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〇期

发布时间:2023-11-06
关于骨质疏松八大误区”
      生活实例:82岁的李阿姨平素身体健康,一天,她在家里搬动花盆时扭到了腰,本以为休息休息就没事了,谁知在床上躺了好几天,腰痛也不见好。在女儿的催促下,李阿姨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想到医生诊断她患有腰椎压缩性骨折,且椎体压缩了近1/3,需要住院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医生告诉她,由于她有非常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术后还需要进行规范治疗,避免再次发生骨折。李阿姨很纳闷,只是腰扭了一下,怎么就发生腰椎骨折了呢?自己平常很注意保养,一直在吃钙片,为什么还会患骨质疏松症?
      医生的话: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特征是骨骼强度下降。李阿姨发生的腰椎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也叫脆性骨折,是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未受明显外力或仅受轻微外力(如咳嗽、打喷嚏等)而发生的骨折。这是一种病理性骨折,特点是骨骼质量较差,愈合较慢,容易再次发生骨折。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解不够深入,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也难免产生一些误解,需要及时纠正。
      误解一:身体一直很好,没有骨痛等不适,不会患骨质疏松症
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症状,如果不进行骨密度检测,不容易发现,而常规健康体检中往往并不包含骨密度检测这个项目。很多患者是在发生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因起病隐匿、易被忽视,骨质疏松症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杀手”。
      误解二:骨质疏松是缺钙引起的,只要补钙就行
      分析:为维持骨骼的强健,补充充足的钙质是基础。成人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钙,绝经后、哺乳期、孕期女性和一些高龄老年人对钙的需求量更大,每天应保证1000~1500毫克钙的摄入。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只要补充钙剂即可。实际上,钙的吸收需要借助活性维生素D,其可与肠上皮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促进钙的吸收,并使钙沉积于骨骼中。也就是说,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药物是钙剂和维生素D,缺一不可。
      中国人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较少。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维生素D前体)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合成维生素D,后者在肝脏和肾脏被活化后,变成活性维生素D,进而实现钙的吸收。除增加皮肤日照时间外,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活性维生素D。临床上常用的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阿尔法骨化醇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D类似物,需在肝脏或成骨细胞的25-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
      误解三:多喝骨头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分析:很多人认为,骨头汤中富含钙质,多喝骨头汤有助于补钙、预防骨质疏松。实际上,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很少,且犬部分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很难被人体吸收。相反,骨头汤中含有大量脂肪,也就是说,喝骨头汤补的是“油”而不是“钙”;且骨头汤中嘌呤含量高,多喝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
      误解四: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发生
      分析: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虽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现在的年轻人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太少,加上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大量吸烟、饮酒,长期摄入碳酸饮料、咖啡等,也容易出现骨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的情况,严重者可发生骨质疏松症。
      误解五:有肾结石的人不能补钙
      分析:肾结石是人体内钙代谢失衡所致。有研究表明,钙摄入量与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补钙可以降低肾结石的发生率。这是因为,人体摄入的钙可以和肠道中的草酸结合,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草酸钙而被排出体外,从而使尿液中的草酸减少,降低肾结石的发生率。
      误解六: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尽量少动,以免发生骨折
