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会 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和市委八届12次全会决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1-05
各县(市、区)老科协党组织、各会员活动小组党支部:
根据市科协中心学习组精神和党委三次全委会要求,现就近期全市老科协系统党员政治学习提出以下安排:
一、学习内容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决定》(三个文件附后)。
二、学习要点
一是明确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二是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弄清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六大关键问题;牢固树立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作新贡献。
三是充分认识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省委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德阳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明确德阳“一二三六”总体发展思路与国家及省委发展战略的关系,以及省委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的新定位。
三、学习方式和要求
1、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县(市、区)老科协以会员活动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2、各单位可采取个人自学、支部辅导、集中讨论、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有条件的支部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辅导;还可以发动参加了“学习强国”活动的党员介绍“学习强国”软件使用方法,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深化学习效果。
三、各支部要切实保障集中讨论学习的时间,可以将党员政治学习与小组会员活动同时组织、同步进行,在学习时将非党员会员一并纳入学习讨论。
四、各支部要结合学习市委8届12次会议精神,组织老专家深入探讨德阳如何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积极为市委、政府提供决策建议,撰写建言献策调研报告。
五、支部组织学习的情况和效果纳入年度工作总结。
中共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会
2020年10月13日
附1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向为这次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应急救援人员、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下沉干部、志愿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向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积极参与抗疫斗争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中国人民抗疫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有关地区组织和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问候、提供宝贵支持。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中国人民对疫情给各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对被病魔夺去生命的人们深感痛惜,向正在争分夺秒抗击疫情、抢救生命的人们深表敬意,向不幸感染病毒、正在接受治疗的人们表示诚挚的祝福!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要向为抗击疫情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向在疫情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
同志们、朋友们!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我们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我们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我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我们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我们迅速建立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我们时刻挂念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危,千方百计保障我国公民健康安全和工作生活,向留学生等群体发放“健康包”,协助确有困难的中国公民有序回国。我们及时将全国总体防控策略调整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动防控工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军营各就各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武汉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大家都说:“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武汉的患病者也毫不气馁,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病好了我要去献血”。“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广大医务人员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很多人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甚至溃烂,很多人双手因汗水长时间浸泡发白,有的同志甚至以身殉职。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我国广大医务人员是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同志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同时,他们又是十分谦逊的人,钟南山同志说:“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人民群众说:“有你们在,就安心!”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我们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制定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出台多项强化就业优先、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外贸外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措施,促进新业态发展,推动交通运输、餐饮商超、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有序恢复,实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分批分次复学复课。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们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同许多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70多次,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我们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从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我们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长辈们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
同志们、朋友们!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爱人利物之谓仁。”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果敢的历史担当。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他们中间,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广大而深厚的基础。这次抗疫斗争伊始,党中央就号召全党,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5000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才能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才能打赢这次抗疫斗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我们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我们在疫情发生后迅速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在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一度按下“暂停键”,但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这从根本上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得益于危急时刻能够最大限度运用我们的综合国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实起来,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形式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任何自私自利、嫁祸他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不仅会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要加大药品和疫苗科研攻关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我们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增强信心、鼓足干劲,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要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瞄准脱贫攻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要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社保、医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我们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保障。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要重视生物安全风险,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
——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将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抗疫领导作用,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继续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我们将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互惠合作,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共同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现繁荣。我们愿同各国一道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同志们、朋友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附2
今天,我们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借此机会,我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二、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多次讲,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带来不少问题。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
