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信息第一九三期
发布时间:2019-05-07
坏习惯害得腰背痛
编者的话:根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的调查,全国有31%左右的人有慢性腰背痛。这种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引起腰背痛的原因很多,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等。实际上,这些问题多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
坐姿不良腰背驼
人们总认为,坐着是一种休息,身体不吃劲儿。实际上,腰背痛大多是不良坐姿导致腰肌劳损引起的,如跷二郎腿、弯腰驼背等。长期如此,还会使腰间盘突出、脊柱侧弯发病率增加。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病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周若南表示,正确的坐姿是腿部和腰部成直角,膝盖弯曲度也应成直角,左右大腿大致平行,双脚平放在地面上,挺起腰板,头部自然放松。办公时,视线与电脑屏幕尽量保持平行或略高于屏幕。最好选择能调节且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桌椅。
久坐不动肌肉僵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久坐伤肉”,认为久坐会损伤肌肉的结构和功能,是中医的五劳损伤之一。现代社会工作、学习压力大,久坐已成为众多学生党、上班族的常态。
活动不够会导致肌肉僵硬、衰弱。久坐的生活方式带来的问题日益严峻,对此,美国克利夫兰诊所提出“体力活动缺乏综合征”的概念。研究表明,久坐数个小时可能引发腰痛、高胆固醇、糖尿病及肥胖症等多种疾病。研究者建议,尽可能创造条件频繁地离开办公桌,比如和同事边走路边讨论问题、到室外接打电话,“如果你没有条件走动,至少该多站站”。
久坐族感觉背部或脖子痛时,要定时起身,把头、肩膀和背部好好地扭一扭,活动一下身体,做一下伸屈运动,能有效缓解或延缓腰背痛的发生。
胡乱按摩伤更重
工作劳累让人腰酸背痛,不少人会选择按摩缓解,去不正规的按摩院或请亲友乱按,只会导致疼痛加剧。
脊柱有正常的生理曲度,不考虑角度、方向和力度的随意牵拉,都可能会损伤脊柱的结构,如造成脊柱周围韧带断裂、小关节脱位等,导致腰部不适、无法活动,严重的会导致腰椎滑脱。如按摩手法不当,使
脊髓受到短暂而剧烈的撞击,轻则颈肩腰痛,严重的会造成终身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手术后也未必能完全恢复。颈肩腰腿痛患者一定要选择有经验的医生和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科学按摩。
此外,有研究发现,练习八段锦健身法对非特异性腰背部疼痛有较好的功效。若腰背部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要警惕其他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骨肿瘤的发生,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锻炼过头易劳损
随着健康概念深入人心,喜好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运动不当或急于求成,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因锻炼不当导致腰背痛的患者有增多趋势,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外伤加快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突出,甚至腰椎峡部疲劳骨折(多为青少年)。
在锻炼前,应多做腰部活动,锻炼中要正确用腰,举重或向上推举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防止累积性劳损或避免加重,减缓腰椎退行性病变。尤其是青少年的腰椎肌肉、韧带相对薄弱,骨质构造不坚,腰部在激烈运动下应力作用易断裂。对于经常不运动的人,一旦运动量过大,很容易造成腰酸背痛及腰部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变。“量力而行”是锻炼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初学者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些日常锻炼,如跑步时,脊柱及其周围的小关节、椎间盘等受到
重复的震动,同时腰背肌持续收缩以维持躯干的姿势,可能导致或加重腰背痛,所以一定要穿缓震性能好的跑鞋,并尽量减少大幅度的“上下运动”,可使用前掌跑法。骑自行车时,腰背部肌肉的调节能力较弱,长距离骑行增加疼痛风险,对于非专业运动员,应选择手把高、轮胎大的山地自行车,可以更多地保持身体向上的姿势,同时减少传导到脊柱的震动能量。骑行者还应不断变换姿势,减少躯干部分的前倾,同时适当活动头部,减少颈椎负荷,能有效避免疼痛发生。
瘫在沙发毁脊柱
近年,因一部情景喜剧,“瘫”在沙发上的坐姿在网上引发热议。因为太疲惫,很多年轻人下班回家后就瘫倒在沙发上,不少老年人也习惯于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觉得这样最舒服、放松。如果长期保持这个姿势,引起脊椎、腰椎畸形,就
可能真的要“瘫”了。
这是因为,脊柱在失衡情况下受压,整个身体下沉,中轴线后移,很容易引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甚至脊柱畸形,严重者会产生脊髓神经方面的问题。如果要休息,建议完全平躺仰卧,有助缓解脊柱压力、放松周围肌肉。平躺时,膝下可以垫一个软垫,使膝盖抬高,有助于脊柱特别是腰椎生理曲线的恢复,感觉也更舒适。此外,还要注意不要趴着看书、看手机。腰背痛可以来源于腰椎的任何一部分结构,趴着的时候腰椎生理曲线过弯,对腰椎小关节有较大压力,容易产生疼痛。
放不放支架,先问四个问题
如果将心脏比作一片土壤,冠状动脉就是灌溉土壤的河道,河道出现堵塞,土壤得不到灌溉,心脏这片土壤就会“枯死”。目前,植入支架是开通“河道”、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要严格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冠脉狭窄也不一定要放支架。
看有没有缺血的临床症状:患者确诊为冠心病后,放不放支架,首先要明确他有没有缺血症状。例如,休息时没有症状,活动以后(爬四层楼或者类似运动量)引起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的病人,通常属于稳定性心绞痛,可先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在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仍不缓解时才需要考虑放支架。
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一般是依据冠脉直径狭窄程度判断,狭窄程度大于70%的血管通常需要支架植入,若狭窄程度小于70%,一般不会发生缺血,患者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对人体健康也没有太大影响,因此不用放支架。