      分析:运动可加速骨骼重塑,促进骨再生,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当然,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运动时应注意方式和运动量,宜尽量采取安全、舒缓、规律的锻炼方式,如快走、打太极拳等,以免因不慎跌倒而造成骨折。需要提醒的是,虽然锻炼是改善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老年人大多存在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故不宜采用爬楼梯、登山等易加速膝关节磨损的锻炼方式。
      误解七:骨质疏松症是小毛病,去医院太麻烦,随便吃点药就行
分析: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并非吃点药那么简单,患者还需要进行规范随访和监测。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在骨科或骨质疏松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定期随访,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避免发生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误解八: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只要做个微创手术即可,不用后续治疗
      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髋部、脊柱及腕关节等部位。脊柱压缩性骨折一般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椎体成形术,俗称“打骨水泥”)进行治疗。手术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恢复更快。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难点在于:不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罹患骨质疏松症后未进行规范治疗,发生骨折后只关注手术而不重视后续治疗和随访。也就是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必须针对骨质疏松进行规范性治疗及随访,定期进行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等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不同原因选择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进行规范治疗,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发生骨折。
 
 “三减三健”你做到了吗
      “三减三健”是指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三减三健”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筑牢健康的基石。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减油:科学烹饪少油饮食
      一般来说,每人每天油的摄人量需控制在25~30克。一些烹饪过程中的小改变也能对健康有大用处。比如,把全家每天应该食用的烹调油倒入控油壶,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可以控制每天食用油量。做完菜后把菜锅斜放两三分钟,让菜里的油流出来,然后再装盘。把红烧鱼换成清蒸鱼,不但少油,口感也不错。
      减盐:营养成分巧看含盐量
      食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食盐不宜超过5克。生活中常用到的调味料,如生抽、老抽、蚝油、鸡精、豆瓣酱等都含有大量盐。购买包装食品时,要留意盐分的含量。盐分以钠的形式在营养成分表中表示,一般1克钠约等于2.5克普通盐。如果觉得食物口味不好,不妨加胡椒、辣椒、蒜泥等来调味。
      减糖:教您识别健康的“甜蜜”陷阱
      一些无糖饮料里会添加代糖,如阿斯巴甜、甜菊糖、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喝起来口感发甜,但是这种代糖只能短暂地欺骗大脑,当大脑发现后,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
      健康口腔:“8020”全身健康
      口腔健康问题关系到全身健康,想要健康生活更要重点关注口腔健康。牙齿健康的理想标准之一是人到80岁,依然拥有20颗可咀嚼的功能牙。
      成人至少每天刷牙两次。很多人虽然刷牙次数达到了,却因为刷牙时间太短、方法不对等而没有达到清洁效果。每次刷牙时间最好在2~3分钟,但是很多人刷牙往往只有45秒左右。最好的刷牙方法是“画圆圈”而不是“拉大锯”。刷牙水应以温水为宜,能避免刺激,减少牙龈炎症的发生。
      健康体重:每天快走半小时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体重过高,更是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行走的速度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状态,每天快走30~40分钟,强度以感觉呼吸、心跳略微加快,微微出汗,无其他不适感为宜。
      健康骨骼:做好骨量储备
      对年轻人来说,足量的运动可以获得更高的骨量储备,并能有效避免年老后骨量丢失速度过快。虽然老年人运动起不到增加骨密度的作用,但可以减缓受力部位骨量的流失。
      储存骨量、减缓骨量流失,要从年轻时就开始进行科学的运动和锻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运动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建议有骨科疾病的患者最好在医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老人降压抓住几个重点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治疗率低、控制率差。老年人的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估和治疗与一般人群不同,为提高中国老年高血压防治水平,我国于2019年制定了《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4年来,结合国内外老年高血压领域的新进展、新指南、新共识、新循证证据,对此进行了最新修订,以下为新指南的几个重要提示