第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我们有大批科学家、院士,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要有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第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坚持下去。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首先是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第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第五,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政府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对大家提出的加强科技力量统筹问题,我们将通盘研究考虑。
第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当前形势下,要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开展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合作。要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不准,即使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附3
一、坚定以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和省委加快成德同城化发展决策部署引领德阳经济社会发展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科学回答了四川“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并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等战略任务,为德阳全面贯彻落实国省战略、加快融入成都主干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德阳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抓住用好这一机遇,有利于放大优势、提升能级,进一步融入成都、重庆双城发展,提升德阳在发展大局中的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集聚资源、借势发展,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借势能、借资源、借渠道、借平台、借人才,重塑德阳竞争优势;有利于利用政策、突破制约,在交通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平台载体等方面获得更多国省政策支持,持续释放发展红利;有利于借鉴经验、走好路子,成都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探索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让我们少走弯路、减少探索成本;有利于共建共享、改善民生,加快推动区域内优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全市上下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贯彻落实国省战略贯穿到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环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城市能级,改善战略位势。
(二)牢牢把握总体思路。当前,德阳正处于战略机遇的落地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蓄势突破的窗口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强化党建保障、法治保障,突出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方向引领,落实一个战略,即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全面融入成都主干,全方位对标成都、学习成都,在对标学习中提升境界,在共筑极核中提升优势,在融入主干中提升能级。必须坚持筑牢根基,强化党的建设和法治两大保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始终在正确道路上前进;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水平,为德阳高质量发展定向护航。必须坚持动能转换,突出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三大动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靠改革破解难题、靠开放激发活力、靠创新赢得未来,构建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系统,让德阳的“开放度”越来越高、“朋友圈”越来越大、“创新力”越来越强,让改革开放高地迸发新的活力。必须坚持系统谋划,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美丽德阳建设、幸福德阳建设、清廉德阳建设六大工程,优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抓住关键重点,把国省战略转化为发展实效。
(三)奋力实现目标任务。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进一步做优做强“四张名片”,明确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奋斗目标。
——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示范区,让装备智造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主动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高效集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推进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促进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果转化效益明显,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与成绵眉资等兄弟市州共同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建设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突出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公园城市和美丽乡村,使城乡生产配套更完善、生活条件更舒适、人居环境更优美、人文氛围更和谐,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家园,让德阳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高品质宜居之城。
——建设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构建以三星堆为引爆点的集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为一体的全域文旅融合格局,加快融入“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大灌区”黄金旅游联盟,与成都、眉山、资阳共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彰显古蜀文化名城的文化展示力、价值诠释力、发展带动力、文明传播力。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乡、倡导绿色生活,实现城乡环境“高颜值”、社会文明“高素质”、人民生活“高品质”。
在今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公共服务与成都的差距明显缩小,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协作共兴、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取得明显进展,同城化便捷通勤基本实现,同城化框架初步形成;到2025年,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分量进一步提升,对成都主干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与成眉资之间的城市功能更加协调、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圈更加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交通往来更加便捷、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到2035年,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形成成德全面同城化格局,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
二、构建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扣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医药食品、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五大产业,强化与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坚持抓大育小,推进龙头骨干企业数字赋能,加快中小企业智能改造,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裂变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新兴企业,引进一批支撑带动强的重大项目、能级水平高的重点企业,挺起制造强市的脊梁。对接“三区三带”规划,高标准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耦合,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支撑成都都市圈提升产业竞争力。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优结构、增主体、强供给、提质效,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专业化、融合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特色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会展经济等重点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集成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坚持品质化、品牌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夜间经济,推动中心城区分片区打造特色商圈和城市活力区,着力构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功能区。
(六)推进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围绕打造成都都市圈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绿色、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品牌化、特色化农优产品。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七)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动态完善“三图一表”,建立一个产业、一个功能区、一个行业协会、一支基金、一套政策、一个专班“六个一”工作制度,支持头部企业、专业运营商参与功能区建设,以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强化生产服务配套、生活功能配置,推动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专业发展、绿色发展,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强化全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优“资金池”“土地池”,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功能区聚集,集中资源保重点、强龙头。
三、构建功能完备、网络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八)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坚持在双城经济圈、成德同城化大局中找准德阳城市定位,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坚定城市向南发展,构建“中心城区—城市新片区—城市组团”城市空间体系,打造与成都通勤最便捷、交往最密切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区,构建支撑最有力的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板块。推动中心城区疏解转移部分功能,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抓好“城市双修”,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老旧小区改造、低端市场退出,增加绿地绿化、水体水系、湿地公园、公共空间、文体设施,构建“15分钟优质生活圈”。支持罗江在成德绵经济带中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增强承载能力,深化与旌阳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新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旌城,塑造“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城市形态,构建以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创新创意、旅游观光为主体功能的城市中央活动区,打造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样板区。支持天府生态智谷加快推进数字小镇建设,做强智慧创意、现代职业教育、医疗康养等核心功能,打造生态智慧新片区。支持物流港做强以冷链物流、跨境电商、城市配送、多式联运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临港商贸和临港型制造业,打造物流商贸产业新城。支持凯州新城主动融入成都东部新区发展,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和成都产业转移,打造成渝走廊新支点、成德同城新通道。支持德阳经开区扩容发展,与周边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支持德阳高新区主动融入金青新大港区发展,加快建设“一湖六岛”科技产业新城。优化发展城市组团,支持广汉、什邡、绵竹与中心城区强化联系互动,加快同城化进程,打造高品质特色组团,共建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支持中江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50万人口的宜居县城,打造对接成都“东进”战略、支撑德阳发展的产业重镇、活力新城。提升建制镇、中心镇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产业指向明确的特色小镇。