看冠脉病变斑块的性质:虽然冠脉的狭窄程度没有达到70%以上,但狭窄病变部位为不稳定性斑块,就像“皮薄馅大”的饺子随时会破的,需要重视起来。流行病学统计发现,心肌梗死的冠脉病变一般都是中度狭窄,但病变部位的斑块不稳定,易导致斑块破裂,并伴有血栓形成,进而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目前临床上已经有识别不稳定斑块的“利器”,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方法,一旦遇到不稳定斑块,即使不到70%狭窄度的血管,还是需要放支架。
看冠脉狭窄的部位:心脏冠脉血管有很多支,当冠脉发生狭窄时,除了考虑血管狭窄的程度,还要考虑病变所在的部位。若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冠脉主干,即使狭窄了50%也可能发生猝死。这就好比河流的上游,上游河道被堵住,下游也就没有水了。所以只要是冠脉主干发生狭窄,通常是要植入支架的。
最后要强调的是,放支架后,不意味着冠心病就治好了,因为放了支架的血管还可以再狭窄,支架的部位还可能形成斑块。切记支架植入不是万能的,病人放完支架不是“万事大吉”。这就相当于修路,路修好了,能否一直通畅,还在于养护。所以,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以及控制危险因素才是治疗冠心病的根本。
什么是冠脉搭桥术
许多患者会问,现在心脏支架已经使用得很普遍了,为什么还要选择“搭桥”呢?其实,在介入治疗出现之前,冠脉搭桥术曾经是治疗冠心病的“一枝独秀”,且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很多患者对“搭桥”存在认识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搭桥术”到底是什么。
怎么“搭”
冠脉搭桥术目前主要有两种手术形式,即通过开胸或胸腔镜微创的方法,将自身的动脉或静脉血管连接主动脉根部与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手术过程中也有需要或不需要体外循环两种选择。所谓体外循环,是指利用一系列特殊的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
传统的手术通常在患者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需要3~4小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不用体外循环,而是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手术,有着损伤轻、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至于选择何种方式,要取决于患者的基本条件、血管的病变情况、相应的设备以及术者的能力等。
“搭桥”的优势
首先,再狭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疗的软肋,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狭窄率为30%左右,即使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也在5%左右。而心脏搭桥手术,就不用过多担心再狭窄的问题。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适合做支架治疗,如血管的分叉处,或一根血管有两处以上狭窄,或血管完全闭塞等情况下放支架就比较困难,而且风险大。事实上,对于复杂病变,冠脉搭桥术仍是较好的选择。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冠脉搭桥术是最完全和持久的治疗手段,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在心脏上架起了“桥梁”。
用“立竿见影”形容搭桥手术的术后效果很贴切,许多患者在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后几天,便能上下楼梯,1周后便能走出家门活动,术后1~2个月就能上班。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搭桥”
1、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即主要供应心脏血液的左侧冠状动脉存在起始部位的狭窄;
2、多支冠状动脉病变需要植入3个以上支架的患者;
3、心功能不全或有糖尿病的患者;
4、冠状动脉狭窄同时需要进行其他心脏手术的患者;
5、不适宜心脏介入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等。
“搭桥”后的注意事项
就算是再完美的“新桥”,若不注意“桥梁维护”,任由“三高”肆意形成“泥石流”冲击,“新桥”也会“坍塌”。在手术后的数月到数年,若不注意维护,原来的冠脉病变和桥血管会再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血管狭窄闭塞,会导致缺血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对于搭桥术后的患者,仍然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规范的药物治疗。
戒烟:吸烟可以增加肺炎的发生以及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风险,加
快桥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从而加大需要再次接受冠脉血运重建的风险。
减少并发症:搭桥术后的患者,务必保持理想体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这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搭桥术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适量运动:这有助于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从最初5~10分钟的适应性运动,逐渐过渡到30分钟左右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并可增加一些上下肢体活动,推荐一些中国传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八段锦也有益于心脏的康复。对于病情特殊或较重的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
规范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甚至终身服用。
肿瘤病人5年生存期是个坎
癌症治疗中,5年生存率是全世界共用的一个标准。它适用于大部分癌症,既是癌症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的目标,又是各国家和地区癌症诊断及治疗水平差异的衡量标准。5年生存率为何如此重要?