      提示一:根据老年人特点控压
      随着年龄增长,受到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加重、机体调节功能减退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血压呈现5个特点:1.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大;2.老年人血压水平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如体位变化、进餐、情绪、季节或温度;3.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和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4.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有严重动脉硬化时,测量血压易不准,心脏瓣膜病变也可能造成假性高血压;5.白大衣性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正常血压人群。
      提示二:重视诊室外血压测量
      高血压往往是在医院诊室被发现的,但高血压的治疗和监测需重视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能更真实地反映个体生活状态下的血压状况。
      提示三:评估心血管风险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不是单纯地看血压水平,还要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1.评估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被动吸烟高钠与低钾饮食、饮酒、血脂异常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异常、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心理和社会经济因素。此外,老年人还要关注偏头痛、衰弱状况和认知功能的评估。2.评估靶器官损害。需要评估由高血压引起的动脉血管系统和其供应器官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尤其是早期发现高血压引起或伴随的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损害。3.评估伴发的相关疾病。比如,心脏病、脑管疾病、糖尿病、肾病、外周血管疾病,还要考虑合并的慢性炎症疾病、慢阻肺和精神疾病。
      提示四: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降压治疗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1.健康膳食。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适度限盐,烹调少用调味品,肾功能良好者可用低钠富钾盐替代普通盐,多摄入新鲜果蔬、鱼类、豆制品、粗粮、脱脂奶,以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的食物。2.戒烟限酒。建议老年吸烟者戒烟,必要时使用戒烟药物,不要用电子烟替代。限制酒精摄入,每日白酒、葡萄酒(或米酒)啤酒摄入量分别不应超过50、100和 300毫升。3.保持理想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应控制在20~23.9以内,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但老年人应注意避免过快、过度减重,以免引发意外。4.合理运动。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规律运动,每周保证运动5天,每天超过30分钟,步行、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配合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呼吸训练、柔韧性和拉伸训练,不推荐老年人剧烈运动。5.改善睡眠。保证6~8小时夜间睡眠,白天睡眠时间不宜过长,睡前避免服用利尿剂,以免夜尿过多影响睡眠。6.注意保暖。保持室内温暖,经常通风换气,骤冷和大风天气减少外出,适量增添衣物,避免血压波动。7.心理平衡。保持健康心理状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提示五:药物治疗讲原则
      老年人服用降压药物要遵循4条原则:1.高龄老人、衰弱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初始治疗时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2.尽可能使用1次/天、有24小时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3.单药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可采用两种或多种低剂量降压药联合治疗。4.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耐受性、个人意愿和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
 
阿尔茨海默病不可怕,防治有办法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阿尔茨海默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众对其一无所知。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治疗的。当家中老人出现患病早期征兆时,应及早就医,早防早治。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记忆力下降、语言和视空间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可伴有精神症状。该病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主要影响60岁以上老年人,我国发病率在5%以上。
