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六五期
发布时间:2025-02-20
生津止渴——酸梅汤
原料:乌梅约30克(可依个人口味适量调整),冰糖或蜂蜜适量,陈皮3~5克、山楂5~8克、玫瑰花3~5克、桂花2~3克辅助调味。做法:将乌梅和山楂洗净、捣烂,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约500~800毫升)煮沸,之后加入冰糖或蜂蜜,搅拌均匀,待酸甜适宜后关火,晾凉即可饮用
功效:乌梅敛肺、涩肠,与蜂蜜搭配可生津止渴,缓解暑热口渴;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山楂消食健脾,玫瑰花行气解郁,桂花散寒破结,护脾胃且丰富口感。酸梅汤口味酸甜,糖尿病患者慎饮,胃酸过多者也不宜过量饮用。
利水解毒三豆饮
原料:绿豆30克,赤小豆30克,黑豆30克。做法:把绿豆、赤小豆、黑豆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约 800毫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约40~60分钟,直至豆类软烂。
功效:绿豆甘、寒,入心、胃经,能清热解毒、消暑利尿;赤小豆甘、酸、平,入心、小肠经,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黑豆味甘、平,入肾、脾经,能益精明目、养血祛风、利水解毒。
三种豆均能解毒、利湿浊,合用有清热解暑、利水除湿、健脾补肾、消肿、解毒等功效。对湿浊热毒停聚于体内,出现肢体肿胀、小便不利、尿色黄、皮肤易生疮肿者较为适用,也可用于痤疮防治。绿豆性寒,冬季可减量。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饮用。
补肺健脾——七白饮
原料: 杏仁10克,山药30克,百合15克,银耳5克(泡发后约30~ 40克),莲子15克,藕30克,茯苓10克。做法:银耳提前泡发,其余原料洗净,一同放入炖锅或养生壶,加水(约800~1000毫升),炖煮40~60分钟,至食材软烂、汤汁浓稠。
功效:色白的药食两用品,如杏仁、山药、百合、银耳、莲子、藕、茯苓等,归经多入肺、脾经。山药、莲子补脾肺之气阴,百合、银耳、莲藕补肺胃之阴,甜杏仁润肺燥,茯苓健脾祛湿。各药均性质平和,合用具有润肺益脾之功。痰湿重、湿热盛者不宜多饮,以防滋腻,助湿生痰。
养血益气——桂圆红枣茶
原料:去壳桂圆10~15颗,去核红枣8~10颗,陈皮3~5克,生姜2~3片。做法:桂圆、红枣、陈皮、生姜一同放入锅中或养生壶,加水(500~800毫升),煮开后小火慢炖20~30分钟。
功效: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甘甜可口,补益心脾。二者合用,可养血益气、养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之面色无华、失眠健忘、食少体倦等。加入陈皮、生姜同用,可行气健脾和胃、补而不滞。内有郁火、痰饮气滞、湿盛中满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慎饮。
润肺止咳——梨皮饮
原料:鲜梨皮30克,鲜橘皮30克,鲜白萝卜皮30克,冰糖适量。做法:将梨皮、鲜橘皮、白萝卜皮洗净、切丝,放入锅中加清水(600~800 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约半小时,再加入冰糖煮至融化。
功效:润肺止咳,降气化痰。梨皮润肺清热,橘皮健脾理气,白萝卜皮消食顺气,三者均具有化痰功效,适合秋燥咳嗽、气滞、食滞、痰滞等症,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等患者食疗之用。脾胃虚寒、易腹泻者不宜多饮,免加重脾冒负担。糖尿病患者慎饮。
暖胃驱寒——红糖大蒜水
原料:大蒜5~8瓣(20~30克),红糖15~20 克。做法:大蒜去皮、洗净、切丝,加水(500~600毫升)煮沸,随后放入红糖,转小火缓缓熬煮10分钟,待其充分融合后即可饮用。如此处理后,可使大蒜与红糖的味道相得益彰,巧妙化解大蒜辛辣刺激之性。
功效:暖胃驱寒,有助于预防感冒。但需注意的是,有眼干涩、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热证表现者不宜饮用,以防加重体内热邪。糖尿病患者慎饮。
消食健胃——山楂茶
原料:山楂30克(鲜果切片或果干),枸杞9克,甘草6克,冰糖适量。做法:将山楂、枸杞、甘草洗净,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煮沸5分钟,取汁加入冰糖。午饭、晚饭后各饮一杯。
功效:山楂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枸杞能滋补肝肾、明目润燥。两者合用,可健脾消脂、补肝益肾。山楂茶每日两杯即可,不可过量饮用,以免耗伤胃气,引起反胃、吐酸等症状。此外,山楂含糖量较高,常食可引发龋病。山楂活血之力较强,孕妇忌饮。
“米氏三方”缓解冬疾
冬季人体进入“收敛闭藏”状态,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血周流渐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容易出现问题。“长安米氏内科流派”擅长通过食补改善身体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这里介绍三个食疗方供大家选用。温中益气化痰粥。取大枣5枚、杏仁3克、生姜3克、大米60克,一同入锅,加适量水,武火烧开后转文火,熬至粥稠即可食用。此方适用于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人群。
