时筛查、发现,早期干预,降低发生跌倒、骨折的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加,50岁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慢性肌肉丢失估计30%,80岁以上丢失约50%。这与老年人体内合成代谢的激素减少、肌肉合成减少有关。年龄相关的肌肉量及性能下降在很难避免,同时,体力活动的减少会进一步促进这一过程。研究显示,即使健康人在饮食充足的情况下,1~2周的卧床休息或类似程度的运动限制也会导致大量肌肉质量和强度的丧失。老人安静久坐的生活方式、长期卧床等会引起肌肉的丢失。此外,饮食上的不足,如蛋白质、维生素D摄入不足也会导致肌肉质量减少和功能下降。
       肌少症的表现
       跌倒
       肌少症造成肌肉力量下降,生活中突出表现为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增加跌倒的风险。同时,伴随肌肉的减少,下肢感觉减退,神经的反应速度下降,使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下降,增加跌倒的风险。
       骨折
       肌肉减少导致骨承受力下降,骨骼缺少刺激等因素,引起骨质疏松。跌倒时,萎缩的肌肉对骨骼的保护力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
       生活质量下降
       提重物、长时间走路或站立等活动受限,活动能力下降,降低生活质量。
       增加死亡的风险
       老年人过快出现四肢肌肉减少,体重指数下降,死亡率会随之增加。
       防治要靠营养和锻炼
       老年人若出现行走速度变慢、行动迟缓、拿不起东西、特别容易疲劳等,需要警惕肌少症可能,目前肌少症缺乏自我筛查的量表及自我诊断标准,小腿腿围可能是对肌少症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若低于31cm。要高度怀疑肌少症需及时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营养干预和抗阻训练是防治老年性肌少症的有效方法,可以贯穿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
       饮食方面,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并不比青壮年少,至少每天达到1.2g/kg,以鱼禽蛋瘦肉等优质蛋白为主要蛋白质来源,鉴于老年人一般进食量偏少,难以完全达到蛋白质每日需求量,可以酌情额外选用“乳清蛋白”作为蛋白质补充剂。老年人若能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每天补充10g~20g乳清蛋白,不仅能补充膳食蛋白质的不足,还有益于防治肌少症。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老年人户外活动少,接受紫外线照射及维生素D合成能力均不足。提高维生素D摄入,对防治老年肌少症、骨质疏松及预防跌倒有很好地作用。
       若想要增加肌肉强度、大小和持久性,需要进行抗阻训练。循序渐进的肌肉训练可能是提高肌肉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包括使用哑铃、杠铃、拉弹力带、健身器械运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开始一个运动计划前,向医师咨询是必要的,因为治疗药物或剂量可能需要调整。“低水平开始、缓慢进行”是老年医学的至理名言,同样适合于运动计划的启动。
八类女性更要防乳腺癌
       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增生失控,表现为癌细胞呈现出无序、无限制的恶性增生,破坏乳房的正常组织结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八类女性尤其易得乳腺癌。
       1经常使用含有外源性雌激素产品的女性乳腺癌与人体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最重要的是雌激素、孕激素。现在市场上很多女性保健品、化妆品等,都含一定量雌激素,如果经常使用或使用过度,可能造成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甚至癌变。
       2身体肥胖的女性:脂肪摄入量增多,总热量必然增加。两者均可刺激脑垂体和卵巢,使雌激素分泌增多,而雌激素具有促癌作用。
       3精神抑郁的女性精神刺激会影响人体的内环境,进一步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体内一种或者多种激素分泌出现异常。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情绪处于亢奋阶段,会使要复原的乳腺增生组织得不到复原,或复原受到影响,长期下来就会诱发乳腺癌。
       4上夜班的女性有研究表明,经常上夜班的女性比正常上下班的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且夜班持续时间越久,患癌可能性越大。
       5长期吸烟的女性吸烟会增加雌二醇在肝脏内过量代谢,导致血清浓度下降;香烟的代谢产物会直接伤害乳腺的上皮细胞,大大增加患癌概率。
       6独身未育、婚后不育和13岁前月经初潮或绝经晚的女性哺乳可以通过孕激素的保护作用,来降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而月经提前或延迟绝经,会造成乳腺受雌激素作用时间过长,容易引发乳腺癌。
       7有乳腺癌家族史或良性乳腺疾病史的女性一些患者罹患乳腺癌,是其父母通过特异的遗传基因(BRCA1/BRCA2基因)遗传下来的。这些基因使乳腺癌发病危险度高于一般人群。已有研究证明,大约70%~85%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在一生中将发展成乳腺癌。
       8长期接触放射线源的女性人体长期暴露于辐射中,特别是孩童时期接触过辐射,会增加成人阶段患乳腺癌几率。尤其是接受过胸部照射的女性,更易患乳腺癌。
