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0年度中国老科协奖—周远春、周昌栋、周润禄
发布时间:2020-12-07
周远春,男,汉族,1942年5月出生,无党派。曾任罗田县林化总公司任主任工程师,退休后担任湖北省黄冈市老科协罗田富硒农业推广站站长。
已是高龄的他,在企业破产后不等不靠,主动回山区老家白庙河镇跨马墩村承包300亩荒山开荒种板栗,把科学技术带到农村,帮助山区发展板栗产业,脱贫致富。由于他种植管理理念先进,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基地成为全县标准化示范园。自此,他创新的板栗高改矮、速生丰产、增雌去雄及防空苞等技术被政府和科研部门采纳,在罗田及周边地区普遍推广,被评为黄冈市林业基层工作先进典型,由《湖北日报》专题报导。为了使板栗继续提质增效,他反复探索研究多年,终于在无硒土地上生产出富硒板栗,经检测和查新,属全国领先水平。2009年,他带领全县5个乡镇7个村,154户村民代表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富硒板栗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事迹见于人民日报。经两年的申请,技术考评答辩,2013年终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和“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现在,他已经将该项技术广泛扩大应用到其它无硒地区种养业,使粮、油、瓜、果、菜、茶、菌、肉、蛋、药、鱼等所有农林副产品全部都能达到富硒水平,从农业生产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他发明开创了人类不依赖含硒土壤生产富硒农产品的历史。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富硒板栗专业合作社,到各县建设富硒农业示范基地,推广长寿村。在缺硒地区点燃了中国功能农业的火炬。2018年又注册黄冈市古来硒农业有限公司,被人称为中国富硒之父。为庆祝祖国70周年,扬我国威,经“艺术馆”杂志社编委会遴选为“新中国十大先锋人物”。
他节衣宿食,自费筹建硒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展览厅,倡导普及长寿村在全市四个县分别建立了富硒功能农产品推广示范基地。被省老科协评为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周昌栋,男,汉族,195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宜昌市交通运输局任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退休后任湖北省宜昌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被聘任为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指挥部现场技术总顾问,主持大桥建设的技术工作。
2010年5月从宜昌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岗位退休,退休前夕,南方一大型施工民企以100万年薪聘请他出任公司总工程师,他不为所动,留在宜昌为交通和市政工程行业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并受聘担任湖北工业大学、三峡大学硕士生导师,指导10余人次获取工程硕士学位。他参与近百项交通和市政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查把关,解决了大量设计、施工及科研方面的技术难题,多项建议被政府采纳使用。自2012年11月起,先后受聘担任宜昌庙嘴长江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总工程师和技术总顾问,主持两座特大桥梁的技术工作。两座特大型城市跨江大桥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在长达7年的工作中,他不畏艰辛,勇于担当,每年有近300天奋战在工地一线,充分发挥了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领头作用,始终把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运用最新科技成果贯穿于大桥设计及施工全过程。在庙嘴大桥施工中,他提出并实施的两岸锚碇和猫道同步施工法,成功缩短工期三个月,节约资金400万元;成功调整西坝锚碇基坑注浆孔布置,不仅减少了注浆孔数,优化了施工方法,还节约了资金并缩短了工期。在庙嘴大桥施工中,他提出的多项优化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共节约投资2000余万元,多篇论文及工法推动了我国大型桥梁设计及施工的技术进步。庙嘴大桥于2016年12月通车,对促进宜昌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绿色示范工程、省优秀重点建设项目和优质结构工程、楚天杯质量奖、全国优秀投资项目奖。大桥指挥部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并荣获国家最高质量奖——2018至2019年度中国建设鲁班奖。
在伍家岗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他提出在北岸改重力锚为隧道式锚碇,减少了30多万方的土方开挖和9万多方的混凝土浇筑,节省投资8000多万元,在软质岩上修建特大跨径悬索桥隧道锚属于国内首创。对南岸锚碇基础进行注浆加固砂卵石层,将30多万吨重的锚碇置放在浅层的砂卵石层上,这一设计调整的提出,减少了大量的土石方开挖,节省投资2000多万元,在国内开浅埋式锚碇的先河。他还力排众议,坚持使用新型施工装备——整体智能爬升模架完成150米高桥梁主塔施工,开创了国内外桥梁高塔采用“造塔机”施工的先例,有力推动了我国大型悬索桥施工的技术进步。在两桥建设中,他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和老科技工作者先锋模范作用,为大桥建设者树立了榜样,领导和同事们都称赞他为大桥建设的“定海神针”,技术支撑的“主心骨”。
周润禄,男,汉族,193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曾任德阳市卫生局局长,退休后担任德阳市老科协一、二届副会长兼科普报告团副团长,卫健专业活动组组长。
一、热心公益事业。在德阳市老科协筹建期间,他积极主动支持和参加老科协的筹备工作,千方百计联系德阳市医疗卫生界30余位医卫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加入老科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医卫专业组会员已经达到120多名,是助力德阳市医卫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骨干。
二、履职尽责发光。担任德阳市老科协一、二届副会长期间,履职尽责,积极为协会发展出主意、拓展协会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想办法,为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搭建平台。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常年带领专家团队深入企业、乡村、学校、机关开展健康科普讲座。2019年带领专家开展助力振兴乡村卫生事业,率先在全省建立助力振兴乡村卫生院“老专家营地”。
三、潜心学习进取。近二十年来,充分发挥他的医学知识以及多年从事医院临床和医务管理工作的经验优势,全身心投入健康科普宣传,为提升健康科普适应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新理念、生活品质的需求,订阅《大众医学》《家庭医生》《健康报》等十多种报刊杂志汲取医学知识,并经常会同本地知名的内外科专家交流研讨。由他编辑的《德阳市老科协健康保健信息》月刊15年来已编辑出版205期10万余册;编辑出版了《健康知识汇编》选编共四册6000本,受到四川省老科协和德阳市各级领导的称赞,被德阳市科协评为“优秀期刊”。
四、以身作则奉献。在老科协这个科技群众社团组织16年中,他全身心投入医学科普事业,仅2006—2020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义务宣讲健康科普报告达60多场,受众达万余人。
在2020年突发疫情中,他积极向老科协会员及群众宣传防护科普知识,并组织老科协专家组专题研讨防疫工作,主动向政府提出抗疫的建言,为抗疫工作和卫生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多次荣获省、市老科协先进个人。