      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表现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神经纤维缠结。不同于正常衰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理性衰老,较正常衰老认知下降速度更快,会导致人的记忆和思考等能力大幅下滑、情绪不稳定。晚期患者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在全球每年约导致240万人死亡。
      早期表现是什么
      如果家里老人出现下列这10种表现的一种或多种,就需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
      1.记忆力下降。
      2.难以执行熟悉的活动。
      3.说话词不达意。
      4.对时间和地点搞不清。
      5.判断力下降。
      6.未能按时处理事务。
      7.把东西放错地方。
      8.情绪和行为改变。
      9.视觉和空间感出现障碍。
      10.性格变得孤僻。
      家属如果发现老人出现上述早期征象,尤其症状逐渐加重或增多时,应尽早带老人就诊,以明确病因,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自身免疫性脑炎、麻痹性痴呆、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其他可治性痴呆,也可以出现上述表现。尤其对于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的患者,大家要引起重视。
      早发现、早诊断,还有利于早期规划患者治疗及护理计划,帮助治疗或管理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的疾病,避免使用损害认知功能的药物。对疾病可能引起的危险行为或问题有所准备,防患于未然。
      如何降低患病风险
      虽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已被证明可以延缓疾病进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阿尔茨海默病仍无法治愈和逆转,因此做好预防尤为重要。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是可以预防的。
      众多危险因素可以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年龄大尤其是超过65岁、女性、存在阿尔茨海默病致病或风险基因突变、有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较高。年龄、性别、遗传基因等是无法改变的因素,但还有很多危险因素是可以干预的,如缺乏体力活动、吸烟、过度饮酒、空气污染、头部损伤、社会交往过少、教育程度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听力损伤等。
      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指南显示,做到以下内容有望延缓或预防40%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中青年期避免肥胖,老年期(65岁以上)不宜太瘦;早年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多从事脑力活动;坚持定期体育锻炼;不要吸烟,避免接触二手烟;保持良好睡眠,出现睡眠障碍时,及时就医。
      二、避免罹患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疾病:避免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密切监测认知功能;避免罹患高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密切监测认知功能;保护头部,避免外伤;保持心理健康,抑郁症患者密切监测认知功能;避免患脑血管病,卒中患者密切监测认知功能;维持心血管健康,心房颤动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要积极治疗。
      此外,还应保持强健体魄,体弱者密切监测认知功能;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饮食摄入或额外补充维生素C。但是不建议用该病的治疗用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对于绝经后妇女,也不建议使用雌激素替代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痛风要经历哪些阶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高尿酸血症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后的甚第四高”,其带来的痛风,已成为常见病。而对于痛风的整个发病周期,大家普遍了解不够痛风主要包含5个阶段——无症状期、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并发症期。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讲痛风的“一生”。
       不易发现的无症状期
      无症状期也就是单纯高尿酸血症期,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没有明显症状,因而不易被发现。就算发现高尿酸,大部分人也不做处理。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长期尿酸升高,除了会引发痛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及高脂血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如何应对痛风的无症状期呢?首先,要了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长期服用利尿药、吃海鲜时喜饮酒(特别是啤酒)的人要注意监测尿酸。
      其次,要明白什么是高尿酸血症。一般来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微摩尔每升即可诊断。
最后,想要降尿酸,最基础的是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控制,若控制不佳,可以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
      痛彻心扉的急性期