       女性如果患乳腺癌,严重的情况下需切除乳房,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为了有效避免乳腺癌的发生,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食谱欧洲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大量食用纯正、未经加工的原产橄榄油,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每天食用豆制品,豆制品中所含的植物雌激素,可减少乳房出现肿块的概率;多食用纤维素,如全谷物、水果、蔬菜等,可凝固体内雌激素。有研究发现,每天食用25~30克纤维素可以降低30%的乳腺癌发病率。
       2减少酒精摄入量酒精容易提高体内雌激素的指标,诱发乳腺病变。
       3减少服用避孕药经常服用避孕药会增加1.24倍乳腺癌的发病率。不过一旦停用,危险很快降低。
       4控制饮食哈佛大学对9.5万名护士1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绝经期后得乳腺癌的患者,16%是由于体重增长过快。另外,成年女性体重增加速度越快,乳腺癌发病率就越高,因为脂肪中的雌激素诱发乳房腐殖质增长。
       最后提醒,女性月经来潮后第9~11天是乳腺检查的最佳时间,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
防癌抗癌从管好膳食开始
       近半数癌症由饮食不当诱发
       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环境、饮食、卫生、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入手。近年来,饮食因素在预防和治疗癌症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数据表明,至少40%的癌症与饮食不当有关,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等。
       食品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的苯并芘是强致癌物质,可渗透到食品内部。此外,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高温下,尤其是烤焦时还会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质。常吃熏烤食品可能会引发胃癌。
       有研究发现,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地表水富含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进入胃中的亚硝酸盐能与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长此以往可导致胃癌。
       我国肝癌的地域分布与黄曲霉污染分布基本一致,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相应升高。因此,有效预防肝癌的膳食措施之一就是避免食用被黄曲霉污染的食物。
       酗酒可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酗酒与胃癌的发生具有很强的关联,酗酒还会损伤肝脏,导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大量饮酒的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也较高。
       还有一些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也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最常见的是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有些证据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随肉类和脂肪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大量摄入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此外,进食过烫、过硬的食物可能导致食管癌的发生率显著上升,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很多乳腺癌是吃出来的,高脂肪、高能量饮食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也难辞其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胆囊癌的发病率也与饮食中高饱和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而喉癌、口腔癌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吸烟、酗酒有关。
“好好吃饭”,降低癌症发病率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意识到膳食模式不同,癌症的发病模式也不同;改变膳食模式,很多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早年在西方国家,在以高脂肪、高糖为主的膳食模式下,其居民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关于癌症的移民流行病学研究也佐证了上述说法。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日本人移居美国夏威夷几代后,虽遗传特性未发生改变,但其患癌种类发生了变化。
       日本人胃癌的发病率很高,结肠癌发病率较低;而美国人胃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大肠癌、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移居到夏威夷的第一代日本人,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开始有所下降,第二代日本移民胃癌的发病率下降得更为显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代日本移民的乳腺癌、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大幅增加,而第二代日本移民乳腺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美国当地入水平相当。