(九)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实“公园城市”理念,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形象改善、服务提质。突出规划引领,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规划全覆盖,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解决好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规划提升促进城市提质。加强中心城区和县城城市设计,明确片区发展策略、街区设计导则,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塑造特色风貌、彰显城市特质。推进城市“留白增绿”,预留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弹性、城市韧性。提升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等重大功能设施建设,高水平打造城市新地标和会客厅;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规划建设,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慢行特色线路,构建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区、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城市管理,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破解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
(十)加快建设大美乡村。打造美丽环境,强化乡村居住功能,推进乡村规划师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彩钢棚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造美好生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倡树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村美人和的怡人画卷。
四、健全改革创新、全面开放的动力机制
(十一)聚焦关键改革攻坚突破。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投融资体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知识产权职务发明权属及利益分享机制、产业功能区体制创新、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改革,推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做大做强国有投资主体,加快市场化改革、开放型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质量效益,提高支撑能力。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深化广汉—青白江、什邡—彭州、中江—金堂、罗江—绵阳高新区等边界试验区建设,理顺市区两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共建、项目统筹的成本分担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民营企业松绑除障、降本减负,构建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深化城乡基层治理、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十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建立成德两地创新政策共用、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专项,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育能力,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创新人才体系。强化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要素供给和服务监管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十三)协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全面融入成都城市道路、城市轨道、公铁空枢纽“三张网”,加快构建成德同城化“9高13快13轨”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加强与成都北站连接,积极对接成渝中线,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畅通直达长三角、珠三角的东向开放通道。加快推进成德两港共同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融入中欧班列大动脉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全方位高层次大开放格局。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发展更高层次开放经济,建立全市统筹的大招商网络,完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统筹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争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非禁即入”,扩大民营资本参与领域和范围。
五、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德阳
(十四)全面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强化成德生态网络共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销账。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源协同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抓好沱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涉磷污染治理等,深化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治,共建沱江上游和凯江绿色发展廊道。打好净土保卫战,协同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
(十五)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绿化全川德阳行动,着力打通“绿廊”、构筑“绿心”、加密“绿园”,推动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田园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保护。加快高景关水库等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管理。抓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提质。
(十六)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预防制度、过程控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推进环境智能化、智慧化监管,推进与成都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提升联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处置能力。探索建立常态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倡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引导绿色低碳生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六、建设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幸福德阳
(十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持续增强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综合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优质多样发展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构建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积极引进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本地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深化与成都交流合作,积极组建教育联盟,协同建设成德眉资研学实践基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十八)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长效机制。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强与成都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等联动协作,积极推动与成都组建医联体,加快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十九)织密民生保障网。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稳就业保就业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完善收入增长和分配机制,实现居民财富稳定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成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高品质发展康养产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促进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发展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事业、慈善事业和志愿者事业。
七、推进价值引领、彰显魅力的思想文化建设
(二十)守正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分析研判,坚决打好风险防范化解主动仗。持续推进新媒体矩阵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分类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旗帜鲜明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依法管网治网,探索建立成德眉资网络领域宣传联动、信息共享、应急协同等机制,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二十一)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抓好三星堆世界级文化IP保护开发,推动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整体推广、市场开拓,打造以三星堆为引领的巴蜀文明集中展示区。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人文资源的时代价值,以连接成都、三星堆和九寨沟的交通线路为依托,串联融汇文化遗存、山水田园、民俗民趣等人文自然景观,打造揽人文之美与山水之胜的精品旅游线和景区集群。培育“文旅+”“体育+”产业,推动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等新业态发展。
(二十二)推进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展示城市文明新气象。大力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继光精神,培育现代时尚文化元素,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塑造大气包容、创新实干、时尚精致的新时代城市精神。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开展县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造就一批文化大师,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扩大文化交流,推动三星堆、绵竹年画、德阳潮扇、德阳杂技等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八、构建民主团结、依法治理的法治良序