      痛风痛风,来去如风。急性期就是所谓的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期,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表现为受累关节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严重时也会出现多个关节受累。急性期患者疼痛感明显,超声或X线检查可见关节内有尿酸结晶甚至痛风石形成。早期发作可呈自限性,多于2周内自行缓解。对于病史迁延较久的患者,使用药物控制方可缓解。
      令人心存侥幸的缓解期
      缓解期是指痛风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大部分患者都抱有“痛风不发作就是好了”“不痛就无须处理”的侥幸心理。殊不知,缓解期更应该严格控制尿酸水平,防止下一次痛风的发生。因为,每次痛风的发作,对于关节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打击,导致缓解期越来越短,痛风发作频率越来越高。
      处于缓解期时,病程短、控制好的患者如同无症状期;病程长、控制差的患者可见痛风石。痛风石外观为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常见于耳廓、跖趾、指间、掌指、肘等关节,跟腱、髌骨滑囊等处,经久不愈,严重时还会破溃,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尿酸盐结晶物。
      “隐形杀手”的慢性期
      慢性期其实就是长期处于高尿酸血症状态,痛风病史久,急性期和缓解期反复交替的一个过程。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其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频率增加、发作时间延长、发作程度加重、间歇期缩短,甚至有些患者没有缓解期。痛风石在关节周围组织引起慢性炎症性病变,最终关节被广泛破坏及出现巨大的痛风石,尤其在手和足,可造成进行性残疾。部分患者会出现肾脏损害,肾功能下降。
      对于慢性期的患者,急性期需要消炎止痛,缓解期需要规范进行降尿酸治疗。消炎止痛药不可滥用,要警惕消化道反应、出血和肾功能下降等风险。此外还应注意,降尿酸治疗时,服用药物要从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以避免降尿酸过快导致的急性发作。
      不可逆转的并发症期
      若痛风进一步进展,后面就会进入不可逆转的并发症期。并发症期会累及全身,一般以肾脏疾病为主,起始出现肾功能下降,起病隐匿,早期可仅有间歇性蛋白尿和镜下血尿,逐渐转为持续性肾浓缩功能受损,夜尿增多、等渗尿等,接着便是尿酸性肾结石,以及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同时,这一时期还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脱发加重、勃起功能障碍等。对于这类患者,多种合并疾病和痛风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治疗需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在治疗合并症的同时,还要兼顾降尿酸,最好能做到一箭双雕、一药多治的效果。
      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的监测随诊,规范的治疗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痛风危害,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幸福长寿十个秘诀
      活得幸福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畅销书《人间值得:日本人长寿幸福生活的秘诀》中,作者赫克特·加西亚和弗朗西斯科·米拉莱斯奔赴世界上预期寿命最高的日本冲绳岛,与当地人一起生活,总结出幸福长寿的10个秘诀。
      保持活跃。许多长寿老人都会工作到八九十岁。如果放弃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人们会失去生活的动力,所以老人退休后,也应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活跃在感兴趣的领域。如果能利用经验和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可以产生更多成就感,让自己更有活力。
      放慢脚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当人们不再急于求成,生命和时间就有了新的意义。这条秘诀实际上是让人们放松身心、放下压力。很多人即使步入老年,仍可能跟随家人、孩子的脚步,继续快节奏地生活,导致压力逐渐积累,再加上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老人应放慢脚步,将生活重心转到个人健康方面,并进行相应的锻炼,有利于健康状态的持续。
       不要吃得过饱。要想长寿,就要照顾好自己的胃。书中写道:“吃到有饱腹感即可,千万不能吃撑。”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胃肠道动力和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能力都呈下降趋势,且当前食物越来越精细,能量越来越高,如果吃得过饱会让机体超负荷运转,造成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健康问题。因此,提倡八分饱尤为必要。美国《科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证实,八分饱对长期健康有益。老人可以通过改变进食方式来实现,比如细嚼慢咽,保证进食时间不少于20分钟;避免边进食边刷手机、看电视等。
      多交朋友。冲绳百岁老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和朋友一起共度时光。朋友是健康的良药,人们可以和朋友畅谈心事,一起娱乐、憧憬未来。在老年医学中,评估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要素与幸福感、生活质量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老人要多交朋友,有助纾解不良情绪、更好地融入社会、规避电子诈骗等社会风险。