除烦安心山神粥。取党参3克、山药3克、茯神5克、大米 200克,一同入锅,加水适量,武火煮开,文火煮至米烂后食用。此方适用于有全身乏力、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小便不利、久泻、脱肛等症状的人群。
温阳强身羊肉羹。取羊肉500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当归25克、生姜25克、细盐5克;羊肉洗净,切成拇指大小;黄芪、党参、当归放入布包中,与羊肉共入砂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煨至羊肉烂熟,加入生姜片、细盐,稍炖片刻即可。分次食之,吃肉喝汤。此方适用于贫血、汗多、四肢冰冷、痛经等人群。
桑叶芝麻青葙子治白内障
白内障属中医“圆翳内障”范畴,与肝血不足、肝经郁热、肾精亏损等密切相关。早期白内障患者适当选用有补肾活血、益气养血、清肝明目功效的中药,可起到一定的调治作用,给大家推荐一个方子:取桑叶、黑芝麻各100克,青葙(音xiāng)子25克,一同研成细粉备用。每次取药粉5克,温开水送服,每天吃2次,连服2周。青稍子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肝、明目、退翳(去除角膜上的浑浊组织)的功效。黑芝麻入肾经,能补肝肾、益精血,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及维生素B2等,对肝肾阴虚所致的毛发早白、容颜早衰等有一定防治效果。桑叶滋燥凉血、祛风明目,可用于阴虚火旺导致的眼睛发白、目暗等。此方出自古方“扶桑至宝丹”,可治肝经虚热引起的头眩目花、迎风流泪、皮肤粗糙、须发早白、大便干结等,早期白内障者服用,对延缓白内障发展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但中、晚期白内障者不宜使用。
生姜片蘸花椒酒治斑秃
斑秃俗名“鬼剃头”,病因复杂,遗传、精神紧张、感染等因素都可能致病。中医称斑秃为“油风”“发坠”等《诸病源候论》有记载,“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认为斑秃与血虚生风、风胜血燥、发失濡养有关。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外用方,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具体方法:取花椒100克、60度以上白酒 250毫升,将花椒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一块生姜,用横切面蘸取药酒擦患处,每天数次,连擦 2~4周。
方中,花椒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等功效。研究证明,花椒富含挥发油,有较强的止痛、抗炎、局部麻醉、助消化等作用。花椒外用,不仅能抑制多种细菌、皮肤癣菌,还能活血消炎、收敛止血,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白酒有较强的穿透性和溶解药物的作用,还能杀菌、活血行血、消肿等。花椒酒对病菌感染引起的斑秃有一定疗效,但需要提醒的是,严重斑秃者不要对此方期待过高。若使用2周无效,应停用,尽快就医寻求其他方法。
四个小方调理中风后遗症
门诊发现,脑卒中(俗称“中门风”)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这里给大家介绍四个药膳,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芪仁汤。取黄芪50克、桃仁9克、当归9克、红枣6枚,全部放入瓦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1小时即可。此方适用于半身不遂,患肢肿胀、麻木,语言不利,头晕心悸等中风后遗症者。
田参鸡肉汤。取鸡肉90克、田七(三七)10克、红参10克、黄芪30克,田七打碎,加鸡肉、生姜(3片)过油锅,把全部用料放入瓦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此方适用于半身不遂,患肢肿胀、疼痛,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舌暗或有瘀斑等中风后遗症者。
猪肉归杞汤。取猪瘦肉100克,黄芪30克,当归、枸杞各10克,红枣10枚,将黄芪、当归、枸杞、红枣洗净,与切片的猪瘦肉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此方有补气活血、补虚助阳的功效,适用于肢体痿废、手足麻木等中风后遗症者。
陈皮莲子薏仁粥。取陈皮15克,莲子(去芯)50克,薏仁50克,大米、小米适量,将全部食材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成稀稠适中的粥。慧仁不易煮烂,可以提前泡软。此方能健脾祛湿,适用于食欲不振、下肢水肿、慢性腹泻或大便不成形等中风后遗症者。
需要提醒的是,药膳虽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不可取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