5年生存率,指的是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肿瘤患者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无论哪种癌症,经过治疗后,都可能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转移和复发,还有一部分人因肿瘤进入晚期而去世。总体来看,转移和复发大多发生在根治术后3年之内,这一比例高达80%左右;少部分发生在根治术后3年以上、5年之内,约占10%。所以,如果肿瘤根治术后5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几率就比较低了。对患者来说,5年生存意味着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接近治愈;同时,它也提醒患者,5年之内,一定要巩固治疗,定期检查,防止复发,即使有转移和复发也能及早治疗。
除了5年生存率这个重要指标,临床上也有用3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表示疗效的。与常用的5年生存率指标相比,3年生存率统计能更及时地反映医疗情况,常被用作考察新药、新疗法等治疗效果的一个参考指标。比如,今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就首次发布了日本居民癌症3年生存率数据,各类癌症的3年平均生存率约为71.3%,其中前列腺癌生存率最高,为99%,最低的胰腺癌为15.1%。相对来说,3年生存率较适合癌症治疗效果较差的胰腺癌、肝癌、胆管癌等;10年生存率则适合癌症治疗效果较好的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5年生存率更适合胃癌、肠癌、肺癌等大部分癌症的数据差异比较。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过治疗的肿瘤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达到60%以上,有些甚至可达60%~80%。我国只有25%左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通过精细化手术、放化疗,以及细胞免疫治疗等多手段,有效防止肿瘤细胞转移扩散,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三碗汤能健骨
鸡血藤首乌骨碎补猪骨汤
取鸡血藤30克、制首乌30克、骨碎补30克、红枣6枚、猪脊肉500克,生姜数片。将猪脊骨焯水后捞出,上述所有材料放进砂锅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煲沸后,改小火再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方中,鸡血藤为密花豆的干燥藤茎,于秋冬二季采收,其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可行血通络、逐湿除痹;制首乌为何首乌的炮制加工品,擅长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骨碎补采自槲蕨的根茎,性温味苦,归肝、肾经,有活血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该汤能活血补血、滋肾强骨、温经通络,适合血虚萎黄、手足不温及麻痹、关节冷痛、肾虚腰酸的骨质疏松患者饮用。
五指毛桃黑豆牛骨汤
取五指毛桃200克、黑豆60~80克、牛骨800克、红枣5枚、生姜数片。提前浸泡黑豆;五指毛桃用小刷子彻底刷干净;牛骨焯水后捞起;红枣去核。上述材料放进汤煲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煲沸后再转小火煲一个半小时,调味饮用。
方中,五指毛桃有“广东人参”之称,它属桑科植物,并不是桃,因叶子长得像五指,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其性平,味甘辛,能健脾利湿、舒筋活络。黑豆含钙量丰富,黑色入肾,有补精血、填筋骨、滋肾阴、壮气力的功效。牛骨以形补形,能行气血、强腰膝、除萎痹、利筋骨。该汤适合行走无力,遇寒湿天气关节麻痹疼痛加重的骨质疏松患者饮用。
虾皮黄骨鱼豆腐汤
黄骨鱼(也叫黄辣丁)3条、虾皮1把、嫩豆腐2块、生姜数片、炒过的黑芝麻1匙。黄骨鱼宰杀后洗净擦干,两面煎至金黄,在锅中加入热水、虾皮和豆腐,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再煮20分钟左右,汤将成时撇下炒过的黑芝麻。胃寒者可撒人适量胡椒粉。
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骨头里的钙含量不足。这款汤里的豆腐、黄骨鱼和虾皮、黑芝麻都是补钙“小能手”,对缺钙者十分适用。该汤颜色奶白,香味浓郁,有健脾胃、益精血、强筋骨、濡荞关节的功效,适合骨质疏松患者日常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