(二十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围绕中心建言献策。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二十四)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坚持科学立法,推进文明行为促进、饮用水水源保护、违法建设治理、餐厨垃圾管理等立法,推动建立成德眉资协同立法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公正司法,探索跨区域执法、司法协作机制,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推动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诉源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
(二十五)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加强成德平安共建,推进信息共享、警务协作、平安联创,构建跨区域打防管控体系,建立警务“共同体”,全力护航“经济圈”。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创新市域警务运行机制和城乡警务模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统筹推进“天网”“雪亮工程”“智慧社区”“智安小区”建设,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加大突出治安问题及治安乱点整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隐患排查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
九、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十六)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分层分类举办干部培训,用好“德阳大讲坛”“成德眉资同城化大讲堂”学习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常态化开展发展形势教育,把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政治训练与实践训练、领导水平与专业素养、培训培养与储备使用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二十七)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围绕强化“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认真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加强领导班子分析研判,构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干部识别机制,把最合适的干部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到最关键的岗位。大力引进发现培养年轻干部,深入推进“墩苗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以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健全干部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开展“三比三看”,即比谋划、看特色,比能力、看项目,比作风、看变化,大胆使用政治强、敢担当、能落实、善攻坚的干部,激励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形成强大正能量。
(二十八)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坚持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围绕“一核五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示范创建引领,开展试点探索改革。实施党组织互联互动行动,探索建立成都接壤地区区域化党组织。扎实推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以构建区域“大党委”、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推进村民小组调整优化,进一步优化职能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统筹推进机关、国企、“两新”等党建工作,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十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方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聚才”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定重点产业人才特殊支持政策,统筹实施德阳“领军人才”“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拓展“用才”平台,深化成都平原经济区职称资格互认、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合作协议,加强成渝地区市校(院、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留才”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大力推行“天府英才卡·德阳人才绿卡”制度,持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吸引人才在德阳“落地生根”。
(三十)加快建设清廉德阳。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快构建清明健康的政治生态、清正有为的干部队伍、清廉高效的营商环境、清朗和谐的社会根基、清新尚廉的文化风尚。切实加强政治监督,构建成德同城化发展“大监督”格局。严格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始终保持惩贪治腐高压态势,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腐力度。探索建立“亲清政企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干部主动服务经济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落实容错纠错防错和澄清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激浊扬清、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中共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会 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和市委八届12次全会决定的通知
下一篇:中共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会 关于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根据市科协中心学习组精神和党委三次全委会要求,现就近期全市老科协系统党员政治学习提出以下安排:
一、学习内容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决定》(三个文件附后)。
二、学习要点
一是明确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二是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弄清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六大关键问题;牢固树立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作新贡献。
三是充分认识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省委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德阳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明确德阳“一二三六”总体发展思路与国家及省委发展战略的关系,以及省委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的新定位。
三、学习方式和要求
1、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县(市、区)老科协以会员活动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2、各单位可采取个人自学、支部辅导、集中讨论、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有条件的支部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辅导;还可以发动参加了“学习强国”活动的党员介绍“学习强国”软件使用方法,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深化学习效果。
三、各支部要切实保障集中讨论学习的时间,可以将党员政治学习与小组会员活动同时组织、同步进行,在学习时将非党员会员一并纳入学习讨论。
四、各支部要结合学习市委8届12次会议精神,组织老专家深入探讨德阳如何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积极为市委、政府提供决策建议,撰写建言献策调研报告。
五、支部组织学习的情况和效果纳入年度工作总结。
中共德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会
2020年10月13日
附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8日)
(2020年9月8日)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向为这次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应急救援人员、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下沉干部、志愿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向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积极参与抗疫斗争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中国人民抗疫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有关地区组织和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问候、提供宝贵支持。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中国人民对疫情给各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对被病魔夺去生命的人们深感痛惜,向正在争分夺秒抗击疫情、抢救生命的人们深表敬意,向不幸感染病毒、正在接受治疗的人们表示诚挚的祝福!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要向为抗击疫情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向在疫情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
同志们、朋友们!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我们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我们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我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我们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我们迅速建立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我们时刻挂念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危,千方百计保障我国公民健康安全和工作生活,向留学生等群体发放“健康包”,协助确有困难的中国公民有序回国。我们及时将全国总体防控策略调整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动防控工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军营各就各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武汉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大家都说:“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武汉的患病者也毫不气馁,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病好了我要去献血”。“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广大医务人员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很多人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甚至溃烂,很多人双手因汗水长时间浸泡发白,有的同志甚至以身殉职。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我国广大医务人员是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同志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同时,他们又是十分谦逊的人,钟南山同志说:“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人民群众说:“有你们在,就安心!”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我们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制定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出台多项强化就业优先、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外贸外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措施,促进新业态发展,推动交通运输、餐饮商超、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有序恢复,实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分批分次复学复课。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们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同许多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70多次,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我们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从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我们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长辈们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