       总而言之,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是可以变化的。“好好吃饭”,能帮助我们远离癌症。
       预防癌症,须远离几类食物
       健康人群要预防癌症,须少吃以下几类食品。
       油炸、烧烤食物很多人都爱吃油炸食品,如薯条、油条、炸糕、薯片等。这类食品含大量淀粉,经高温油炸后会产生致癌物多环芳烃。烧烤类食品常含致癌物质α—苯并芘,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强致癌物。
       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酸菜、泡菜、咸菜、酱菜的亚硝酸盐含量高。新腌制的泡菜在最初2周内亚硝酸盐含量非常高,2周以后虽开始下降,但仍比新鲜蔬菜高,且隔一段时间后亚硝酸盐含量叉开始回升,长期、大量吃泡菜显然不利于健康。蔬菜本身含有的硝酸盐对人没有不良影响,但剩菜中的细菌会把硝酸盐分解成亚硝酸盐。因此,最好不要吃剩菜。此外,蜜饯类食品也含有很多亚硝酸盐。
       含糖、酒精饮料肥胖是癌症发生的“温床”。英国做过一项涉及120万名妇女的研究,发现体重超重的人比体重正常的女性患癌的概率高1.6—2.89倍。含糖饮料作为高能量饮食的“代表”会导致肥胖,增加发生多种慢性疾病及癌症的风险,可谓“口蜜腹剑”。酒精与多种癌症存在因果关系。
       红肉及加工肉类红肉和加工肉类吃太多可能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高。有研究表明,一周吃三次加工红肉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比不吃加工红肉的人高30%以上。
       霉变食品黄曲霉毒素是一类致癌物,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污染过的粮油中,包括被董曲霉污染的大米、面粉、花生油、玉米、杏仁、棒子、花生等。在上述食品发生肉眼可见的霉变之前,其中的黄曲霉毒素很可能已经“超标”。因此,食物不可存放过久。
适合夏季泡水服用的中药
       咽喉肿痛用薄荷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等作用。薄荷分为干、鲜两种,以鲜者为佳,可单昧泡服或加入茶叶中泡服。
       对因暑热引发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清热解暑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之功效。可单味泡服或加入茶叶中泡服。
       在酷暑炎夏,金银花可清热、降温、解暑,并对预防夏季小儿的痱毒疖肿等病症也有良好作用。
       解暑头痛用菊花
       菊花昧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菊花有白菊花、黄菊花和野菊花三个品种,可单味泡服或加入茶叶中泡服。
       夏月炎暑用菊花,不但能解暑,还可治头晕眼花、昏厥中暑等症。对因暑热引发的头痛、目赤、疮疖等,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口渴心烦西洋参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肺、肾三经,具有补元气、益肺阴、清虚火、养胃生津止渴、清暑解酒、提神等作用。可单昧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叶中泡服。
       对因暑热引发的口渴、心烦、多汗及四肢无力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生津止渴蔷薇花
       蔷薇花味甘,性凉,入脾、肺、大肠经,有清热解暑、止血、止痢之功,适用于暑热侵袭、热毒泻痢等。可单味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叶中泡服。
       对于暑热胸闷、呕吐纳呆有较好的效果。除了可用于治疗口腔炎、疟疾等疾病外,还具有清暑和胃的功效,夏天代茶饮能生津止渴,清热除烦。
       心烦失眠饮麦冬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经、心经、胃经,具有滋阴益精、养阴益气、清心除烦、润肠通便等多种功效。可单昧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叶中泡服。可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和肠燥便秘等。麦冬还有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在酷夏,对因暑热引发的口渴、心烦、失眠等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口苦口黏有栀子
       栀子味苦,性寒,无毒,主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等功效。可单味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叶中泡服。
       在炎热夏月,栀子对因暑热引起的口苦、口黏、心烦等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口眼干燥泡枸杞
       枸杞子味甘,性平,主要归肝、肾、肺经。其甘补平和,质润多液,入肾可益精充髓助阳;走肝能补血明目;归肺以润肺止咳。有促进调节免疫功能、保肝功能、抗衰老功能及抗疲劳等药理作用。可单昧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叶中泡服。
       在灸热夏月,枸杞子对因暑热引起的口干、眼干、全身乏力等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在炎炎酷暑,运用中药泡服,不仅可以消暑祛火,还可养生健体,祛病防病,益处多多。
 
       夏季喝水怎样安全又健康