      为下一个生日塑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当运动可以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即使不喜欢剧烈运动,也可以像冲绳老人那样每天做5分钟广播体操。30岁以后,人体骨骼肌的质量、强度和功能以每年0.5%~1.0%的速度下降,可能导致正常的身体功能,如站立、步行等受限。在我国,肌少症、骨质疏松已成为老人的常见疾病。建议老人结合自身特点,多进行户外活动,保证一定的抗阻和有氧锻炼,尽量维持肌肉力量和质量,以下一个生日为目标,锻炼出更强健的身体。
      时刻保持微笑。老人阅历丰富,容易被束缚在旧日时光中,与现代社会脱节。临床上,老人是心理疾患的高发群体,抑郁症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发自内心的微笑代表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同时也是在向外界发出友善的信号,有助结交朋友、保持积极状态,远离心理疾病。
      亲近大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经常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来一场“森林浴”,净化心灵,给自己“充电”。亲近大自然一方面是让久居城市的老人离开快节奏的生活,减少紧张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良好的空气质量对老人呼吸道等方面均有好处。
      保持感恩心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弱无法避免,人们应当接受变老的事实,对周围的一切保持感恩心态,感谢带来空气和食物的大自然,感谢朋友和家人,感谢曾经的岁月……每天花一点时间感恩,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幸福储备”,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
      活在当下。昨天是过去,明天是未来,只有今天属于自己。作者在书中写道:“不为过去所累,不对未来生惧。把握住今天,让它成为生命长河中值得铭记的日子。”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更应专注当下,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找到人生目标。目标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很多老人退休后丧失了目标,易变得消沉孤僻。建议老人重新发掘或继续追求自己的目标,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有助延缓衰老速度。
 
老年人养生防病,注意调治“三虚”
      人体生命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与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息息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渐衰,会出现记忆力减退、体力下降、视力减弱等情况。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学科带头人肖长江教授认为,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很健康的老年人,也存在脏腑气血阴阳虚弱的问题,最主要体现为“三虚”,即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早发现、早干预“三虚”,有助于“治未病”,从而延年益寿。
      肺虚
      老年人以肺气虚多见。中医认为,肺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1.肺主气,管理人的呼吸运动,对人体全身气机也有调节作用。2.肺主行水,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可以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3.肺朝百脉,主治节,即肺有助心行血、调节呼吸运动、促进津液代谢等作用。
      肺气虚的老年人常表现为易出汗,只要稍微一活动就出汗,甚至吃饭都会大汗淋漓,并伴随乏力等症状;抗病能力降低,易受外邪侵袭,较一般人更易感冒且感冒日久不愈;语声低弱,有气无力,稍微提高声音就会感觉到呼吸不畅、气短;呼吸急促,咳嗽无力,痰不易咯出。
      肺虚的老年人平时可以适当多食银耳、百合、花生等食物。此外,还可选用食疗方,如山药红枣粥,取粳米100克、薏苡仁75克、山药(干)50克、大枣(干)10克,共煮成粥;银贝雪梨汤,取银耳(干)20克、梨200克、川贝母5克、冰糖30克,共煮成汤。
       脾虚
      老年人以脾气虚和脾阳虚多见,亦可兼有其他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如脾肾阳虚、肺脾气虚等。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可以帮助人们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物质,并转输至各个脏腑,以供其用。此外,脾还有统摄血液的作用,使血液行于脉内而不外溢。
       脾气虚的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土黄色,没有光泽);肌肉松弛无力;没有食欲,即使未进食,也感到腹胀。而脾阳虚其实是脾气虚进一步加重,脾阳虚者除了有脾气虚的症状,还有畏寒、大便溏稀等症状。
      脾虚的老年人平时可以适当多食小米、山药、白扁豆、莲子、大枣、香菇等健脾养胃的食物,或借助山楂、麦芽、鸡内金等促进脾胃运化。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推荐一款补益脾胃的食疗方——猪肚四神汤。在该方中,“四神”是指莲子、芡实、山药、茯苓这四味中药,它们具有健脾祛湿、养胃补虚的作用;猪肚为补脾之要品,有以脏养脏的作用。
      肾虚
      老年人以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为多见。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有调节水液代谢、保持呼吸深度的作用。
      肾虚者的共同表现有腰膝酸软、脱发、牙齿松动、头晕耳鸣等。此外,肾阳虚者还可见畏寒、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舌淡、脉沉迟等寒象;肾阴虚者还可见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午后潮热、便秘、舌红、脉细数等热象。