同志们、朋友们!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爱人利物之谓仁。”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果敢的历史担当。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他们中间,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广大而深厚的基础。这次抗疫斗争伊始,党中央就号召全党,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5000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才能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才能打赢这次抗疫斗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我们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我们在疫情发生后迅速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在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一度按下“暂停键”,但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这从根本上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得益于危急时刻能够最大限度运用我们的综合国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实起来,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形式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任何自私自利、嫁祸他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不仅会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要加大药品和疫苗科研攻关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我们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增强信心、鼓足干劲,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要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瞄准脱贫攻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要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社保、医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我们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保障。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要重视生物安全风险,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
——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将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抗疫领导作用,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继续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我们将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互惠合作,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共同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现繁荣。我们愿同各国一道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同志们、朋友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附2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11日)
(2020年9月11日)
今天,我们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借此机会,我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二、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多次讲,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带来不少问题。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
第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我们有大批科学家、院士,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要有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第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坚持下去。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首先是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第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第五,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政府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对大家提出的加强科技力量统筹问题,我们将通盘研究考虑。
第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当前形势下,要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开展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合作。要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不准,即使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附3
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决定》
(2020年7月30日)
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结合我市实际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2020年7月30日)
一、坚定以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和省委加快成德同城化发展决策部署引领德阳经济社会发展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科学回答了四川“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并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等战略任务,为德阳全面贯彻落实国省战略、加快融入成都主干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德阳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抓住用好这一机遇,有利于放大优势、提升能级,进一步融入成都、重庆双城发展,提升德阳在发展大局中的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集聚资源、借势发展,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借势能、借资源、借渠道、借平台、借人才,重塑德阳竞争优势;有利于利用政策、突破制约,在交通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平台载体等方面获得更多国省政策支持,持续释放发展红利;有利于借鉴经验、走好路子,成都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探索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让我们少走弯路、减少探索成本;有利于共建共享、改善民生,加快推动区域内优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全市上下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贯彻落实国省战略贯穿到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环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城市能级,改善战略位势。
(二)牢牢把握总体思路。当前,德阳正处于战略机遇的落地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蓄势突破的窗口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强化党建保障、法治保障,突出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方向引领,落实一个战略,即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全面融入成都主干,全方位对标成都、学习成都,在对标学习中提升境界,在共筑极核中提升优势,在融入主干中提升能级。必须坚持筑牢根基,强化党的建设和法治两大保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始终在正确道路上前进;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水平,为德阳高质量发展定向护航。必须坚持动能转换,突出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三大动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靠改革破解难题、靠开放激发活力、靠创新赢得未来,构建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系统,让德阳的“开放度”越来越高、“朋友圈”越来越大、“创新力”越来越强,让改革开放高地迸发新的活力。必须坚持系统谋划,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美丽德阳建设、幸福德阳建设、清廉德阳建设六大工程,优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抓住关键重点,把国省战略转化为发展实效。
(三)奋力实现目标任务。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进一步做优做强“四张名片”,明确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奋斗目标。
——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示范区,让装备智造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主动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高效集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推进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促进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果转化效益明显,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与成绵眉资等兄弟市州共同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建设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突出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公园城市和美丽乡村,使城乡生产配套更完善、生活条件更舒适、人居环境更优美、人文氛围更和谐,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家园,让德阳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高品质宜居之城。