       炎热夏日,人们的饮水量会大大增加。但是,饮水太多是会中毒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布鲁斯·戈登称,每天饮用超过4升水可能会中毒,导致大脑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研究还指出,马拉松及长跑运动员运动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更易患水中毒。建议男性每日饮水不超过3.7升,女性不超过2.7升。
       夏季高温高湿,微生物更易繁殖,饮用水的卫生问题也变得格外突出。那么,夏季里如何饮水才能既安全又健康呢?我们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几点卫生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饮用生水有致病风险
       无论您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是居家生活或野外劳作,切记任何情况下,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水(即生水)都是有致病风险的。因此,安全第一需牢记心中。下面这些水可以安全饮用:一是烧开过的水。二是正规企业生产的各种形式的包装水,如桶装水、瓶装水、袋装水等。三是质量合格且被正常维护的、明确标注了“出水可以直接饮用”的净水器出水。
       夏季饮水安全方面还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每天饮用新烧开的水。水烧开1~3分钟即可,烧开后应加盖放置在阴凉处保存,以防细菌进入和繁殖。
       2、桶装水开启后应在一周以内喝完。
       3、净水器应该缩短清洗和更换滤芯的周期,最好不要超过1个月就清洗1次。
       4、饮水机不要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因为夏季高温加上充足的阳光,会使蓝绿藻滋生,对水质造成新污染。
       5、水杯、水壶要每日清洗,尤其是不透明材质生产的水杯内部,容易成为卫生死角,需要特别注意。
       夏季也是野外游玩的好时节,清亮、凉爽的山泉水往往让人欲罢不能,急欲饮之而后快。此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野外环境中的水绝不能仅以清亮来判断安全。清澈透明的泉水中完全可能含有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比如可以导致胃肠炎的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隐孢子虫卵、鞭毛虫卵等。水源地周围活动的人、牛、羊、猪、飞鸟等的排泄物都可能造成野外水源污染。野外活动时建议带上便携式净水装备,以保饮水安全。如果不得不饮用野外的生水,最为简便的方法是让阳光直接烤热水壶到烫手的温度,保持30分钟以上,也可起到一定的杀菌效果。
       主动补水让身体水分充足
       水的比热容很大(可以吸收较多的热量而不至温度升高),而且皮肤水分蒸发和出汗时可以带走较多热量,因此让身体拥有充足的水分是夏季体温调节所必需的。尤其是大脑、心脏这些高度含水的器官,水化不足时其生理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应该摄入至少1500毫升的水。夏季里出汗多,饮水需求量更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热带地区成年人的每天饮水量应为4.1~6.0升,这个数量可以作为我们夏季高温天气时的参考。
       有研究表明,人在口渴时已经处于微脱水状态,单凭满足口渴感的饮水只能补充机体失水量的40%~60%,因此主动补水十分重要。据研究,少量多次定期饮水、无口渴感觉时也按时饮水,是预防热损伤和脱水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是:每2~3小时饮水1次,每次100~200毫升,也可根据个人和温度减少或增加饮水间隔时间和饮水量。饮水时先含在口腔内一段时间,缓和口渴感觉后再咽下,千万不要暴饮。
       足量喝水对于血液黏稠度较高的老年人,具有心血管、肝胆、泌尿、关节系统疾患以及痛风、肥胖或长期卧床的病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温下的强体力劳动者,更应注意足量水分的补充,以免脱水过度而发生中暑。
       需要注意的是,下列人群不宜过多喝水:肾病、心衰、呼吸道感染、青光眼和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其他医生嘱咐不能多喝水的情况下,都需严格控制饮水的总量。
       防中暑不能仅补水
       汗水含有0.3%~0.5%的氯化钠,意味着1升汗水可带走3~5克的盐;汗水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铁、锌、铜、铬、磷、碘等,人体大量出汗时不仅丢失大量水分,也会丢失大量的电解质和矿物质,严重时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表现为血压偏低、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甚至发生中暑。水中的溶解性矿物质离子具有较好的吸收率,对于机体矿物质的补充快速而便利。多数自来水都含有较为丰富的矿物质,而且价廉易得,因此烧开后的自来水可以作为夏季喝水的首选。夏季建议尽量少喝纯净水、蒸馏水、人工矿物质水(后者往往只添加了极少的改善口感的矿物质,本质上还是纯净水)、含糖饮料等几乎不含矿物质的饮品。
       需要强调的是,大量出汗之后的疯狂饮水,特别是短时间内大量饮入不含矿物质的纯水,是有致命危险的。此时可因血液过度稀释而导致低钠血症,即水中毒,严重时会出现脑细胞水肿而死亡。因此即使极度口渴,也应该控制好饮水的速度和总量——慢点喝,悠着点喝。
       有研究显示,高温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会增加5%~10%。大量出汗不仅会失水、失盐,还会有蛋白质分解的增加以及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因此高温季节还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蛋、鱼、肉、大豆等)和水果蔬菜的摄入。
       各种补水方式的优缺点
       1含水丰富的蔬菜水果。