      肾虚的老年人平时可以适当多食黑豆、桑葚、枸杞、板栗、核桃等食物,亦可选用羊肉枸杞黑豆汤、黄芪五味瘦肉汤(取生黄芪5克、五味子1克、桃仁1克、瘦猪肉100克,共煮成汤)等食疗方。
      特别提醒:老年人处于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特殊状态,不宜自行使用过于峻猛的补药或者攻伐药物。对于体质的具体辨识,除了要依据症状,还应结合舌象和脉象,因此老年人应当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调补身体,切不可随意用药。
      牛奶和豆浆,谁更胜一筹
      牛奶和豆浆总被很多人拿出来比较,到底哪个营养更好?其实,从健康角度讲,它们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按需求选择。
      共同点1:含有蛋白质、脂肪、钾多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K。牛奶蛋白质含量为2.9%~3.6%,豆浆为1.8%~3.6%,都是优质蛋白质;牛奶中的脂肪是奶油,豆浆中的脂肪是大豆油;牛奶和豆浆的钾含量分别为188毫克/100克和117毫克/100克,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两者都是不错的饮品;全脂奶中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K及8种B族维生素,豆浆继承了大豆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优点,同时也纳人了大豆中的7种B族维生素。
      共同点2:有良好的饱腹感。牛奶和豆浆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可以促进某些胃肠激素分泌,增加饱腹感。它们虽然是以液体状态摄入,但进入胃后,在胃酸作用下,都会变成凝块,胃排空时间远比同样热量值的白粥、甜饮料要长,所以饱腹效果较为持久。
      共同点3:抑制餐后血糖上升。研究发现,吃白面包时喝牛奶或豆浆,都能降低餐后血糖反应。如果在餐前30分钟提前喝牛奶或豆浆,再吃面包,效果更好。
      共同点4:促进增肌。牛奶中的乳清蛋白、酪蛋白,以及豆浆中的大豆蛋白,都能起到促进增肌的作用。运动后喝一杯牛奶或豆浆,有利于肌肉合成。
      共同点5:容易让人胀气。牛奶含乳糖,乳糖不耐受人群无法充分消化它,乳糖进入大肠会引起肠道产气、腹胀、腹泻等问题。豆浆含有棉子糖、水苏糖等低聚糖,它们无法在小肠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也会产生不适。对于消化能力正常的人来说,乳糖和低聚糖都是有益肠道有益菌增殖的因素。
      共同点6:能帮助补水。牛奶和豆浆的水分含量高达87%以上。研究发现,与喝同样数量的水相比,喝牛奶后,水分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
      不同点1:牛奶里有维生素AD、维生素B12和钙。豆浆等植物性食品不含这几种维生素。牛奶中的钙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每100克牛奶中钙含量超过100毫克。大豆中虽然也有不少钙,但加水稀释后含量就大幅度下降了。所以,豆浆不能替代牛奶补钙。
      不同点2:豆浆里有膳食纤维、多种抗氧化物质和大豆异黄酮。膳食纤维只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牛奶没有。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植酸、草酸、皂甙等抗营养物质,会降低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其中,植酸、草酸和皂甙加热后仍有保留,影响消化吸收的生物效应有所下降。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在加热后大部分被破坏。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在更年期雌激素不足的情况下,喝豆浆有利于减轻更年期不适,预防骨质疏松。
       不同点3:牛奶里饱和脂肪比例较高,豆浆里比例很小。牛奶中的脂肪40%~50%是饱和脂肪,其余多是单不饱和脂肪。豆浆脂肪80%以上是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只占百分之十几。所以,如果遵医嘱控制饱和脂肪,可选择豆浆
       不同点4:部分人喝牛奶脸上会起痘痘,豆浆不会。牛奶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等成分会促进皮脂分泌,加剧痤疮恶化的风险。豆浆则没有促进皮脂分泌的作用。
      不同点5:尿酸高的人喝牛奶有利于降低尿酸,豆浆不能。牛奶是嘌呤含量极低的食物,而且其中的钾、钙乳清酸等成分均有利于降低尿酸水平。故痛风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都适合每天喝牛奶。调查表明,健康人正常摄入豆浆和豆制品不会增加痛风风险,但已经患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人不建议喝大量豆浆。
      总体来说,豆浆和牛奶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饮品,如果没有不良反应,值得经常喝,大部分人两者都适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喝300~500毫升牛奶,同时还要摄入相当于25克大豆的豆制品,包括豆浆。1杯(250克)豆浆约相当于12.5克大豆(1份大豆+20倍的水打出来的豆浆,不太浓)。少数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比如喝牛奶容易长痘痘的人,适合喝豆浆;痛风患者更适合喝牛奶,有助提供优质蛋白质、钙和水分。还有一部分人都不适合,比如,对牛奶和大豆都过敏的人、某些甲状腺疾病患者和肠易激患者。此外,消化太差、容易腹胀的人也要注意少喝,因为两者都含有可能引起胀气的成分。


  • 上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四九期
  • 下一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 第二五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