——建设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构建以三星堆为引爆点的集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为一体的全域文旅融合格局,加快融入“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大灌区”黄金旅游联盟,与成都、眉山、资阳共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彰显古蜀文化名城的文化展示力、价值诠释力、发展带动力、文明传播力。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乡、倡导绿色生活,实现城乡环境“高颜值”、社会文明“高素质”、人民生活“高品质”。
在今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公共服务与成都的差距明显缩小,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协作共兴、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取得明显进展,同城化便捷通勤基本实现,同城化框架初步形成;到2025年,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分量进一步提升,对成都主干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与成眉资之间的城市功能更加协调、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圈更加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交通往来更加便捷、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到2035年,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形成成德全面同城化格局,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
二、构建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扣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医药食品、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五大产业,强化与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坚持抓大育小,推进龙头骨干企业数字赋能,加快中小企业智能改造,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裂变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新兴企业,引进一批支撑带动强的重大项目、能级水平高的重点企业,挺起制造强市的脊梁。对接“三区三带”规划,高标准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耦合,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支撑成都都市圈提升产业竞争力。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优结构、增主体、强供给、提质效,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专业化、融合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特色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会展经济等重点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集成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坚持品质化、品牌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夜间经济,推动中心城区分片区打造特色商圈和城市活力区,着力构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功能区。
(六)推进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围绕打造成都都市圈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绿色、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品牌化、特色化农优产品。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七)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动态完善“三图一表”,建立一个产业、一个功能区、一个行业协会、一支基金、一套政策、一个专班“六个一”工作制度,支持头部企业、专业运营商参与功能区建设,以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强化生产服务配套、生活功能配置,推动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专业发展、绿色发展,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强化全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优“资金池”“土地池”,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功能区聚集,集中资源保重点、强龙头。
三、构建功能完备、网络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八)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坚持在双城经济圈、成德同城化大局中找准德阳城市定位,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坚定城市向南发展,构建“中心城区—城市新片区—城市组团”城市空间体系,打造与成都通勤最便捷、交往最密切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区,构建支撑最有力的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板块。推动中心城区疏解转移部分功能,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抓好“城市双修”,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老旧小区改造、低端市场退出,增加绿地绿化、水体水系、湿地公园、公共空间、文体设施,构建“15分钟优质生活圈”。支持罗江在成德绵经济带中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增强承载能力,深化与旌阳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新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旌城,塑造“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城市形态,构建以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创新创意、旅游观光为主体功能的城市中央活动区,打造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样板区。支持天府生态智谷加快推进数字小镇建设,做强智慧创意、现代职业教育、医疗康养等核心功能,打造生态智慧新片区。支持物流港做强以冷链物流、跨境电商、城市配送、多式联运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临港商贸和临港型制造业,打造物流商贸产业新城。支持凯州新城主动融入成都东部新区发展,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和成都产业转移,打造成渝走廊新支点、成德同城新通道。支持德阳经开区扩容发展,与周边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支持德阳高新区主动融入金青新大港区发展,加快建设“一湖六岛”科技产业新城。优化发展城市组团,支持广汉、什邡、绵竹与中心城区强化联系互动,加快同城化进程,打造高品质特色组团,共建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支持中江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50万人口的宜居县城,打造对接成都“东进”战略、支撑德阳发展的产业重镇、活力新城。提升建制镇、中心镇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产业指向明确的特色小镇。
(九)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实“公园城市”理念,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形象改善、服务提质。突出规划引领,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规划全覆盖,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解决好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规划提升促进城市提质。加强中心城区和县城城市设计,明确片区发展策略、街区设计导则,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塑造特色风貌、彰显城市特质。推进城市“留白增绿”,预留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弹性、城市韧性。提升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等重大功能设施建设,高水平打造城市新地标和会客厅;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规划建设,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慢行特色线路,构建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区、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城市管理,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破解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
(十)加快建设大美乡村。打造美丽环境,强化乡村居住功能,推进乡村规划师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彩钢棚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造美好生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倡树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村美人和的怡人画卷。
四、健全改革创新、全面开放的动力机制
(十一)聚焦关键改革攻坚突破。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投融资体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知识产权职务发明权属及利益分享机制、产业功能区体制创新、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改革,推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做大做强国有投资主体,加快市场化改革、开放型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质量效益,提高支撑能力。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深化广汉—青白江、什邡—彭州、中江—金堂、罗江—绵阳高新区等边界试验区建设,理顺市区两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共建、项目统筹的成本分担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民营企业松绑除障、降本减负,构建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深化城乡基层治理、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十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建立成德两地创新政策共用、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专项,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育能力,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创新人才体系。强化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要素供给和服务监管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十三)协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全面融入成都城市道路、城市轨道、公铁空枢纽“三张网”,加快构建成德同城化“9高13快13轨”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加强与成都北站连接,积极对接成渝中线,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畅通直达长三角、珠三角的东向开放通道。加快推进成德两港共同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融入中欧班列大动脉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全方位高层次大开放格局。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发展更高层次开放经济,建立全市统筹的大招商网络,完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统筹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争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非禁即入”,扩大民营资本参与领域和范围。