       夏季蔬果丰富,许多含水量丰富的蔬果如西红柿、白菜、黄瓜、冬瓜、西瓜、葡萄、水蜜桃等,它们除了可以补充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可以为人体提供缓慢释放的水分,夏季多多益善。
       2菜汤和粥类。
       目前中国人盐摄入普遍过量,因此不建议长期食入过咸的菜汤,即使是出汗量特别大时(如高温下的作训、竞技、施工人群),也仅建议提供不太咸的菜汤(含盐量不超过0.2%)用于补充丢失较多的水分和盐分。对于一般体力消耗人群,夏季可多喝酸辣口味的菜汤以及绿豆汤、五谷杂粮粥,用以调节口味和补充水分。
       3凉茶和饮料。
       夏季也是饮料的销售旺季,各种口感独特的祛暑饮料(凉茶、冰茶等)具有极大的消费人群。有研究报道,南方地区盛行的某些凉茶中可能含有鱼腥草、朱砂莲等中草药成分,长期大量饮用会导致肝肾损害。即使不含草药成分的饮料,也会添加各种改善口感和外观的人工化学物质(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化学盐等),长期大量食入对健康无益。因此,凉茶和饮料可以偶尔饮之,但切勿代替饮水。另外,饮料多用纯净水配制,它们不仅缺乏身体发育所需要的矿物质,还会额外增加糖类的摄入,少年儿童应尽量少喝。
       4咖啡和茶水。
       无论中外,咖啡和茶水都是白水以外最为普及的饮品,众多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它们对健康有多种益处,因此喜爱这两类饮品的人不必多虑。但在夏季还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高温季节咖啡和茶叶都容易生霉变质,要注意储藏条件;二是不要过烫饮用,WHO已经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很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具有引发食道癌或喉癌的风险。
我痴呆了吗——痴呆的家庭自测
       痴呆,是每个人的心头禁忌,然而它并不会因为是人类的禁忌而远离人们。据统计,全球每3秒就会有1例痴呆患者被诊断出来,其患病人数每20年翻一番,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给许多老人们带来了健康威胁。“年龄大就会痴呆吗?”“我痴呆了吗?”这些疑问成为大多数老人们的共性疑问。
       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乃至丧失。
       认知功能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突出症状,表现为好忘事,尤其是新近发生的事情。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的远期记忆也受损,并逐渐出现全面的智能减退,包括理解、推理、判断、抽象概括和计算等认知功能。
       精神行为异常疾病早期会出现人格改变,以后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错认、抑郁、类躁狂、激越、无目的漫游、徘徊、躯体和言语性攻击、喊叫及两便失禁、睡眠倒错等睡眠障碍。许多精神行为症状是以认知障碍为基础的,如因记忆障碍忘记将物品放置何处而继发被窃妄想;因人物定向障碍不认识家人或配偶而认为他们是骗子,是冒名顶替者。有些症状继发于人格改变,如表现为遇事退缩、古怪、纠缠他人、藏匿及有破坏行为等。
       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减退系由于认知功能减退导致,包括衣、食、行及工作等基本生活能力,打电话、购物、管理钱财及家务劳动等应用工具的能力逐渐减退,最后导致生活能力完全丧失。
       病情进展有三个阶段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起病隐匿,患者初期往往症状轻微,常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老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病程长达5~12年,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早期(1~3年):出现健忘、短期记忆丧失、反复提问、爱好和兴趣丧失、应用工具能力受损、命名不能等;
       中期(2~10年)认知缺陷进行性发展,出现食欲减退、执行功能障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受损、需要照护等;
       晚期(5~12年)出现睡眠改变、易激惹等精神症状等,日常生活完全依赖照护。
 

                       痴呆否,家庭自测先筛查
                       阿尔茨海默病筛查量表
 
  右栏中的“是”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在认知能力方面(记忆或者思考)出现问题 是,
有改变
无,
没变化
不知道
1 判断力出现问题(如做决定存在困难、错误的财务决定、思考障碍等)      
2 兴趣减退、爱好改变、活动减少      
3 不断重复同一件事(如总是问相同的问题、重复讲同一个故事或者同一句话等)      
4 学习使用某些简单的日常工具或家用电器、器械有困难(如电脑、遥控器、微波炉等)      
5 记不清当前的月份或年份等      
6 处理复杂的个人经济事务有困难(如忘了如何对账,忘了如何交付水、电、煤气账单等)      
7 记不住与别人的约定      
8 日常记忆或思考能力出现问题      
       对于上述8个问题,根据自身情况,看是否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如果回答“是,有变化”达到2项以上,就可能存在认知障碍,需要到医院就诊,医生可以通过画钟试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等更专业的认知功能障碍评估工具进行深入评定,并查找病因,明确诊断,合理治疗。
 

  • 上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一九七期
  • 下一篇: 健康保健信息 第一九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