五、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德阳
(十四)全面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强化成德生态网络共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销账。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源协同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抓好沱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涉磷污染治理等,深化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治,共建沱江上游和凯江绿色发展廊道。打好净土保卫战,协同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
(十五)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绿化全川德阳行动,着力打通“绿廊”、构筑“绿心”、加密“绿园”,推动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田园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保护。加快高景关水库等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管理。抓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提质。
(十六)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预防制度、过程控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推进环境智能化、智慧化监管,推进与成都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提升联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处置能力。探索建立常态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倡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引导绿色低碳生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六、建设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幸福德阳
(十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持续增强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综合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优质多样发展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构建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积极引进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本地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深化与成都交流合作,积极组建教育联盟,协同建设成德眉资研学实践基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十八)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长效机制。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强与成都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等联动协作,积极推动与成都组建医联体,加快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十九)织密民生保障网。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稳就业保就业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完善收入增长和分配机制,实现居民财富稳定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成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高品质发展康养产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促进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发展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事业、慈善事业和志愿者事业。
七、推进价值引领、彰显魅力的思想文化建设
(二十)守正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分析研判,坚决打好风险防范化解主动仗。持续推进新媒体矩阵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分类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旗帜鲜明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依法管网治网,探索建立成德眉资网络领域宣传联动、信息共享、应急协同等机制,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二十一)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抓好三星堆世界级文化IP保护开发,推动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整体推广、市场开拓,打造以三星堆为引领的巴蜀文明集中展示区。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人文资源的时代价值,以连接成都、三星堆和九寨沟的交通线路为依托,串联融汇文化遗存、山水田园、民俗民趣等人文自然景观,打造揽人文之美与山水之胜的精品旅游线和景区集群。培育“文旅+”“体育+”产业,推动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等新业态发展。
(二十二)推进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展示城市文明新气象。大力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继光精神,培育现代时尚文化元素,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塑造大气包容、创新实干、时尚精致的新时代城市精神。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开展县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造就一批文化大师,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扩大文化交流,推动三星堆、绵竹年画、德阳潮扇、德阳杂技等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八、构建民主团结、依法治理的法治良序
(二十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围绕中心建言献策。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二十四)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坚持科学立法,推进文明行为促进、饮用水水源保护、违法建设治理、餐厨垃圾管理等立法,推动建立成德眉资协同立法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公正司法,探索跨区域执法、司法协作机制,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推动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诉源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
(二十五)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加强成德平安共建,推进信息共享、警务协作、平安联创,构建跨区域打防管控体系,建立警务“共同体”,全力护航“经济圈”。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创新市域警务运行机制和城乡警务模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统筹推进“天网”“雪亮工程”“智慧社区”“智安小区”建设,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加大突出治安问题及治安乱点整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隐患排查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
九、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十六)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分层分类举办干部培训,用好“德阳大讲坛”“成德眉资同城化大讲堂”学习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常态化开展发展形势教育,把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政治训练与实践训练、领导水平与专业素养、培训培养与储备使用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二十七)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围绕强化“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认真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加强领导班子分析研判,构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干部识别机制,把最合适的干部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到最关键的岗位。大力引进发现培养年轻干部,深入推进“墩苗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以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健全干部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开展“三比三看”,即比谋划、看特色,比能力、看项目,比作风、看变化,大胆使用政治强、敢担当、能落实、善攻坚的干部,激励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形成强大正能量。
(二十八)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坚持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围绕“一核五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示范创建引领,开展试点探索改革。实施党组织互联互动行动,探索建立成都接壤地区区域化党组织。扎实推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以构建区域“大党委”、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推进村民小组调整优化,进一步优化职能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统筹推进机关、国企、“两新”等党建工作,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十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方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聚才”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定重点产业人才特殊支持政策,统筹实施德阳“领军人才”“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拓展“用才”平台,深化成都平原经济区职称资格互认、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合作协议,加强成渝地区市校(院、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留才”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大力推行“天府英才卡·德阳人才绿卡”制度,持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吸引人才在德阳“落地生根”。
(三十)加快建设清廉德阳。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快构建清明健康的政治生态、清正有为的干部队伍、清廉高效的营商环境、清朗和谐的社会根基、清新尚廉的文化风尚。切实加强政治监督,构建成德同城化发展“大监督”格局。严格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始终保持惩贪治腐高压态势,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腐力度。探索建立“亲清政企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干部主动服务经济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落实容错纠错防错和澄清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激浊扬清、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